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句話認識儒家文化的精髓,快樂而不淫逸,仁愛而不冷漠

2020-12-12 文眼看世界

儒家文化是一種快樂文化,不信,看完筆者總結的這些,你就明白。

1

基督教文化是原罪文化,生下來人就帶著罪惡,因此今生要懺悔贖罪。而儒家文化看待世界是溫暖的,因此充滿著人倫關愛,所以是快樂的。

2

西方文化思維是先贖罪,想要死後升入天堂,就得今生行好事。而儒家文化認為做人要修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實現自我價值的上升通道。

3

西方文化重視來世,死後到了末日審判,上帝會斷定你是受苦還是享福。而儒家文化認為人的幸福跟死後關係不大,跟人今生的德行有關。無論是信仰還是做事,都是為了德行完善,做一個有道德的君子。

4

西方文化認為朋友首先是平等的,大家可以在一起完成一件事業。而儒家文化認為朋友最主要可以給我們帶來快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做事其次,快樂才是首要。

5

西方文化以外在的世界探索和成功為基礎,而儒家文化以追求內在的喜悅與安寧為根本。所以孔子特別喜歡他的弟子顏回,因為顏回能安貧樂道,儘管很貧困,但卻依然快樂。

6

西方文化認為人是自私的,首要要追求自我利益,人的權利。而儒家文化認為人是講道義的,不能因為利益,就丟失了道義。所以儒家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7

西方文化認為人要想幸福,外在的條件是必須的。而儒家文化認為幸福跟外在條件關係不大,內在的德性和品格才是實現幸福的關鍵。

8

西方文化認為快樂就是獲取得到,而儒家文化認為快樂是付出,是在貧窮時,依然保有仁愛之心。

9

西方文化認為對外在的世界探尋是人生的首要目標,而儒家認為內在的體驗才是人生之要點。心安理得,才是我們遠離焦慮的法寶。

10

西方文化認為人活著就是欲望的一個個滿足,而儒家認為只要我們懂得去感悟去體會,放棄驕奢淫逸之生活,不被欲望牽著鼻子走,就能得到快樂,獲取幸福,把今生過得很好。

結語:

文化正呈現多元化發展,由此造成人們的生活多樣化,選擇的多元化。面對價值的多元化,面對信仰的缺失,面對教育的舉步不前和思想的禁錮、平庸化特徵,我們不能只從西方文化那裡汲取營養,還得重新考量儒家文化,結合新時代新問題,使之發揚光大。

