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從理性世界滑向情緒化、信息碎片化的「全球反智」時代

2020-12-16 肖走地球還是圓的

魯不遜 量子學派

一個美國朋友的朋友圈爭議

有一個朋友,他前幾年移民美國。作為一個理性的讀書人,他誠懇正直愛憎分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說的就是他這種人。

他是70後,這一代知識分子對美國也有著天然的期待,畢竟,改革開放以來,中美之間大部分時候是一種正反饋正因為如此,他對川普這位民選總統,也有著天然的認同感

所以,這幾年,他一直試圖讓自己接受這位票選總統,試圖去理解川普。然而,就算隔著整個太平洋,也能感覺到他的糾結難受

川普是個混蛋,是個民粹,是個種族主義者,一個將美國甚至將全世界帶入混亂的人……

「你的良知哪裡去了,你去美國,莫不是還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如果不是因為他過去積累下來的聲望,恐怕更多人會直斥其非。他朋友圈裡的爭議,一直持續到今天。

傳統邏輯已經失效

邏輯對不上了。每個人都在秉承自己的價值觀,每個人都心存善念每個人都自認為邏輯正確,每個人都在堅持良知。問題的根源在於,傳統的邏輯已經失效意識形態作為主旋律的百年爭鬥,已經不是解釋當前亂象的正確理論。

對於川普的支持者來說,誰管你左和右,管你效率優先還是公正優先,你讓我聽得爽,你的推特能激起我瞬間的血性和嗨,這就夠了。對於川普的反對者來說,已經不管你的政策規劃了,你已經喪失了盎格魯-撒克遜優良傳統,我不接受你這個騙子,你說什麼我都不信。

與這兩者還是有區別的,大部分知識分子,還沉浸在過去的思維藩籬裡,還將自由和禁錮視為時代的主軸,以為選民會在乎對錯,分辨是非去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包括《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這樣的精英媒體,同樣陷入慣性的泥坑,所以太多人沒有辦法理解美國的「川普現象」

今天這個世界,邏輯已經變了。

意識形態的對抗不是重點,思想層次的較量已經成為過去。現在的美國選舉:

理性非理性的對抗。是非川普川普的對抗。是個人中心普世價值的對抗。是全球化逆全球化的對抗。……

讓時間回歸到2016

其實,傳統邏輯的失效,並非從今天開始。我們將時間推到四年前,也就是2016年。那一年,世界發生了兩件大事:

川普上臺和英國脫歐。

在相當長的時間坐標系內,2016年將會成為歷史的重要節點。它將是「全球反智」的重要一年,也是全球集體走向「情緒化」的時間刻度。

在他們看來,美國精英通過全球資本市場賺得盆滿缽滿,處於「沉默多數」的工薪階層卻只能蒙受失業煎熬。

所以,他們要將選票給要「修建新長城」川普,因為,這樣的總統才能給他們帶來幸福。這個諾貝爾獎TOP1的國家,這麼多人將自身的失敗簡單歸結為「全球化」。

這兩個指標性的國家,從2016年開始,就告訴全世界一個事實:

那個曾經引領人類理性思考的國度,開始變得非理性起來。

還記得那個美麗的島嶼嗎

除了這兩個指標性大國,再來看世界的其它小角落。

北緯21度到北緯25度,東經122度到東經120度。

它的名字叫做臺灣,在很多人的印象裡,這曾經是華人世界裡最善意的角落。這裡有淳樸善良的當地人民,這裡有清澈高遠而聞鄉情怯的外婆家的澎湖灣。從海岸向東看,它似乎還承載著一個五千年文明的失傳夢想。

它變成了一個你完全不認識的地方:

情緒激進,歇斯底裡。

曾經安靜詳和的那片土地,曾經引領華人世界的文化高地,現在,嘲笑和戾氣遍布全島。這裡已經沒有對和錯,只有鼠目寸光,只有夜郎自大,只有貼標籤和貼標籤……

「社會這麼沒有是非,我活著有什麼意思。」

為什麼會這樣?

