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輕易地看見一個糟糕的母親如何用傷害的方式愛孩子,卻不容易看見,到底是什麼原因深刻地破壞了母親愛的能力。
建議父母持證上崗成為微博熱搜。
每次談到原生家庭的傷害,許多人都會想起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的話:「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而最近全國政協委員許洪玲提議,要讓父母持證上崗,更是把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向了學習和考核。
這真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嗎?具備做父母的知識,接受專家的考核,獲得職業資格證,就可以成為好父母嗎?
在最近的爆款電影《春潮》中,金燕玲飾演的母親是一位老師,在外美麗大方、氣質高雅、知書達理,以她的智商,相信經過學習,也一定能夠如願持證上崗,成為被許可的母親。但是,她卻和郝蕾飾演的女兒演繹了一出相愛相殺的大劇,直到她昏迷,被創傷扼住喉嚨的女兒才能夠從呱噪、抱怨、指責中逃出來,喘一口氣,跟母親說一說內心的憤怒和恨意。
如果你仔細看過電影,對這位母親感到好奇,一定能一點一點整理出這位母親的人生。
電影《春潮》講述了母親與女兒相愛相殺的故事。
和老公剛開始談戀愛就懷孕了,被人舉報,寫檢討關禁閉,差一點掛牌子遊街。被評判、被嘲笑、被作為談資,在那個封閉保守的時代,她經歷了什麼樣的創傷?沒有瘋,就不錯了。
這個給她帶來情慾,也帶來風暴的男人,在婚姻中並沒有很好地呵護她。相反,兩個人沒有癒合曾經的性創傷,而是越行越遠。女人不願意在家做愛,男人呢,在電影院裸露生殖器,在菜市場摸別的女人屁股被打,找小姐到家裡卻不肯給夠錢,警察來抓,又是一場鋪天蓋地的笑話……
原生家庭能否給這個女人帶來一些溫暖?在一場洞房戲中,女人委屈地跟老周,這個難得遇到的好男人傾吐心聲:細糧都留給老公和孩子吃,她一天只吃一頓飯,剩下的都寄給自己媽媽,餓得常常暈倒,還被媽媽責怪怎麼不寄錢回家。
如果你做過母親,就知道這個角色需要如何透支自己。不僅僅是管孩子的衣食住行,你要對孩子有同理心,你要能欣賞孩子,承認自己並沒有那麼了解TA,允許TA有屬於自己的看法,對TA充滿好奇。但是,要做到這些,靠的不是對知識的學習,或者說不只是對知識的學習。
了解人的發展規律,了解兒童的心理特點,對一個母親來說是有幫助的。但是,懂得許多道理,依然可以過不好人生,相信你也能深深體會——情緒上來的時候,理智常常在那一刻缺位。尤其是在家庭內部,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面對的是弱小的孩子,如果你有一些未被好好處理的內心創痛,如果你從來沒有被好好地包容過,你可以在那一刻忍住自己的情緒,而去想著心疼孩子、理解孩子嗎?太難了。
真正能夠幫助這個母親的是,她的原生家庭帶來的養育經驗、小家庭中丈夫的支持、愛和欣賞,她對自己個性、依戀關係類型的了解和覺察,以及在這樣一個充滿愛和包容的環境中,面對孩子的童真和依賴,自然而然被激發的愛之心。
我們可以問一下自己,當你覺得被愛的時候,你是不是更容易愛孩子?當你覺得快樂的時候,你是不是更能夠包涵孩子的錯?當你覺得自己很棒的時候,是不是更滿意自己作為母親的角色,更願意成為一個好媽媽?
如果《春潮》裡的母親遇到的不是那個把她當作掙錢工具,而是非常關心她、在乎她健康幸福的媽媽,她會不會有一個不一樣的婚姻?如果她在戀愛初期沒有遭遇整個社會環境對人格的傷害,她的情慾會不會在婚姻中正常地得到發展和滿足?如果她遇到的是一個像老周這樣懂愛、能夠容納的男人,她的女兒會不會一開始就擁有了另外一種人生?
可惜,當一位母親在漫長的一生中只有不斷地被使用、被透支,而沒有得到愛的滋養,這個母親就會在身體內一點一點積聚著無法承受的痛苦,正因為無法承受,也就無法去思考和表達,於是這些痛苦以憤怒、咒罵、指責的方式投射給了死去的丈夫、身邊的女兒,並且把孩子當作容納自己痛苦的器皿,汲取孩子的成長營養來滋養自己。
母親昏迷後,容納了母親
幾十年壞脾氣
的女兒才能夠對著母親說出心裡話。
如果真的想要幫助女性成為合格的母親,或許真正應該做的事情是,舉全國之力,切實可行地讓每一個人,尤其是女性,都感受到自己是人,應該被怎樣理解、尊重、關愛和包容。
從女性出生的一開始,就能夠被給予愛和理解,讓社會和家庭像歡迎男孩的出生一樣歡迎女孩的出生,讓女孩可以為自己是女性的身份驕傲和自豪,擁有更加寬鬆的性別環境,愛護她們的成長,包容她們的情緒,保護她們的安全,這樣,她們在成為母親的時候,就擁有了愛另外一個人的資源和能力。同時,社會機構還需要敏銳地識別具有高風險的母親和家庭,比如正在承受難以排遣的壓力的家庭,受到過心理創傷的母親,以及遭遇婚姻傷害的母親,以愛和陪伴的姿態為她們的療愈做出積極的貢獻。
嚴苛地設置持證上崗,不過是把壓力置換回母親身上,最終再次落到孩子身上罷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