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喜過期肉」事件,讓不少愛吃肉的「吃貨們」心裡蒙上了一層陰影。其實,去餐廳飽口福,不如自己下廚為做一頓放心肉。
今天,不怕姐與大家分享以下「健康吃肉全攻略」,教你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大多數人吃肉太多
科學研究發現,早期的人類只吃蔬果而不吃肉類。直到後冰河時期,人類所需的水果、堅果與蔬菜不敷所需,為了活命,才開始吃死亡動物身上的肉作為補充。但過了冰河時期後,素食品充足了,吃肉的習慣卻延續了下來。
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都有不少「肉食動物」,漢堡、烤肉、烤鴨、紅燒肉———頓頓「無肉不歡」。據2002年全國營養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城市和農村居民每天動物性食物消費量分別為248克和126克,而中國營養學會給出的標準僅為每天50~75克。
現在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明,吃肉過多對人體非常有害:美國每年至少有100萬新增心臟病患者,近60萬人因此丟掉性命。美國的心臟病研究委員會研究報告指出,這些心臟病患者,大多數是由於吃肉太多,吃蔬菜和運動太少。
除此之外,吃肉多和高血脂、肥胖等代謝病也息息相關。近日英國《每日郵報》更撰文表示,連關節炎、膽結石、老年痴呆症、骨質疏鬆這些看似不相干的病,也與吃肉多脫不了干係。當人類變身「肉食動物」,不僅會對身體帶來損害,「還會使人體大腦多巴胺分泌旺盛,乙醯膽鹼活動異常,造成情緒暴躁、欲望強烈,而且影響智力。」蘇州榮格心理中心高級督導王國榮表示。
這些肉類各有所長
牛肉,最強壯的肉。凡身體虛弱而智力衰退者,吃牛肉最為相宜。牛肉蛋白質的胺基酸組成比豬肉更接近人體需要,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對生長發育及手術後、病後調養的人在補充失血、修復組織等方面特別適宜。但牛肉的肌肉纖維較粗糙不易消化,有很高的膽固醇和脂肪,故老人、幼兒及消化力弱的人不宜多吃。
羊肉,最滋補的肉。羊肉有助元陽、補精血、療肺虛之功效,對氣喘、氣管炎、肺病及虛寒的病人相當有益。還能益腎壯陽,補虛抗寒,強健身體,是冬令的滋養食療珍品。但需注意的是,羊肉畢竟性偏溫熱,並非人人皆宜。陰虛火旺、咳嗽痰多、消化不良、關節炎、溼疹及發熱者應忌食。
豬肉,最補鐵的肉。豬肉肥瘦差別較大,肥肉中脂肪含量高,蛋白質含量少,多吃容易導致高血脂和肥胖等疾病;蛋白質大部分集中在瘦肉中,而且瘦肉中還含有血紅蛋白,可以起到補鐵的作用,能夠預防貧血。肉中的血紅蛋白比植物中的更好吸收,因此,吃瘦肉補鐵的效果要比吃蔬菜好。
雞肉,脂肪最少的肉。這裡說的雞肉,是指去皮的雞肉,因為雞的脂肪幾乎都在雞皮。每100克去皮雞肉中含有24克蛋白質,卻只有0.7克脂肪。雞肉對營養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勞、月經不調、貧血、虛弱等症有很好的食療作用。
魚蝦,微量元素最多的肉。魚蝦中的微量元素極為豐富,含鈣、鋁、鐵、錳、銅、鈷、鎳、鋅、碘、氯、硫等,都是人體所必需的。水產品雖然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但是不宜多吃。受海洋汙染的影響,水產品內往往含有毒素和有害物質,過量食用易導致脾胃受損,引發胃腸道疾病。
