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縣千村行·甘洛縣:四川日報今天最顯眼的是孩子的笑臉

2020-12-21 澎湃新聞

微信號:scrbpx 聯繫我們:0834-3866868

■川報觀察特別報導

四川日報重點策劃的「百縣千村行」採訪活動繼續進行,今天記者們走進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深處,在洶湧奔騰的大渡河邊……去尋訪各地脫貧攻堅的經驗,記錄山鄉的變化。

今天,8月7日,四川日報繼續以「1+1」的方式(即頭版一篇通訊+後面一個整版的文章),推出「百縣千村行·走進甘洛縣」特別報導,版面上大幅的照片——孩子們的燦爛笑容,令人眼前一亮。

一版正中的大幅照片,是甘洛縣蓼坪鄉清水村的孩子們,手牽手從新居旁路過。五版特別報導版上最顯眼的照片,也是攝影記者記錄的孩子們的笑臉。

在孩子笑臉的背後,記者了解到:

在甘洛縣蓼坪鄉,平均海拔2300米的清水村,共投入1800多萬元建起安置新居,惠及群眾147戶。協調資金1200餘萬元,建起高山有機蔬菜基地2500畝。

這裡面,有各級黨和政府的作為,有來自廣東佛山的幫扶,有當地幹部群眾的奮鬥……合力促成了山鄉巨變。

川報觀察記者 肖雨楊 攝

其實,我們年復一年的所有努力,不正是為了這一張張孩子的笑臉?

今年以來,當地正積極對接相關方面,要把甘洛縣的高山有機蔬菜和中藥材直供粵港澳大灣區。

甘洛縣的明天,一定會更美。

甘洛縣美景。川報觀察記者 肖雨楊 攝

還有許多來自鄉村一線的鮮活報導,請您細讀——

第一版

探尋「高山娃娃菜」的前世今生:

甘洛:海拔2300米種出「脫貧娃娃菜」,要直供粵港澳大灣區

7月31日下午5點半,走出涼山州甘洛縣蓼坪鄉高山有機蔬菜基地大棚,40歲的清水村村民王阿嘎準備下班,和一起在蔬菜基地打工的姐妹回家做飯。她們的家就在500米外——去年建好的清水村集中安置點。而在一公裡外的「爾蘇部落」藏家樂,村民已把基地種植的白菜裝上小貨車,準備運往縣城。

「我們要把這裡建成直供粵港澳大灣區的蔬菜生產基地。」廣東省對口幫扶涼山工作組駐甘洛縣負責人陳再勳說,清水村平均海拔2300米,氣候條件適合種植高山中藥材和蔬菜。

高山有機蔬菜基地大棚。川報觀察記者 肖雨楊 攝

此前,因為山高路遠,這個藏族聚集村貧困發生率達46.6%。在清水村黨群服務中心,掛著一張村子的老照片,照片中的房子全是土坯房,周圍的山上是光禿禿的坡地。「冬天下雪冷得遭不住,一些村民就到山下的親戚家裡住。」清水村第一書記車明勝說。

2017年起,在廣東佛山的對口幫扶下,通過土地增減掛鈎項目和易地扶貧搬遷相結合,清水村投入1800多萬元,在山坡上統規統建安置新居,惠及群眾147戶。

「現在是100多平方米的磚瓦房,房前屋後有菜園子和小花園。」去年,村民周燕搬進了兩層樓的新房,全家有了很大變化:家裡的土地流轉給村上的高山有機蔬菜基地,丈夫在基地打工;周燕在山上找地方養了30多隻羊、4頭牛、4頭豬。當天記者採訪時,正趕上有人找周燕買牛羊,但她一口回絕了。「不急著賣,牛羊都能下崽,到時賺得更多。」

