宋代女性的髮式又簡又仙,我們只會拉直燙頭,跟宋代相比差遠了

2020-12-13 騰訊網

髮型不僅僅是一種外在表現,其背後往往蘊含著深刻的風俗文化內涵。宋代女子髮型大概分為兩種,高鬢和低鬢。儘管宋代女子可以隨意打理自己的髮型,但髮型的選擇也體現著個人的家庭經濟實力,畢竟髮型的選擇影響勞作效率,因此家境殷實之人往往梳高鬢,而那些較為貧寒女子會選擇低鬢。所謂「高鬢」「低鬢」,其實只是籠統的劃分,若進一步劃分,那宋代女子的髮型就更多了。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宋代女性的髮型吧。

一、朝天髻

基本特徵是在頭頂梳個高髻,將頭髮在盤在頭頂辮成兩個圓柱形,然後朝前反搭,這是為了使髮髻顯得高大飽滿。這種髮型看起來乾脆利落,直接把所有的頭髮都高高地盤起來,然後再插上各式珠寶,甚至是鮮花,讓頭髮看起來雍容華貴。早在唐代就十分盛行此種髮式,周舫的《簪花仕女圖》中所描繪的兩個貴婦,體態豐盈,都梳著高髻髮型,上面還裝飾有各種珠寶與鮮花。至宋代,這種髮髻在宮廷之中是一種流行的風尚。

二、同心髻

同心髻是由朝天髻演變而來,但其造型的步驟要比朝天髻簡單許多。梳同心髻只需將頭髮綰到頭頂,使之編紮成一個圓形髮髻即可,儘管工序簡單,但實際上依舊美觀。陸遊曾描寫蜀地三峽一帶的女性:「未嫁者,率為同心髻,高二尺,插銀釵六支,後插大象牙梳,如手大。」由此可見,同心髻當時也很盛行。

三、流蘇髻

這種髮型類似於同心髻,只是在扎束頭髮時,在髮根纏繞絲帶,使其自然下垂到肩膀部位,看上去非常輕盈。琴撫流蘇髻,笛橫紅頰香。流蘇髻帶給人的就是這樣一種溫婉清秀之感。

四、龍蕊髻

龍蕊髻又名「雙蟠髻」,髻心特別大。在盤完頭髮之後,還要在頭髮上紮上一些彩色的絲帶上去,遠遠看去就像是兩條龍一樣,因此別名又叫「雙蟠髻」。蘇軾曾在《南歌子》這樣描述雙蟠髻:「紺綰雙蟠髻,雲欹小偃巾,輕盈紅臉小腰身。」從外形上看,龍蕊髻典雅大氣,這種髮式感覺更能凸顯女人的韻味。

五、雲髻

這也是一種高髻,因為梳得高聳,顯得有些許蓬鬆,像雲朵的形狀一樣,所以得名「雲髻」,再搭配上簪子,使人看上去柔弱但大方文雅。宋朝晏幾道在《浣溪沙》中說:「旋尋雙葉插雲鬢。」趙長卿《醉蓬萊》中說:「拂掠新妝,巧梳雲髻。」這些詞句所詠唱的便是這種髮式。雲髻直到清朝依然存在,例如《紅樓夢》中曾經記載過:黛玉頭上挽著隨常雲髻。

六、墜馬髻

這種髮型的特色在於頭髮向下側垂至肩部,並抽出一綹頭髮使其自由散落,給人一種散落與嫵媚的感覺,猶如女子即將從馬上摔落之姿。因此古人稱之為「墜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以為媚惑」。這種髻型早在漢朝時期就已見於文字描述,起初是搭肩的垂髻的形狀,後來在各個朝代傳承演化,直到清代仍然深受喜愛,但主要為中年婦女所喜愛。從漢至明,墜馬髻的形狀在各朝代略微有所不同,但主體形式不變,基本上都是偏側,使挽結的頭髮倒垂於頭的一側或腦後。到宋朝,墜馬髻逐漸變為一種高髻,宋朝詩人洪瑹的《菩薩蠻》中就有關於墜馬髻的描寫:「蛾眉梳墜馬,翠袖薰蘭麝」。

七、螺髻

從螺髻的名稱我們可以看出,這種髮式就是形狀像螺殼的髮髻,是將頭髮盤到頭頂,綰成螺殼狀,螺髻以高、翹為特點,搭配上流蘇更顯靜美與大氣,也能彰顯青春活力。這種髮式出現得很早,其形狀和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古墓壁畫上的髮式類似,在宋代年輕女性中很流行。有人將螺髻比喻為聳起來的峰巒,這也是取螺髻凹凸明顯的外形。比如唐代皮日休的「似將青螺髻,撒在明月中」,既是對山峰連綿的描寫,也為螺髻在唐朝的出現提供了證明。

