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筆最美作家」簡媜:婚姻和不婚都需要經營

2021-02-20 小松鼠讀書會

機場,人流湧出,漸漸走盡。

空曠的出口,一個身影獨自推著一個半人高的行李箱走了出來。

她個頭不高、花白短髮,深紅色棉麻長衣,外搭一件黑色棉麻馬甲,腳步無聲,然而腰背筆直,有一股凜然向上之氣,柔軟但不柔弱。

及至走近,面容逐漸清晰,金屬邊框眼鏡下,一張線條柔美的臉,皮膚光澤溫潤,似乎氤氳著霧氣,聲音小小的,語氣軟和親切,字字清晰,這是與她的文字相匹配的聲音,也正是讀者心目中既溫婉細膩又硬朗奇俠的簡媜。

不知道為什麼,她會落在人群的最後才走出人跡已寥寥的機場。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位臺灣「蘭陽平原生養、臺大中文系培育之野生品種」簡媜是「慣於獨來獨往。」

13歲,父親和哥哥車禍離世;15歲,離開家鄉遠赴臺北求學,經歷城鄉差異的拷問;19歲,學習與情感的夢想破滅……這些「不幸」和「挫敗」卻被她視之為文學和人生的「貴人」。

漸漸地,文字裡「婉約」與「犀利」同在,性格混合著「獵人的冷靜與獵犬的躁動,喜新厭舊」,行走在出世與入世之間,「既在人生火宅內,也在紅塵岸邊上」,成為「當三毛遠去後」,深愛她讀者的枕邊書。

今年,她56歲,已出版了21本書,被譽為 " 臺灣文筆最美的作家 ",拿遍了各項文學大獎。新書《我為你灑下月光》,是第一本「陷入寫或不寫的掙扎」中的書,因為這意味著必須要踏入「深沉記憶與龐大文字堆積成的廢墟」。

這樣的書「一生只能寫一本」,用來「獻給被愛神附身的人」。

 

 

簡媜,原名簡敏媜。「為何去掉那個'敏'字?」

「因為簡、敏兩個字都是三聲,念起來不順。還有高中的時候,大概是1970年代,那個時候校園好奇怪,流行把中間的名字去掉變成單名,一時蔚為風氣。」

如今回憶,她說,「這背後有一些年輕人是有想法的。因為讀高中的時候,當時的社會相對比較沉悶,學校管得很嚴。頭髮、制服都不能做怪,所以自己把名字中間去掉,好像也代表著一種對自己青少年生活的掌控。」

儘管去掉了「敏」字,但文字中的「敏感」以及生活的「敏感」卻似乎不可能那麼輕易地去掉。

她曾自述走上創作之路,「背後非常關鍵的因素,是死亡的感受,因為目睹過死亡掠奪一切的秩序,掠奪生命,讓一切的謊言、諾言失效;死亡所帶來一切驚嚇之後,任何一個人都必須想辦法自我復原,創作是我的復健之路。 」

從小在臺灣宜蘭農村長大,簡媜很小時對生命的消逝感應很強:鄰居的一個阿婆,冬天時,身上寬大的唐衫裡雙手摀著竹片編製成的小火爐,常來我們家串門子。我在窗口可以看見她如步出我們家的竹圍,走在稻田中間的碎石子路回到她家的竹圍。

一個七十來歲,綁過小腳的老阿婆,穿著很寬的布褂似的唐衫褲,兜裡藏著火爐,白色、稀疏的頭髮在腦後扎了一個髻,然後套上年輕時剪下的頭髮做的髻,那種感覺是很荒謬,很荒涼的,是很接近死亡的,是消逝的。

「讀國中時父親因為車禍死亡,我目睹了這整個過程。因此,死亡在我成長的過程當中,所扮演的一個動力,是非常巨大的,這種影響也變成生命底層的基調,當它滲透到文學活動時,會成為善變的習慣,因為,消逝和善變就像孿生兄弟一樣。 」

 

 她將這些「不幸」或者「挫敗」視為「貴人」。

親人意外過世帶來的絕望是她所言的第一位貴人;15歲時她離開家鄉到臺北報考高中,尋找自己的未來,在陌生的都市、嶄新的生活中不斷遇到的自我追尋與自我拷問,正是她的第二位貴人;