7月31日,甘洛縣蓼坪鄉清水村,幾個孩子手牽手從新居旁路過。川報觀察記者 肖雨楊 攝

高山有機蔬菜基地是清水村村民脫貧奔康的重要載體。「協調資金1200餘萬元,建設高山有機蔬菜基地2500畝,提供就業崗位400餘個。」陳再勳說,佛山市用發展工業的理念幫助脫貧,在甘洛縣建高山蔬菜基地,主要是建好溫室大棚、設備用房、氣調庫等基礎設施,通過配套基礎生產設施,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吸引市場主體來這裡規模化種植,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高山有機蔬菜基地負責人方倫說,這個基地的具體生產由綿竹一家公司負責,流轉土地1000餘畝,種植有機蔬菜,銷往重慶、貴陽等地,「平時從附近4個村招募60多名村民來幹活,蔬菜採摘高峰時用工量能達到每天七八十人。」從去年開始,王阿嘎就在基地幹活,一個月能幹20多天,有2000多元的收入。

「今年以來,主要種的是娃娃菜、紅蘿蔔等蔬菜,村民在基地務工收入超過120萬元。」陳再勳說,目前,他們正積極對接相關方面,要把甘洛縣的高山有機蔬菜和中藥材直供粵港澳大灣區。

第五版

這個版面上的報導,全部是來自基層一線的生動案例。

有通過發展梨產業,人均10畝梨樹,生活好起來的故事;

有如何保障住房安全,改廁改廚,讓生活美起來的故事;

也有巧妙的保障機制,如何通過「返貧責任險」,讓百姓更安心的故事;

還有更多村莊的各自致富秘籍。太多精彩,請細讀——

三建四改,甘洛縣這個村的灶臺從木板變成水泥鑲瓷磚

「進來看看,現在廚房的環境好多了。」7月31日,記者來到甘洛縣蓼坪鄉達杆依村村民木吉阿合家裡採訪時,正趕上他在煮晚飯,電磁爐上正燉著雞肉和豆角。「以前家裡的灶臺就是幾塊木板,去年三建四改的時候,木板灶臺變成了水泥灶臺,還鑲了瓷磚,牆也重新粉刷了。」木吉阿合指著灶臺告訴記者。

三建四改,即建入戶路、建庭院、建化糞池或沼氣池,改廚、改廁、改圈、改水,是涼山州實現貧困戶住房安全,提升群眾生活質量,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措施。達杆依村共投入價值30多萬的元的物料,實施三建四改,木吉阿合就是受益者之一。

「廚房改了,屋裡也重新粉刷過了,屋上的瓦也從青瓦換成了彩瓦。」木吉阿合說,「現在白天屋裡比以前亮堂多了。」

甘洛:為脫貧戶購買返貧責任險,確保脫貧不返貧

貧困戶脫貧後,很可能因為自然災害或因病重新返貧,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甘洛縣給出的答案是給所有的脫貧戶購買返貧責任險。7月31日,記者在甘洛縣採訪時獲悉,目前,甘洛縣為全縣一萬五千餘戶建卡貧困戶、七萬餘貧困人口購買返貧責任險。

什麼是返貧責任險?甘洛縣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返貧責任險是在建檔立卡貧困戶因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疾病等造成已脫貧群眾有返貧危機時,及時發揮保險的經濟補償功能,實施的兜底保障。

甘洛縣海棠鎮海棠村王明秀今年已於2017年脫貧,但其患有長期慢性病,無勞動力、年齡過大,導致生產生活出現困難,存在返貧危機,針對此情況,保險公司給予救助金9000元;海棠鎮東門村向玉清家2017年脫貧,去年12月向玉清丈夫因意外身故,導致家中無經濟來源,保險公司給予救助金50000元。兩筆救助金從最大程度上解決了兩家的返貧危機。

記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甘洛縣157戶628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共獲得112萬元的風險救助資金。目前已報案,資料正在審核中的風險救助人員有185戶,857人,預計獲得救助資金111萬元。

大渡河邊「懸崖村」,脫貧致富有門道

烏史大橋鄉二坪村

位於國家地質公園大渡河峽谷懸崖之上,是名副其實的「懸崖村」,現在藤梯變成了鋼梯、羊腸小道變成了水泥公路、木板瓦房變成了鋼筋水泥築成的安全住房,安全用水用電、網絡電視、黨群綜合服務、教育醫療等得到有效保障,群眾簡陋、艱苦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大幅提升。

