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時刻能救命 家庭醫療救助箱裡要放些啥?

2020-12-21 人民網

日常生活中免不了頭疼腦熱,通常家裡也會自備一些常用藥。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初期,口罩、醫用酒精的稀缺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也映射出大部分家庭缺少對口罩、消毒用品等相關醫療物品的儲備。

日前,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表示,以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為契機,倡導全社會形成健康消費觀念和健康生活方式,鼓勵以家庭為單位儲備包含口罩等在內的醫療救助箱。我們有4億多家庭,大家都要有救治、自救物品儲備的觀念和習慣。

為何國家相關部門要特意鼓勵家庭儲備醫療救助箱?醫療救助箱通常應包括哪些物品?如何存放?有哪些注意事項?

共築公共衛生應急屏障

「每個人都能在公共衛生防禦戰線中發揮作用。政府鼓勵家庭儲備醫療救助箱,旨在引導民眾突遇緊急衛生事件或自然災害時建立應對能力,提高生存質量,呼籲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就關注急救科普知識,科學實施健康自我管理。」5月27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胡濱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儲備醫療救助箱,是對自己的健康負責。

中日友好醫院藥學部主管藥師馬建龍認為,較大災害發生後,以家庭為單位儲備必要的醫療救助箱可以為家庭成員的自救、互救和逃生提供物資保障,受災成員可以在第一時間開展自救、互救。

例如,當地震發生時,被掩埋在坍塌建築物下方的倖存者很可能在72小時之內得不到任何救助,如何撐過這72個小時至關重要。如果事先備好醫療救助箱,則可大大提升倖存者獲救的概率。即便在日常生活中,醫療救助箱也能幫助家庭成員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磕磕碰碰的「小煩惱」。

自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人們愈發意識到儲備諸如家庭急救包等急救醫藥物品的重要性。在馬建龍看來,家庭儲備的應急物資是由政府、社會與家庭三方面組成的防災減災物資儲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科學防範意識一旦推廣普及,不僅會給「小家」築起一道應急屏障,也可能會帶動廠商對相關應急物資儲備的關注,並把相關應急物資作為企業日常生產的組成部分,為整個國家、社會的衛生防禦築牢「堤壩」。

三類物品必不可少

「家用醫療救助箱裡通常應包括三類物品:應急藥具、應急物品和應急工具。」胡濱說。

「應急藥具分為應急藥品和相關的醫療用具。」馬建龍告訴記者,應急藥品通常應包含退燒止痛藥、抗感冒藥、抗腹瀉藥、老人兒童的止咳化痰藥物等常用藥,救心丸等急救藥,以及根據家庭成員身體狀況適量儲備的處方藥。處方藥應在專業醫生指導下使用和儲備。

馬建龍提到,相關的醫療用具往往包括:消毒用具,如酒精溼巾、碘伏等,這些醫療用具能夠對創口進行初步消毒殺菌;醫用材料,如紗布、三角巾、創可貼、繃帶,則可以進行簡單包紮。

「有老人和兒童的家庭,還可以儲備適量醫用彈力繃帶。」胡濱補充道,火災、地震等重大災害事件發生時,老人和兒童可能更易受到傷害。而彈力繃帶相較於普通繃帶,對創面敷料的固定、限制肢體活動的效果更佳,更利於創傷的癒合。

應急物品方面,胡濱提到,儲備清單上可增加飲水、食物、重要證件及相關信息等。保證飲水供應,應儘量選擇瓶裝水,食物可選擇保質期較長的壓縮餅乾等。重要證件則包括家庭成員的身份信息、需要強調的病史及其他相關治療信息。

「應急物品也可根據日常需求自行選擇,但總體來說,應以易儲存、易攜帶為主要原則。」胡濱說。

應急工具方面,除了寧吉喆提倡的口罩等物品之外,胡濱、馬建龍還列舉了逃生工具、求救聯絡工具和生存救助工具。同時,可自備厚毛巾,火災發生時澆水弄溼捂住口鼻,避免吸入濃煙;還可自備雨衣,不僅能夠遮風擋雨,還能起到夜晚禦寒的作用,避免受涼而引起感冒、發燒。