簡媜來臺北的第一天就迷路了。「由於極度低能,城市生活是我高中課程外的黑獄。親戚住電梯大廈五樓,我卻會'暈電梯',下樓買豆花,才拐幾個彎,迷路了,端著一碗豆花不知怎麼辦。」

「每天通車三小時往返新北投念書(如果沒坐錯車的話),她在我的書包放一包塑膠袋、白花油、毛巾,鄭重警告:'你覺得要吐了,就趕快下車!'每趟車至少發作兩回,青白著一張臉趕到教室已第一堂課。親戚看我天天像垂死病人,建議休學重考。」

對於當時的簡媜來說,「臺北仍是異鄉。無論如何努力仍被當做鄉下土團,渴望有一個朋友,卻總在名單之外。我相信不是故意,只是存在彼此之間的差異太根深蒂固,以至於無法交融。我活得孤單,沉默得像一塊鐵,失去快樂的能力,仿佛過去的桃源小村是一場夢,眼前的鴿籠鐵壁才是真的;那群親切的村婦漁郎都是夢中人,城市的冷臉才是本貌。」

然而,年少自尊心強,不闖出名堂決不返鄉。「痛下決心跟臺北汽油味拼了。書包、口袋放的不是少女最愛的胭脂水粉,是暈車藥、萬金油、白花油、綠油精、保心安油、酸梅、撒隆巴斯,活活像個西藥房,如此抹油、嘔吐一年半,有一天,忽然不暈了。 」

這些都記錄在《臺北小臉盆》裡。到現在簡媜有一個習慣,不寫重複的主題,「我希望在生命終止時,能完成自己夢想中的散文圖譜。像河川一樣,完成自己的旅程,最後毫不猶豫地入海,不辜負十七歲少女立志成為作家的那份純潔與神聖。」

「不要重複自己,這算不算是在不被尊重和認可下的一種反抗?」我問她。

她回答,「是的,每一個人都希望獲得別人的尊重和尊敬,但尊重和尊敬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需要有實力,與其抱怨自己受到不合理的對待,你需要想想你有什麼實力能夠讓人尊重你。」

或許,在這時起,文字溫婉細膩的她,性格裡已經埋下了「硬朗奇俠」的種子。在《我為你灑下月光》的第二頁第一句,她寫下「我不是一個輕易示弱的人。」

 

 

「人生黃金三十年只有一次,想想錯過什麼你會遺憾?」

她不示弱的方式之一是「寫作」。

「我在原該歡樂的年紀早熟起來,那是躲入稿紙以後的事。常常虛構不同的人物,在稿紙上排山倒海地向他(或她)傾訴。稿紙活了,我也活了;有時我們跟隨文字到無人的海邊開始對話;有時攀越高峰,在溫暖的小山洞裡閒聊……我不知道這就是想像之翱翔,寫作的發軔;只知道它使我省略去尋一個願意聆聽我、我願意懇談的現實人物,也避免搭乘令我作嘔的車行去找尋一處美好的情境。想像解決現實困厄,阻止無枝可棲的少年墜入偏執的怨恨情結。」

她說,「遇到挫敗,一般人會有兩種反應:一種是自我毀滅,一種是自我挖掘。我很幸運,我選擇了自我挖掘。寫作以及所有的藝術創作都是往人類靈魂深處的挖掘,通常順境的時候不會挖掘到最深沉的部分,越是遭遇不幸的事情,越會往深處挖掘。如果有機會,我會奉勸年輕人,面對挫敗的時候,不管挫敗是不是來得太早,挫敗其實是更大的恩賜。」

除此之外,她並非不沾染塵世之人。恰恰相反,她曾與現實生活肉搏,做過廣告人,「結束廣告人的生涯,事實上並沒有結束廣告人的'特種訓練,我承認廣告公司這一套精密分工、職權清楚、培育策劃與執行能力、尊重個人工作範圍又能迅速整合提出群體結果的工作方式,幫助我極有效率地規劃自己的生活——管理自己也需要『企業化經營』。」

出世還是入世,「我覺得我的人生常常在兩個極端當中努力尋求和諧和平衡,這是很重要的課業。不管在工作上還是文學上很多方面是衝突的。比如成為母親後,對身心精力的要求對完成自己的夢想是對峙的,但是任何一種對峙有一種尋求平衡的方式,需要你的聰明和智慧去尋求。」

