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號:scrbpx 聯繫我們:0834-3866868
■川報觀察特別報導
四川日報重點策劃的「百縣千村行」採訪活動繼續進行,今天記者們走進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深處,在洶湧奔騰的大渡河邊……去尋訪各地脫貧攻堅的經驗,記錄山鄉的變化。
今天,8月7日,四川日報繼續以「1+1」的方式(即頭版一篇通訊+後面一個整版的文章),推出「百縣千村行·走進甘洛縣」特別報導,版面上大幅的照片——孩子們的燦爛笑容,令人眼前一亮。
一版正中的大幅照片,是甘洛縣蓼坪鄉清水村的孩子們,手牽手從新居旁路過。五版特別報導版上最顯眼的照片,也是攝影記者記錄的孩子們的笑臉。
在孩子笑臉的背後,記者了解到:
在甘洛縣蓼坪鄉,平均海拔2300米的清水村,共投入1800多萬元建起安置新居,惠及群眾147戶。協調資金1200餘萬元,建起高山有機蔬菜基地2500畝。
這裡面,有各級黨和政府的作為,有來自廣東佛山的幫扶,有當地幹部群眾的奮鬥……合力促成了山鄉巨變。
川報觀察記者 肖雨楊 攝
其實,我們年復一年的所有努力,不正是為了這一張張孩子的笑臉?
今年以來,當地正積極對接相關方面,要把甘洛縣的高山有機蔬菜和中藥材直供粵港澳大灣區。
甘洛縣的明天,一定會更美。
甘洛縣美景。川報觀察記者 肖雨楊 攝
還有許多來自鄉村一線的鮮活報導,請您細讀——
第一版
探尋「高山娃娃菜」的前世今生:
甘洛:海拔2300米種出「脫貧娃娃菜」,要直供粵港澳大灣區
7月31日下午5點半,走出涼山州甘洛縣蓼坪鄉高山有機蔬菜基地大棚,40歲的清水村村民王阿嘎準備下班,和一起在蔬菜基地打工的姐妹回家做飯。她們的家就在500米外——去年建好的清水村集中安置點。而在一公裡外的「爾蘇部落」藏家樂,村民已把基地種植的白菜裝上小貨車,準備運往縣城。
「我們要把這裡建成直供粵港澳大灣區的蔬菜生產基地。」廣東省對口幫扶涼山工作組駐甘洛縣負責人陳再勳說,清水村平均海拔2300米,氣候條件適合種植高山中藥材和蔬菜。
高山有機蔬菜基地大棚。川報觀察記者 肖雨楊 攝
此前,因為山高路遠,這個藏族聚集村貧困發生率達46.6%。在清水村黨群服務中心,掛著一張村子的老照片,照片中的房子全是土坯房,周圍的山上是光禿禿的坡地。「冬天下雪冷得遭不住,一些村民就到山下的親戚家裡住。」清水村第一書記車明勝說。
2017年起,在廣東佛山的對口幫扶下,通過土地增減掛鈎項目和易地扶貧搬遷相結合,清水村投入1800多萬元,在山坡上統規統建安置新居,惠及群眾147戶。
「現在是100多平方米的磚瓦房,房前屋後有菜園子和小花園。」去年,村民周燕搬進了兩層樓的新房,全家有了很大變化:家裡的土地流轉給村上的高山有機蔬菜基地,丈夫在基地打工;周燕在山上找地方養了30多隻羊、4頭牛、4頭豬。當天記者採訪時,正趕上有人找周燕買牛羊,但她一口回絕了。「不急著賣,牛羊都能下崽,到時賺得更多。」
7月31日,甘洛縣蓼坪鄉清水村,幾個孩子手牽手從新居旁路過。川報觀察記者 肖雨楊 攝
高山有機蔬菜基地是清水村村民脫貧奔康的重要載體。「協調資金1200餘萬元,建設高山有機蔬菜基地2500畝,提供就業崗位400餘個。」陳再勳說,佛山市用發展工業的理念幫助脫貧,在甘洛縣建高山蔬菜基地,主要是建好溫室大棚、設備用房、氣調庫等基礎設施,通過配套基礎生產設施,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吸引市場主體來這裡規模化種植,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高山有機蔬菜基地負責人方倫說,這個基地的具體生產由綿竹一家公司負責,流轉土地1000餘畝,種植有機蔬菜,銷往重慶、貴陽等地,「平時從附近4個村招募60多名村民來幹活,蔬菜採摘高峰時用工量能達到每天七八十人。」從去年開始,王阿嘎就在基地幹活,一個月能幹20多天,有2000多元的收入。
「今年以來,主要種的是娃娃菜、紅蘿蔔等蔬菜,村民在基地務工收入超過120萬元。」陳再勳說,目前,他們正積極對接相關方面,要把甘洛縣的高山有機蔬菜和中藥材直供粵港澳大灣區。
第五版
這個版面上的報導,全部是來自基層一線的生動案例。
有通過發展梨產業,人均10畝梨樹,生活好起來的故事;
有如何保障住房安全,改廁改廚,讓生活美起來的故事;