相關焦點

  • 墨家「兼愛」與儒家「仁愛」的共性
    「仁愛」和「兼愛」分別 是孔墨思想的核心,二者之間既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又存在多個方面的不同,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無論是墨子還是孔子,他們之所以大談其愛,目的就是要在一個動蕩無序的世界 裡以「愛」重新構建起新的社會秩序。「兼愛」與「仁愛」的初始含義是相通的,因為他們都明確表示人們應當拋棄彼此之間的冷漠,以愛人之心對待他人。
  • 多重維度中的儒家仁愛思想
    作者:北京大學哲學系、儒學研究院教授 幹春松  摘要:對儒家仁愛的不同認識由來已久,先秦儒家和墨家的爭論就集中於仁愛與兼愛的異同,儒家內部的不同派別之間也一直存在著基於血緣的愛和「泛愛眾」之間的爭論。
  • 傳統文化:儒家的「仁愛」與墨家的「兼愛」有什麼不同
    其中儒家以「仁愛」,墨家以「兼愛」為自己的核心思想,究竟他倆之間有什麼區別?儒家由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創立的思想學派,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為體」。其門下弟子根據孔子平時的言論,編成《論語》,「仁愛」是《論語》的主要核心思想。「仁」就是「愛」,「愛」就是「仁」,包含了以家庭.社會.以及整個自然宇宙三大體系,這三大體系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聯繫在一起。
  • 儒家仁愛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光明日報-光明網
    基督教談「博愛」,佛教倡「慈悲」,儒家言「仁愛」。儘管各種哲學與文化形態存在宗教和歷史文化的差異,但在關愛生命、敬畏生命、敬畏大自然方面,卻是殊途同歸。人類命運共同體應該建構在全人類共同認可的道德基礎和價值信念基石之上。「愛人類」是儒家「仁愛」思想底色,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儒家思想的現代性價值不可低估。
  • 淺議儒家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正向關係
    他說自己在母校學習期間就非常喜歡儒家文化;現在,他正跟著研究生導師進行更深入地學習和研究。有位同學向他提問:「對儒家文化,我們有所了解,像『約之以禮』『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類的道理,我也很認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樣做,會不會連公交車都擠不上去?」如果你是子思,你將怎樣回應這樣的提問?
  • 兼愛與仁愛皆為大愛,儒家與墨家有何不同,女人掉水到底救不救?
    儒家覺得愛也要有商量,墨家認為愛可以沒商量;所以,這兩家吵得不可開交;那麼他們本身對於兼愛和仁愛的看法又是怎樣的呢?儒家的「愛自己」與「孝道」的衝突墨家說,既然儒家講究差別的愛,那麼人愛自己就一定會超過愛父母;這句話看上去沒有問題,但儒家是一個講究孝道的學派,君臣父子是儒家倫理綱常中,所論述的重要關係也是儒家立世的根本。
  • 墨家和儒家都講仁愛,但是區別卻很大,你認同哪家思想?
    墨家思想學說曾經盛極一時,先秦時期士人學子「非儒即墨」,就是說那個時候的讀書人,不是儒家的門徒就是墨家的門徒,是很有影響力的一家思想學派,與儒家一樣是那個時期的顯學。墨家學派核心思想有兩個:一個是非攻,一個是兼愛。
  • 儒家文化大眾讀本丨品味儒家文化經典,傳承中華民族精神
    &nbsp&nbsp&nbsp&nbsp叢書特色&nbsp&nbsp&nbsp&nbsp專家編寫普及儒家文化&nbsp&nbsp&nbsp&nbsp在編寫時吸收已有的科研成果,內容翔實,不使用學術語言
  • 墨家「兼愛」看似比儒家「仁愛」高尚,實則有個致命缺陷
    墨子的兼愛主張「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這是一種不分國別、家別、人我、親疏,沒有任何條件,沒有任何限制的無差別的愛。這和儒家「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類以血緣親情關係為基礎的、有親疏貴賤等差別的愛不同,也是墨家跟儒家最大的區隔所在。
  • 儒家思想的「仁愛」與墨家思想的「兼愛」,哪個愛更合理?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愛是「仁愛」,是愛人有先有後,先愛父母,其次親朋好友,然後普通人,逐漸疏遠。而墨家的「兼愛」是不分先後,一視同仁。墨子認為只有愛別人,別人才愛自己,愛是同等的愛,是一視同仁的不分先後的愛。這兩種愛的理論看似都有道理。但是細細分析,愛永遠都不會是平等與公平的,我們在愛情與親情裡尤其是愛情具有排他性,所以不可能也不會與別人相同。
  • 孔子影響中華文化的傳統思想,並讓世界對仁愛之心有了深入的探究
    孔子的思想觀不僅影響了內心世界的文化核心思想,就連世界宗教領袖大會也曾以孔子的思想為原則。第一條是人與人之間得把彼此當人來看待,這就是孔子的仁愛之心,孔子希望世界充滿愛。第二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欲人。孔子認為我們不應該把不好的一面強加在他人身上。