健康吃肉烹調方法很重要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範志紅介紹了幾種她常用到的健康美味的烹調方法,供大家參考。
清燉 一般來說,新鮮雞肉和牛羊肉下鍋前不需要焯燙,但大部分豬肉,或者質量不太好的牛羊肉,最好先做焯燙處理。此外,如果只吃肉,熱水下鍋或燙久一點都行,但如果兼要用湯,必須冷水下鍋,焯燙時間也要短,去掉血水即可。焯燙完後,直接把肉放入鐵鍋或砂鍋當中,加入適量的冷水,水量不用太多,能沒過肉即可。再在鍋中加入香辛料,比如薑片、花椒、桂皮、月桂葉等,並按照不同肉類食材來調整用量。一般來說,豬肉味臊,需要加入一兩粒大茴香;而牛肉味正,不宜加味道過濃的香辛料,加薑片、月桂葉和少許小茴香即可;雞肉除了薑片和月桂葉之外,可以加幾粒花椒,讓味道更香。調料加好之後,大火燒開,然後改成微火慢燉。
白煮 白煮的方法和清燉比較像,但它需要多加一點水,煮到肉質軟爛為止,完全不放油和鹽。然後撈出其中的肉,用醬油或特別配製的調味汁來蘸食。這種方法適合本身脂肪偏高的食材,比如說,排骨、雞翅、牛腩等,不過,它對於食材的新鮮程度要求是最高的。
涼拌 把白煮的方法略微改改,肉塊切大一些,煮到八成軟就撈出來,即可涼拌。比如把牛羊肉切成薄片,或者把雞撕成肉絲,放到大碗裡,然後加入各種調味品,做成涼拌菜,味道也是非常不錯的。調味的風格可以做成麻辣、鹹鮮、蒜香、蔥香等風格,各有美味。過去老北京有道「蒜泥白肉」的菜,用的是五花肉片,其實換成瘦肉片也是一樣好吃。
醬燉
還有很多人喜歡顏色深、香氣濃鬱的醬肉。這也不難,只需把清燉的方法稍微改一改。鍋要用鐵鍋,在清燉到半熟時,加入2勺大醬(純黃豆做的),再加少量冰糖,繼續燉一段時間,讓醬的香氣和鹹味慢慢地滲透進去,比直接用醬油效果還好。到肉變軟的時候,再打開蓋子,稍微把火開大,並不斷翻動,讓水分濃縮一些,就可以得到類似於醬滷肉的效果了。
夏天怎麼吃肉不上火
炎熱夏季,吃肉不僅讓人覺得有些油膩,還容易上火。因此,吃時更講究方法。夏天不能「大魚大肉」,而是應該「小魚小肉」———吃的量要少,製作要精細,切成肉末、肉絲、肉片等,比肉塊更容易消化。
首選涼性肉。中醫講究「熱者寒之,寒者熱之」。夏天首選性質偏涼,或性平的肉。鴨肉性涼,具有健脾益氣,滋陰養胃,利水消腫的功效。鴨的品種選擇也有講究,北京烤鴨好吃,可它的脂肪含量高達40%,太油膩,夏天不宜食用。最好選用比較瘦的湖鴨、青頭鴨(頭上的羽毛是青綠色的),一來油少,二來利水化溼作用強。
兔肉性涼,具有健脾補中,涼血解毒的功效,也適合夏天食用。
豬肉具有滋陰潤燥、益氣的作用,豬肉性平,夏天食用也無妨。
牛肉性平,具有補脾胃、強筋骨、益氣力的作用,夏天吃些黃牛肉可以補氣。
羊肉性溫,夏天要少吃。如果要吃,千萬別炒著吃、烤著吃,以免增加熱氣。配青菜涮著吃最佳。
配化痰食物。中醫認為「肉生痰」,我們可以選用一些具有化痰的食物與之搭配,比如竹筍燒肉、蘆筍拌肉絲、萵筍炒肉片、肉末白蘿蔔絲等。
有人說了「魚生火」,夏天吃不合適。魚肉偏溫,的確容易上火,因此需要搭配一些清熱的食物,如做成鯉魚冬瓜湯、黃瓜炒魚片、番茄炒魚片,這樣一來就不會上火了。
挑油少的肉。夏天吃肉還有一個竅門,就是找油最少的肉。我們比較一下各種肉的脂肪含量:雞肉9.4%,鴨肉19.7%,豬肉37%,牛肉4.2%,羊肉4.1%,兔肉2.2%,魚肉含有1~3%脂肪,其中兔肉、魚肉脂肪含量低
(轉自 生命時報)
「哎喲不怕」,癌友不怕。
「不怕姐」為您提供與腫瘤、健康有關的權威資訊。
點擊標題下方「哎喲不怕」字樣,關注我們。
或搜索公眾號aiyobupa,也能成為「不怕姐」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