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5月26日連雲港訊 近年來,東海縣石湖鄉把產業發展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有機融合,積極主動對接優質產業項目,打造農旅融合業態,構建「三公裡就業帶」,實現群眾家門口就業創業,真正讓群眾住得下、留得住、能致富。
「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鋪就農民創業「致富路」
為了真正實現「產業富民」,石湖鄉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打造種養殖一體化基地;沿牛桃路,依託老山農業、扶貧大棚等龍頭項目,擴大果樹規模種植,打造高效設施農業基地;沿躍進河,整合國開區核心區、賀莊水庫等優勢資源,爭取移民後扶、田園綜合體、森林公園等項目,高標準整治沿線村莊環境,打造生態農業旅遊觀光產業帶。
「一帶兩基地」建設讓農戶得到的實惠是實實在在的。「建設農業展示區時,我家有12畝土地被流轉,每年可得土地補償款14000元,同時我家又從村裡租了10畝地種植青桃,每年收益七八萬元,年收入近十萬元。今年村裡建起青桃文化展廳又成立青桃專業合作社,政府搭建平臺幫助我們宣傳銷售,價格將會賣得更高,能住在『別墅』裡,在家門口創業,真是太幸福了。」尤塘村八組村民劉恆武感慨萬千。
「政企對接」開啟農民就業「直通車」
「現在家鄉的好企業是越來越多了,春節後,有很多每年都選擇外出務工的村民留了下來,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而且待遇不比外面差,據我所知,現在我們石湖村就有二十幾個人在如意情上班,每月工資5000多元。」石湖村黨總支書記孫豔會告訴筆者。
隨著縣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石湖鄉中小企業園融合,大批優質企業落戶石湖。為了切實解決農民就業問題,助民增收,石湖鄉根據各企業的用工需求,在企業用工和農民就業之間架起了有效的「橋梁」,依託勞動所和農民實用技術培訓中心廣泛收集就業信息,實現了企業自主招工和農民自主就業的雙向互動,增加本鄉村民在本土企業的就業率,增加了農民的工資性收入。
「土地流轉+產業扶貧」構建農戶脫貧「硬支撐」
該鄉緊緊圍繞低收入戶勞動者的就業需求,積極創新就業扶貧模式,找準就業工作與精準扶貧的著力點,變「輸血」扶貧為「造血」扶貧,紮實做好精準扶貧防貧工作,積極推廣「土地流轉+產業扶貧」模式,高效運營扶貧蔬菜大棚項目,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引導各村加快土地流轉,實現規模化生產,保證低收入群體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截至目前,該鄉積極爭取上級扶貧資金,建扶貧大棚48棟,幫助60餘戶建檔立卡戶實現家門口就業,人均年增收2萬餘元。(萬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