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舉昏沉的相貌以及對治方法

2021-02-19 娑婆客amtf

前面的五點記數法,它是使令我們內心跟佛號專一安住、相續安住的一個方法。但是這個方法,在我們的內心造作的時候是有障礙的,就是我們這一念心,跟佛號之間有障礙。

什麼障礙呢?一個「掉舉」,一個「昏沉」,使令我們這一念心,本來是應該跟佛號通身靠倒,但是你在靠倒的時候,你沒有辦法去接近佛號,為什麼呢?掉舉障礙你,昏沉障礙你,這兩個障礙你,所以我們必須把掉舉跟昏沉這兩個賊,它的相貌給標出來。標出來以後,我們再說怎麼對治。

我們先看掉舉。這個掉舉的行相,就是心不寂靜。心不寂靜就是說,本來我們這一堂功課,我們的內心的意思,是要以佛號為我們的所緣境,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

但是念了三分鐘、五分鐘以後,我們這一念心就向外流動,就離開了我們所緣境, 忘掉了所緣境, 跑出去五欲、 六塵的境界造作活動,這種情況叫做心不寂靜,就是把所緣境給忘記掉了。這個是屬於貪,貪心所收攝。這就是講到,這個掉舉的相貌是不寂靜。怎麼辦呢?

這以下《菩提道次第略論》宗喀巴大師他提出兩個辦法:

第一個「觀苦等過患,令心生厭離」。這第一個,觀苦等,「等」就是不淨這種過患,使令我們內心對於所愛著的境界生厭離心。這個地方是這樣子,倒是蠻重要的,「觀苦等過患,令心生厭離」。

佛陀在《法華經》講一件事情,就是,我們講「業處」,在這個《清靜道論》講業處,什麼是業處呢?這個業的造作,就是我們經常喜歡去一個地方,去那個地方造作,這叫業處。我們凡夫眾生的業處,對我們來說,最熟練的業處,就是財色名食睡,這五種境界,是我們內心最喜歡造作的業處,我們最喜歡到那五個地方去。

這個是怎麼回事呢?在《法華經》佛陀講一個譬喻說:有一個大富長者,這個大富長者有種種的寶物,擁有很多的兒子。當然這個大富長者在家的時候,小孩子就是聽大富長者的招呼,相安無事,也過得非常的快樂。

但是有一天,大富長者就離開了家庭,到其它地方去了,小孩子就失去了父親,以後大家就開始顛倒。顛倒了以後,就是很多的蛇也跑進來了,一些的野幹、一些的毒蟲都跑進來。小孩子也不知道毒蛇的過患,就跟它們玩在一起了,這個地板搞得很髒,乃至最後整個房子就起火燃燒。

這個時候,大富長者回來,哎呀!不得了!子女在大火當中,跟這些毒蛇搞在一起,非常的危險。大富長者過去就跟他們講:哎呀!你們這個房子不能住, 怎麼辦呢?外面有一個很大的車子,有三部車子,這個車子能夠乘著你在虛空到處遊玩,神通三昧,種種的快樂。

這小孩子就把這些野幹、毒蛇給放棄了,也把這個三界的火宅給放棄了,跑到外面。跑到外面去以後,佛陀就給他一部大車,而不是給他三部車。

這個比喻,佛陀為了一佛乘的緣故,而分別說三。這意思就表示說,我們內心過去的業處,是習慣於在五欲的境界裡面活動的, 我們過去是這種思想,很習慣的,而且我們好像也不想改變。

所以剛開始在念佛的時候,畢竟佛號我們是歸依的沒錯,但是它是一個生疏的境界,你在佛號當中,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這是我們的一個希望,所以我們的心,隨時會跑出去,又回到我們過去的業處活動,就是這種境界。因為熟境界嘛,很習慣。

那這怎麼辦呢?「觀苦等過患」,這個時候智者大師說「訶責」。訶責五欲的方法,你思惟這五個業處,不是我應該去的地方,這種財色名食睡。怎麼說呢?

譬如怨賊,奪功德故。你就思惟這五個處所裡面,很多的怨賊,我好不容易賺了很多的錢,把這個錢保存起來,辛辛苦苦,這個賊一來,把我錢都偷偷走,五欲亦復如是!奪功德法財故!你思惟這個業處,它就像賊一樣的破壞你的功德,譬如怨賊,奪功德故。

第二、譬如毒蛇,害慧命故,我們身體很健康心情也愉快,這個身體能夠做很多的事情, 但是被毒蛇咬到以後這個生命就死掉,五欲亦復如是,他會毒害我們法身慧命,我們在五欲這個業處裡面造作活動以後,會把我們過去所栽培的這種善根,這種法身慧命、特別指的是智慧給破壞掉,害慧命故。