情緒化正在主導世界

近年來,全世界的民粹主義、保守主義、排外主義、孤立主義都已經全面得勢,這是冷戰以來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冷戰以前也有很多極端政黨,但基本上都出現在第三世界。

而現在極端力量直接出現在「自由世界」中心地帶:

法國「國民陣線」、希臘「金色黎明」、瑞士人民黨、比利時「佛拉芒利益黨」……

這些歐洲國家曾經是世界的明燈,而現在也已經被汙染。第三世界就更不用說了,菲律賓的杜特爾特、土耳其的埃爾多安、敘利亞的ISIS……

古希臘大哲柏拉圖《理想國》中曾經預言,美好制度的最終結局就是民粹政客上臺,最後利用社會動蕩建立暴君政治,而人們也願意為了安全而犧牲自由。民粹主義政客會利用矛盾,甚至製造矛盾,把矛頭指向想要剷除的群體,希特勒早就將這種套路用過無數遍。歐羅巴大陸的人民只要稍微平心靜氣反思下,就應該明白拋棄歐元不會讓任何歐洲國家變得更加繁榮,限制移民也不會給國內公民帶來更多工作。

這個道理非常簡單,那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情緒化會主導世界,這只是暫時的嗎?

減少網際網路是唯一的答案?

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的人類,曾經對自身的命運有過深刻的反思加謬為首的那一代思想者,對人類這個物種有過極其細緻的解剖。可今天,為什麼情緒化捲土重來,人類重新普遍巨嬰化了呢?

2019年4月,《紐約時報》發布名為《減少網際網路是唯一的答案》(The Only Answer Is Less Internet),這是西方主流媒體對網際網路行業的又一重大批判。其實不僅僅是紐約時報,截至到了2020年11月,至少有超過30 篇網際網路行業負面評論文章,內容覆蓋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紐約客、Buzzfeednews、哈佛商業評論、The Verge、時代周刊等不同類媒體。

網際網路已經不再是最初的共享、免費、自由的象徵,相反,它成為了當今世界的萬惡之源。

《紐約時報》的這篇文章中談到,網際網路的發展模式往往被認為有兩種:

一種是完全由無形之手也即自由市場所主導的西方模式;另一種則是由強監管、強準入主導的東方模式。

文章認為這種對立分野是錯誤的。因為無論是西方網際網路還是東方網際網路,最終殊途同歸的走到了集權、矮化公民為消費者、侵犯隱私與操控輿論的這一終點。

這與全球資訊網之父Tim Berners-Lee的觀點非常相似,網際網路本來是想帶來一個「更美好和聯繫更緊密的世界」,但今天的網際網路已經完全背離了它的「去中心化」初衷,「網際網路已經演變成一個導致不公平和分裂的引擎,它被強大的力量所支配,任由其擺布。」當然,他所指的對象是那些網際網路的巨頭們。我的觀點與這些並不完全一致,網際網路發展到今天,雖然巨頭的壟斷、權力的介入都非常可怕,但比這個更可怕的是:全人類思想的退化。正國為這種思想的退化,才讓民粹捲土重來。

川普,他擋住了燈塔的光?

重新來看看川普是怎樣上臺的。一個商人,一個網紅,走到了一個燈塔國家統治者位置上,讓全球很多智識分子大跌眼鏡。如果說川普2016年當選是個「意外」,在經歷了「抗疫失敗」、「全國暴亂」等大事件後,川普很有可能再次當選,而且有可能保持著近50%的民調支持率,這讓很多人難以接受。

從傳統的意識形態邏輯上完全無法理解,但如果從網際網路角度出發,所有的事情都邏輯自洽,甚至毫無漏洞。網際網路時代下,情緒化早已代替了理性。

所有的一切,如果是為情緒服務,必然能夠贏得一片喝彩。是否正義,是否理性,已經不再重要。作為一個情緒表達者,川普如魚得水。不管是「沒有人比我更懂…」,還是「fake news」。

正因如此,很多人覺得川普很可愛真誠,無論他說過多少謊話,這並不重要。

「推特治國」是川普的招牌,也是解密時代的鑰匙,推特與傳統媒介不同,僅僅幾行字就能表明觀點。網際網路時代講究碎片思維,情緒衝擊,沒有人願意再去關注一篇優質精品文章。川普推特中的東西簡單易懂,即便是沒有什麼文化水平的人,也能看得津津有味,甚至可以評頭論足。

「線性思維」正在被切割成「情緒碎片」

當然,很多人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近年來人類不是一直在取得更大成就嗎?

