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你喜歡旅遊中的人文景觀,但又對古建築不甚了解的話,那就趕緊看下吧,我就從中國古建築最基礎的知識,將其帶你了解一下主流古建築的基本結構等之後再出去看古建,你至少就知道各部分都是什麼了,那麼說到中國古建築和其他地方,尤其是西方的古建築相比,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呢?相比你也已經猜到了對,那就是材料,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建築大都以木材建造,而西方尤其是歐洲則主要以磚石建造,這也決定了其結構的不同,我們看左邊這張圖,這是義縣的奉國寺,是一座遼代的建築,我們看他基本上是用柱子和木樑搭建起來,整個屋架,右邊是西班牙塞維亞的主座教堂。
這是一座哥德式教堂,主要由石柱和拱頂搭建起來,把兩張圖對比一下,我們就可以發現,中國建築高度和跨度相對較小,而西方教堂則非常高大,內部空間很廣,但是中國古建築雖然小建起來還是非常快的構建也非常靈活,一般來說一兩年就可以蓋一座大殿,而西方的教堂可能要見幾十甚至上百年,東方的木頭PK西方的石材,從尺度和細節上來說,其實各有千秋,不同材料也有不同的特性,能把一種材料用到極致,那就是高手,中國的優秀工匠經過幾千年的經驗積累,可謂是玩轉木材的大師,梁思成先生在他的《中國建築史》中這樣評價中國的木匠,盡木材應用之能事,以臻實際之需要,而同時完成其木生完美之形體。
這可是相當高的評價了,如果你對這個評價沒有概念的話,那我們可以在現存的古建築中挑一個最厲害的,來看看什麼是木構的極致,這就是讓梁思成先生佩服的五體投應縣木塔,木塔高67.3米是國內現存最高的木構建築,每個人看到它都會被它的高大所震撼,可是將近1000年前的作品,純木結構建築造到這個高度,就算拿到當今在世界範圍內也是數一數二的,要知道,直到去年應縣木塔保持的純木建築最高記錄才被挪威一座高85米的木構大樓打破,更何況這還不是中國歷史上最高的建築,據記載,北魏洛陽的永寧寺塔一共有130多米高,可惜這座塔在北魏的時候就被雷火給燒毀了,今天已經沒有辦法看到,但無論如何,這都是中國工匠玩轉木構極致。
下面我們就來看中國古建築中幾種最基本的木構架,所謂的木構架其實就是屋子是怎樣搭建起來的,我們看圖中左邊這種叫抬梁式,這是中國最主流的木構架方式,大概從春秋的時候就已經初步完備,中國絕大多數官式建築基本都是用的臺梁式,所以我們現在見到的很多,留存下來的經典古建築也都是抬梁式,排量式顧名思義就是用柱子把木樑抬起來,先是在進深方向立柱,然後在柱上架梁,大梁疊小梁,構成一組木構架,靠這一組組組構架支撐屋頂,同時用橫向的枋連接起柱頭,形成穩定的結構,右邊這種是穿鬥式最晚在漢代的時候就已經成熟。
我們可以發現它的柱子比較密集,而且每一根柱子都直接頂到屋頂,然後用一組叫做(穿)的木枋,穿過個柱子連接成屋架,這種方式在南方較為多見,尤其是在民居中,不過即便在南方官式建築,大都也是用的抬梁式,我們再看另外兩種比較少見的目標價形式,第一種是井幹式,它是用木料層層壘疊,構成房屋的牆壁,直接來稱重,在商代的陵墓中就出現了這種做法,漢代的宮院中也有不少井幹樓,不過因為耗費木料之後就很少用了,現在只有在少數森林地區,還有我們看到的一些林中木屋大都是這樣的,前面三種都是坡屋頂,也就是屋頂是我們常見的斜的,但還有一種是平頂的建築,這就是密梁平頂式,它沒有複雜的梁架,而是靠牆來承重,內部則用柱子連接起來,承託水平的屋頂,這種方式主要流行於較為乾燥的地區,比如新疆、西藏、內蒙古等地。
