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黃師推崇經方醫學,最核心的應該是方證相應。每一首經方,都有自己的方證。方證是機體一系列的應激反映所表現出來的現象,這些現象,有體徵方面的,比如皮膚的乾燥或溼潤、舌質的淡白或絳紅、毛髮的濃密或稀疏;有感覺方面的,比如痛、麻、重、冷、熱;有精神方面的,比如疲乏、無力、亢奮、煩躁等等。有自覺的,有他覺的,臨床醫師必須觀察入微,細細地把這些現象通過望聞問切找出來,同時,利用現代醫學檢驗報告,進行綜合判斷。臨床不斷收集線索,豐富用方的證據,真正達到「效如桴鼓」的境界。實在說,每一位醫生,治病達到「覆杯而愈」時內心無不充滿喜悅,那種幫助患者解除痛苦所帶來的愉悅,以及成就感、滿足感,滋味無窮,尤勝世間一切盛饌。
****************************************
「舌絳如火」,記得是《臨證指南醫案》中的一句話,剛查原文是「舌絡被薰,則絳赤如火」。葉天士先生的文筆很傳神,如火兩字將紅絳舌的特徵寫活了!此案用的是黃連阿膠湯去黃芩,加生地、天冬。後來,我遇到好幾例舌紅絳的患者,患病各不同,有先兆流產,有崩漏,有患乾燥綜合症,有血小板減少,有心律失常,有糖尿病,還有抑鬱症、焦慮症、老年性痴呆等。病雖不同,但都有共同的舌象,同時,還有心煩悸、失眠、舌痛等證。用黃連阿膠湯,或加生地,或用原方,均有效果。最明顯的是睡眠改善,心悸減輕,有的出血也得到控制。
有人說,經方真靈活,異病同治。其實,在經方家看來,有是證用是方的原則很死,也是對病用藥。這是一種病,叫黃連阿膠湯證,或叫黃連阿膠湯病。這個病的臨床表現特徵,一是心中煩,或悸,或悶,或不得臥;二是出血或出血傾向;三是腹痛,或心下痞;四是舌紅或紅絳。但是,經典的表述比較簡單,僅僅是「心中煩,不得臥」而已,其餘的黃連阿膠湯證是靠後世的臨床經驗加以補充和完善。
比如,舌紅絳的特徵,就在葉天士的醫案中。紅絳以外,還有光剝苔,曹仁伯醫案中有記載,他以黃連阿膠湯去黃芩加大生地治療陰虛苔剝。黃連阿膠湯止血,可見《張氏醫通》的「治熱陰血便紅」,《醫宗必讀》的「治毒下利膿血,少陰煩躁不得臥」,《類聚方廣義》載「治諸失血,心悸身熱,腹痛微利,身體困憊,面無血色或面熱潮紅」等。
此外,日本的漢方家還認為黃連阿膠湯證當有皮膚乾燥脫屑等。如大塚敬節的《漢方診療三十年》載「婦女顏面患皮膚病,此方有良效。約30年前,餘妻子為頑固皮膚病而苦惱。其疹稍園,兩頰中心向外擴展,瘙癢,略赤而乾燥,可見小落屑。受強風吹或日光曬,色更赤,瘙癢加劇。投與大柴胡加石膏、大黃牡丹皮湯加苡薏仁桂枝茯苓丸、黃連解毒丸等,治療百餘日均不愈反而病情惡化。因此,經仔細考慮,阿膠、芍藥潤皮膚之乾燥,黃連、黃芩解赤熱,故與黃連阿膠湯。用一服赤色消退,一周後癢止,約一個月痊癒。發疹主要見於顏面,隆起低而不甚顯著,以指撫摸,稍稍粗糙。略帶赤色而乾燥,很少作癢。以有米糠狀落屑,受風吹或日曬即惡化為目標,其後治癒數例婦女皮膚病」。
前人說,學《傷寒論》,不能死於條下。學經方,也是一樣,不能拘泥於條文。張仲景的東西,是真實的,但是不全的,許多原文是不完全表述的文字。我們必須補充它、發展它、完善它,才能真正地理解它,才能靈活地運用它。黃連阿膠湯證是這樣,其他的經方也是這樣。所以,學經方,光讀張仲景原著是不夠的,還要讀後世各家的書,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就是我們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