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善的距離!

2020-12-13 高能E蓓子

以前我總嫌藝人的熱搜很尬,但今天我終於知道,明星花樣上熱搜,才是歲月靜好的時候。

現在,我每天打開熱搜都無比揪心。

除了人數數據的攀升,很多充滿魔幻感的新聞也在牽扯我們的神經。

現在的形勢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人心善惡。

現在口罩全線緊缺,社交平臺上有各種火急火燎找口罩的小夥伴。也正是這個時候,一些無良商家開始踩著國人屍體賺錢。更有部分網絡電商以次充好,非無菌車間以劣質材料製造出來的三無口罩更是冒了出來。

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如果實在沒有能力和覺悟,至少要守住「善」的底線吧?

我們與善的距離

大疫當前,這樣近在咫尺的惡讓我感到震驚和憤怒,但每每陷入失望的泥

沼,又會被一些好心人的善舉治癒。

早前,臺灣省下令醫療口罩及N95停止對大陸出口一個月,優先供應島內防疫需求。這樣冷漠的決定當即遭遇民眾嗆聲。

我還記得2008年汶川大地震,臺灣藝人迅速組織了一場名為《把愛傳出去》的 賑災晚會。周杰倫、蔡依林、王力宏、SHE等過百位當紅明星全部到場。馬英九也親自到現場做接線員。

SHE還帶頭唱了一首《祈禱》,都是炎黃子孫,血濃於水,兩岸守望相助的情誼尤為動人。

然而才過了十幾年,「把愛傳出去」就變成了冷冰冰的出口禁令。

對於某省這次的決定,許多藝人第一時間表達了憤怒。此前因為講錯話常常被網友嘲笑的範瑋琪,也忍不住用小號開罵了。她覺得這是「泯滅人性」的表現。

這次我站範瑋琪

大小S姐妹也挺身而出,呼喚愛和互助。

大S更想辦法在日本找到一萬個口罩,寄到丈夫汪小菲武漢的同學那裡,託他幫忙捐贈。大S覺得這是做人應有的態度,「希望我的孩子懂得人道主義精神,不希望他們變混蛋」。

不僅有能力的明星在負起自己的責任,許多普通民眾自發地做著善事。

人性的善意有時比太陽更暖。

比災難更可怕的是人心,比太陽更暖的也是人心

是的,人性它至高至明,又至冷至暗。在這場大疫病中,我開始理解一些從前覺得虛無縹緲的詞彙,感受到人類的命運真正是一個共同體。

封城後的武漢。來源:林晨同學Hearing拍的

那些冰冷汙穢、自私放縱是它的一部分,而它的另一部分光輝熾熱,世界吻以痛,而生命報以歌,他們也構成了人類。

我想到過去看過的一些災難片,人性的善惡也總是被戲劇性地放大。

疫情爆發之後,很多人不約而同去重刷《流感》,現實中的我們不至於陷入電影中的失序和絕望,但許多場景依然似曾相識。

比如那帶著不明病菌的飛沫,為一座無辜的城市帶來了未知的、致命的疫情;

死亡突如其來,坊間流言四起,不明真相的群眾開始倉皇地哄搶物資。

被感染者或家屬,為了避免被隔離,小心翼翼地隱藏病情,他們想要混進未感染的區域,爭取更大的生機;

在這種極端的環境之下,最容易暴露真實的人性。

《流感》固然有令人絕望的地方,但小女孩的善良和男主捨己救人的大義,是拯救整座城市的力量。

類似的災難電影中,我們總能看到善惡同存的場景。

蝙蝠病毒肆虐全球的《傳染病》中,有因為食品不足而去搶奪婦孺老人手裡物資的年輕人;

也有在生命彌留之際,還企圖把身上唯一一件厚衣物丟到旁邊發冷病人身上的醫生。

《極限逃生》的主角們在逃離致命毒氣的過程中,有自私自利藏起三套救命氧氣口罩的酒樓店長;

也有千辛萬苦爭取到逃生機會,卻在最後關頭把機會讓給對面樓上一群被困孩子的男女主角;

面對饑荒的《1942》,有趁火打劫災民糧食的「法庭庭長」老馬,狗仗人勢地用這些救命的糧食給自己加餐。

但也有好心的範老爺,在自己糧食所剩無幾的時候,還是帶著路上遇到的孤女一起走回老家。

如果說災難片更偏重於災難本身對人類的影響,那麼驚悚片《釜山行》更把人性中形形色色的惡與善都表現到了極致。

面對恐怖的喪屍,車廂裡有人為了自身安危,企圖斷掉他人的唯一生路;

