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百瓶APP。
在單一麥芽威士忌進入中國市場之初,Balvenie百富就是公認的高端品牌。我第一次聽說單一麥芽威士忌的時候是2015年,當時百富的入門酒款Balvenie 12年'DoubleWood'雙桶就要將近400塊,在平均200塊上下的一眾基礎款威士忌中,可以說是鶴立雞群。
提到Balvenie百富,威士忌愛好者耳熟能詳的都是它自己種植大麥,堅持地板發麥,自製橡木桶之類的。
實際上自從在2008年增加了3臺蒸餾器之後,百富的蒸餾器數量達到11臺,年產能將近700萬升,在蘇格蘭威士忌酒廠中,它的產量也是排在前列的。如此規模的生產,單靠自己種植大麥和發麥,是不可能滿足原料需求的。
百富每年自己發麥的數量,大概只能滿足它全年麥芽耗用量的15%,但是這並沒有妨礙百富把自己塑造成堅持傳統工藝,遵循匠人精神的手工精品威士忌品牌,即迎合了近些年全世界的反工業化潮流,又順理成章的躋身奢侈品品牌的行列。
Balvenie百富酒廠和Glenfiddich格蘭菲迪酒廠同屬於William Grant & Sons格蘭父子集團。百富酒廠始建於1892年,格蘭父子集團的創始人William Grant當時建造百富酒廠的目的就是為了補充格蘭菲迪酒廠的產能。
Balvenie百富酒廠位於蘇格蘭的Dufftown,距離Glenfiddich格蘭菲迪酒廠非常近,兩家酒廠不僅共用水源,原料供應商應該也是一樣的,但是兩家酒廠的威士忌風格相差甚遠,而他們之間最大的不同之處是蒸餾器的形制,百富的蒸餾器寬大,脖子短,蒸餾出的原酒厚實濃鬱,帶有明顯的蜂蜜風味。
百富和格蘭菲迪可以看做彼此的對照組,幫助我們了解影響威士忌風味的主要因素是什麼。這一點對於威士忌愛好者還是挺重要的,因為它可以讓我們少交許多「智商稅」。比如當我們再聽到某些酒廠吹噓自己的大麥品種多麼獨特,水源多麼不同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應該是毫無波瀾,甚至還有點想笑;當有人再用產區概括威士忌的風味時,我們心裡只要「呵呵」就可以了。
Balvenie百富酒廠真正從眾多蘇格蘭威士忌酒廠中脫穎而出,靠的是它的「finish」過桶工藝。蘇格蘭有記錄的第一款使用過桶工藝的威士忌是Glenmorangie Pure Old 1963,它的背標上提及曾在西班牙oloroso雪梨桶「finish」一年,但是當時Glenmorangie格蘭傑酒廠對其使用的過桶工藝,並沒有任何宣傳和說明。
百富酒廠在上世紀80年代進行了大量的過桶實驗,並於1993年正式推出Balvenie 12年DoubleWood雙桶,成為蘇格蘭首款正式公開使用「過桶」工藝的威士忌。而這款酒的背後英雄,正是百富的傳奇釀酒大師David Stewart。
David Stewart從1962年就開始為格蘭父子公司工作,當時他只有17歲,職位是庫存記錄員。兩年之後,對庫存原酒稔熟於心的David Stewart被當時的首席調酒師Hamish Robertson招入樣品室。
就在那一年也就是1964年,Glenfiddich推出了現代意義上的威士忌史上首款單一麥芽威士忌,David Stewart親眼見證了這款酒從選桶,勾調,到裝瓶的全過程。
1974年也就是10年之後,Balvenie百富推出了自己的首款單一麥芽威士忌,一款8年酒齡的酒款。而此時David Stewart已經成為格蘭父子公司的首席調酒師。
上世紀80年代,蘇格蘭威士忌迎來了艱難歲月。為了增加自己產品的競爭力,百富開始嘗試改良自己的基礎款威士忌Balvenie 10年Founders Reserve,這款酒從1980年代初期開始成為百富的入門級酒款,早期版本完全在再填波本桶中熟成。
經過大量實驗,David Stewart和他的團隊發現,使用雪莉桶進行「過桶」,會給波本桶熟成的原酒帶來更加豐富的味道,更多的香料氣息,更多的複雜度,以及更加深邃的顏色。於是他們使用這種「過桶」工藝,推出了「Classic」系列。
剛好我手裡有上世紀80年代早期版本Founders Reserve和Classic 18年的分享瓶,通過對這兩款酒的品飲,來感受一下Balvenie百富在實驗期對「過桶」工藝的理解。
Balvenie 10年
Founders Reserve 'cognac bottle'
再填波本桶熟成,酒精度43%。