阿爾鄉地壩村

全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人文環境提升等各項工作,2018年實現整村脫貧目標。為有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2019年引進企業試驗示範種植竹蓀18畝,並註冊商標「阿爾鑲·竹蓀」投放市場,受到消費者喜愛,產值突破100萬元。2020年繼續擴大規模,種植竹蓀150畝,培養種植大戶2戶,預計產值在800萬元以上。

勝利鄉勝利村

2018年,成立3個專業合作社,輻射帶動39戶貧困戶173人,幫助群眾增收11萬元。村組幹部還向幫扶單位申請經費購置學習用具等,在文化室內開闢「自習室」,輔導孩子做功課;通過發放小禮品的方式,引導村民開展農閒學習。

拉莫鄉俄庫村

脫貧攻堅開展以來,實施易地扶貧搬遷59戶、新建彝家新寨2戶、進行D級危房改造57戶,全面改善村民居住條件;修建通村硬化路和產業路10餘條,解決了群眾出行難問題;2017年實現了「村七有」「戶六有」目標,解決了群眾「兩不愁三保障」問題。

海棠鎮徐家山村

全力推進道路交通、住房安全、產業扶貧、移風易俗等項目,2019年實現整村脫貧,人均年純收入達到11000元,貧困建檔立卡戶人均年純收入達9985元。注重「1+ X」產業發展,種植核桃360.9畝,戶均5.6畝;種植高山脆紅李20畝,屬集體經濟;栽植花椒200畝。

甘洛縣有機蔬菜基地建到家門口,村民每月打工能賺兩千多

7月31日下午5點半,甘洛縣蓼坪鄉高山有機蔬菜基地外面,村民王阿嘎準時下班,準備和一起在蔬菜基地打工的姐妹回家做飯。

王阿嘎今年四十歲,因為老公身體有殘疾,沒法外出務工,只能在家附近打一些零工。從去年開始,王阿嘎開始在蔬菜基地幹活,「一個月能幹20多天,有兩千多元的收入,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王阿嘎說,「今年從三月份就開始幹活,估計還能再幹上幾個月。」

蔬菜基地的負責人向方倫告訴記者,該基地由綿竹的一家公司投資建設,共流轉土地1000餘畝,種植有機蔬菜,銷往重慶、貴陽等地。「平時我們從附近4個村招募60多名農民來幹活,蔬菜採摘高峰時用工量能達到每天七八十人。」向方倫說。

甘洛縣瓦姑錄村:戶均10畝梨,山村裡結出「黃金果」

8月1日,走進涼山州甘洛縣團結鄉瓦姑錄村,道路兩旁的梨樹上,套著紫色袋子的梨掛滿枝頭。「再過10天左右就可以採摘了。」村支部書記張德弟的笑容寫在臉上。

2014年底,瓦姑錄村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64戶263人,貧困發生率35.7%。近年來,村裡大力發展梨產業,平均每戶種植10畝,走上脫貧路。

新房子 新公路

「一個嶄新的村莊落成,不少在外務工的村民又回來了」

瓦姑錄村距離縣城約20公裡,平均海拔1700餘米,貧瘠,曾是村民對瓦姑錄村最深的印象。

「多數人都住土坯房,要垮要垮的。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裡下小雨。」2017年危房改造,村民關永清搬進了65平方米的新房,「新房子住著舒服,還離自家田地很近,種田方便多了。」

談起近幾年村裡的變化,村民李志瓊打開了話匣子:「以前出行全靠步行,趕場要走幾個小時,生產生活物資全靠人背馬馱。如果不是有事情,幾個月都不會去趕場。」

現在,李志瓊住著100餘平方米的二層樓房,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等家電一應俱全。「修建新房子我們只出了5900元。公路修到了家門口,想走就走,坐車方便。」

擔任村幹部20餘年的張德弟對瓦姑錄村的變化感觸最深。「那些年,村裡主要種植土豆、玉米,能變為商品補貼家用的只有生豬和梨。」近年來,實施危房改造、易地移民、彝家新寨、「三建四改」等項目建設,還修建了公路,「一個嶄新的村莊落成,不少在外務工的村民又回來了。」

