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工匠有多厲害?解析中國古建築的基本結構

2020-12-21 墨魚建築遊記

大家好,如果你喜歡旅遊中的人文景觀,但又對古建築不甚了解的話,那就趕緊看下吧,我就從中國古建築最基礎的知識,將其帶你了解一下主流古建築的基本結構等之後再出去看古建,你至少就知道各部分都是什麼了,那麼說到中國古建築和其他地方,尤其是西方的古建築相比,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呢?相比你也已經猜到了對,那就是材料,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建築大都以木材建造,而西方尤其是歐洲則主要以磚石建造,這也決定了其結構的不同,我們看左邊這張圖,這是義縣的奉國寺,是一座遼代的建築,我們看他基本上是用柱子和木樑搭建起來,整個屋架,右邊是西班牙塞維亞的主座教堂。

這是一座哥德式教堂,主要由石柱和拱頂搭建起來,把兩張圖對比一下,我們就可以發現,中國建築高度和跨度相對較小,而西方教堂則非常高大,內部空間很廣,但是中國古建築雖然小建起來還是非常快的構建也非常靈活,一般來說一兩年就可以蓋一座大殿,而西方的教堂可能要見幾十甚至上百年,東方的木頭PK西方的石材,從尺度和細節上來說,其實各有千秋,不同材料也有不同的特性,能把一種材料用到極致,那就是高手,中國的優秀工匠經過幾千年的經驗積累,可謂是玩轉木材的大師,梁思成先生在他的《中國建築史》中這樣評價中國的木匠,盡木材應用之能事,以臻實際之需要,而同時完成其木生完美之形體。

這可是相當高的評價了,如果你對這個評價沒有概念的話,那我們可以在現存的古建築中挑一個最厲害的,來看看什麼是木構的極致,這就是讓梁思成先生佩服的五體投應縣木塔,木塔高67.3米是國內現存最高的木構建築,每個人看到它都會被它的高大所震撼,可是將近1000年前的作品,純木結構建築造到這個高度,就算拿到當今在世界範圍內也是數一數二的,要知道,直到去年應縣木塔保持的純木建築最高記錄才被挪威一座高85米的木構大樓打破,更何況這還不是中國歷史上最高的建築,據記載,北魏洛陽的永寧寺塔一共有130多米高,可惜這座塔在北魏的時候就被雷火給燒毀了,今天已經沒有辦法看到,但無論如何,這都是中國工匠玩轉木構極致。

下面我們就來看中國古建築中幾種最基本的木構架,所謂的木構架其實就是屋子是怎樣搭建起來的,我們看圖中左邊這種叫抬梁式,這是中國最主流的木構架方式,大概從春秋的時候就已經初步完備,中國絕大多數官式建築基本都是用的臺梁式,所以我們現在見到的很多,留存下來的經典古建築也都是抬梁式,排量式顧名思義就是用柱子把木樑抬起來,先是在進深方向立柱,然後在柱上架梁,大梁疊小梁,構成一組木構架,靠這一組組組構架支撐屋頂,同時用橫向的枋連接起柱頭,形成穩定的結構,右邊這種是穿鬥式最晚在漢代的時候就已經成熟。

我們可以發現它的柱子比較密集,而且每一根柱子都直接頂到屋頂,然後用一組叫做(穿)的木枋,穿過個柱子連接成屋架,這種方式在南方較為多見,尤其是在民居中,不過即便在南方官式建築,大都也是用的抬梁式,我們再看另外兩種比較少見的目標價形式,第一種是井幹式,它是用木料層層壘疊,構成房屋的牆壁,直接來稱重,在商代的陵墓中就出現了這種做法,漢代的宮院中也有不少井幹樓,不過因為耗費木料之後就很少用了,現在只有在少數森林地區,還有我們看到的一些林中木屋大都是這樣的,前面三種都是坡屋頂,也就是屋頂是我們常見的斜的,但還有一種是平頂的建築,這就是密梁平頂式,它沒有複雜的梁架,而是靠牆來承重,內部則用柱子連接起來,承託水平的屋頂,這種方式主要流行於較為乾燥的地區,比如新疆、西藏、內蒙古等地。