馬建龍說,這些物品基本上可以從商店、藥店或線上電商渠道購買到。日前北京市應急管理局對原發布的《北京市家庭應急物資儲備建議清單》(以下簡稱《應急儲備清單》)內容進行了調整、豐富和完善,適當增加了個體防護用品,提出了《應急儲備清單》的擴充版,公眾可根據該清單自行購買相關物品,豐富家用醫療救助箱。

應半年定期整理更換

醫療救助箱收納著很多應急物資,這就意味著日常生活中可能並不常用。救助箱如何存儲?多長時間更換一次?放置在何處?這些都是學問。

「由於箱內存有藥品,我們應將其置於陰涼、乾燥處。」馬建龍表示,如果藥品是單獨包裝,則可根據保質期定期更換,如非單獨包裝,藥品一旦開封,其有效期將大大縮減,換言之,不到保質期限也應提前更換,否則會影響藥效。非一次性用完的液體藥品,如碘伏、眼藥水等,開封後有效期約為一個月;非單獨包裝固體藥品開封後有效期略長些,但也建議在3—6個月內用完或更換未開封的新藥。

兩位專家皆表示,除了藥品,口罩、棉籤等過濾病毒、消毒殺菌的醫用材料,如非單獨包裝,一經開封也建議在3—6個月內更換一次。因此,醫療救助箱應至少每半年整理、換新一次。還應儘量保證能觸手可及,最好是放在床邊或屋內顯眼處,不建議放在柜子深處、床箱內等位置。

「不難看出,家用的醫療救助箱與醫護人員常用的急救藥箱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專業急救藥箱往往包括注射器械和一些急救藥品,如強心、平喘解痙等藥品。事實上,二者最大的不同還是在於使用者的專業性問題。」馬建龍強調,醫療救助箱的部分物品實屬常用物品,功能多樣,可操作性強,但也有一些物品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醫療知識。在沒有醫生和護士等專業人士的看護下,若想科學規範使用這些物品,公眾需要在生活中進行相關科普知識儲備。

哪些物品使用前需要進行一定培訓?胡濱舉例,醫用彈力繃帶包紮時應從肢體遠端開始包紮,逐漸向近心端纏繞,包紮時鬆緊應適度,過松和過緊都不利於傷口癒合。《應急儲備清單》提到的滅火器、專業呼吸面罩等也需要日常的專業知識積累。

記者了解到,國家應急管理部官方網站的科普板塊中有很多自救互救常識,公眾可自行學習。關於專業醫療設備或急救設備的使用方法,也可通過醫療機構或消防網站等正規渠道獲取。(實習記者 於紫月)

(責編:劉楊、席秀琴)

