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易絲·格麗克發表諾獎演說:光線太明亮,聲勢太浩大了

2021-01-13 網易

  【編者按】 當地時間12月7日,202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在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家門外的花園裡接過了諾貝爾獎章,發表了獲獎感言,全文如下 :

  露易絲·格麗克展示諾貝爾獎章。 圖片來自諾獎官網

  當我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大概是五六歲吧,我的腦子裡上演著一場競賽,一場能夠選出世界上最偉大詩作的比賽。有兩首詩進入了決選名單:威廉·布萊克的《小黑孩》和史蒂芬·福斯特的《斯旺尼河》。我祖母的房子坐落於紐約長島南岸的西達赫斯特村,當時我就在那座房子的次臥裡來回踱步,像我習慣的那樣,在腦中默默地而非出聲地背誦布萊克那令人難忘的詩,同樣,也在腦中默默地哼唱福斯特的那首沉痛、悽涼的歌。我為什麼會讀到布萊克還是個謎。我想在我父母家,除了更加常見的有關政治、歷史的書和大量的小說,還有少量詩集。但我總是把布萊克和祖母家聯繫起來。我的祖母不是個好讀書的女人,但她那兒有布萊克《天真與經驗之歌》,還有一本小書,彙編了從莎士比亞戲劇中選出的歌詞——有不少我都能背誦。我格外喜歡《辛白林》中的歌,或許當時一個字也不懂,卻能清楚地聽到那語調、格律、鏗鏘的祈使句,這令一個膽怯恐懼的孩童格外興奮。「墓草長新,永留記憶。」我也希望如此。

  
這類為了榮耀和至高獎賞而開展的比賽,對我來說是十分自然的事;我啟蒙時期最早讀過的神話裡充滿了這類比賽。即使在我很小的時候,在我看來,世上最偉大的詩就是高級榮譽中最高級的那種。這也是父母培育我和我妹妹的方式,我們要去拯救法國(聖女貞德),要去發現鐳元素(瑪麗·居裡)。後來,我開始認識到這種等級制思維中的危險和局限性,但對於幼年的我來說,發獎這件事卻非常重要。會有一個人站在山巔,從很遠處就能看見,那是山上唯一引人注意的東西。站在下面一點點的人就看不見了。

  
或者,我說的人在這裡也可以換成詩。那時我非常確信,不知為何,布萊克一定知道我腦子裡的這場比賽,而且對結果十分關心。我知道他已經死了,但我覺得他還活著,我能聽到他對我說話的聲音,被偽裝起來了,但依然就是他的聲音。我感到他只在對我說話,或是專門對我說話。我感到自己被選中,非常幸運;我也感到,我格外渴望和布萊克說話,而和莎士比亞一道,他已經成為我交談的對象。

  
布萊克獲勝了。但後來我意識到那兩首詩多麼相似;那時和現在一樣,我都被那出於哀傷或渴望的孤獨的人類聲音所吸引。隨著我長大,我不斷重讀一些詩人,而在他們的詩中,我自己曾作為被選中的聆聽者,扮演了重要角色。親密的,誘惑的,往往是幽暗的、秘密的。不是那些站在露天競技場上的詩人。不是那些自說自話的人。

  
我喜歡這種協定,我喜歡這種感覺:一首詩說出的東西不僅必要,而且私密,它們是神父或心理醫生會聆聽的話語。

  
我祖母家的次臥裡進行的授獎儀式,因其秘密性,仿佛就是一首詩所創造的那種強大關聯感的延伸:一種延伸,而不是違背。

  
布萊克通過那個黑人小男孩對我說話;他是那個聲音的隱秘源頭。他隱而不見,正如那個黑人小男孩在那個漠然、輕蔑的白人男孩那裡也是看不見的,或者看不真切的。但我知道他說的是真的,在他那暫時性的、必死的身軀之中包含著他閃閃發光的純潔靈魂;我知道這一點,因為那個黑人小孩所說的,他對體驗和經驗的描述,不帶有任何指責,也沒有想要為自己復仇,只是傳遞著這樣的信念:在那個他死後將要去的完美世界,人們會按照他真正的本質認識他,而他會帶著莫大的喜悅保護那個更脆弱的白人小孩,防止他被過多的陽光曬傷。這個信念不是一種現實的期望,它忽略了現實,讓這首詩令人心碎,同時也為它賦予了深刻的政治性。黑人小男孩不允許自己體驗的傷害和正當的憤怒,他的母親希望為他遮擋的傷害和憤怒,卻被讀者或聽者體驗到了。即使那個讀者也還只是個孩子。