新產業 新生活

全村種植梨樹近2000畝,「梨子真是『黃金果』」

瓦姑錄村氣候非常適宜種梨,但過去村民認為梨樹只能栽在地邊或者荒山上作為副業。2004年村裡欲發展梨產業,縣裡送來梨樹10萬株,然而不到兩年便被村民砍了近一半,改種土豆、玉米。

「鄉村要脫貧、要發展,必須依靠產業。」為帶動梨產業發展,張德弟不僅在自家地裡搞起規模化梨樹種植,還前往四川農業大學學習施肥、打農藥、修枝等管理技術,並鑽研改良梨樹品種,最後確定「主打」圓黃梨。2015年,圓黃梨獲得農業部「綠色無公害產品認證」。

張德弟算了一筆帳,如果畝產梨5000斤,按採摘價1.6元一斤算,畝產值0.8萬元,「比在外面打工划算。」

眼見種植梨樹的村民掙錢了,不少砍掉梨樹的村民找到張德弟,紛紛要求種植。2017年,村裡再次大力發展梨產業,全村新種植1150畝,戶均種植達10畝,全村總種植面積近2000畝。

「以前捨不得拿地出來種梨樹,要是曉得這麼划算,我早就種了。」李志瓊此前種了2畝,單靠種梨這一項,就能獲得收入近2萬元,「梨子真是『黃金果』。」2017年,李志瓊又新種植梨樹8畝。