又:譬如大火,不寂靜故,我們在五欲當中,內心不寂靜,不是真正安樂。

譬如汙泥,令染汙故,使令我們內心染汙的原因。你就是用這個怨賊、毒蛇、大火、汙泥這四個譬喻,來訶責我們這一念心,使令我們從現在開始,不可以到那五個地方去活動,不可以去。

思惟苦等過患,令心生厭離,使令我們對於過去很熟悉的業處厭離。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比較老實在佛號安住,這是第一個方法,用訶責的方法。

其次「作意無常等,破除掉舉心」。這個是更細的觀法,前面是思惟它的過患,這個是一種無常跟無我的智慧,來破除我們掉舉的心。

這個是破除能掉舉的心,前面是訶責我們所緣的境界,就是觀察我們這一念掉舉、不寂靜的心,覓心了不可得。

祖師說:「弟子心不安」,我們這一念心,在種種的業處裡面造作,內心不安怎麼辦呢?請和尚安心。初祖說:「將心來與汝安。」

「覓心了不可得。」

「吾與汝安心竟!」

所以我們能夠觀察這一念的不寂靜的心的自性不可得,我們這一念心就寂靜下來了。這種是更細的方法,覓心了不可得,破除掉舉心。這兩個都是屬於觀的成份:一個是以過患來訶責;一個是以智慧來破除我們那個自心,這都能夠使令我們這一念不寂靜的心,能夠寂靜下來。

第二個昏沉。這個昏沉的相貌是心不明了。前面的不寂靜,它的明了性是沒有失掉的;這個昏沉,就是我們能觀的這一念明了性失掉了,沉默,這個是痴,痴心所所攝。

那這時候怎麼辦呢?宗喀巴大師他提出兩個辦法:「思佛像等,諸可欣境。修光明相,策舉其心。」

有時候我們用功,用五欲的境界來訶責自己;但是這個時候的內心的法喜,還沒有生起來,我們修行人會有一種類似苦悶的感覺。《智度論》說,內心有一種憂,憂的感受生起,它不是苦而是憂。這個意思就是,我們過去很喜歡去那個業處玩,現在不能去。

不能去,我內心當中希望的那種清淨莊嚴的功德,它沒有生起,我棄捨了五欲,但是佛法的清淨法樂還沒生起,這個時候是最麻煩的!這個時候完全靠信心在支持我們,內心會有一種沉悶、憂的感受。

有時候這內心明了心會慢慢沉默,特別老參會有這種情況,這怎麼辦呢?「思佛像等,諸可欣境」,這個時候你看看佛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等」就包括依報,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這都是我們以後所要依止的處所,把我們內心那個欣求的心,那個快樂心給帶動起來。

因為前面的昏沉是一種沉默,這個時候把沉默的心給提起來,太沉了,提起來,就是思惟佛像等等,用你歡喜的境界,來把這個沉默的心提高。

或者「修光明相,策舉其心」。或者你就把眼睛打開,這個「修」者取也,你依止眼根,取蓮花燈的光明。有光明相,它就能夠使令我們這一念黑暗的心能夠策舉,策舉我們這一念黑暗沉默的心。所以你要昏沉的時候,你不能閉眼睛;你一閉眼睛,你的昏沉更嚴重。

正常的情況是合眼沒有錯,但是你一昏沉的時候,眼睛要打開,你去尋求附近有沒有什麼光明的相狀好取,就去取那個光明相,這個對治昏沉。

換句話說,我們在佛號當中,一個標準的相貌,是要明了寂靜、寂靜明了,明靜而住,這是一個念佛的標準相貌,即明了又寂靜,寂靜又明了,明靜而住,這是一個標準的相貌,只要當中有不明了、不寂靜的情況發生,都應該對治。這是講到攝心的方便,跟破除障礙的方法。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回 向 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更多文章視頻