但是,在許多個人生的關口,「你最終都選擇了寫作,為什麼?」

「這個我相信很多年輕人都會面對,最重要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因為人生最黃金的二三十年只有一次,那就要問我一生當中想要完成什麼。每個人都有一張星圖,仰望星空,你想想人生單中要完成的事,什麼對你這一生最重要,什麼你錯過了會遺憾。」

她說,「對我而言,我認為我這一生如果沒有當成一個很成功的企業家不會後悔,沒有當成出版社的老闆也不後悔,這一生如果沒有在寫作有所成功我會後悔。」

 

「簡媜的頭髮不是刺眼的雪白,而是帶著金屬光澤的銀白。

「有染髮麼?」

「有啊,這一次就是出版社叫我刷一刷,不要嚇壞那些年輕人,所以勉強去刷一刷,要不然他們以為臺灣都是這種老妖怪。」簡媜柔柔的聲音笑著自嘲。

「但是你自己並不在乎,是麼?」

「我是不在乎,從一頭黑髮到出現第一根白髮,我的比喻是,像被野狗咬到。」

頭髮白了,她的皮膚卻十分溫潤,有地球重心50多年拉扯的痕跡,但沒有如深壑般的橫紋,想必極少暴跳如雷到面目扭曲,大多數時候平靜溫和,才得到今天的祥和之貌,讓人視之可親。耳邊亮晶晶的水晶小耳墜,隨之晃動,姍姍可愛。

這是56歲的簡媜,是56年生活磨礪後的簡媜,沉澱得寧靜篤定。

對於「老去」,她在長沙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我不怕老,這是自然律,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必然歸宿,就是一定要老去。我何必花太多的時間去違逆這個自然律呢?我甚至覺得能夠變老對每個人來說是一件好事。只有你還沒有準備好面對這個事情,它才會變成壞事。」

「這是一個偉大的自然律。前面的生命不願意消逝,後面的生命如何產生呢?我曾在《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中寫過,我們的生命是建築在別人的死亡上面的。有一天,另一批生命的產生也是建築在我們的死亡上面,一代又一代的更替就像是四季的更替一樣。」

 

 

 

小松鼠:文字溫婉細膩,但又不輕易剛強不示弱,您是不是有點雙重性格?

簡媜:沒錯,我確實是。一個部分在文學表現有細膩溫柔的地方,可是面對現實生活有剛強剛硬的部分。我想一個人的柔媚溫暖,如果經過錘鍊而來力量會更強。

 

小松鼠:您也是晚婚,當年滿30歲以後,是否也像今天許多大齡未婚女青年一樣,有來自社會的壓力,當時是怎樣的心情?

簡媜:哦,是的,同樣,同樣!我對有些觀念是開放的,不認為一定要這麼做不可以那樣做。你可能在人生某個階段認為婚姻對自己是不利的事。可是,如果事業已經有一個基礎,那麼接下來,如果時間對了,人也對了,何必去婉拒它? 因為人生有各方面的成就,所以年輕女性或者大齡女性,不要覺得進入婚姻是落後的象徵。

婚姻和不婚同樣都需要經營,我不認為不婚比結婚更容易。因為人的一生很長,不要以為你看到那些身處婚姻中的女性似乎過著蓬頭垢面的生活,而你可以自由自在,看似你是有利的,她是不利的。但是當你們同樣到了六七十歲的時候,感覺不一樣,那個為了家庭經營出來的人,她的六十歲人生與你六十歲的人生是不一樣的。但要仔細選擇,但我也不贊成為了擁有一個家盲目進入婚姻。

 

 

 