起初梳這種髮式的一般是孩童,崔豹曾經這樣描寫:「童子結髮,亦為螺髻,亦謂其形似螺殼。」但是經過歷代流傳與改進之後,這種髮型也獲得了女子的熱烈歡迎,而且梳這種髮式的大多是年輕女性,因為這是一種較為活潑的盤發。這種髮型紮起來以後,使得女性顯得無比可愛、幹練,很有氣質。「困倚妝檯,盈盈正解螺髻,鳳釵墜,繚繞金盤玉指,巫山一段雲委」,晁兆所描述的女子便梳著這種螺髻髮式。南宋之後,這種髮式依然得到流傳和保留,如南宋詞人辛棄疾《水調歌頭 簪履竟晴晝》寫到:「螺髻梅妝環列,鳳管檀槽交泰,回雪舞纖腰。」

《知否》中的螺髻

八、包髻

包髻,顧名思義就是將頭髮紮成髻後,用手絹或是布把頭髮包裹起來,由此得名包髻。宋朝婦女可以把包裹在頭上的絹、繒等束縛成各種各樣好看的形狀,另外也會採用一些珠花加以裝飾,最終形成一種簡潔樸實又不失精美大方的髮式。因此這種髮式多在民間流行,廣受年齡較大的婦人所喜愛,如《東京夢華錄 娶婦》記載媒人「戴冠子,黃包髻」。

文史君說

宋詞中記載的宋代女性髮髻還有很多種,如鳳髻、寶髻、多鬟髻等。其實,這和我們今天女子設計不同的髮型是一樣的,髮型的多樣是為了配合服飾,使整個人看上去更加窈窕,提升氣質。宋代無論哪種髮式看上去都給人以飽滿之感,這是由於宋朝女性的服裝特點是修身適體,一反唐代的風華美麗、雍容華貴的特點,展現出一種內斂拘謹、簡潔質樸的風格。宋朝女服沒有唐代那種寬大的袖襟,流行瘦、細、長的穿衣風格,一般平民女子仍然穿窄袖衣衫,但是較之晚唐更為瘦長,裙褲也比較瘦短。衣服的配色也不同於唐代以紅、紫、綠、青為主的傳統,多採用各種素淡的顏色。這種服飾特點顯得整個人比較瘦弱,凸顯女性的線條美,在這種情況下,梳高髻使得臉從視覺上被襯得小而修長,頭型也顯得更立體,高大的髮髻襯託的人並非清雅消瘦,在髮髻上再插上各種飾物,更顯美麗動人。

參考文獻

陸遊:《入蜀記》,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版。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0年版。