相關焦點

  • 危急時刻充當「救治奇兵」 家庭醫療救助箱裡要放好這些物品
    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初期,口罩、醫用酒精的稀缺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也映射出大部分家庭缺少對口罩、消毒用品等相關醫療物品的儲備。日前,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表示,以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為契機,倡導全社會形成健康消費觀念和健康生活方式,鼓勵以家庭為單位儲備包含口罩等在內的醫療救助箱。我們有4億多家庭,大家都要有救治、自救物品儲備的觀念和習慣。
  • 生活小貼士 | 家庭醫療救助箱該放哪些必備物品?
    生活小貼士 | 家庭醫療救助箱該放哪些必備物品?來源:新華網原標題:《生活小貼士 | 家庭醫療救助箱該放哪些必備物品?》
  • 家庭醫療箱放哪些必備物品?多長時間更換一次?
    危急時刻充當「救治奇兵」 家庭醫療救助箱裡要放好這些物品  日常生活中免不了頭疼腦熱,通常家裡也會自備一些常用藥。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初期,口罩、醫用酒精的稀缺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也映射出大部分家庭缺少對口罩、消毒用品等相關醫療物品的儲備。
  • 學好這些關鍵時刻能救命
    但你有沒有想過,一旦有緊急情況發生,10分鐘可能是決定一個人一生的關鍵時刻。做得好了,可以救命;做得不好,甚至奪命。比如下面這個案例。2018年,在湖南益陽某幼兒園,幾名小朋友圍坐飯桌前吃飯時,一名4歲男童不小心被食物梗住氣道。
  • 這些東西很重要,是你危急時刻守護者
    近日,國家發改委等14部門印發《近期擴內需促消費的工作方案》(下稱《方案》),並鼓勵引導城市家庭進行家庭急救箱等醫療物資儲備。生活中能改變我們人生軌跡的往往不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而是意料之外的事情。當健康安全意外來臨的時候,危急關頭,時鐘的每一次擺動都是與死神的較量,我們用分秒掌控希望,手邊任何一件急救的物資都是與生命博弈的利器,如果手邊有點水,有點藥,有點光亮,也許命運就會截然不同。因此,不管是居家還是外出,家庭應急包是需要必備的以備不時之需。那麼,合理的家庭急救包應該包含哪些物資呢?
  • 熟記這些人防標誌,關鍵時刻能救命!
    要說安全標誌,恐怕小夥伴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下面的這個「緊急出口」標誌。沒錯!「緊急出口」標誌就是要引導民眾,遭遇突發事故時,怎麼快速找到建築內的逃生通道,快速疏散,脫離危險。你知道嗎?人防也有標誌。01為什麼要設計人防標誌?人防工程是保障戰時人員與物資掩蔽、人民防空指揮、醫療救護而修建的地下防護建築,以及結合地面建築修建的戰時可用於防空的地下室。平時服務城市建設,戰時又是理想的避難所。在竣工的人防工程出入口處和人防工程內部設置人防標誌,可以使民眾在遇到突發性公共事件和災難時,迅速進入地下人防工程避難。
  • 危急時刻,導遊的小旗子給了他們安全感
    危急時刻,導遊的小旗子給了他們安全感     □本報記者 趙張冬導遊「我是導遊,我要找到我所有的遊客。」危急時刻,高舉的導遊旗,給了遊客最好的慰藉。
  • 紅色基因融血脈 危急時刻挺身出
    史亞翔攝「危急關頭,又見軍人挺身而出;關鍵時刻,總有軍人衝在最前。」不久前,由共青團浙江省委、第72集團軍政治工作部等聯合舉辦的「王亮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在網上直播,吸引逾10萬名網友在線觀看。「這是一種怎樣的勇氣,讓一名年輕戰士在危急時刻縱身一躍?」王亮救人的事跡經媒體報導後,在社會上引發熱烈反響,也引起許多人的思考。「這力量來自使命的召喚,來自基因的傳承,來自血性的迸發,來自能力的積澱。」採訪中,王亮所在的第72集團軍某旅領導說,「王亮的挺身而出絕非偶然,是部隊培養『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的必然結果。」
  • 大家的桌面上放了些啥?有的人能開動物園了!
    大家的桌面上放了些啥?有的人能開動物園了!在凌亂和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也能讓自己感到一些輕鬆愉快。喏,不少日曆的粉絲們把桌面打造得有點兒「景觀」的內味兒了,極其賞心悅目!接下來,就請欣賞第一屆物種日曆桌面「景觀」作品大賞,這麼多「風景」,總有能對上眼的~乾枯了,也能拿來點綴生活~@超一自己做的乾花。
