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復活——中國當代藝術的另一條線索》正在松美術館開展中,展覽匯集了不同年代的45位/組藝術家的94件精選作品,為大家呈現20世紀各時期和階段的中國藝術風貌。
中國的石文化源遠流長。自中華文明濫觴之日,就與「石」結下了不解之緣。《物理論》載:「土之精為石。石,氣之核也。」郭熙《林泉高致》有云:「石者,天地之骨也」,作為天地的精華與骨架,石頭承載、連結著大地,是人類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自然之物,也被人類視為必須尊崇的神靈。隨著文明的發展、人與自然的融合,石頭逐漸從一般的生產生活領域走進了文人士大夫的審美創作領域,實現了從原始神靈化到藝術人格化的轉變。
在《傳統的復活》中,藝術家展望,封巖與魏青吉立足於當代藝術的語境,以不同的藝術語言和手法詮釋中國文化中的「山石」之趣。
松美術館展覽現場
展望
自古以來,中國人在建造園林中,善用真山石來堆積假山賞玩,因此,人們習慣稱這些用來建造園林的石頭為假山石。堆積假山以使主人聯想真山,即——自然。
藝術家展望用不鏽鋼拷貝了真實的石頭,並拋光成鏡面,此時真實的「假」比真實本身更有魅力。不鏽鋼是當代社會對合金技術的一項發明,它可以使金屬做到「永不生鏽」,這種不符合自然規律的願望正好滿足了現代人的追求,這個自古存在的邏輯矛盾如今融化在被拋成鏡面光亮的美妙的反射中,可謂既人工又自然、既傳統又現代。
展望,《假山石 No.146》,188cm×175cm×117cm,2011年
不鏽鋼之所以得到人們的青睞甚至濫用,還因為它所具有的不確定的色彩和適應性,可以追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拋光後的不鏽鋼正是以看似貴重、實則普通的材料屬性,滿足了人們的這種要求。而複製自然山石則體現了人類回歸自然的本性:最終回到泥土和石頭中去,使精神得到慰籍。這樣,超然的冥想融化在美妙的人造物質世界中,可謂即傳統又現代。
當不鏽鋼變成自然石頭的形狀之後,那些不確定的起伏則扭曲了所有映在上面的光線和圖象, 支解和毀滅的潛在欲望在迷幻的鏡像中得以釋放,新的希望不斷的由此而產生。總之, 它給人們帶來奇妙的物質感以及過去與未來一體,自然、變化、毀滅及永恆的幻象。
松美術館展覽現場
封巖
開始於2006年的「終南山石"系列是封巖對山石觀察的凝結,但與人們通常一眼就關注到的外在形態不同,藝術家把視角落在了石頭的細密紋理上。於是,對於尋常之物的另類切入,給予了封巖一種營造新秩序感的可能性,石頭天然形成的排布方式,經過鏡頭轉化後,形成具有中國傳統山水畫意境的畫面。藝術家將作品噴墨列印成統一的大尺幅,當並列呈現時,一種純粹發源於視覺的吸引力讓人不自覺陷入其中,心生肅穆。
封巖,《終南山石 05》,博物館收藏級列印,204cm × 136 cm,2014年
封巖的《終南山石》,常讓人想起傳統水墨文人畫中的山石。他精緻純然的將山石粗糲的表面表現為視覺愉悅的客體;他用文化中的傳家之寶讓時光逆轉。巨大的畫幅使其在視覺上更加引人注目。儘管人們會將這件作品和水墨畫作聯繫起來,事實上封巖仍舊延續了他的方式:完全聚焦於眼前事物,找尋特定物品孤立狀態中的當代性、視覺上的抒情,以及辨識其中傳統的莊嚴性。
封巖,《終南山石02》,博物館收藏級列印,180cm×120 cm, 2011年
魏青吉
中國的藝術發展中,在古代,傳統水墨所追求的是一種審美的訴求,而現代語境下,新水墨作為一個新的藝術概念,並不以審美為最終目的,更多的是一種建立在個人經驗之上的公共性話語,並尋求與傳統的差異。
對於以水墨為媒介,魏青吉將階段性的目標明確為「水墨綜合材料的運用」,展現出了藝術家開放和寬廣的文化視野。魏青吉迷戀水墨的單純、提煉和清澈,欣賞水墨的混沌、協調和交融,更將後者積極引申為自我發展的空間。他以肆無忌憚地「引入」作為契機,探討水墨作為介質的最大包容性和最多可能性。鉛筆、茶水、金箔、漆料等「異質」的介入是材料性綜合的有機反映,與此同時魏青吉也試圖發展出一整套與之相適應的語言系統。
魏青吉,《松石》,宣紙,水墨,180cm × 95cm,2016年
魏青吉現代水墨藝術語言的一個標誌性特徵——對物象、圖形之表意功能的絕妙發揮,按藝術家自己的說法是用簡單的方式表達自己與當代生活對話的願望和自己的思考,這些物象與圖形因此而具有了符號的功能,是魏青吉水墨性表達的重要語碼,也是我們解讀其作品的關鍵路徑,它們多義、模糊、曖昧,或調侃謔虐、或妙趣橫生,有時則冷峻而發人深省。
松美術館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