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九旬的侯士庭,在《心靈渴望》(點擊閱讀購書:侯士庭作品《心靈渴望》到貨了!)一書中說,自己的全部職業生涯都花在了傾聽別人這件事上。因著傾聽無數人心靈深處的真實聲音,他撰寫本書,試圖幫助當下心靈迷茫和虛空者重新找到真正的充實和滿足。恰如本文,他指出人們心靈的問題時一針見血,給予出路時又一語中的。願每一枚橡果都從中深深受益!
我們的情感需要由思想來補充
我們不但把自己保護起來,免得去面對太多現實,而且會建議別人也不要太多暴露自己的心靈。我在牛津大學求學時,曾與一位俄羅斯男士住在一起,他總是追問一些發人深省的問題。人們聽到這件事後,常會說:「噢,如果你受得了他的刨根問底的話,那你的心一定很愚鈍。」意思是說,我不要暴露太多東西。
我們常會說出這類話: 「但是,我們無意告訴他(或她)這類事。」換句話說,這裡談到的除了人的靈魂以外,還有人的心靈(heart)。與靈魂一樣,心靈同樣也被用來表達我們人格的核心內容。但是,心靈勝於靈魂之處,是心靈常會用來表達人真正的自我,即人的愛與情感的核心內容。在這方面,我們必須誠實對待自身的親密關係和各種渴求。直覺推理來自人的心靈,正如帕斯卡爾的名言所表達的:「人的心靈有理性無法認識的理由。」換言之,除了邏輯和理性推演之外,我們還須考慮到直覺的「第六感官」。帕斯卡爾曾抨擊自己同時代的笛卡爾冷冰冰的邏輯,斥之為僅適合於「幾何人」,因為靈性實在無法用數學原則來描述。正如我們今天或許會說,它完全是「頭腦中的知識」,而沒有絲毫心靈的經歷。
縱觀整個哲學史,人類以心靈為核心的情感領域,已經或多或少不被信任了。這種不平衡可以追溯到柏拉圖,他認為人的心智比心靈更重要。從此以後,我們就傾向於將情感看成一種「汙穢」或「混亂」的東西,不應受到那些有理智者的嚴肅對待。正是這種將情感與思想分割開來的做法,削弱了我們日常生活中對人心靈的重視。因為將人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用一種整全的生活方式統一起來,使我們能作為一個整全的人來思想、渴求並感受事物的,乃是人的心靈。假若沒有這種統一性,我們就會試圖去尋求沒有情感的知識,或強調沒有經過反思的情感。這兩種態度帶給人的都是對現實的誤解。正如本書要表明的那樣,我們的情感需要由思想來補充。無情感的理性主義和未經反思的感傷主義都是對真理的扭曲。
重新發現你的心靈
在我整個生涯中,這種觀點一直是我個人切身體會到的。我將自己的全部工作生涯都花在了傾聽其他人上面。最初,我作為一名教師,置身於世俗教育領域中有二十三年之久;隨後,作為一名教師兼輔導員(counselor),投身神學領域也有二十二年之久。傾聽人們心靈中諸多的渴求,是一種比僅僅辦講座更深摯的教育形式,本書就是在我對這些心靈經歷予以反思的基礎上形成的。透過這種經歷,我日漸確信人若過於理性或過於情緒化都是在自欺。在這兩種情況下,我們都無法在真正友誼中建立起更親密的關係,或生發出一種對上帝的真正信仰。
社會期望我們成為自足自立的人,管好自己的事情,若不能出色地解決問題,就最好悄無聲息地把自己的難題除掉。我們處在壓力之下,要確保自己有能力也有才幹來供應自己的物質需要,滿足我們的生活方式,以便對周圍人施加影響。談論人心靈的痛苦以及我們如何處理這些事會有失體面,更不用說談論現代生活所帶來的絕望了。
這本書致力於探索人類心靈的本質。它揭露了我們用於自我欺騙的手段,也向我們表明,一旦我們接受如下真理——上帝創造我們是要叫我們尋求他,我們所追求的真正目標乃是那些永恆的事物——我們就會找到得以真正滿足的途徑。這是一個過程,更像我們與一位好友或家人吵架之後,當我們試圖和解時,就會敞開自己的心扉,並把問題談開,讓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敞開自己的軟弱。這個過程過去之後,儘管似乎會有些危險,但一條通往諒解和接納的路卻打開了。