也有巧妙的保障機制,如何通過「返貧責任險」,讓百姓更安心的故事;
還有更多村莊的各自致富秘籍。太多精彩,請細讀——
三建四改,甘洛縣這個村的灶臺從木板變成水泥鑲瓷磚
「進來看看,現在廚房的環境好多了。」7月31日,記者來到甘洛縣蓼坪鄉達杆依村村民木吉阿合家裡採訪時,正趕上他在煮晚飯,電磁爐上正燉著雞肉和豆角。「以前家裡的灶臺就是幾塊木板,去年三建四改的時候,木板灶臺變成了水泥灶臺,還鑲了瓷磚,牆也重新粉刷了。」木吉阿合指著灶臺告訴記者。
三建四改,即建入戶路、建庭院、建化糞池或沼氣池,改廚、改廁、改圈、改水,是涼山州實現貧困戶住房安全,提升群眾生活質量,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措施。達杆依村共投入價值30多萬的元的物料,實施三建四改,木吉阿合就是受益者之一。
「廚房改了,屋裡也重新粉刷過了,屋上的瓦也從青瓦換成了彩瓦。」木吉阿合說,「現在白天屋裡比以前亮堂多了。」
甘洛:為脫貧戶購買返貧責任險,確保脫貧不返貧
貧困戶脫貧後,很可能因為自然災害或因病重新返貧,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甘洛縣給出的答案是給所有的脫貧戶購買返貧責任險。7月31日,記者在甘洛縣採訪時獲悉,目前,甘洛縣為全縣一萬五千餘戶建卡貧困戶、七萬餘貧困人口購買返貧責任險。
什麼是返貧責任險?甘洛縣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返貧責任險是在建檔立卡貧困戶因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疾病等造成已脫貧群眾有返貧危機時,及時發揮保險的經濟補償功能,實施的兜底保障。
甘洛縣海棠鎮海棠村王明秀今年已於2017年脫貧,但其患有長期慢性病,無勞動力、年齡過大,導致生產生活出現困難,存在返貧危機,針對此情況,保險公司給予救助金9000元;海棠鎮東門村向玉清家2017年脫貧,去年12月向玉清丈夫因意外身故,導致家中無經濟來源,保險公司給予救助金50000元。兩筆救助金從最大程度上解決了兩家的返貧危機。
記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甘洛縣157戶628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共獲得112萬元的風險救助資金。目前已報案,資料正在審核中的風險救助人員有185戶,857人,預計獲得救助資金111萬元。
大渡河邊「懸崖村」,脫貧致富有門道
烏史大橋鄉二坪村
位於國家地質公園大渡河峽谷懸崖之上,是名副其實的「懸崖村」,現在藤梯變成了鋼梯、羊腸小道變成了水泥公路、木板瓦房變成了鋼筋水泥築成的安全住房,安全用水用電、網絡電視、黨群綜合服務、教育醫療等得到有效保障,群眾簡陋、艱苦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大幅提升。
阿爾鄉地壩村
全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人文環境提升等各項工作,2018年實現整村脫貧目標。為有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2019年引進企業試驗示範種植竹蓀18畝,並註冊商標「阿爾鑲·竹蓀」投放市場,受到消費者喜愛,產值突破100萬元。2020年繼續擴大規模,種植竹蓀150畝,培養種植大戶2戶,預計產值在800萬元以上。
勝利鄉勝利村
2018年,成立3個專業合作社,輻射帶動39戶貧困戶173人,幫助群眾增收11萬元。村組幹部還向幫扶單位申請經費購置學習用具等,在文化室內開闢「自習室」,輔導孩子做功課;通過發放小禮品的方式,引導村民開展農閒學習。
拉莫鄉俄庫村
脫貧攻堅開展以來,實施易地扶貧搬遷59戶、新建彝家新寨2戶、進行D級危房改造57戶,全面改善村民居住條件;修建通村硬化路和產業路10餘條,解決了群眾出行難問題;2017年實現了「村七有」「戶六有」目標,解決了群眾「兩不愁三保障」問題。
海棠鎮徐家山村
全力推進道路交通、住房安全、產業扶貧、移風易俗等項目,2019年實現整村脫貧,人均年純收入達到11000元,貧困建檔立卡戶人均年純收入達9985元。注重「1+ X」產業發展,種植核桃360.9畝,戶均5.6畝;種植高山脆紅李20畝,屬集體經濟;栽植花椒200畝。