如今,瓦姑錄村圓黃梨產果量連年增加,已成為甘洛縣千畝優質梨種植示範基地。

「公路修通了,村民賣梨也方便了,既可以自己運到城裡賣,也可以請商販開車進村裡收。」這麼多年的堅持獲得回報,張德弟心滿意足。

還有更大的喜訊。甘洛縣正在瓦姑錄村修建凍庫,「有4000立方米,梨子放進冷凍庫慢慢賣,能賣出更好的價錢!」張德弟笑呵呵地說。

猜你喜歡

1、2、3、對話183丨涼山州政協副主席、金陽縣委書記毛正文 :打造金沙瑤池明珠

4、567、

來源:綜合四川日報、川報觀察

主編:王雲

原標題:《百縣千村行·甘洛縣:四川日報今天最顯眼的是孩子的笑臉》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百縣千村行(297)|壩壩會上來帶貨:現場支招 柚子也能像白酒一樣講...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此視頻格式3川觀新聞記者 付真卿 蘭楠 林嘉薇 肖雨楊11月25日午後,四川日報全媒體「百縣千村行」採訪活動走進瀘州市合江縣開展帶貨壩壩會。梁川是縣財政局下派到這裡的扶貧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兩年多的時間裡,依據特殊的地理環境,他帶領村民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真龍柚,通過壯大村集體經濟,引進專業農業管理企業,吸引外地客商拓寬銷路,打造「一村一品」的方式,發展壯大特色產業真龍柚,2020年真龍柚種植面積達620畝,產量達到50萬斤。
  • 百縣千村行|提升鄉村面貌 布局特色產業 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有機銜接
    百縣千村行|提升鄉村面貌 布局特色產業 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有機銜接 新聞來源:四川日報
  • 四川日報全媒體這支126秒短片帶你感受來自腳下...
    //sichuan.scol.com.cn/items/202007/200723100358683000171CEA.mp4scolplayer視頻播放器四川在線記者 侯衝 王成棟>「四川很大,48.6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繁星般生長著數萬個村莊;四川也很小,9100萬巴蜀兒女正追逐著同一個縈繞千年的夢想。」
  • 百縣千村行(270)丨「三大主雪山同框」 亞丁腳下小村莊這樣奔小康
    三大主雪山四川在線記者 吳平  蔣君芳 文/圖從河谷藏寨出發,隨馬幫穿越原始森林,路過松茸、蟲草產地,在海拔10月16日,「百縣千村行」採訪小組走進甘孜州稻城縣木拉鄉麻格同村,眼前的壯美秋景令人驚嘆。「麻格同村距離亞丁景區不到30公裡,卻處在景區的『虹吸帶』,鄰村都靠租房、交通服務等奔康了,這裡村民頂多送幾匹馬上去掙些腳力錢,加之位於自然保護區內,產業發展受限,一度成為稻城縣扶貧難度最大的村之一。」
  • 百縣千村行丨沐川縣太和村:從「哭臉」到「笑臉」,他的故事傳為佳話
    川報觀察記者 王代強 曾小清 史曉露 攝影 何海洋嘴唇拉直,露出整齊牙齒;肌肉聚攏,「勒」出深深皺紋……在太和村村委會笑臉牆最下面的一張臉,笑得尤其燦爛。8月14日,記者走進樂山市沐川縣富新鎮太和村,被這張笑臉感染。
  • 四川「百城千鄉萬村」共享籃球盛世
    圖片由四川省籃球協會提供四川在線記者 薛劍2020年四川「百城千鄉萬村」·社區」籃球比賽日前落下帷幕。全省共有183個縣(區),3467個鄉(鎮,街道),23917個行政村(社區)。截至發稿,共計舉辦賽事活動10749場。
  • 百縣千村行|制藏裝、開民宿……越來越多的婦女實現居家就業 她們...
    10月27日上午,瑪基從新裝修的民宿裡走出來,腳上的黑色高跟鞋格外顯眼。  四川在線記者向宇攝一線故事10月27日,阿壩州紅原縣龍日鎮,德尕正在她的家庭藏裝作坊趕製藏服。腳上的黑色高跟鞋格外顯眼,搭配著她的藏式裙子,一副典型的「民宿老闆娘」模樣。不僅僅是德尕、瑪基,在紅原縣,越來越多的婦女實現居家就業,在政府扶貧政策助力下,通過勤勞的雙手把生活過成了理想的樣子。
  • 百縣千村行·美姑丨73歲的彝族阿媽學會了用電飯煲洗衣機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王雲丁寧陳昊服務隊手把手教會用家電73歲的彝族阿媽吉格曲克,以前住在村子的土房裡,生火做飯都用柴火灶。搬進樂美社區新家之初,隨著柴火灶變電磁爐,大鐵鍋變電飯煲,搓衣板升級成全自動洗衣機……不識字的吉格曲克連碰都不敢碰。這種情況在不少搬遷貧困戶中存在——有人這之前從未見過家用電器、抽水馬桶,還有人甚至連樓棟的標識字樣都不認識。
  • 東海網丨「百縣千碗」走進文博會