也有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身擋住洶湧的喪屍;

還有為了報復車廂裡其他乘客的見死不救,打開車門放進感染者的老太太;

但最讓人觸動的,還是那個最初自私自利的男主。

一開始,他還教育自己的女兒,危急關頭,可以不用那麼謙讓。即使通過關係得知求生通道,也只想著保全自己和女兒。

可他的自私卻不斷被他人的無私修正和改變。

帶女兒逃命的路上,他遇到了為保護乘客犧牲的列車長、為了保護弱小而犧牲的流浪漢、為了換妻子和陌生人一線生機而拼命的西裝大叔……這些善良的人改變了男主。

最終,男主帶著孕婦和女兒奮戰到最後一刻,甚至在被感染後仍憑著僅存的意志,跳下火車,成了最後的英雄。

當然,我覺得人們之所以熱衷在文藝作品的災難/末世背景中討論人性,是因為確信自己被「虛構」所保護著。

但我們的生活不是虛構,我們正在經歷一場殘酷而現實的考驗。

2020年的開頭真的很像災難片,沒有導演喊cut,也無法重啟。

當身邊的世界真的變成一個無法讀檔、不能回溯,涉及真實生死的人性實驗場,一切都不再那麼「有意思」了,這將給我們帶來人生中難得的極致考驗。

可是,如果這次事件不可避免地要成為人性的鏡鑑,我更希望它能照出美與善。

E姐結語:

那些古老的神話說得很對,「人雖微小,一一皆放天地世界」。

人的身體由黑暗群魔遺留的物質構成,而靈魂則是純淨光明,所以人是光暗混同。能守住靈魂,則世界光明;被欲望吞沒,則世界黑暗。

在我們嘆息或讚美人性的時候更應該記住,所謂人性是由我們自己構成的。如果你我皆光明,人性就不至於那麼黑暗。

人類的命運歸根到底是由人自己掌握,每一個個體都微小,可當所有微小的光明匯聚起來,就是浩瀚的命運星空。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病,我們該做的是各盡所能。

而對於普通人來說,可以不去發光,至少也不該作惡。

這場天災人禍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恐懼和緊張。

可是生而為人,有時就需要去超越動物性,這種超越簡單欲望和現實利益的能力,正是是我們的文明之所偉大的原因。

相對而言,對普通人的要求已經很低了——保護自己、守住底線、相信權威,不貪婪不盲動。這時候時代和國家對我們只有兩個要求:保持理性,保持善良。

真的就是這一點點要求,剩下的所有事情,都有人甘灑熱血去做到。

他們宵衣旰食、冒著生命危險,背負巨大壓力,將陰影擋在民眾視線之外。就是這一點點底線,關係到生死存亡,人性冷暖。

我們有什麼理由做不到?

今天的話題是:

這段時間,你還看到哪些小小的善舉?