趙長卿:《惜香樂府》,中國書店出版社2018年版。

蘇軾著、李之亮注評:《蘇東坡詞集》,長江文藝出版社2019年版。

梅堯臣:《梅堯臣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師大春秋學社)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宋代女性的髮式又簡又仙,如今的我們只會燙頭,跟宋代相比差遠了
    讓我們來欣賞一下宋代女性的髮型吧,朝天髻的基本特徵是在頭上梳一個高髻,將頭上盤的頭髮梳成兩個圓柱形,然後朝前折起來,這樣髮髻就顯得高大而豐滿。這個髮型看起來很乾癟,直接把所有的頭髮盤起來,然後插上各種首飾,甚至鮮花,讓頭髮看起來很整齊。
  • 宋代梳妝造型 ·恬淡宜然的裸妝
    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組,卿綰老師的宋代課堂作品。攝影/後期:古月蝶模特:王蕾妝造:卿綰 受「程朱理學"思想的影響,宋代的妝容簡約,色彩恬淡,流行「薄妝」「素妝」,強調自然美,跟我們現代人崇尚的裸妝如出一轍。
  • 宋代迎合社會風尚的審美有哪些文化意蘊?
    與唐不同的是,宋是一個低調而又奢華的朝代,它的輝煌歷史和獨特的時代風貌也是我們所不能忽視的。尤其宋代女性的生活、思想和審美。清雅的服飾、質樸的妝容、纖細的身型,都將女性審美推向了保守、自然、簡樸的時尚新風向。而其獨特的審美標準和價值體系對後世的女子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極簡的宋代
    古代美學,到宋代達到最高,要求絕對單純,就是圓、方、素色、質感的單純。宋朝人用墨畫畫、燒單色釉瓷器。畫畫敢不用顏色,這就是極簡!越簡單,越難。宋是一個文明高峰。宋汝窯,是一千年了不起的大名牌!唐三彩都是花花綠綠的,但宋敢在花花綠綠中提出素樸風格。
  • 宋代女子好眉妝,「素臉紅眉」很時尚,帶你領略宋代修眉新風尚
    而到了宋代,女性好眉妝,眉妝則更加流行與多樣化,呈現出迷人的特點。 文殊眉的「淺」、「輕」、「纖」等特點使其與其他眉妝相比顯得高雅許多,並由此收穫了一批「忠實粉絲」。雖然這種眉妝最終並未流傳於後世,但卻足以體現出宋朝女性的創造力。正是因為對美的不懈追求,才使得宋朝時期誕生了許多諸如「淺文殊眉」之類的自主創造眉型,對後世的眉妝風格形成也有著重要影響。
  • 宋代女性著裝拘謹呆板嗎?了解這些著裝細節後,是優雅中透著知性
    1、宋代服裝層層疊疊,給人一種累贅感,相較於之前穿著暴露的唐朝有了鮮明的對比性在有些以宋代為背景的電視劇中,我們所能看到的女性形象都是身著長衫,穿著可以說看起來是非常厚重了,與唐朝服飾的輕靈飄逸看起來有非常大的區別。
  • 宋代才女受追捧,「河東獅吼」是正常現象,都是女性教育做得好
    女性教育與女性文學在宋朝可真的是經歷了"漫漫長徵路"。宋朝的科舉制度與唐朝相比無論是考生規模、考生要求以及考試內容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社會認可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所以通過科舉晉升社會途徑被認為是正途,在宋朝重視教育的社會基礎上,女性的受教育情況也得到了重視和一定程度上的改善。
  • 宋代美學,領先世界一千年
    在我們的語言習慣中,「案」更雅一些,而桌更「俗」一些,你可以將文人的工作說是「伏案」,卻不能說成「伏桌」。《韓熙載夜宴圖》出現的餐桌是宋代最流行的細腿長桌。在宋佚名《戲貓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我們則可以找到一張黑漆花腿方桌;宋佚名《梧陰清暇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梧桐樹下、大屏風前,放的是一張黑漆束腰書案,這是主人用來觀書、寫作的文化用具;旁邊還有一張紅漆花腿方桌,堆放著雜物。
  • 宋代女子圖鑑:一個女性社會地位高,職業自由的朝代
    女性也更多地參與了經濟建設和社會公共事業中來,很明顯能感受到女子社會地位的提高是史無前例的。在中國古代時期,也有那麼一個時期,女子的社會地位很高,職業女性很多的朝代。那就是兩宋時期。宋代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變革時期(唐宋變革論),這種變革體現在各種方面,宋代婦女的生活也隨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 宋代梅瓶賞析
    這跟宋代皇家的講筵制度有關。當時「講經」也叫「講筵」。講完之後,皇帝要招待大家吃喝,當時的酒,就是裝在這樣的瓶子裡,所以它又叫」經瓶「——馬未都《醉文明》。近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一書中詳細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徵及名稱由來:「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於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
  • 宋代裝飾文化:細眉淡妝,櫻桃嘴總是適合
    其實,對於追求時尚美的,宋人並不亞於現代人,從許多文學史或民間軼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宋人裝飾可以說是經過幾年的變化,這是驚人的。如宋代袁和《楓窗小牘》所記載:「汴京閨閣妝抹凡數變:崇寧間,少嘗記憶作大鬢方額;政宣之際,又尚急把垂肩;宣和以後,多梳雲尖巧額,鬢撐金鳳;小家至為剪紙襯發,膏沫芳香、花靴萬履、窮極金翠,一襪一領費至千錢」。