同理,人類因網際網路連接而產生整體智力飛躍,將幾千年所積累的知識量化生產,從而引來了90年代後全球飛速發展,但這是一種連接後的整體智慧。

搜尋引擎在剝奪我們的記憶能力;移動思維的碎片化在侵蝕5000年積累的線性思維;「娛樂至死」效應在瓦解深度思考能力;信息泡沫化在填充寶貴的想像空間。

No.1碎片思維

五秒鐘刷一次推特;七秒鐘刷一次TIKTOK十秒鐘刷一次微信……

No.2七秒記憶

一旦有惡行發行,人們總是義憤填膺,嚴懲肇事者的呼聲響徹耳畔。第二天發生新的事情,又是新一輪的責難抽刀斷水,水過無痕。

每個人比想像中的都要健忘,只會追逐一個又一個新的熱點。

No.3信息繭房

打開APP,軟體根據算法會自動向你推薦你喜歡的內容。你開始上癮,開始沉溺其中,變得不可自拔。這不是算法的優越,而是人性被完美洞察。被動地接受信息,思想行為進一步被算法機制所掌控。

世界自然變成自己心目中所想要的模樣,因為它是基於你的認知喜好所構建起來的。再也沒有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自主思考的能力。最後成為被餵養的工具,成為非理性的奴隸。

No.4偽數據

人類沒有迎來「大數據時代」,直徑走來的卻是「偽數據」微博如此,推特亦如此。情緒製造偽數據,偽數據引領G點。

No.5信息泡沫

網際網路上信息泛濫,泡沫和謠言充斥社交空間。我們的思維不再有空白,信息填充了大腦。要給思維以空白,人類最大的理性都是在空白時發現的。

No.6無處不在的彈幕

彈幕已經成了視頻必不可少的一大元素。但實際上99%以上的彈幕,都沒有價值。一方面滿足了大腦鏽逗者的撒野,另一方面放大了眾生喧譁的聲量。

甚至很多彈幕充滿媚俗影響三觀。這樣毫無營養的內容形式,在進一步加深人們的情緒化,摧毀人們的理性。

人類這個物種,不知歷經多少苦難滄桑,才找到利用讀書培育理性思維這條文明之路。高強度的線性閱讀是人類理性之源,也是人類文明寶貴財富。可到了今天,人類的「線性思維」被切割成「情緒碎片」,網際網路的斷點思維已經在默默侵蝕人類最底層的思考力。

人類真的是「螺旋式上升」嗎?

今天,悲觀情緒正在朋友圈裡發酵。不獨中國如此,歐美如此,全球亦如此。

2020年11月4日「美國大選」最新數據

是的,在一個網際網路時代,精英是沒有辦法去說服民眾的。這個時代不需要輸出價值觀了,普通人要的只是情緒的共鳴。可是,稍微理性一點就可以想像到:

精英主義者的傲慢雖然讓人討厭,但民粹當道帶來的可是戰爭級別的危險,這兩者的博弈一旦不能達到某種納什均衡,那麼帕累託最優就永遠無法實現,否則無論精英還是平民,將永遠成為被禁錮在困境中的囚徒。

難道,美國那廣袤土地上的普通人民就不在意嗎?