更奇妙的是,我們就會敢於在這個新起點上建立關係,並對我們將來的關係充滿夢想。這就是我邀請你與我一同要做的:重新發現你的心靈,將那些實際上是成癮與偶像的虛假渴求揭露出來,並找出如何正確處理這些情況的方法。變得「真實」起來,既是一種極大的解脫,也是一種激動人心的前景;因為這樣,我們就能憧憬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替代那使我們窒息的虛假生活方式。或許,那時我們已經厭倦了這個世界上棉花糖一般的虛幻,並為一種更本真的屬靈生活做好了準備。
首要任務是脫離心靈中的虛假渴望
如今,我已經活到了可以從心所欲的七十歲。我可以回首自己的一生,看清我們在自己身上所玩的把戲,壓制壞消息,按捺住痛苦,並盡我們的所能讓自己不要成為弱者。我也看到,人們試圖用不同方式,來滿足自己深層的渴望。當人們處之失道時,結果就是災難性的,就會有各種弊端和極端的情況出現,一步步將這個人給摧毀掉。
實際上,我的信念是: 若沒有上帝那信實的、使人更新的大愛,以及與上帝之間的友誼,我們就不能將自己交託給無限的渴望。那真正賦予人生命的渴望乃是認識上帝。這種渴望是永遠無法得到滿足的,因為這是一種隨著它的滿足而不斷成長的渴求;我們與上帝之間的關係改變並引導著這種關係,使我們的渴望不斷得到深化。
本書就是為了對上帝賜給我們每個人、使人得生命的活潑渴望進行探討。在這樣做的過程中,它涵蓋了「用心記住」的三方面內容中的每個方面:以一種歷史性視角來看待上帝;生活在與各種象徵相聯繫的生活中;謙卑生活。在本書第一部分第二章到第六章,我們會追述被扭曲的渴望,即偶像崇拜、惡癮、羅曼蒂克的愛情和理性主義等帶來的各樣後果,並會考察這種絕望的誘惑如何導致渴望的死亡。
本書第二部分,從對耶穌基督的認識乃是人心中各種渴望的真正滿足來入手。他的降臨開啟了我們各種渴望的可能性,真正引導人活出一種更豐盛的人生。隨後的章節對基督徒生活中的偉大象徵進行了探討,這表達了我們人之為人最深切的渴望。人有一種為真理作見證的渴望,這是早期教會的殉道士們深切感受到的。將曠野當作自由之地,以擺脫我們沉溺的過去,這一主題曾經被公元四世紀以降的沙漠教父所使用。借著愛之園中的象徵所表明的對上帝聖愛的渴求,則是中世紀盛期的一個重要主旨。天路客的象徵,對渴求超越物質世界的永生來說,同樣是至關重要的;在中世紀接近結束時,就更是如此了。或許,小孩子的象徵是最獨特的基督教象徵,表達了上帝和他子民間那種根本的信靠關係。這同樣也是一個現代象徵,受傷的童年時代可能會對我們以後的生活產生深刻的影響。
因此,第一項任務就是分辨人心靈中的虛假渴望,使我們脫離它們,同時點燃我們心靈中真正的渴望,好叫我們代之以渴慕與上帝建立真正的關係,唯獨這樣我們的生命才能被滿足。
渴望實際上就是渴求去認識,因為我們乃是被上帝所認識的,我們成長也是進入這種認識中。——塞巴斯蒂安·摩爾(Sebastian Moore)
(本文摘自《心靈渴望》,上海三聯書店,2016.09)
相關閱讀:
1、我們裡面的人真的更新了嗎?
2、你在自我欺騙嗎?
3、侯士庭是誰?
4、侯士庭作品《心靈渴望》到貨了!
親愛的橡果們!感謝大家陪伴橡樹人一路走到今天,一起分享屬靈的悅讀時光。我們相信,每位橡果在個人的閱讀經歷中,都會不斷迸濺或多或少,或深或淺的思考火花。從今天此刻開始,拿起手中的筆,把這些火花記錄下來吧!可以是你對橡樹書籍的書評,也可以是從某個段落引發的屬靈思考,還可以是閱讀的字裡行間湧流出來的不凡洞見。我們會不定期選擇推出橡果們的「果子」,期待看見你的那一枚哦!所以不要猶豫,把寫好的文字發給我們吧!我們也會相應提供稿費。咱們橡樹家的地址是:oaktree_amos@qq.com。
橡樹人時刻在這裡恭候橡果們!
欲購買《心靈渴望》,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