相關焦點

  • 臺灣散文名家簡媜:我的竹枝詞
    《月娘照眠床》是臺灣散文名家簡媜的經典美文代表作。在簡媜的散文創作生涯中有著至為重要的地位。「月娘」是閩南地區對「月亮」的稱呼,而「眠床」即為「睡覺的床」。「月娘照眠床」的書名中蘊含著簡媜心中最美的故鄉意象與歲月情仇。《月娘照眠床》中簡媜以深情的筆調回溯了童年生活的純真。書中蘊含的感情深刻美好,意象華美,人物和故事細緻動人,觸動心靈。
  • 大陸的東西,在臺灣得到了傳承和延續,成為了一個新的風格
    中國文學一直都蘊含著傳統美學,同樣屬於中國的寶島臺灣文學在此基礎上增添了幾分清新,所以很多臺灣的作品一直深受歡迎,林清玄、張曼君等人就是當時臺灣文學界的幾位佼佼者。她的文筆充滿著細膩,內容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主持人汪涵曾經在節目中朗誦過她的作品,除了畫家的身份,席慕蓉還是一位畫家,在她的作品裡市場會夾雜著花卉,華美中不包含著濫情。她的作品裡有古老東方哲學,但句句顯露出典雅和蒼涼,她的愛情觀正在給現代人新的希望和信仰,不管是寫文章還是詩歌,字字飽含深情,因此她的作品充滿著曼妙柔情。
  • 幸福的婚姻需要用心地經營,經營婚姻需要做到5個方面
    那麼,婚姻如何才能通過經營獲得幸福呢?其實,經營婚姻需要做到5個方面。在實際的日常生活中,夫妻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需要彼此寬容地看待對方的不足,真誠地包容對方的不足,需要互相了解和體諒,才能為家庭創造和諧與幸福,這樣的婚姻才是美好和長久的。
  • 《包法利夫人》良好的婚姻需要經營
    泰國作家察高吉迪說過:人一旦成為慾念的奴隸,就永遠也解脫不了了。在一段婚姻中,人們很難保證這段感情的新鮮度,然而有人因為克制選擇了堅守,有人卻因為欲望選擇了背叛。法國作家福樓拜筆下就有這麼一位女性,她因極度追求內心的欲望,最終走向了服毒自盡的結局。電影《包法利夫人》改編自其同名小說,帶我們走進了一段可悲的婚姻。
  • 同姓不婚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婚姻禁忌
    談談家族家規的一些基本常識——同姓不婚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婚姻禁忌一,為什麼同一姓氏的男女不得通婚?同姓不婚,是指同一姓氏的男女不得通婚。先秦至兩漢的倫理和法律都反對同姓通婚。同姓不婚始於中國西周初期,是周人實行族外婚時遺留下的規定。
  • 古人為何「同姓不婚」?
    周人已十分清楚同姓相婚會造成後代的畸型和不育,不利人口蕃衍和繼嗣,所以便作了同姓不婚的規定。《左傳·僖公二十年》記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又《左傳·昭公元年》載:「僑聞之,內官不及同姓,其生不殖,美先盡矣,則相生疾,君子是以惡之。故志曰:『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違此二者,古之所慎也,男女辨姓,禮之大司也。」《國語·晉語》也說:「同姓不婚,惡不殖也。」
  • 婚姻需要經營:很多人把婚姻經營成公司最後破產,也有人把婚姻經營成祝福滿滿!
    這句話的確是真理,千真萬確。 但對「經營」的理解,卻千差萬別。 有人把婚姻,「經營」成了公司和生意。 每天就在斤斤計較的瑣碎中,老去。 也有人把婚姻,「經營」成了祝福。 在規律和次序中,讓婚姻成為了美好。 可見同樣是「經營」,但結局卻完全不同。把婚姻「經營」的像做生意,是今天這個世界的迷思。
  • 【我在大陸看臺灣】臺灣女生都愛搞「姐弟戀」嗎?
    【我在大陸看臺灣】臺灣女生都愛搞「姐弟戀」嗎?  最近娛樂圈有兩大新聞,恰恰都是和臺灣女生有關,就是林心如霍建華的大婚,還有陳妍希和陳曉的大婚。而且,更巧的是,女方都比男方要大,最巧的是,還剛好都是大四歲。  往遠點說,徐若瑄也是如此,蕭亞軒也是如此。
  • 大師們的寫作課:一本書,讓你看懂好文筆應該怎麼來!
    ——舒明月在新媒體的圈子裡,常聽有人說:即便沒有很好的文筆,也能寫出很好的文章。每每聽到,我都不免在心底裡說一句:如果文採斐然,誰又願意做那個文筆不好的人呢?如何提升文筆?我想應該是大多數寫作者的心心念念吧。
  • 烽火、煙雨、貓膩、驍騎、香蕉,五位文筆超強的網文作家!