  • 宋代仕女畫之仕女:理想女性的化身,男子心目中的完美主義者
    宋代繼續秉承唐朝尊儒傳統,故而對女性的束縛很多,這可從宋代仕女畫中一探究竟,女性被道德嚴重禁錮。但另一面,男性對女性又有著自己的審美需求,我們藉此可以認識到宋人對「德」與「色」關係的看法和主張。其後,每一朝代對女性的要求皆以此為本,儘管在不同政治、文化影響下各個朝代的側重點會有區別,並衍生出新的理想,不過就本質而言並沒有脫離這一根本。除了班昭,劉向所編的《列女傳》也意在樹立各種理想女性。眾所周知,理想與現實往往並不一致,故而顯性的理想常常會與現實或人性的隱性理想有所衝突,在處理這個矛盾時古人的舉措值得關注。
  • 宋代美妝博主的業務水平有多牛?
    宋代姑娘們可能早就聽說過這句話,所以她們的妝都非常乾淨,追求一種化了也像沒化的境界,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裸妝」。這跟唐朝流行的妝容大不相同,從流傳下來的唐代仕女圖中,我們可以看出,那時的妝容普遍比較濃豔,臉上至少塗了三五層的粉,白是白了,可是顯得沒有氣色怎麼辦?沒關係,上腮紅,下手不要怕重,狠狠地刷,所以我們現在經常看到唐代繪畫裡的女人頂著兩坨「高原紅」,生怕別人不知道她們畫了妝。
  • 宋代女性的內衣有好多種類
    在每個重大的歷史時期,伴隨著歷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內衣文化也會追逐世風,被寄予不同朝代的人文精神。 秦漢的「齊襠」、北齊的「心衣」、隋唐的「寶襪」、宋代的「抹胸」、明清的「肚兜」,民國的「束身小馬甲」都演繹著歷代女性內衣的千姿百態,更是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徵與文化寫照。
  • 宋代女性日常:聊聊有錢有閒的城市女性,那些令人羨豔的趣味生活
    很多宋代女性在琵琶,簫、笙、方響等伴奏下,唱出當時比較流行的填詞。這種演唱方式從市井勾欄到宮廷宴會,都非常普遍和流行。筆者認為人們對音樂的喜愛,應該追溯的人類遠古時期。人們在日常生產生活過程中,模仿飛禽走獸的叫聲來,以及高聲唱和勞動號子,都是最原始的音樂啟蒙。到了宋代由於文化藝術,得到了長足、飛躍式發展,很多女性比較喜歡演奏音樂和唱曲。
  • 璀璨的宋代文化:是什麼原因造就了宋代文化的繁榮?
    每次我們批評宋朝積弱積貧的時候,總有人會強調宋朝的文化多麼繁榮,以此證明宋朝是一個很好的朝代,那麼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宋朝的文化事業為什麼這麼發達,他是一種歷史必然的趨勢,還是宋朝統治者們的功勞。首先我們確實要客觀的承認,唐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文化事業的高度發展時期,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我們今天所學習的傳統文化中,唐詩宋詞佔據了很大的一部分,它們也確實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著名的歷史學家陳寅恪說:「華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 宋代女子服飾之美
    你知道宋代女子如何著裝打扮的呢?她們愛穿什麼樣的衣服呢?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女子服飾,亦如那個時代的宋詞,清麗婉約。讓今天的我們,感受到一種別樣的淡雅之美。整體來看,宋代的女性服飾更加簡潔淡雅。與唐代開放的風格不同。宋代的襦裙遮擋功能更強,風格也不像唐代服飾那麼雍容華貴。簡潔的線條,修長的樣式,襯託出女性的清新秀麗,婀娜多姿。你知道嗎?女性纏足也興起於北宋。當時主要流行於上流社會。這成為儒家禮教的一部分,也是衡量女子儀容姿態的標準。
  • 從宋代龍泉窯瓷器造型演變,收藏瓷器中探詢宋代審美的演變原因
    投壺起源於古人射箭,後來演變為遊戲所用,古人飲酒、娛樂時,經常會「投壺為戲」,投壺遊戲始於春秋戰國之際,晉、唐、宋、金、元時較為流行,投壺除了功能從娛樂到陳設器的演變,器型也隨著人美的審美而演變,從宋代龍泉窯貫耳瓶到長頸盤瓶到長頸瓶我們會發現瓷器的演變過程,能夠窺視宋人審美的變化,這是我們從收藏瓷器中捕捉到瓷器的變化,樣子收藏不知道對不對,跟瓷器收藏著一起感受瓷器收藏的樂趣,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知道它的樂趣
  • 宋代各個階層的人們都穿什麼衣服?當時的服裝有哪些特點?
    在《水滸傳》等文學作品及其相關藝術作品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好漢們在袍衫的外面會披有一件較短的白色短衫,這便是所謂的涼袍了。當時女性還喜歡在上衣和下裳之間綴以一些裝飾物,其中圍腰在當時最為流行,由於圍腰的顏色多為鵝黃色,因此也被人們稱為"腰上黃"。不過隨著宋代經學的發展,和官服一樣,女性的服裝顏色的樣式也開始被嚴格規定,在天聖三年的時候,政府就發布了規定讓百姓不能穿著太過豔麗的衣服。
  • 從《清平樂》看宋代冠飾,宋代女性愛起美來,唐代人完全不是對手
    古裝戲《清平樂》正在熱播,繼《知否》之後,又一部以宋代宮闈為主題背景,劇集才到14集,大家又再一次被正午陽光的服化道所震撼,紛紛感嘆業界良心,電影質感。別的不敢說,就宋代冠飾而言,正午陽光這此可以說是滿分,不僅讓人看到熊熊燃燒的經費,還有一如既往的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