來評論區說說吧~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與善的距離
    我們習慣了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習慣了垃圾收拾好交給廢品收購者,習慣了雨天開車慢行避免濺溼路邊的行人...這些簡單的舉手之勞,都源於善,那麼人性的惡,究竟是什麼?小朋友都知道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而當世的我們啊,是不是丟掉了什麼?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的界限如此清晰嗎?
    臺灣中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豆瓣給出了9.4的高分,也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的紮根,改編自臺灣的「小燈泡事件」,具有社會問題的真實性和代表性。《我們與惡的距離》由林君陽導演,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賈靜雯在劇院裡扮演宋喬安,她兒子因接電話疏忽而在兇殺案中喪生,她的家庭不再令人滿意了,因此老公和她的女兒背離了她,所以他們「被害者」是好的一面。然而在工作場所,宋喬安變成了「加害者」的形象。
  • 《十種人性》我們與善、與惡的距離各有多遠?
    我們與善、與惡的距離有多遠?你是你想像中的樣子嗎?你是別人眼中的樣子嗎?你知道自己帶有幾種人性?我們想要相信,世上有些壞事是自己永遠不會做、不屑做的。我們想要相信,世上有些好事是自己當然會去做、樂於做的。可是我們怎麼能這麼肯定?我們有哪些界限?我們有界限嗎?
  • 我們與善的距離!《做工的人》專訪導演製作人
    當我們在欣賞享受臺灣戲劇的時候,其實幕後有更多的人在默默努力著。《聽說》導演鄭芬芬談及當初看見《做工的人》一書的往事,說自己心裡一度想望把翻拍版權買下,想不到後來與製作人林昱伶吃飯喝酒時聊到這 IP ,才知道好友已經處理下來了!當時林昱伶首部製作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正拍完要播,她們順勢邀了導演林君陽來為《做工的人》掌鏡當攝影師,豪華幕後的時候容就此成軍。
  • 豆瓣9.3,今年好看的良心劇出現了,《我們與惡的距離》
    這段時間一部新出的劇集口碑炸裂了,它就是今年到目前為止豆瓣評分最高的華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相信大家都知道近幾年臺灣劇一直都處在於低迷期,這次由HBO和臺灣公視聯合推出,共同打造了一部懸疑嫌疑犯罪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賈靜雯,吳慷仁等主演,更有周採詩和曾佩慈等人的傾情加入。
  • 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去年有一部炙手可熱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當時看到好多閨蜜、同學們紛紛在朋友圈吹爆這部劇,網上也是好評如潮,我就挺想抽時間觀瞻一下。但是,去年由於一些原因,還是將這部劇擱置了:一方面,我當時沉迷於《明朝那些事兒》,另一方面,去年經歷了好多波折,擔心這部劇太過壓抑和黑暗,也就沒有勇氣去觀看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悲劇為什麼會發生?
    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去年上映的一部劇,豆瓣評分9.5,名字就叫做《我們與惡的距離》。故事從多重視角展開:受害者家庭、加害者家庭、法扶律師及其家人、媒體、民眾、精神醫生及患者。當我們不再以單一的視角去看待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所有的悲劇都沒有贏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都有自己的難處,並且我們很難去體會別人的感受。因為,永遠沒有人能看到事件的全貌。劇中的人究竟犯了什麼錯,致使了這麼多悲劇的發生?
  • 《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最近看了一部新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的是犯罪與人性的故事。劇中還有很久沒有在臺劇中出現的賈靜雯。在這部劇裡我看到了許多人性的交織。究竟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呢?
  • 《我們與惡的距離》:打破偏見,撕掉「標籤」
    回顧2019年的華語劇作,一部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穩穩佔據了口碑高臺,展現了許許多多深刻的社會問題,諸如新聞職業道德,原生家庭,犯罪者人權等等,從深刻的角度來探尋人性。開播兩集豆瓣評分就升至9.4,簡直是2019年的華語之光。
  • 我們與惡的距離和那些隱秘的角落
    也許發明敲出"兩噸水伺候"以及為此共鳴共和的人,當初也正是為來惠利案真相大白之後憤憤不平的人,只是在這前後之間的惡與善,同樣有著屬於角落的隱秘的邏輯。網絡的扁平和隨意,會無形中抽取掉人與人之間正常連結、互動的一部分堅實與本分,感同身受變得不那麼真切,同情、憐憫、憤怒、漠視,都極大地受限於網際網路時代人所殘留或具備的抽象共情能力。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你是惡人還是好人
    善與惡之間有著清晰的界限嗎?我們又是以什麼樣的形式來定義人性之中的善惡,一系列不可饒恕的背後是殘酷的現實。這部《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高達9.5的劇真實的揭示了當下關於人性、家庭、媒體、夫妻之間的問題,在好與壞之間我們真的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嗎?
