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充滿意外的一年。
而對於我的一個朋友小亮來說,意外來得更早了一些。
2019年11月,小亮的母親突發中風——大面積腦栓塞,昏迷不醒。
那時的他,還在加拿大做博後的工作。
但作為家中的獨子,聽聞這個消息,他只能急忙地買了機票,輾轉回國。
小亮的母親有70多歲了,並在此前有過一次中風的經歷。
然而,母親因為心臟手術停用了抗凝藥,同時日常營養保健也沒做好,最終導致了二次中風。
這一次,她的右腦損傷過半,情況非常不理想。
2019年年底的時候,治療師告訴小亮:
你媽的狀況很不樂觀,最好的情況就是坐輪椅,沒希望站起來了
……
但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小亮並不接受這樣隨意的判定。
「只要有生命科學上的可能性,就還不到放棄的時候。」
在一方面,他積極地給母親尋找更好的康復醫院,讓母親能得到更好的康復訓練。
而在另一方面,他開始在PubMed上進行檢索,試圖找到更多的方法來幫助母親恢復。
最終,他鎖定了一個關鍵點:營養。
眾所周知,合理的飲食會是中風康復的重要一環。
然而,在國內,對中風治療有豐富經驗的營養師卻是非常稀缺的。
而常規的營養建議,往往只停留在「低脂低鹽高蛋白」的層面。
小亮試著和一些醫生討論營養的幹預,但醫生們只是說,只要正常吃飯,營養就不會有問題……
所以,沒有辦法,小亮只能按著文獻的指導,自己摸著石頭過河
——他成了母親的專屬營養師。
根據他在PubMed中搜集到的資料,他為母親制定了特定的飲食方案——嚴格控制食材的生酮飲食。
主要的飲食原則是這樣的:
① 低碳水高脂肪:用酮體供能,幫助神經再生,並減少大腦的炎症水平;
② 控制蛋白質:避免攝入過多的蛋白質激活炎症通路;
③ 加入大量健康油脂,比如核桃油、亞麻籽油、橄欖油:一方面避免過高的omega-6脂肪酸誘發炎症,另一方面避免病人因熱量攝入不足而挨瘦;
④ 超大量的富含益生元的食物:滋養腸道菌群,讓腸道這個第二大腦來幫助大腦進行修復;
⑤ 合理的膳食補充:用大劑量深海魚油減輕炎症、用維生素K2應對骨質疏鬆、用甲基化複合維生素B輔助情緒調節、用褪黑素輔助睡眠……
在這全方位的營養攻勢下,小亮的母親開始慢慢恢復了。
她從昏迷不醒中甦醒過來,後來又從漸漸地從昏睡、渾身肌無力的狀態過渡到清醒。
隨著時間的推移,母親取得了越來越多的進步
——能夠和人交流,能夠經口進食一些軟質食物,能坐穩輪椅,能把脖子抬起來一些了,能夠在站立床上站一個小時……
不可否認,康復治療在其中的作用功不可沒。但在同樣的情況下,多數病人的康復效果都不好。
大多胃管進食的中風病人,最終都落得皮包骨的模樣,而小亮的母親卻在反向長肉……
「PubMed,誠不欺我。」
經過半年的治療,小亮的母親恢復了不少。
雖然完全康復還需要時間,但至少是在穩定的進步。
而與之相對的,當初和小亮母親同病房的兩位病友都陷入了非常不好的狀態。
一位已經被家屬放棄了——送回了老家,等待生命的終結。
而另一位也在放棄的邊緣——好心的小亮趕緊指導其女兒給母親進行營養幹預,看能否起到挽救的作用。
要知道,在逐步恢復的小亮母親有70多歲,而兩位情況逐步惡化的患者都只有50多歲……
小亮說,中風病人是否能極限康復,主要看家屬。
作為家屬,在精神上要不拋棄不放棄,在行動上要多學習實踐,時刻把握病人的身體動向,時刻調整護理和飲食方案,保證其超常的康復速度。
知識就是生產力!