識別並關注 娑婆客amtf

觀看全集視頻文字

識別並關注 一路西行amtf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學習完整經典

相關焦點

  • 如何對治昏沉和掉舉.
    對治昏沉和掉舉  這個昏沉是來源於我們平時對佛法的懇切心不足,你只是打坐,是在打坐,但是沒有把生死這件大事情十分放在心頭上。
  • 昏沉和掉舉如何對治
    正念就是憶念於所緣境而不忘失,能夠對治掉舉。如念佛,佛號不能丟,那怕到最後臨終,也能夠心不顛倒的憶念佛號而不異念。這就是正念。其實正念也是妄念,但正用它。正用我們的妄念來修定。  正知是修定時,當正念的所緣境丟失了,能夠覺知而迴轉過來,能夠對治昏沉。我們要知道眼前正在做什麼。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所以在南傳的四念處,觀身體,是緊張,還是放鬆,或者走路是怎麼樣的,觀心理是怎麼活動,觀感受是痛苦還是快樂的,觀諸行是無常生滅遷流……實際上都是在培養一種正知的力量。正知和正覺還是有點差別的。正知有所緣境,正覺就沒有所緣境了。所以這裡還有區別。
  • 掉舉之對治
    掉舉和昏沉有時搭配講:昏沉就是我們的心昏昏欲睡,或心的所緣境不明顯,處於內收的狀態;掉舉與其相反,它是比較外揚的一種側面,比如我們的心胡思亂想,外散得很厲害,就叫掉舉。         有些大德這樣舉例解釋掉舉:比如我們手裡拿一個杯子,手把杯子掉過去掉過來,掉舉就像手中的杯子不安住一處,是掉過去掉過來的散亂狀態。
  • 昏沉與睡眠之差別
    是故,因造惡之悔所產生的掉舉,並不全然是屬於貪煩惱的一部分,外道對這些是沒有正確理解的。  又說「非如觸等定遍心故」,四不定法又不同於觸、作意、受、想、思等第一類的五遍行心所法。八識心王一定能與五遍行心所法全部相應,五遍行心所法遍八識,而四不定法只能與意識相應。
  • 靜坐如何超越昏沉和掉舉
    昏沉意味著無法體現燦然的明覺,無法安住在明性當中。掉舉意味著你的心向外轉移,被外在的某個事物吸引了注意力。你陷落於外在的感知當中,內在的潛流在流動。但你沒有注意到它,你仍然認為你的注意力是完整的,其實你內在的潛流已經運動。要麼你困了睡著了,要麼你進入紛繁的思想,進入內在的潛流,它們像放電影一樣在你腦海裡流過。
  • 如何滅除昏沉和過多的睡眠?
    我一直推薦大家,南傳要學習《清淨道論》,北傳要學習《瑜伽師地論》,因為實修的很具體方法都在其中。那麼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裡面,就告誡我們怎樣才能夠做到於食知量。彌勒菩薩說:「云何於食知量……以正思擇,食於所食,不為倡蕩。」就是吃東西不是為了表示闊氣、「不為倡蕩」。  「不為驕逸。」
  • 打坐的昏沉和入定的分別
    什麼是昏沉?昏沉跟入定、入靜,怎麼分辨?要如何分辨?簡單的說:打坐時候內心應該是「清清楚楚」的,如果不是清清楚楚,那就是昏沉了。比如說,打坐使用靜心法門為數息法門,應該要專注於靜心法門,打坐的時候如果忘記數了,沒有「清清楚楚」,那就是昏沉了。昏沉是一種失控狀態,沒有自我控制權,有點像看電影、或做夢,當下深入其境,夢境可以清清楚楚的,以為是真的,沒有辦法自覺是個「境」,沒有主導權,無法叫停,無法從境中拔出來。我自己的經驗,精神不好打坐,最需要面對的就是昏沉。
  • 昏沉與睡眠的區別
    昏沉是指意識心時時處於昏昧陰暗的狀態,不同於睡眠,昏沉可以稱之為愚痴的狀態,對於諸法都無法堪任明了,是五十一心所法中二十隨煩惱之一。又沉的意思,不能夠和昏拆開來解釋,說是睡眠的意思,這裡所說的五十一心所法中之睡眠,也不是指睡得非常深沉而無夢之境界;無夢之睡眠是意識已經斷滅了,這個時候只有意根對於法塵起作用,和其餘前五識及意識等六個識相應的一切法都不起作用。
  • 止法正行—如何修住心(五過八對治)
    真正要如理地學定,最主要的障礙就是沉、掉。學定的時候有兩點很重要,就是明和淨;明就是明明白白,淨就是不動亂。當沉沒的時候,內心就不明白了,所以沉是明白的障礙。掉舉是貪的一個行相,那是寧靜的障礙。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沉掉這兩個障礙,才能夠懂得怎麼去對治它,對治了才能夠修行成功。【故當善知沉沒,掉舉,惛沉之行相。
  • 從貪嗔痴的對治得到的清淨心,在修行四禪八定,才能得正定
    五蓋是貪慾蓋、瞋恚蓋、昏沉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這些和我們根本煩惱可以做個對照,我們的根本煩惱是「貪、欲、瞋、恚、愚痴還有我慢、疑心」。應該怎樣對治這「五蓋」呢?用不淨想對治貪慾,用慈悲想對治嗔恚,用光明想對治昏沉睡眠,因為我們的昏沉睡眠就好像無明黑暗一般,用止息想對治掉舉惡作,用緣起想對治疑蓋,疑就是「痴」根。
  • 真實分享,我的修習定力提升過程以及心得感悟!
    第二、在定力增長過程當中,往往會出現昏沉的這個現象與階段。很多的師兄都發現,最開始打坐,最開始念經,經本一拿起來,沒念到幾句就特別的瞌睡,特別的昏沉,打坐也是一樣。幹別的都好,但是一旦打坐,馬上就覺得特別的昏沉。我的經驗是什麼?就是不要被這個現象所嚇到,它是正常的。因為過去這麼多年,我們都不與「戒定慧」這三個無漏學相應,都是與「貪嗔痴」相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