甘洛縣有機蔬菜基地建到家門口,村民每月打工能賺兩千多
7月31日下午5點半,甘洛縣蓼坪鄉高山有機蔬菜基地外面,村民王阿嘎準時下班,準備和一起在蔬菜基地打工的姐妹回家做飯。
王阿嘎今年四十歲,因為老公身體有殘疾,沒法外出務工,只能在家附近打一些零工。從去年開始,王阿嘎開始在蔬菜基地幹活,「一個月能幹20多天,有兩千多元的收入,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王阿嘎說,「今年從三月份就開始幹活,估計還能再幹上幾個月。」
蔬菜基地的負責人向方倫告訴記者,該基地由綿竹的一家公司投資建設,共流轉土地1000餘畝,種植有機蔬菜,銷往重慶、貴陽等地。「平時我們從附近4個村招募60多名農民來幹活,蔬菜採摘高峰時用工量能達到每天七八十人。」向方倫說。
甘洛縣瓦姑錄村:戶均10畝梨,山村裡結出「黃金果」
8月1日,走進涼山州甘洛縣團結鄉瓦姑錄村,道路兩旁的梨樹上,套著紫色袋子的梨掛滿枝頭。「再過10天左右就可以採摘了。」村支部書記張德弟的笑容寫在臉上。
2014年底,瓦姑錄村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64戶263人,貧困發生率35.7%。近年來,村裡大力發展梨產業,平均每戶種植10畝,走上脫貧路。
新房子 新公路
「一個嶄新的村莊落成,不少在外務工的村民又回來了」
瓦姑錄村距離縣城約20公裡,平均海拔1700餘米,貧瘠,曾是村民對瓦姑錄村最深的印象。
「多數人都住土坯房,要垮要垮的。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裡下小雨。」2017年危房改造,村民關永清搬進了65平方米的新房,「新房子住著舒服,還離自家田地很近,種田方便多了。」
談起近幾年村裡的變化,村民李志瓊打開了話匣子:「以前出行全靠步行,趕場要走幾個小時,生產生活物資全靠人背馬馱。如果不是有事情,幾個月都不會去趕場。」
現在,李志瓊住著100餘平方米的二層樓房,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等家電一應俱全。「修建新房子我們只出了5900元。公路修到了家門口,想走就走,坐車方便。」
擔任村幹部20餘年的張德弟對瓦姑錄村的變化感觸最深。「那些年,村裡主要種植土豆、玉米,能變為商品補貼家用的只有生豬和梨。」近年來,實施危房改造、易地移民、彝家新寨、「三建四改」等項目建設,還修建了公路,「一個嶄新的村莊落成,不少在外務工的村民又回來了。」
新產業 新生活
全村種植梨樹近2000畝,「梨子真是『黃金果』」
瓦姑錄村氣候非常適宜種梨,但過去村民認為梨樹只能栽在地邊或者荒山上作為副業。2004年村裡欲發展梨產業,縣裡送來梨樹10萬株,然而不到兩年便被村民砍了近一半,改種土豆、玉米。
「鄉村要脫貧、要發展,必須依靠產業。」為帶動梨產業發展,張德弟不僅在自家地裡搞起規模化梨樹種植,還前往四川農業大學學習施肥、打農藥、修枝等管理技術,並鑽研改良梨樹品種,最後確定「主打」圓黃梨。2015年,圓黃梨獲得農業部「綠色無公害產品認證」。
張德弟算了一筆帳,如果畝產梨5000斤,按採摘價1.6元一斤算,畝產值0.8萬元,「比在外面打工划算。」
眼見種植梨樹的村民掙錢了,不少砍掉梨樹的村民找到張德弟,紛紛要求種植。2017年,村裡再次大力發展梨產業,全村新種植1150畝,戶均種植達10畝,全村總種植面積近2000畝。
「以前捨不得拿地出來種梨樹,要是曉得這麼划算,我早就種了。」李志瓊此前種了2畝,單靠種梨這一項,就能獲得收入近2萬元,「梨子真是『黃金果』。」2017年,李志瓊又新種植梨樹8畝。
如今,瓦姑錄村圓黃梨產果量連年增加,已成為甘洛縣千畝優質梨種植示範基地。
「公路修通了,村民賣梨也方便了,既可以自己運到城裡賣,也可以請商販開車進村裡收。」這麼多年的堅持獲得回報,張德弟心滿意足。
還有更大的喜訊。甘洛縣正在瓦姑錄村修建凍庫,「有4000立方米,梨子放進冷凍庫慢慢賣,能賣出更好的價錢!」張德弟笑呵呵地說。
猜你喜歡
1、2、3、對話183丨涼山州政協副主席、金陽縣委書記毛正文 :打造金沙瑤池明珠
4、567、
來源:綜合四川日報、川報觀察
主編:王雲
原標題:《百縣千村行·甘洛縣:四川日報今天最顯眼的是孩子的笑臉》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