是的,他們已經沒有這種思想深度了,只有那些為這片土地擔憂的知識階層,只好悄悄的祈禱天佑美國。當然,還有一種「聽天由命」的觀點。

他們認為這沒什麼值得擔心的,所有的一切,不過是歷史的輪迴,人類一直是在「螺旋式上升」的。然而,這是一種極其懶惰的行為。缺乏思考力的人,總是喜歡將所有希望交給歷史輪迴,就像有些人愛信口一句「歷史潮流,浩浩湯湯」一樣,而不是去從新的時空坐標上去思考底層邏輯

川普,未完待續……

未來四年,全球將變得更加不確定, 這個本已經「熵+」的世界會更加混亂。我所說的那位移民的朋友,非常的失望,他不明白為什麼如此艱難?加州的天氣是多雲,他的世界卻有雨飄落。為什麼會這樣,知識精英們暈頭轉向,很不清楚這背後的邏輯。就算知道真相,也無法去改變這現實,這才是最讓人痛苦的真相。

我們擁有的生產技術讓我們變得淺薄,我們的生活方式讓我們走向非理性,我們編織的這張網絡讓人類變得情緒化,我們追求的幸福目標正在終結我們自己。

當然,也不是完全毫無希望。

人類世界總有一些嚴謹和獨立的思想者,他們在儘量遠離這個情緒化的世界,暢遊於深度思考之海,堅守人類智慧的底線。

不管是否經受過空間約束、時間消磨以及慣性掣肘,不論是面對商品豔俗、網絡甜點、膨化遊戲和刷屏洗禮,這些人會給喧鬧社會帶來清風徐來的冷冽,這就是理性思考者的力量。可是,人類總體情緒化只怕仍然難以改變。網際網路繼續擴張它的版圖,非理性像病毒一樣感染更多人。這次的選舉,川普宣布他贏了。可能有人說,他也只能幹四年可就算輸了,四年之後,全世界將有更多川普。