  
但公共的榮譽是另一回事。

  
那些我畢生都狂熱迷戀的詩是我之前描述的那種詩,是包含了私人的的選擇、密謀的詩,那些詩包含了讀者或聽者的重要貢獻,他們傾聽著詩中的一個秘密或一聲怒吼,而且有時也參與了共謀。「我是無名之輩,」艾米麗·狄金森說,「你也是無名之輩嗎?/那我們就是一對了——別聲張……」或者艾略特:「那麼我們走吧,你我兩個人,/正當朝天空慢慢鋪展著黃昏,/好似病人麻醉在手術桌上……」艾略特不是在召集童子軍隊列。他在向讀者發言。與之相反的是莎士比亞的「我能否將你比作夏日」:莎士比亞並不是把我比作夏日。我在這首詩中,有幸偷聽了炫目的精妙樂音,但這首詩並不要求我在場。

  
在吸引我的那類藝術中,由集體發出的聲音或裁決是危險的。親密言詞的不確定性增強了這種言詞的力量和讀者的力量,而正是讀者的存在,鼓勵著這種聲音表達急迫懇求或傾訴秘密。

  
當一個集體開始對這類詩人鼓掌、頒獎,而不是在放逐和無視他/她,這樣的詩人會遭遇什麼呢?要我說,這個詩人會覺得受到威脅和操控。

  
這是狄金森的主題。並非全是,但常常是。

  
在我十幾歲時,我讀艾米麗·狄金森最有熱情。通常是在深夜,在上床時間之後,在客廳沙發上。

  
我是無名之輩!你是誰?

  
你也是無名之輩嗎?

  
還有我當時讀的也至今更喜歡的那個版本寫道:

  
那我們就是一對了——別聲張!

  
他們會把我們趕走,你知道……

  
當我坐在沙發上,狄金森選中了我或者認出了我。我們惺惺相惜,在不可見處相互陪伴,這是僅有我們知曉的事實,而我們的觀點在彼此那裡得到確證。而在這世界上,我們是無名之輩。

  
但對我們這樣生存的人,安居於原木下面自己的安全地帶的人來說,什麼會構成一種驅逐?驅逐就是當木頭被移開的時候。

  
在此我談論的不是艾米麗·狄金森對青春期少女的惡劣影響。我談論的是一種性格,這種性格不信任公共生活,或者認為公共生活領域就意味著概括會抹去精確,片面的真相會取代坦率的、充滿感性的揭露。舉個例子:假設這密謀者的聲音,狄金森的聲音,被特別法庭的聲音所取代。「我們是無名之輩,你是誰?」這種斷言一瞬間就變得險惡了。

  
10月8日早上,我驚訝地感受到剛剛描述的這種驚慌。光線太明亮了。聲勢也太浩大了。

  
我們這些作家大概都渴望擁有許多讀者。然而,有些詩人不會追求在空間意義上抵達眾多讀者,如同坐滿的觀眾席那樣。他們設想中的擁有眾多讀者是指時間意義上的,是漸次發生的,許多讀者在時間流逝中到來,在未來出現,但這些讀者總是以某種深刻的方式,單獨地到來,一個接一個地出現。

我相信,瑞典學院把這個獎頒給我,是想要獎勵那種親密的、私人的聲音,公開表達可能有時會增強、擴展這種聲音,但絕不會取代它。

  格麗克的諾貝爾獎章。 圖片來自諾獎官網

  小黑孩

  
(採用楊苡譯文。見《天真與經驗之歌》,譯林出版社,2002。)

  
在南方的荒野我媽把我生養,

  
我是黑的,但是啊!我的靈魂卻潔白,

  
英國的孩子潔白得像天使一樣,

  
可我是黑的,像是被掠奪去光彩。

  
在一棵樹下我媽教導著我,

  
坐下來,白晝尚未炎熱,

  
她把我抱上膝頭親吻著我,

  
用手指著東方,開始對我說。

  
看那升起的太陽:上帝就在那裡居住,

  
放射著他的光,散發著他的熱。

  
人和獸,花朵和樹木

  
接受著黎明的舒暢,中午的歡悅。

  
把我們安置在地上一點點空間,

  
讓我們學著承受一點愛的光線。

  
這黑黑的軀體和這被太陽曬焦的臉,

  
不過是一朵烏雲,像蔭蔽的叢林一片。

  
因為等到我們的靈魂學會忍受酷熱,

  
烏雲便將消逝,我們將聽見他的聲音,

  
說:走出叢林,我的愛,我的寶貝,

  
像歡騰的羔羊般地圍著我金色的帳篷。

  
我母親就這樣講了,還親吻了我。

  
我就對小英國孩子也這樣講。

  
當我脫離了烏雲,他離了白雲,

  
我們就圍著上帝的帳篷歡騰如羔羊。

  
我將給他遮陽直到他能忍受酷熱,

  
高興地倚靠在我們天父的膝前,

  
那時我將站起來將他的銀髮撫摸,

  
我將像他一樣,他也將對我眷戀。

  
「我是無名之輩!你是誰?」

  
艾米麗·狄金森

  
我是無名之輩!你是誰?

