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
宋·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賞析]
於潛是一個縣名,軒是有窗的長廊或小屋。蘇軾來到一個僧人取名綠筠的小軒,看到窗外的竹子,十分喜愛,就寫下了這幾句話。
他說,可以沒有肉吃,但是居處不能沒有竹子。不吃肉,人會變瘦;但是只要補養一下,就長胖了;沒有竹子,人就會變得俗氣,這是精神缺陷,醫治不好的。
歷代文人又大都像蘇軾一樣,從竹子受到很多啟發,尤其是竹子隱喻的氣節和謙虛。生而有節,是高風亮節的象徵;竹子空心,則代表虛懷若谷的品格。「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竹石》)鄭板橋讚美竹石堅定頑強的精神,隱寓了自己強勁的風骨、高尚的節操;唐代詩人張必的《詠竹》寫道:「凌霜盡節無人見,終日虛心待鳳來。」讚揚竹子終年累月虛懷若谷地等待鳳凰的到來。」明朝大才子解縉的春聯:「門對千竿竹,家藏萬卷書」,把「竹」和「書」對舉,物質和精神統一在了竹文化之中。書,有了竹的鮮活;竹,有了書的深邃。
蘇軾的話告訴我們:物質享受和精神修養相比較,人更不能缺少的是崇高的精神。一個人只要勤快,吃飽穿暖還是能做到的;但是,要培養起高尚的氣節和謙遜的品質,就得堅持不懈地努力了。
孔子說過:「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我們從小接受我們民族文化中高尚情操的薰陶,我們就能氣節高尚,品質謙遜。
【小卡片】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州(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
微信號搜索:中華詩文學習,或shiwen_xuexi
來稿請投:shiwenxuexi@163.com
歡迎讀者朋友以個人名義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用於商業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