相關焦點

  • 情緒化與理性:無論決策多麼理性,也無法擺脫情緒化的一面
    你常聽到別人說你情緒化嗎?你可能會覺得受到了冒犯。著名的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曾這樣寫道:「在強烈情緒的作用下,我們很容易把自己變成傻瓜。」這表明,理性和情感是互斥的,如果你展現出感性的一面,行動上就可能缺乏理性。
  • 層次低的人都是情緒化的,而境界高的人都是理性的,如何做到理性
    而老子的聖人,又是怎麼做到理性的。實質上不止老子的聖人,佛教的佛也能做到理性。要了解為什麼,以及作為常人的我們,是否也存在可能跨越情緒,擁有理性,我們首先必須來了解下:情緒與理性的關係與區別。本質上情緒與理性,是人類的兩種用智方式,我們下面分別介紹這兩種用智方式。大腦裡的背景知識【被左右的視覺】我們先來看以下2張圖,你分別看出了什麼?
  • 如何用理性支配情緒化?
    有沒有情緒並不是問題,能不能用理性來支配情緒下的行為才是問題。情緒化,就是不能用理性克制自己的情緒衝動。在感情強烈衝動的情況下,做出的缺乏理智的行為。我們在面對萬千世界的時候就是會有豐富多變的情緒,是面對世界的時候自然反應,有沒有情緒產生也不是自己說了算的,它會自動產生,因此我們可以接納並允許一個人有情緒。
  • 經常情緒化決策?學會讓數據「唱歌」,做理性思考的明白人
    數據是根治無知的良方,理性是心靈平靜的源泉。只有擺脫情緒化與本能控制,才能建立對世界客觀全面的認知,這正是《事實》這本書的核心理念,也是我們今天想要分享的書籍。這本書暢銷20多個國家,受到多家媒體的讚譽,比爾蓋茨甚至拿它作為畢業禮物送給全美大學生。可以說,這本書一度掀起了顛覆思維方式的熱潮。
  • 加快培育數字時代 「原住民」的價值理性
    他們的娛樂、學習、交往、消費,甚至他們自我概念的建立,都依賴於數字產品和數位化的世界。他們的生命世界與這個數位化的世界是互嵌的、一體的。他們對數字時代的依戀程度遠遠高於我們。如果我們非要把他們的生命世界和數字世界隔離開來的話,往往會造成孩子們很大程度的反感,就好像奪取他們生命世界中的一個部分一樣。
  • 為什麼反智是可悲的?
    理性地說,我們很難改變這些現象,因為鬼都是來無影去無蹤,科學無從解釋。真人秀節目裡的鬼都是咻地一下就把門打開了,我覺得如果我穿著黑色T恤打著手電筒也能做到。他們知道說事實道真相的科學人有著理性的思維,但這些人忙著改變世界改善自己的生計,沒空在這個充斥著偽科學的世界裡孤獨地發聲。結果就是:那些追求超自然現象的死硬派高高興興地上節目免費暢談自己的想法。我被聯繫過無數次,被承諾「大規模曝光」。不是吹牛,但我的「曝光率」挺高。
  • 信息碎片化時代 T100KIDS成為嬰童服裝最值得信賴品牌
    根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8月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的網際網路普及率已提升至57.7%;而網民通過手機接入網際網路的比例更是高達98.3%,網際網路在提供更加融合、更加多元化服務的同時,也使得用戶獲取的信息更加碎片化。移動網際網路滲透率的提升,造成了數字信息的井噴。
  • 初壹食午共享單身火鍋,挖掘碎片化時代的市場消費潛能
    本網6月9日訊​你是否意識到,我們正處於一個碎片化時代?等公交的時間,就可以刷完好幾個短視頻;吃飯的間隙,足夠抽空打一局遊戲;下班的路上,能迅速瀏覽完一整天的國內外新聞……我們一直在講,這是一個信息碎片化的時代。而信息碎片化的本質,其實是我們可支配時間的碎片化。毫無疑問的是,現代都市人群的可支配時間在變得越來越零碎。
  • 如何充分利用你的碎片化時間?
    ▼南都周刊ID:nbweekly推薦理由:這是一份都市生活雜誌:我們是理性思考者,深度觀察家,對話蔡瀾、倪匡、劉德華、諾蘭,見證大咖風採;攻略彈幕組、慫一代,看小圈子百態;錦鯉簡史、表情包入侵、emoji天書,
  • 「猜你喜歡」:我們永遠看不見真實的世界,只看見自己喜歡的世界
    瑞典數據可視化大師漢斯·羅斯林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實驗,最終在《事實》一書中給出了答案:過度情緒化的本能使人類不能客觀理性地認識這個世界的真相,唯有尊重事實和實事求是的世界觀才能走出自我錯覺的泡沫,避免無知。
  • 如何在碎片化時間裡,獲取更有價值的信息?
    我們常說的精神長相,靠得就是多讀書為其「上妝」。如果你也想在碎片化時間裡,獲取更有價值的知識信息,提升自己的氣質。那麼,我強烈建議你關注這幾個知識面覆蓋廣又有深度的公眾號。「浪潮工作室」不雞湯、不盲從,只是從一個新的看世界的角度,提供給你一些有信息增量的知識。熱點時事追蹤,地域文化分析,生活方式研究,土味審美挖掘……二十多年來,從個人生活到社會百態,從影視辣評到閱讀況味,新周刊一直如實記錄時代體溫,尋找你我共同的痛點、笑點、淚點。關注新周刊微信公眾號,我們與你一起有態度地生活。