在知道小亮的故事的時候,我充滿了感慨。
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聽到各種聲音在說,中國的醫療資源很稀缺。
是的,培養一名好的醫生需要花費十多年的時間,而建設專業的醫療團隊只會更不容易。
所以,優質的醫療資源有限,上大醫院看病確實難。
而這只是看病而已。
如果想獲得更為全面的醫學支持,比如康復醫學和營養醫學,難度只會更大。
不談人員質量,中國康復醫師的人群佔比不到發達國家的1/8。
而至於營養醫學,直到2018年,才有石漢平教授提出「還營養一線治療」……
這樣看來,醫療資源是稀缺的。
但這裡的問題是,人們在談「醫療資源」的時候,往往關注的只是醫護人員提供的資源。
還記得那句話嗎——「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實際上,每個人不僅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同時也是家人健康的責任人。
而我們需要意識到,除了醫護人員,患者和患者家屬也是醫療環節中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我們自身,就是資源,並且或許是具有最大潛力的資源。
許多人在抱怨醫療資源稀缺的時候,其實是撇開了自己的責任。
進醫院,並不是把車送進修理廠,讓專業的師傅修修就行了。
人體是高度複雜的,醫生沒有義務「保證治癒」。
而作為健康的責任人,我們需要意識到的是:患有疾病,醫患需要協力診治。
醫生能從專業的視角給出治療方案。
但醫生能用在每個患者身上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
並且醫生也不是神,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知識,了解所有可能奏效的方法。
而作為負責人,我們有義務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自己和家人獲得更好的治療。
很多時候,你需要通過學習,發現更多的可能性。
就像小亮那樣,在醫院常規的康復治療之外,他發現了營養治療對中風患者的重要價值。
而正是因為有效的營養幹預,小亮的母親才得以超常地恢復,不至於像同病房的病友那樣最終被放棄。
這不得不讓人感嘆,PubMed能救命。
患者的自我學習能改變命運。
而在我身邊有太多太多這樣的例子。
比如,我的一個朋友九九,長年受到甲減、偏頭痛、慢性疲勞和過敏的困擾,但她通過不斷的自我學習,最終確定了問題出在了垂體。
我的另一個朋友大山,身患克羅恩病,曾到了幾乎要手術切除腸道的程度,但他通過PubMed上搜集到的案例,制定了自己的營養方案,最終成功地控制住了症狀,避免了腸道的切除。
所以,作為患者或患者家屬,我們需要意識到自己有義務也有能力作出改變。
我們有能力通過自我的教育,來幫助疾病的確診、提升治療的效果。
患者的力量,是一支被長期忽視的力量。
但如果我們能意識到自己的能力和責任,也許,我們不僅能讓自己和家人獲得更好的醫療支持,也能為整個社會帶來更大的健康福祉。
當然,自我的教育,需要有靠譜的信息源。
在這裡,我要向你推薦,5類我認為靠譜的健康和營養知識的信息渠道。
其中包括:①靠譜科普網站、②食物營養的資料庫、③膳食補充劑的參考信息、④臨床指南,以及⑤論文搜尋引擎PubMed。
Healthline和VeryWell是我比較信任的兩個科普網站。
上面的文章基本由專業的醫生或營養師撰寫,並且內容會進行持續的更新。
並且,文章都列出了參考文獻,能夠很方便地進行溯源。
更為重要的是,網站上的內容沒有明顯的偏向,不會為了「政治正確」而對某種特定的飲食或療法避而不談,同時也不會為了推廣而過度誇大某種方法的作用。
除此之外,如果你足夠留心,你也許會發現:國內一些公眾號做的事情,就是在搬運和整合這兩個網站上的內容。
對於大多數健康問題,膳食營養都會是重要的一環。
食物的營養去哪裡查?國內可以用薄荷App,但似乎營養數據並不全面(連葉酸的數據都沒有?)