  • 《我們與惡的距離》——「永遠不要挑戰人性」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個劇名也許看起來莫名其妙,「我們都是好人誒」,我們常常以為我們與惡之間有一道涇渭分明的界限,善與惡非此即彼。但當然沒有那麼簡單,畢竟,誰能說的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呢?更何況,很多時候我們大概無法想像也不可能接受,你所堅持的「善」也許會給別人帶來傷害,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惡呢?善與惡,多麼複雜的價值判斷。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只在一念之間
    網易雲音樂推薦的新歌《別讓我走遠》,借著其慵懶但不失深刻的聲線一下洞穿了耳膜,再細細琢磨歌詞,順藤摸瓜,第一時間注意到了《我們與惡的距離》。但相比而言,新聞行業和律師行業才是現實中與我們最貼近的行業。《聚焦》面對多方壓力不動如山的豪邁,還記得《匹諾曹》中的那段話:真相就像碎片一樣散落在四處,從來不肯讓我們看到他完整的面目。當我們所找的東西不是真相的時候,真相會向我們發出瑣碎而又微弱的人信號,那就是懷疑。於是看似完美的真相,並不相稱的細微碎片,懷疑。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宋喬安放下怨恨,壞人終於被繩之以法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已經播出,這是一部不一樣的罪案劇,編劇並沒有採取平常的,而是採取了帶著觀眾重新走一遍劇情的方式,去看加害者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所以,《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異常的受關注。劇中主要通過講述受害與被害方的矛盾,以及辯護律師等多種人物聯繫在一起的故事,同時也把新聞職業道德、原生家庭等多重社會熱議的問題拋到檯面上,企圖探討人性「善與惡」間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大結局中,受害者宋喬安不再選擇糾纏到底,而是終於放下了心中那份的怨恨,與丈夫解除曾經的誤會,女兒也慢慢接受了她這個母親。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受害者也是施害者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無論是死刑犯、受害者還是病人,真正承受壓力和痛苦的或許未必是他們,而是他們的家屬們。於是編劇呂時媛進行長達一年多的田野調查,共訪問了包括法官、律師、媒體從業人員、社工、精神科醫生等40多位相關人士,以假新聞、死刑犯、更生人、言論自由、強制就醫、合法殺人等問題為核心,寫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自開播以來一直以各種話題在引發網友的觀眾的思考。
  • 盡銳出戰 善作善成
    形勢危急,李廣說我們距離大軍幾十裡,如果現在以一百騎兵這樣往回跑,匈奴肯定會追趕射殺我們,但現在我們留下,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為大軍來誘敵,必然不敢來攻擊我們。李廣命令騎兵前進到離匈奴陣地二裡左右停了下來,並下馬解鞍,讓士兵們都放開馬,隨便躺臥。果然,匈奴騎兵不敢出擊。到了夜半時分,匈奴以為漢軍有伏兵在旁邊,於是全部撤走。第二天早晨,李廣坦然回到漢軍大營。
  • 「不要挑戰人性」|《我們與惡的距離》
    「不要挑戰人性」估計這就是整部劇核心其實真正的劇名是《我們與惡的距離》但整部劇裡的人都在自己的生活軌跡裡善良地努力生活拿槍掃射致電影院九人死亡的案件使四個家庭產生交集一個罪犯的辯護律師家庭辯護律師的色調最暖黃劇情發展中色調也在隨之變化但可能這部劇看到一半還是覺得劇情根本沒有進展儘管整部劇只有十集和《想見你》一樣每集開篇都有不一樣的呈現這部劇開篇展示網絡輿情不知情的鍵盤俠一味地指責錯誤的一方或許這才是劇中唯一的惡人那為什麼標題叫做「我們與善的距離
  • 我們與惡的的距離有多遠?沒有想像的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沒有我們想像你的遠。每個人心底都有一粒惡魔的種子,有了適合生長的土壤和養分,在某種契機的觸發下,就會滋生成長。豆瓣評分9.5的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剛剛追求了幾集,看得人細思極恐。因為,你永遠都不知道你會不會成為那片雪花。《我們與惡的距離》由一個揪心的「無差別殺人案」開始。一個名叫李曉明的學生,在電影院槍殺了9人,並造成21人受傷。最高法院對李曉明的判決是死刑,二審依舊維持原判。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即使眾生皆有病,還是要向前看
    今天,小編想為大家安利一部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這劇愛講道理的風格有點難以帶入。但對多條線的敘事都處理得很細膩。劇中人都很強勢很有立場,和最愛的人發生矛盾時,溝通、理解和退讓讓劇中的每個人有了善的部分。剛開始有點壓抑,欲揚先抑,最終是溫暖的!
  • 豆瓣9.4,我們與惡的距離
    當事件發生時我們如何面對選擇?每一部名劇都離不開優秀的製作團隊和優秀的演員。讓我們從我所關心的三個部分開始:夫妻關係、精神導師和分享我對這個劇本的理解。我們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且我們在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關係:夫妻、同事、領導、合租者、路人,但是我們的所有的行為都在影響或改變周圍的人我們和廣義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