  • 每日考點 | 後真相時代下的輿論特點以及引導策略
    二、「後真相」時代網絡輿論的特點  (一)傳授關係更加複雜,理性討論讓位於情感訴求   一方面,信息傳播的碎片化、海量化以及傳播者對於進入傳播渠道信息的隨意性,使得普通民眾很難有獲取和駕馭這些信息的能力,並從中分析抽取真相,因此在一個輿論事件中,公眾更多地停留在對於新聞本身的情感消費上。
  • 【雙語視頻】李一慢:找尋碎片化時代的黃金碎片
    我們已經身處碎片化的時代,很多人卻還在反對碎片化的閱讀,甚至牴觸碎片本身。我們必須學會從碎片的甜味、藥味、維生素味中,尋找、接收、製造自己的黃金碎片。60年前,羅素說,「能夠聰明的利用閒暇時間是文明最後的產物」,我來改動一下:「能夠聰明的利用碎片是文明最後的產物」。大家好,我是李一慢,慢先生,我最喜歡我的學生們給我起的外號叫「慢師傅」,用故事來教學的一個師傅。
  • 人過於理性或過於情緒化都是自欺
    但是,心靈勝於靈魂之處,是心靈常會用來表達人真正的自我,即人的愛與情感的核心內容。在這方面,我們必須誠實對待自身的親密關係和各種渴求。直覺推理來自人的心靈,正如帕斯卡爾的名言所表達的:「人的心靈有理性無法認識的理由。」換言之,除了邏輯和理性推演之外,我們還須考慮到直覺的「第六感官」。帕斯卡爾曾抨擊自己同時代的笛卡爾冷冰冰的邏輯,斥之為僅適合於「幾何人」,因為靈性實在無法用數學原則來描述。
  • 光纖網絡產業存碎片化問題,華為汪濤:產業需共創F5G時代
    面臨挑戰:固網產業碎片化問題猶存要發展固定網絡,我們首先要解決一個重要問題——產業碎片化。無線網絡產業的演進經歷了從碎片走向融合的五個代際,其技術標準從模擬時代的8個標準,逐步收斂融合,到5G時代實現了全球統一。全球各國都在加速推動5G 2B(面向政企市場)的應用探索,目前已有超過300多個應用創新項目。全球無線網絡產業已經構建了百花齊放的生態體系。
  • 用好碎片化信息,也能成就一個超然的你
    日久天長,大量的碎片化信息湧入你的腦海,但卻如垃圾一般,沉入在腦海深處,沒有發揮任何價值。偶爾,你也會刷到一些雞湯文,告訴你,放下手機,去學習完整的知識。但你試驗一兩天之後,仍然忍不住,又回到了原來的狀態。事實上,你在做這些事情時,正在詮釋一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因為有興趣,才會花時間去看那些信息。
  • 碎片化閱讀殺死了大創意-虎嗅網
    本質原因是信息碎片化。廣告公司誕生於傳統媒體時代,最初也是圍繞傳統媒體如報紙、戶外廣告、TV等來做的。它們滿足了用戶在信息碎片化時代的內容需求,儘管這些內容本質是小創意,小聰明,也註定不可能得坎城大獎。所以歸根結底,大創意越來越少是因為在碎片化時代,用戶對信息的接收是碎片化的,營銷者為滿足用戶的需求,應對的手段就是碎片化營銷,碎片化創意。
  • 現代社會的冷漠、孤獨、碎片化,是必然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動力也在蓬勃發展,與其稱之為「科學技術」,更毋寧說是「理性思維」。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笛卡爾等大科學家在反覆試驗中,確立了對現實世界的經驗觀察,指證人可以憑藉自身來達到對外在的精準認知與觀察。用康德的話來說,就是「敢於認知」。
  • 「嫦娥之父」因為說「美國登月是真的」而被狂噴,中國也開始反智...
    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不能理解,在中文網際網路世界裡,為什麼充斥這如此多的戾氣。細究之下,不得不讓人憂心,在美國有著悠久歷史的「反智主義」,在中國也開始泛濫了嗎?1何為反智什麼是反智主義?我們現在喝的牛奶,無論是巴氏奶,還是常溫奶,都是經過加溫殺菌之後的奶,這種奶消滅了各種對人體有害的細菌病毒,因此更加安全,不會讓人得病。然而在美國就是有那麼一批人不僅認為未經處理的生奶營養更好,而且還認為它們更健康,更適合人類。畢竟,如果生吃蔬菜對我們更好,為什麼不生吃牛乳?為什麼不按照「自然界」的方式去吃,回到更純淨、更簡單的時代呢?
  • 數字時代的信息觸手可及,我們卻記不住任何知識
    信息膨脹與信息丟失,已經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悖論之一。從文字產生、印刷書籍、再到數字記憶,存儲技術的發展並沒有解決我們對於記憶的困擾。網絡平臺一旦關閉,我們的回憶、愛好、生活感悟、學習資料都會消失。數字時代的數據不斷膨脹,也在不斷丟失,信息觸手可及,我們卻記不住任何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