  
你也是無名之輩嗎?

  
那我們就是一對了——別聲張!

  
他們會把我們趕走,你知道。

  
成為有名人物,多麼可怕!

  
多麼乏味啊,像只青蛙,

  
整日把你的名字

  
向那仰慕你的泥沼念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詩人露易絲·格麗克領取今年諾獎後如是說:驚慌,光線太明亮了,聲勢...
    露易絲·格麗克在自家花園領取了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獎牌儘管相比往年盛大的傳統典禮,今年的頒獎聲勢已經小了很多,但露易絲·格麗克依然在發表獲獎感言時感嘆,幾乎從10月8日(今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日)早上自己就感覺到了
  • 露易絲·格麗克發表諾獎演說:光線太明亮,聲勢太浩大
    【編者按】當地時間12月7日,202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在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家門外的花園裡接過了諾貝爾獎章,發表了獲獎感言,全文如下:露易絲·格麗克展示諾貝爾獎章。 圖片來自諾獎官網當我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大概是五六歲吧,我的腦子裡上演著一場競賽,一場能夠選出世界上最偉大詩作的比賽。
  • 格麗克2020諾獎演說:在這世界上,我們是無名之輩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露易絲·格麗克  演說中,格麗克表達了關於自己獲得諾獎的警惕。  格麗克坦言,自己渴望擁有讀者,卻並不追求如同滿座觀眾席一般空間意義上的眾多讀者。這些讀者應該在時間的流逝中到來,一個接一個地漸次出現。諾貝爾文學獎的光線太明亮、聲勢太浩大,因此自己在得知獲獎的那一刻,內心感受到了一種恐慌。也許諾貝爾獎是想要獎勵那種親密的、私人的聲音,但公開表達雖然有時會增強、擴展這種聲音,卻絕不會取代它。
  • 露易絲·格麗克:私密的聲音不會被公開表達取代
    2020 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但因為疫情,本應在 12 月舉辦的頒獎儀式被取消。當地時間 12 月 7 日,格麗克在麻薩諸塞州的家門外接過了獎章與獲獎證書,並以線上方式發表了獲獎演講。
  • 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2020諾貝爾文學獎,中文譯者稱其「劍走...
    格麗克坦言,自己從年輕一代詩人那裡獲得了很多啟發。02 古典主義的姿態與對「自白派」的超越柳向陽是露易絲·格麗克在國內的主要譯者,他翻譯的格麗克詩集《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月光的合金》出版於四年之前,此後也翻譯過這位作家的詩論與散文。在接受界面文化採訪時,柳向陽評價諾獎得主格麗克「作為當代詩人是劍走偏鋒的」。
  • 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諾貝爾文學獎,多年陪跑的村上春樹還有希望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10月8日晚19時,瑞典學院公布202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獲獎作家是美國桂冠詩人露易絲·格麗克。1985年發表幻想小說《使女的故事》令她一舉成名 ,獲提名普羅米修斯獎和星雲獎,以及英國文壇最高榮譽布克獎,成為20世紀最經典的幻想小說之一。2000年終於以小說《盲刺客》摘得布克國際文學獎這一桂冠。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
    視頻編輯 薛松(01:59)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8日下午1點,瑞典學院將202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因為她那毋庸置疑的詩意聲音具備樸素的美,讓每一個個體的存在都具有普遍性。」
  • 露易絲·格麗克:生活之詩 樸素之美
    □本報記者 袁舒婕 編譯  當瑞典文學院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時,很多中國讀者都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她自己也感到很突然,在其獲獎後接受的首個電話採訪中,格麗克說:「太早了,我還沒有喝第一杯咖啡呢。這太突然了,你知道的。我真的不知道獲獎意味著什麼。」
  • 2020諾獎得主格麗克發表獲獎演講:詩說出的是私密的
