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竹詩: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2020-12-23 騰訊網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對於為中華美食留下一道回味無窮的「東坡肉」的美食家蘇軾來說,如果兩者選其一的話,竹子比美食還重要,可見竹子在蘇東坡心中的位置。這並不奇怪,中國有著悠久的竹文化,在人們眼中,竹子之形,中通外直、挺拔瀟灑,竹子之神,凌霜傲雪、寧折不屈,竹子之德,虛心有節、自強不息。

  古人將竹推為「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松竹梅」歲寒三友之一,並引作知音。正因為中華民族賦予了竹子特殊而豐富的審美價值,因此古人的詠竹詩層出不窮,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瞻彼淇奧,綠竹猗猗」之句。

  竹有幽靜的氣質。「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首《竹裡館》堪稱王維最美的一首詩,幽篁即是幽深的竹林,在竿竿修竹的遮蔽下,詩人居住的竹裡館仿佛與世隔絕,然而這世界並不孤寂,且不說古琴與長嘯的聲響,明月好似老友來陪伴著我,無需有人與之共鳴,有竹、琴、月在身旁就好。

  說到竹的幽靜,與王維同一時期的常建曾寫下千古佳句:「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只要有竹子在,疏影斑斕,清風自來,豈不即生平和之意?該句還有一個版本,說是「曲徑通幽處」,確實,不用提竹,而若要想像曲徑兩旁的樹木,非竹子,又能是什麼呢?

  柳宗元筆下的竹充滿奇幻色彩:「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不稱汲水燃薪,而用清湘與楚竹代之,一下子就有了超凡脫俗的感覺,這是詩人嚮往的自食其力、自得其樂的理想生活。韋應物亦愛竹,他寫道:「北鄰有幽竹,潛筠穿我廬。往來地已密,心樂道者居。」竹子綠意盎然,詩人從中已得到生命的機趣。

  竹有虛心的品格。竹子根深形高幹直,同時竹子是中空的,由此,古人認為竹子是虛心好學的象徵。白居易作詩道:「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師。何必悠悠人世上,勞心費目覓親知。」世間萬物,皆為師友,白居易在池上竹下,更對竹子心生親近。

  唐代一位不出名的詩人劉兼也有過這樣的感慨:「自是子猷偏愛竹,虛心高節雪霜中。」這裡用了王徽之的典故,王徽之愛竹成痴,即便短暫寄居朋友家中,也要買許多竹子來種,朋友問他何必麻煩,他卻道:「何可一日無此君?」

  唐代一位出名的詩人劉禹錫詠庭竹:「露滌鉛粉節,風搖青玉枝。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宜。」竹子雖蒼翠挺拔,而其葉卻微微頷首,這種謙遜有禮、隨遇而安的態度,實與君子相同,故深受人們喜愛。

  竹有堅韌的操守。世人愛竹,最愛的還是竹子的不屈氣節。竹子不僅四季常青,不畏霜雪,而且剛柔相濟,能屈能伸。王安石秉性強硬,筆下的竹自有幾分他的性格:「人憐直節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曾與蒿藜同雨露,終隨松柏到冰霜。」詩意凌厲,大有一往直前之勢。

  楊萬裡的詩風以圓美流轉著稱,他眼底的竹也是如此:「凜凜冰霜節,修修玉雪身。便無文與可,自有月傳神。」霜雪中的叢竹,無法用文字來描繪,而與天上明月一樣,冰清玉潔、一塵不染。

  詠竹詩最多又最經典的,當數鄭板橋,無論是畫竹還是詠竹,他頻頻推崇竹子貞毅的氣概——「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鄭板橋一心為民,不屈權貴,哪怕是屢遭打擊,也決不言悔。在悠悠人生路上,不知竹子給了他多少慰藉與力量,鄭板橋的傲骨,就是幾竿堅挺的修竹啊。