我們還是主要來看看最為主流的抬梁式,這就是五臺山的佛光寺東大殿是一座唐代的建築,熟悉中國建築史得朋友肯定知道這是一座國寶級的建築,所以就以這座建築為例子來看一看臺梁式是什麼樣的結構?首先來看一個平面,我們把佛光寺的柱子和牆化成右邊的這個平面圖,其中的小圓點就代表柱子,這裡就涉及到中國古建築中平面的一個基本單位,也就是(間),什麼是(間)呢?其實就是四根柱子圍和的這個平面,這就叫做一間,這個基本單位用來衡量建築的平面面積,我們經常說一個建築面闊幾間,進深幾間,其實就是用的這個單位,比如佛光寺東大殿,它就是面闊七間,進深四件。
說完平面,下面再來看一下垂直的斷面,如圖所示,我們把佛光寺東大殿相當於用一個刀切開,看到他斷面的一些結構,中國古建築有一個很突出的特徵就是屋頂特別大,這個圖片也可以看到,這其實就是為了補足木構的弱點,也就是容易潮溼腐壞,有的大屋頂之後才能讓雨水飛濺到較遠的地方,從而保護屋簷下的木結構,與此相對,就要有許多良方構成較大的屋架層。也就是圖中這個部分在屋架層的下方,佛光寺東大殿站的高等級建築中就會有一層鬥拱,鬥拱:在宋代《營造法式》中被稱作鋪作,所以這一層就叫鋪作層,再往下也就是柱子了,這些柱子,一排排立起來,嚮往一般,因此被稱為柱網層,這就是木構架的縱向的三個部分,屋架層+鋪作層+柱網層。
前面提到了鬥拱,下面來重點說說這個構建,因為這是中國古建築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構建,所謂的鬥拱,就是承接量價和立柱之間的相互壘疊的結構,圖中紅色圈出的這一部分,就是一個柱頭的鬥拱,鬥拱在結構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將梁架、屋頂的重量傳遞到柱子上,使屋簷能伸出較長,用梁思成先生的話來說,就是承受上部結構之荷載,轉納於下部之立柱上,除此之外,鬥拱層層相扣,就像我們搭積木一樣,她也留有一定的空餘空間,因此能夠保持結構的穩定性,提供較強的抗震性,因此,中國的木構建築,其實是不太怕地震的,鬥拱在中國古建築中如此重要,以至於我們也可以通過他的樣式來判斷建築的建造年代。
左邊這張圖就展示了鬥拱的結構功能,從柱頭開始,上面堆疊鬥拱,然後承託梁枋,挑起屋簷,除此之外,鬥拱還肩負著另一項重大使命,這叫是中國建築中的模數制度,也就是造房子用的一套標準尺寸,它的基本單位就是從鬥拱而來的(材)與(分)用來規定整座建築各處木材用料的大小,宋代的《營造法式》中,以鬥拱中拱的高度為一材,我們看右邊這張圖,下面這些小方塊就是拱的斷面,所謂的一材就是拱的高度,也就是紅線標出的部分,同時《營造法式》規定一材等於十五分,以十分為拱的寬,也就是橫向的紅線,所以栱其實是3:2的一個比例。
通過材分依次規定,各種梁枋構建的大小,營造法師中一共有八種等級的材,對應不同級別的建築,圖中這八個方塊其實就是八種材,像高等級的(建築)如宮殿用最大的鬥拱,也就對應了最大的體量,因此,工匠在建屋之前,只要確定了材分的大小,就能很快進程比例適當,尺寸合理的房屋,這套模數制度就像一張無形的建築工程圖,讓設計和施工都能滿足較高的效率。
最後我們以梁思成先生的這張佛光寺東大殿正立面手繪圖來整合之前提到的各種結構,首先我們要知道並不是所有建築都有鬥拱像,很多民居建築就沒有,因此從最普遍的層面來看,可以將中國木構建築分為三部分,最上面的自然是屋頂,中間包括鋪作層,是屋身,最下面是我們之前沒有提到的臺基,臺基通常由磚石砌成,他是為了補足木構建築在高度上的一個缺陷。在宮殿和佛教建築中是很常見的,而且在早期中國有所謂的高臺建築臺基尤其高,包括漢代、唐代的宮殿都是如此,中間這一層是鬥拱,最後我們再來看正面,以柱子隔開可以數出大殿,一共是面闊七間。
這些知識,大家有沒有都弄明白呢?如果有任何問題,歡迎隨時給我留言,最後如果喜歡本期內容的話,求贊求轉發,求關注,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