    今天推薦烽火、煙雨、貓膩、驍騎、香蕉,五位文筆超強的網文作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烽火戲諸侯烽火戲諸侯自不用多說,網絡文學代表人物之一,人氣超高的網文作家,縱橫扛把子。烽火的文風多變,涉獵廣泛,現代都市,武俠仙俠,西方玄幻等等都有所涉及。
  • 婚姻需要經營-同頻才能長久
    但生活的重擔本應由男人承擔,或者是夫妻共同承擔,但事實卻是所有的壓力都落在了顧佳身上。看著顧佳,一邊把家經營得井井有條,一邊幫著老公經營公司,還得大施拳腳為兒子去打架,為老公去跟色狼談判。她獨自承擔,一邊承擔著公司的經濟壓力,抵押房子貸款,一邊費盡心機為擠進富太太圈重金買鉑金包包,還得討好賣乖地哄著許幻山,希望他能理解自己的每一步籌謀。
  • 「同姓不婚」是怕生的孩子笨嗎?
    出品 | 趙氏宗親(ID:zhaoshizongqin)編輯 | 趙英雄同姓不婚:政治資源開發"最大化"為了與分封制相配合,周公在婚姻制度上也進行了調整,首先就規定同姓男女百世不得通婚。"夏、殷五世之後則通婚姻,周公制禮,百世不通,所以別禽獸也。"——《太平御覽·禮儀部·卷十九》"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 好的愛情靠緣分,好的婚姻靠經營
    本書作者沃爾特斯指出:「對於婚姻:只要你做對了,其實和誰結婚都會幸福」。沃爾特斯不僅是世界頂級的冥想和瑜伽大師,也是國際知名的演講家和作家。接下來,讓我們一起進入這本書,共同去解鎖通往幸福婚姻的秘密。沃爾特斯卻告訴我們:良好的婚姻,開端選擇固然重要,但如果想要贏得最終的勝利,還需要我們用更多的「心思」去經營愛情。一個賢良的妻子便是男人一生的依靠,有時男人的成功與失敗都在她的一念之間。我們知道錢鍾書和楊絳伉儷是中國當代文學中的一雙名劍。
  • 李銀河:不婚的愛情更持久
    我看上個世紀末的資料,美國和法國的不婚率就總是保持相當大的比例。像有一個國家有一半的人是不結婚的,同居或者單身,然後有一半的人是持結婚證的。有一個資料上說,法國只有19%的人進入婚姻,其他都不進入婚姻。不婚的幾種方式,其中有一種叫同居,還有一種就是分別居住各自的房子,各自生活,各有各的工作。
  • 古代家譜中的同姓不婚,漢族傳統的婚姻禁忌
    同姓不婚,指同一姓氏的男女不得通婚。先秦至兩漢的倫理和法律都反對同姓通婚。同姓不婚始於中國西周初期,是周人實行族外婚時遺留下的規定。 春秋時,人們對同姓婚配會造成後代畸型及不育已有進一步認識,但同姓婚配仍在貴族中時有發生。戰國後,以氏為姓,漢代以後,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至唐代,對同姓婚又循古制,予以禁止。宋、元亦依唐律,同姓為婚幹杖而離之。
  • 經典卷首語【簡媜:生活細筆】
    仔細想想,生活的本身即是書,即是畫。也許前一刻,我們是閱書觀畫的讀者,而下一刻,卻又變成書中主角、畫中人物了。更有可能,我們同時既是讀者又是主角。每個日子,都是內容不同的一本書,風格迥異的一幅畫。只是我們的腳步太匆忙了,常常忘記去讀它,欣賞它,隨意地瀏覽過去,便斷言生活是一味地今日抄襲昨日,只是公式化的食衣住行罷了。
  • 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作品入選教科書,30歲拿下臺灣所有文學大獎
    他從零散的寫作逐漸變成了系統的創作,不管是電影還是文學,文筆都有了更進一步的提升。20歲出版了第一本書《陽園已唱千千遍》,從此,林清玄年年都有新作出版。林清玄曾經找古龍約稿,古龍說對他說:」只要你陪我喝酒,我就給你稿子。
  • 經營婚姻和經營企業一樣,往往都敗給這3個原因
    諮詢: 請加微信790604085秀子經營一場婚姻,和經營一家企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很少有人會用「經營意識」去審視自己的婚姻。丈夫和妻子的角色重點,在不同階段是不同的。關於婚姻的六個階段,我在《每個女人婚後需要6任丈夫,每個男人婚後需要6任妻子》這篇文章裡有更詳細的解讀。
  • 經營婚姻,不如經營自己
    「婚姻是需要經營的」,這句話很多人不陌生。但是,幸福的婚姻真的是經營出來的嗎,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