  • 傳統歸正 無度不丈夫還是無毒不丈夫
    (fotolia)民間俗語「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在現代社會可謂家喻戶曉,當某人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很可能就是要準備去做壞事了。不過,按照這句話的意思,即「沒有度量的人不能稱為君子,不狠毒的人成不了大丈夫」,是不是感到有些彆扭和不倫不類?因為前半句教導人們要有度量,是教人向善的;後半句卻是教人向惡的,說什麼成為大丈夫的人要狠毒。
  • 中國文化精髓未必是儒家思想,大家都很迷惑
    支撐中國的文化肯定是豐富多彩的最特別的是強加給全社會的東西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雖然讓儒家思想影響最大但是也像籠子一樣限制的人們的思想儒家思想從隋朝列入科舉考試之後歷朝歷代持續之歷時1300年考取功名的學問顯然首先是政治學只是因為儒家思想被統治階級滲透到社會文化之中
  • 孔子當年倡導的「五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
    「仁義禮智信」的現實意義儒家文化把「仁、義、禮、智、信」五個方面概括為人的基本素養,稱之為儒家「五常」,其在天為之命,其賦予人為之性,其主於身為之心,其所以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或變者,是長道也,故謂之五常。
  • ...儒家所倡導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實際上就是為了解決人際之間...
    傳統中國是一個以道德文化立國的國家,儒家所倡導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實際上就是為了解決人際之間的信任問題,即意圖通過使人人各安其位,各盡其分,從而實現社會合作。這些弱勢和短板既體現為疫情何以發生、何以演變得如此嚴重等一些根源性問題(中央黨校教授韓慶祥將其歸咎為體制內長期存在的官僚主義),也體現為在應對疫情過程中一些措施的不得力、形式主義甚至作假,以及官民立場的落差、爭議。這一切都顯示,目前的社會治理模式與十九屆四中全會確立的目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還有距離。
  • 在抗疫中感受中華民族仁愛精神
    2020-09-29 10:20:17 來源:新華日報仁愛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千百年來,仁愛精神薪火相傳、延綿不息,其作為一種文化因子潛藏在一代代中國人的文化基因裡,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精神之基,並在關鍵時刻迸發顯現出來。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就生動體現了對仁愛精神的弘揚和踐行。生生之謂仁。儒家十分重視生命的存在與價值。《周易》言:「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周敦頤言:「生,仁也。」程顥說:「天只是以生為道。」
  • 被「汙解」的「萬惡淫為首」,正確含義有點出乎意料
    被「汙解」的「萬惡淫為首」,正確含義有點出乎意料一.想當然的理解是正確的麼?有一句話想必大家一定聽過-「萬惡淫為首「,通常我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淫是惡事之中最可怕的一件事情,遠遠超過燒殺搶掠。而所謂的禮教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那句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國家如果想發展得好,需要把自己的事情以及以家庭為單位的事情處理明白。同時,中國又是一個一直高度推崇孝道的國家。這一點從劉邦提倡以孝治天下就能夠看出來。而後來對於孝道有了更為明確的框架和要求。對於孝道的遵守,是中國儒家思想的精髓。
  • 汲取傳統文化精髓 築牢幹部政德之基——東營中院舉辦全市法院黨員...
    汲取傳統文化精髓 築牢幹部政德之基——東營中院舉辦全市法院黨員幹部政治輪訓(政德教育)培訓班 2020-10-19 17: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哲學簡史墨子篇,墨家的兼愛與儒家的仁愛有何不同
    墨子對儒家的批評墨子認為:「儒之道,足以喪天下者四焉。」1.儒者不相信天鬼存在,"天鬼不悅"。2.儒者堅持厚葬,父母死後實行三年之喪,因此把人民的財富和精力都浪費了。3.儒者強調音樂,造成同樣的後果。4.儒者相信前定的命運,造成人們懶惰,把自己委之於命運(《墨子·公孟》)。
  • 儒家為什麼被稱為「儒」?反對儒家的墨子在哪方面也受儒家啟發?
    另外,孔子是最早以普及教育到基層的偉大教師,他的弟子和門人從政不成則往往以教書為業,我們知道,教師是一個傳播知識的職業,人類的進步又離不開知識的提升和完善,所以對當時的人來說,「儒」也代表著教育,教育是人類生存、發展、進步的必需品。孔子的思想或儒家的思想後世有很多不以為然者,學問是允許多樣性、包容性的,有反對和不同的聲音、意見出現才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