    作者|露易絲·格麗克譯者|李琬審校|柳向陽 陳歡歡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生於1943年4月22日,美國當代女詩人。瑞典文學院評價格麗克「用無可辯駁的詩意嗓音,以樸實的美感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我祖母家的次臥裡進行的授獎儀式,因其秘密性,仿佛就是一首詩所創造的那種強大關聯感的延伸:一種延伸,而不是違背。布萊克通過那個黑人小男孩對我說話;他是那個聲音的隱秘源頭。
  • 樸素之美的女詩人格麗克獲諾獎
    北京時間10月8日19時(瑞典當地時間13時),瑞典學院宣布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頒獎詞稱:「因為她毋庸置疑的詩意之聲,以樸素之美讓個體性的生存具有普世意義。」
  • 村上春樹再次與諾獎失之交臂 因為作品太火?
    北京時間10月8日,202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評選結果揭曉: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此殊榮。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方社交網站帳號)9日一大早,#村上春樹繼續陪跑文學獎#衝上了熱搜。
  • 格麗克是今年的最佳選擇,還是一個保守的選擇?
    撰文 | 宮照華10月8日19點,諾獎評委公布了2020年的文學獎得主——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此前,所有相關的熱門猜測與討論中,都沒有出現過她的面孔。但實際上,格麗克已經以質樸的方式,在美國詩歌中成為了經典。她是桂冠詩人,也是令許多詩人和評論家讚嘆的天才。
  • 諾獎新貴,再次上海出版:世紀文景為何要引入冷門作家
    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在中國是非常冷門的詩人,截至目前,引進她作品的分別是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月光的合金》,以及宜昌新詩學會於2015年出版的《露易絲·格麗克詩選》。一位經營書店的人在朋友圈說:「《月光的合金》這本詩集,一年真的是只賣了兩本。」
  • 諾貝爾文學獎花落露易絲·格麗克:一個「安全」的選擇?
    在這樣特殊的時間背景下,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被不少媒體解讀為一個「安全」的選擇。撰文|劉亞光相較於米蘭·昆德拉、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等一同角逐本次諾獎的熱門作者,露易絲·格麗克是一個對中國讀者來說有些陌生的名字。
  • 小逄觀星|露伊絲·葛綠珂,諾獎女詩人的這個譯名好美
    【小逄觀星】諾獎女詩人的譯名與詩大眾日報·新銳大眾記者 逄春階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由美國女詩人Louise Glück獲得。大部分媒體採用了新華社的譯名,但也有的媒體用的是路易絲·格麗克,或露易絲·格麗克、露易斯·格麗克、路易絲·格魯克、露易絲·格裡克等。我最早知道美國女詩人Louise Glück的名字是在2014年第4期的《世界文學》雜誌上。有趣的是,這期雜誌同一個詩人用了兩個譯名。一是露易斯·格麗克,二是露易絲·格麗克,譯者和評論者都是柳向陽。
  • 露易絲·格麗克:詩三首
    >「品雅讀書」 關注第387期朗讀:悅兮露易絲·格麗克詩三首露易絲·格麗克是美國當代著名女詩人,美國桂冠詩人(2003-2004),曾獲普立茲獎、國家圖書獎、全國書評界獎、波林根獎等。除了寫作,她還是耶魯大學的英語教授。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8日下午1點,瑞典學院將202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因為她那毋庸置疑的詩意聲音具備樸素的美,讓每一個個體的存在都具有普遍性。
  • 2020諾貝爾文學獎點評:終於把獎給了一位正經的美國詩人
    2020諾貝爾文學獎(以下簡稱諾獎)揭曉,美國人露易絲·格麗克獲得了這一榮譽,以及1000萬瑞士克朗的獎金(約合770萬人民幣)。露易絲·格麗克這個名字讓幾乎所有媒體和文學界人士的大呼意外,但一位資深的美國女詩人,這個定位又的確符合今年的總體趨勢。
  • 除了詩人格麗克,她還是老師格麗克,編輯格麗克
    格麗克的老師和作為老師的格麗克  和很多此前自學成才的諾獎文學得主不一樣,格麗克受過非常正統的詩歌教育,她畢業於薩拉·勞倫斯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的文學創作班,師從於斯坦利·康尼茨(Stanley Kunitz)。斯坦利的詩多與生死有關,而這也是格麗克詩歌最重要的主題。
  • 諾獎得主格麗克演講:「詩人」這個詞,必須謹慎使用
    露易絲·格麗克,被譽為當下最傑出的美國女詩人,她的詩致力於重建與生活的關係,探尋女性豐富的聲音:「我受惑於省略、秘而不宣、暗示、雄辯與從容的沉默。」在一次「詩人之教育」主題演講中,露易絲·格麗克的敘事也圍繞這種「雄辯與從容的沉默」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