聞香: 瓶陳30多年給這款酒帶來了明顯的油陳氣,稍事杯醒之後,Balvenie明亮的蜂蜜,穀物和奶油的香氣表現出來,梨汁,蘋果果醬,香草。
品味: 入口是非常輕盈的奶油質感,香草,蜂蜜蛋糕,全麥餅乾,桔子汁,瓶陳帶來的油陳氣對口感有些幹擾。
餘韻: 回味長,奶油,香草,黑咖啡。
個人評分: 85
這款早期版本的10年Founders Reserve可以說是一款經典的Balvenie,它很簡單,也很甜美,近40年的瓶陳也沒有掩蓋它濃鬱的蜂蜜,黃色水果和麥芽的香氣。另外,個人感覺,長時間的瓶陳並沒有給這款酒帶來更多正面影響,油陳氣在口感中還造成了一些負面效果,看來這種清新甜美風格的威士忌也許並不適合長期瓶陳。
Balvenie 18年'Classic'
再填波本桶過雪莉桶,酒精度43%。
聞香: 依然能感受到油陳氣,杯醒之後,焦糖,奶油巧克力,深色果醬,又過了一會,經典的Balvenie出現了,甜美的蜂蜜,濃鬱的蘋果汁,桔子,奶油,麥香,橡木。
品味: 入口甜度很高,焦糖,果脯,蜂蜜,奶油,黑巧克力,黑咖啡,橡木以及油陳氣。
餘韻: 回味長,藍莓果醬,橡木,丹寧,黑咖啡。
個人評分: 88
這款18年'Classic' 需要一些耐心來杯醒,隨著時間流逝,它表現出非常豐富的層次感,雪莉桶的風味能夠很清晰的感受到,但是並沒有遮蓋住Balvenie的經典風格,瓶陳帶來了更多的複雜度,這款酒本身也非常優秀。
這兩款酒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特別之處,那就是它們的酒瓶。它們都使用了脖子細長,瓶身寬大的經典白蘭地酒瓶。上世紀八十年代高端烈酒市場依然是法國白蘭地的天下,給自己的核心酒款使用這種瓶子,至少可以證明在當時百富已經確立自己的高端市場戰略。
在實驗性產品取得了成功之後,Balvenie百富開始了大規模的酒桶實驗。PortWood波特桶,Madeira馬德拉桶,Caribbean Cask朗姆酒桶這些後來成為核心酒款使用的橡木桶都是當時的實驗成功產品。
實驗有成功,也必然伴隨著失敗。David Stewart曾經提到過,當時他們嘗試使用白蘭地桶,但是無論是Cognac還是Armagnac,它們與百富原酒的味道都沒有達到和諧,甚至在風味上產生了非常大的衝突。
還有葡萄酒桶,當時百富嘗試使用各種美國葡萄酒桶,但是也許是因為葡萄酒本身沒有甜度,因此它們並沒有對百富的威士忌起到正面影響。最終,David Stewart不得不放棄這些橡木桶。
Balvenie 12年DoubleWood雙桶在1993年推出之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時開啟了蘇格蘭威士忌一個新的時代,各家酒廠爭相推出自己的過桶產品。時至今日,各種過風味桶的威士忌已經是各家酒廠核心酒款中的標準配置。
David Stewart從2009年開始,已經處於半退休狀態,但是他依然為Balvenie百富貢獻著自己的光和熱。
他參與了Balvenie許多高端產品的設計,比如TUN 1401,TUN1509系列,以及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Balvenie DCS Compendium系列。這些百富的高端酒款,可以看做Balvenie百富酒廠的蒸餾精華與David Stewart經過半個多世紀打磨的精湛技藝的完美融合。
2016年David Stewart以其對蘇格蘭威士忌行業長久以來的貢獻與成就,榮獲英國皇家頒發的MBE大英公民勳章。
2018年,David Stewart親手培養起來的釀酒師Kelsey McKechnie被指定為他的繼任者。大師的調和技藝,以及他對威士忌風味的理解,在Balvenie百富酒廠內部將延續下去。
David Stewart認為橡木桶,煙燻麥芽,這些影響威士忌風味的因素,應當起到'season'調味的作用,它們不應該幹擾Balvenie百富自身經典的風味表達。在我嘗試過眾多百富的威士忌之後,對大師的這一思想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
威士忌是一個崇尚個性與變化的世界,Balvenie註定是這個世界中一個獨特的存在,作為威士忌愛好者不該錯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