  竹有向上的精神。竹筍在土地裡不斷積聚能量,不管頭上壓著何等重物,都會破土而出,以蓬勃的生命力戰勝困難險阻,一直向上再向上,最終成為有用之材。杜甫由衷讚美道:「雨洗娟娟淨,風吹細細香。但令無剪伐,會見拂雲長。」兩個疊詞寫盡竹之靜美,詩人留下期許,只要不被摧殘,新竹一定能直抵雲霄,就如同詩人也能遂「致君堯舜上」的夙願一樣。

  孟浩然則是另一番表達:「逸氣假毫翰,清風在竹林。達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我們雖目前在竹林中賦詩飲酒撫琴,但心中所懷鴻鵠之志未墜,箇中豪情,且與二三知己論,任由一片竹林聽。

  清代詩人際智雖無幾首名作傳世,但他詠的新竹卻威風凜凜:「此君志欲擎天碧,聳出雲頭高百尺。只恐年深化作龍,一朝飛去不留跡。」竹子長大了何止凌雲,或許還會化龍騰飛,從此首尾不見呢,那應是對竹子推許的至高境界。

  「若為種得千竿竹,引取君家一眼泉。」萬千人眼中有萬千種竹子的風神,只因各自胸中成竹不同,筆下寫出的竹子,既是自然之竹,還是胸中之竹,更是超越自我的妙趣神理之竹。不妨這樣說,幾千年來流傳的竹簡、竹畫及詠竹詩,都承載著厚重而悠久的中國文化,浸透著中國人對「清華其外、澹泊其中」的不渝追求。