    據悉,這是「百縣千碗·甌味」首次走進文博會。2018年,以助推「五養」詩畫浙江大花園建設為發力點,浙江省全面開啟了「詩畫浙江·百縣千碗」旅遊美食推廣系列活動。 溫州依山傍水,地形豐富,有海島、平地、山區等,獨特地理位置造成了迥然不同的飲食風俗文化,正所謂「五裡不同音,十裡不同俗」,像泰順的山珍和樂清的海味完全就是沒有交集的兩個版本。
  • 百縣千村行|升級改造牧場 打造溫泉山莊 牧旅融合 貧困村成了明星村
    四川在線記者 衡昌輝 攝一縣一策「這是遊客最喜歡的土司火鍋,一定要備齊餐具。」「幫遊客把照片拍好看點。」近日,甘孜州理塘縣奔戈鄉卡灰村,霍曲吉祥牧場湧進了一大批慕名而來的遊客。這讓負責人索朗卓瑪忙得不可開交。「早飯過後一直忙到現在,來了千餘名遊客,單單微信收款就超過400筆。」霍曲吉祥牧場的這一幕,是卡灰村發力特色文旅項目的寫照。
  • 冬日有味 文旅惠民|2020杭州文旅消費品牌推廣暨「百縣千碗」美味...
    12月15日下午,由杭州市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城市創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杭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的2020杭州文旅消費品牌推廣暨「百縣千碗」美味杭州體驗活動正式啟動。大杭州各個區縣(市)文廣旅體局負責人、上百家優秀文旅消費企業代表及杭城「百縣千碗」市民體驗團共同見證了杭州文旅的又一次「錢潮浪起驚拍岸」。
  • 百縣千村行|過上好日子,更要養成好習慣—— 一個「辦不下去」的...
    通過參加學習班,不少村民養成了好習慣。圖為9月13日,卡娘村一位村民正在洗手。  四川在線記者楊樹攝一縣一策剛收割完的青稞在院子內堆放得整整齊齊,地上沒有一根草,家裡也一塵不染。9月13日上午,甘孜州新龍縣色威鎮樂安片區卡娘村切衣組,村民德西志瑪正在家裡收拾青稞。色威鎮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根鳳蓮一出現,德西志瑪一下有點緊張:「我剛從地裡回來,還沒來得及換衣服。」「我是來看秋收情況的。」聽到根鳳蓮的解釋,德西志瑪笑起來:「把我嚇了一跳。」
  • 鏡觀「百縣千村行」⑤:樂山市金口河區永和鎮勝利村
    http://cbgccdn.thecover.cn/1994_1596594548000.mp4scolplayer視頻播放器四川在線記者 肖雨楊 攝勝利村地處金口河區永和鎮西北部
  • 視頻|鏡觀「百縣千村行」(224):達州市鹽井壩村
    四川在線記者 郝飛
  • 百縣千村行|完善產業鏈條,農旅融合發展 產業園讓村民成了「上班族」
    四川在線記者王若曄攝一線故事12月10日,寒風料峭,遂寧市安居區橫山鎮雙油房村,檸檬現代農業園區裡一片豐收景象。「今年檸檬結得多。」村民吳翠萍背著背簍,把檸檬運到路旁的貨車上。貨車裝滿後,這些檸檬將被送到安居區經開區檸檬加工廠,部分鮮銷,部分精深加工做成乾片,部分儲藏到凍庫。檸檬現代農業園區只是安居區著力打造的現代農業園區之一。
  • Tiffany蒂芙尼笑臉項鍊材質,蒂芙尼笑臉項鍊真假辨別,蒂芙尼笑臉項鍊定製多少錢
    Tiffany蒂芙尼笑臉項鍊材質,蒂芙尼笑臉項鍊真假辨別,蒂芙尼笑臉項鍊定製多少錢大家好,我是千與千尋珠寶定製,從事珠寶工作已有10多年了,主要做珠寶首飾定製、加工 ,最近很多人找我諮詢定製珠寶。但他們並不了解珠寶定製的常識,所以今天大家分享一下。
  • 百縣千村行|可「顏」可甜:一個鹽源蘋果的升級「出山圖」
    一縣一策12月11日傍晚,一團彩雲出現在鹽源縣城上空,鹽源縣電商物流農業產業園廣場上的人卻來不及欣賞。開箱、套袋、擇撿、重新裝箱……40多名工人正在完成當天最後一項工作:分揀5萬斤蘋果,這些蘋果正在走完它們走出鹽源的「最後一步」。那輛早已等候於此的大貨車,將帶著它們奔向新目的地:湖南省長沙市。
  • 百縣千村行|川黔交界大山深處小村的脫貧「秘訣」——做「跨省生意...
    近日,臺沙村村民在大棚裡培育菌種。  四川在線記者肖雨楊攝  一線故事  川黔交界處,原本東西流向的赤水河轉而向北。河東岸,是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車水馬龍,酒香四溢。河西岸,沿著蜿蜒的山路向西北十幾公裡,便是四川省古藺縣茅溪鎮臺沙村,曾經的國家級深度貧困村。這裡地處大山、交通不便,連一塊面積超過2畝的平整土地都找不到,卻在2018年底脫貧摘帽。  「秘訣」何在?
  • 百縣千村行|達州市通川區青寧鎮巖門社區悄然蛻變——災區建成景區...
    四川在線記者郝飛攝山上,一棟棟民居塗抹上各色跳躍的色彩,村落變身充滿詩意的「油畫風情小鎮」;山間,綠意濃濃的草地肆意鋪展,高山湖泊、星空民宿、潺潺溪流,一個按照國家5A級景區標準打造的全新景區,已初顯輪廓。在冬日的綿綿細雨中,記者走進達州市通川區青寧鎮巖門社區,記錄這一方天地從滿是傷痛的亂石崗到如今詩意生活的悄然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