而美國農業部USDA,提供了更為全面的食物數據。
nutritiondata.self.com這個網站,使用的就是USDA的數據源,並提供了方便的查詢界面。
在上面,你能夠輕鬆地找到各種常見食物的詳細營養信息。
什麼疾病該用什麼補充劑?某種補充劑又對什麼疾病有用?什麼牌子的補充劑比較靠譜?
如果只是聽商家或大V的宣傳,大概率會被收一波又一波的智商稅。
所以,在補充劑的使用上,你也需要有靠譜的信息源。
我信任的三個信息源分別是:Examine(examine.com)、ConsumerLab(consumerlab.com)、Labdoor(labdoor.com)
Examine是一個獨立的膳食補充劑知識庫。
Examine系統地整理了許多常見膳食補充劑的功效、機理,以及其背後的研究。
在上面,你可以查詢到大量基於循證的營養補充信息。
而ConsumerLab和Labdoor是兩個第三方的膳食補充劑評測機構。
在選購具體的膳食補充劑品牌時,這兩個網站可以作為你的參考,幫你避開劣質補劑的坑。
我曾聽有醫生說,「看UpToDate,不用來門診。」
我不知道,她是說笑還是說真。
但不得不說,UpToDate是一個非常好的健康信息的渠道。
在UpToDate上,你可以輕鬆地找到幾千種疾病的臨床指南。
輸入一個疾病的關鍵詞,閱讀幾小時到一天,你對這個疾病就會有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解。
有了對疾病的基本認識,在和專業人士溝通時,大家就能更加有的放矢地討論最重要的問題——而不至於把時間都浪費在那些本應成為常識的事情上。
但話說回來,指南看久了,我也會產生一種錯覺
——許多治療的首選都是藥,指南是不是在給藥廠打廣告?
而另一方面,就像薄世寧醫生在《醫學通識》中講到的那樣:指南是地板,而不是天花板。
要得到更好的治療,你需要得到更多前沿的靠譜信息。
靠譜信息去哪找?當然是PubMed。
PubMed是全球最大的醫學文獻的搜尋引擎。
在PubMed中搜索與你的疾病相關的關鍵詞,你就能得到大量的結果。
也許,結果太多會讓你手足無措。
怎麼辦呢?
一種方法是,從綜述開始讀。
找這一領域近年的4~5篇影響因子較高的綜述,完整地通讀下來,你就能構建起一個較為整體的知識框架。
有了知識框架後,你可以再深入到單獨的研究中,進行更為細緻的調研和探索。
先整體後局部。這是一個發現的過程。
很多時候,你可以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找到答案背後的答案。
有些可惜的是,上面的這些信息渠道,大多都在英文世界中。
所以,有讀者也許會問,我英語不好,讀不懂英文怎麼辦?
我想說的是,作為一個合格的現代人,需要有熟練運用工具的能力。
像百度翻譯、谷歌翻譯、有道詞典、金山詞霸……這些好用的翻譯工具都是現成的。
更為重要的是,如果你真的足夠的想解決問題,那麼語言將很快不成問題。
解決問題的動力,會驅動著你打開一扇又一扇的大門,從而引你通向更好的地方。
你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也是家人健康的責任人。
而醫療資源,並不總是那麼稀缺,因為你我就是最重要的資源。
醫學原本是一個信息高度不對稱的領域,而網際網路的存在,卻能讓我們打破這種信息壁壘。
我們要做的,只不過是意識到我們有責任去改變,並且有能力去改變。
我希望有一天,每個家庭都至少有一個人會用PubMed。
相信知識能帶來掌控,相信知識能帶來力量,相信知識能改變命運。
願我們都能通過學習可靠的知識,作出更好的健康決策,從而讓自己和家人得到更大的健康保障。
-End-
免責聲明:
本帳號發表的內容僅是用於信息的分享,僅供學習參考使用。文章內容不能直接作為任何健康幹預的依據。在採取任何預防、治療或治癒的措施之前,請先與你的醫療提供者進行溝通。
用知識,掌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