  ◎本文原載於《中國紀檢監察報》,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在後世的造園活動裡,竹也成為了一個常客。即使是現在沒有那麼大的空間種植一大片的竹林,也會想方設法將竹這一元素搬進自己的園子。以竹造園,竹因園而茂,園因竹而彰;以竹造景,竹因景而活,園因竹而顯。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烘乾烤制之後的竹子可作為院牆進行分割區域。竹子製作的景觀水系。園林小景觀,用竹子作為欄杆,為藤蔓植物攀爬提供附著點。不同植物之間的分割,弧形不規則的竹子小柵欄,別有一番美景。竹子隔開了庭院和外界的紛擾,在自家的小花園中享受安寧的生活。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宋 • 蘇軾▼哲思小語: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要想人不瘦,天天豬頭肉。人生在世,有肉第一,腸不鳴,胃不叫,飽飽噠,才能有勁理想,可勁奮鬥。
  • 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百姓卻說門前不栽竹,誰說的對?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不是農村俗語,而是北宋著名詩人蘇東坡《於潛僧綠筠軒》詩中的一句話,我給大家貼出來:【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 竹製家具: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古今文人墨客愛竹者甚多。
  • 俗語講門前不栽竹,又有老話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該信哪個
    農村流傳著一句叫,門前不栽竹,但也有一句與竹有關的話語,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有人覺得,為何會有這麼矛盾的話在流傳呢?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講的是什麼意思這句話的出處是來源於蘇軾,原文: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i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這句話要講的意思,是生活中寧願沒有肉可吃,也不能讓家中沒了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打造庭院怎麼能少的了寧折不彎的竹子呢
    常言道:「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如果你有一方庭院,不妨中上一片竹子,竹子因為竹報平安、節節高升的寓意和四季常綠寧折不彎的氣節,從古至今就深受人們喜愛,很多人都會在庭院裡種上一些。小庭園建議挑方竹、紫竹、唐竹、鳳凰竹、日本矮竹、內門竹等嬌小的品種;大庭院則可種方竹、唐竹、葫蘆竹、金絲竹、人面竹等景觀竹。首先就是移栽方法。竹子的最佳移栽時間是在秋分左右,竹子移栽時應該選擇生長旺盛的母竹中分株出來的3-5株小竹,在挖掘移栽時應該保留充足的泥土,保留竹鞭的同時儘量不傷害根須。
  • 世上最美的竹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 國學賞析: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
  • 世上最美的竹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在中國人的生活中,竹文化無處不在,竹的不畏嚴寒、清風瘦骨直指「超然脫俗」的人生境界。千萬不可小看這些竹製的圓錐柱,它們利用傳統的科技,比如煙燻乾草和竹釘來建造,使得竹子變得比鋼材更加可靠。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歷代名家畫竹清賞)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生活區種竹子的注意事項
    蘇東坡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是高雅脫俗的象徵,無懼東南西北風,更可以成為家居的風水防護林。自古以來,竹子就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從吃飯用的竹筷到坐臥用的竹椅竹床,從晾衣服用的竹竿到遮風擋雨的竹鬥笠,可謂人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它。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種哪個品種的竹子當圍牆好呢?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子是最好的園林或圍牆植物,如果住宅四周有竹林,碧綠青翠,清幽秀麗,給人以清新脫俗的感受。那麼,種哪個品種的竹子可以當圍牆呢?下面鄉村似歌將與大家一起探討。②母竹選擇健壯的1-2年生竹,枝葉茂盛,分枝較低,無病蟲害的母竹,並選胸徑在2-3釐米左右母竹挖取,防止損傷杆基筍芽,鬚根應儘量保留,不要劈破或撕裂杆柄、杆基,應儘可能多帶宿土。母竹挖起後,在竹杆約2米平切。母竹應隨挖隨運隨栽。如一時不能栽完,應放在陰涼避風處,或打溼後蔭網覆蓋,定時澆些水。遠距離運輸需帶土打黃泥漿包紮,防止根芽乾枯。
  • 竹福印象·竹居「風水學」
    竹在清風中簌簌的聲音,在夜月下疏朗的影子,都讓詩人深深感動,而竹於風霜凌厲中蒼翠儼然的品格,更讓詩人引為同道,因而中國文人的居室住宅中大多植有竹子。王子酞說:「何可一日無此君!」 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大畫家鄭板橋 無竹不居,留下大量竹畫和詠竹詩。可見竹子的文化精神已深入國人骨髓。 在風水學上竹子是我常運用的一種植物。
  • 五月知竹,人生知足
    蘇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對於竹子,古代文人墨客從不惜溢美之詞,古詩文當中也留下了大量詠竹的詩詞。 五月知竹,人生知足,讓我們一起品讀詩歌,品味知足人生。
  • 一竹一人一畫境,一念一品能修心——竹子詩畫集
    「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便是藉此典。 樸實直白的語言,顯示出那悠久的文化精神已深入文人骨髓。在文人心中是清雅澹泊的明志寫照,更是君子隱逸高潔之風,也戒由竹勉勵自身德行,修傲然風骨。故而竹在中國文化中留下的審美意象,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當竹與泉相遇,會碰撞出什麼樣的水花?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篇《桃花源記》,激起詩人千古傳誦,每個人心中,都藏著一片桃花源。世界不斷的發展,不斷的擠壓農村的生活空間,而在大城市生活的人們,卻又開始嚮往起農村的生活,尋找那份久違的寧靜。看遍人間繁華,歸田攜酒伴花。
  • 為何「三友」「四君子」中都有竹?
    如《禮記·祀器》說:「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竹子四季常青,松柏不畏嚴寒,都是高貴品德的象徵。《禮記·祀器》把竹子和松柏擬人化,並說它們「居天下之大端」,奠定了「歲寒三友」的文化基礎。而《詩經·衛風·淇奧》則直接將竹子比喻成君子,該詩開篇就詠道:「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不可居無竹,盤點5種最適合家裡養的盆栽竹,你家種了嗎?
    古人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 10首經典詠竹詩詞,修竹成林,濃陰如洗,涼你一夏
    俗話說:「居有竹,人不俗。」歲寒三友,竹居其中。人們之所以看重它,或者因為它「翠葉與飛雪爭採,貞柯與曾冰競鮮」的凌寒之質。居室藏竹,自然極幽雅,能得山水清氣,滌淨俗塵,以竹為友,與竹為鄰,竟能帶來高質量的生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