  • 姜赤彬: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的「正義俠」
    去年12月16日華士鎮澄鹿路穿山橋路口上演了驚險一幕在川流不息的馬路上一輛「無人駕駛」的轎車徑直向前一名女子被夾在駕駛室門縫中隨車滑行在這危急時刻一名小夥第一時間控制住車輛和熱心群眾合力抬車救出被困女司機
  • 哪怕記住一條,關鍵時刻能救命
    哪怕記住一條,關鍵時刻能救命 2020-11-30 00:56 來源: 白龍看世界 上述四個步驟前提都是動作要快,如果動作太慢哪怕車窗被敲開了,整輛車都會因入水嚴重迅速下沉。
  • 女子街頭被壓車底,危急時刻「藍精靈」相助,11秒展現愛心的力量
    近日,一女子被壓車底,危急時刻一群藍精靈救了她,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 近日在一個街邊路口,一名騎共享單車的女子在由西向東行駛的過程中與一輛由南向北行駛的私家車發生了碰撞,發生意外之後,騎車女子被壓車子底下。
  • 新民晚報|讓「救命神器」AED成「熟面孔」
    康師傅做了二十年計程車司機,新年裡,他有兩個心願,一是學會急救技能,二是希望AED不再是稀罕物,而是阿拉都曉得的「熟面孔」。康師傅有這樣的新年心願,是因為,好少年盛曉涵讓「急救」成了冬天裡的熱詞。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危急一旦發生,身邊若有「救命神器」AED,就能在「黃金四分鐘」裡大概率救人一命。就像過去家喻戶曉的傻瓜相機一樣,全名「自動體外除顫儀」的AED,便攜、易操作,專供非專業人士使用,只需開機按照語音提示執行即可,號稱「傻瓜式急救神器」。這個「神器」,救起命來,神到什麼程度?
  • 車上應該常備的5種防身工具,實用又合法,關鍵時刻能救命
    車上應該常備的5種防身工具,實用又合法,關鍵時刻能救命 私家車作為日常交通工具,與我們的生活已經密不可分了,不管是上下班,還是開車旅行,都會用到車,它早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代步工具了,更像是一所移動的居所,能為我們遮風擋雨,經常開車出行,難免不會碰到各種突發事件,有的時候因為交通事故的一些小摩擦
  • 狙擊槍為什麼要纏布條?是為了美觀?狙擊手:關鍵時刻還能「救命」
    狙擊槍為什麼要纏布條?狙擊手:關鍵時刻還能救命。說到狙擊手大家應該都在電視上看到很多,他們做事謹慎,沉著泠靜。那麼他們使用的狙擊槍為什麼要纏著布條?
  • ...家庭急救包」清單,另附最實用的家庭急救常識!關鍵時刻能救命!
    因此,家中常備一個「家庭急救包」以及掌握實用的家庭急救常識尤為重要,關鍵時刻能幫助我們保護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家庭應急物資儲備建議清單近日,北京市應急管理局對《北京市家庭應急物資儲備建議清單》進行了完善。
  • 用PubMed能救命,每個家庭至少要有1人會用
    要知道,在逐步恢復的小亮母親有70多歲,而兩位情況逐步惡化的患者都只有50多歲……小亮說,中風病人是否能極限康復,主要看家屬。作為家屬,在精神上要不拋棄不放棄,在行動上要多學習實踐,時刻把握病人的身體動向,時刻調整護理和飲食方案,保證其超常的康復速度。知識就是生產力!
  • 李佳琦的「危急時刻」
    周震南拼著2G網速也要和他一起賣面巾紙;惜字如金的朱一龍侷促在小直播間裡,也要在關鍵時刻為李佳琦說上一聲「好」;大女人劉濤的三色口紅塗抹法是李佳琦才有的待遇;就連品牌客服也會酸他一句「野生代言人」。品牌商和明星們慕名而來。但不要放李佳琦的鴿子,不要放所有女生的鴿子。不要給百雀羚點過贊的微博點讚,不要輕易去理解一個國民品牌為什麼臨陣脫逃。
  • 危急時刻,2名扶貧幹部直接跳水...
    【來源:陝西都市快報】見義勇為、助人為樂 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危急時刻 很多人願意伸出援手 幫助他人 近日陝西鹹陽一3歲男童跌入灌溉渠危急時刻兩名扶貧幹部挺身而出......4月21日下午5點10分左右,鹹陽市三原縣西陽鎮城建辦副主任張存超和他的同事9人一起檢查扶貧工作,駕車路過馬張村三組的一處灌溉渠時,突然聽到有人呼救,順著聲音便看到了危急的一幕。
  • 床頭放一杯「救命水」,這兩個時刻最該喝~
    睡前不敢喝水,怕起夜後難以入睡;晨起忘了喝水,匆忙洗漱出門……有多少人忽略了這兩杯「救命水」?權威專家提醒你在床頭放一杯白開水,這個習慣能幫你防住許多致命疾病。特別是以下三類人,更應重視睡前補水:有前列腺增生的中老年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