我們還是主要來看看最為主流的抬梁式,這就是五臺山的佛光寺東大殿是一座唐代的建築,熟悉中國建築史得朋友肯定知道這是一座國寶級的建築,所以就以這座建築為例子來看一看臺梁式是什麼樣的結構?首先來看一個平面,我們把佛光寺的柱子和牆化成右邊的這個平面圖,其中的小圓點就代表柱子,這裡就涉及到中國古建築中平面的一個基本單位,也就是(間),什麼是(間)呢?其實就是四根柱子圍和的這個平面,這就叫做一間,這個基本單位用來衡量建築的平面面積,我們經常說一個建築面闊幾間,進深幾間,其實就是用的這個單位,比如佛光寺東大殿,它就是面闊七間,進深四件。

說完平面,下面再來看一下垂直的斷面,如圖所示,我們把佛光寺東大殿相當於用一個刀切開,看到他斷面的一些結構,中國古建築有一個很突出的特徵就是屋頂特別大,這個圖片也可以看到,這其實就是為了補足木構的弱點,也就是容易潮溼腐壞,有的大屋頂之後才能讓雨水飛濺到較遠的地方,從而保護屋簷下的木結構,與此相對,就要有許多良方構成較大的屋架層。也就是圖中這個部分在屋架層的下方,佛光寺東大殿站的高等級建築中就會有一層鬥拱,鬥拱:在宋代《營造法式》中被稱作鋪作,所以這一層就叫鋪作層,再往下也就是柱子了,這些柱子,一排排立起來,嚮往一般,因此被稱為柱網層,這就是木構架的縱向的三個部分,屋架層+鋪作層+柱網層。

前面提到了鬥拱,下面來重點說說這個構建,因為這是中國古建築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構建,所謂的鬥拱,就是承接量價和立柱之間的相互壘疊的結構,圖中紅色圈出的這一部分,就是一個柱頭的鬥拱,鬥拱在結構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將梁架、屋頂的重量傳遞到柱子上,使屋簷能伸出較長,用梁思成先生的話來說,就是承受上部結構之荷載,轉納於下部之立柱上,除此之外,鬥拱層層相扣,就像我們搭積木一樣,她也留有一定的空餘空間,因此能夠保持結構的穩定性,提供較強的抗震性,因此,中國的木構建築,其實是不太怕地震的,鬥拱在中國古建築中如此重要,以至於我們也可以通過他的樣式來判斷建築的建造年代。

左邊這張圖就展示了鬥拱的結構功能,從柱頭開始,上面堆疊鬥拱,然後承託梁枋,挑起屋簷,除此之外,鬥拱還肩負著另一項重大使命,這叫是中國建築中的模數制度,也就是造房子用的一套標準尺寸,它的基本單位就是從鬥拱而來的(材)與(分)用來規定整座建築各處木材用料的大小,宋代的《營造法式》中,以鬥拱中拱的高度為一材,我們看右邊這張圖,下面這些小方塊就是拱的斷面,所謂的一材就是拱的高度,也就是紅線標出的部分,同時《營造法式》規定一材等於十五分,以十分為拱的寬,也就是橫向的紅線,所以栱其實是3:2的一個比例。

通過材分依次規定,各種梁枋構建的大小,營造法師中一共有八種等級的材,對應不同級別的建築,圖中這八個方塊其實就是八種材,像高等級的(建築)如宮殿用最大的鬥拱,也就對應了最大的體量,因此,工匠在建屋之前,只要確定了材分的大小,就能很快進程比例適當,尺寸合理的房屋,這套模數制度就像一張無形的建築工程圖,讓設計和施工都能滿足較高的效率。

最後我們以梁思成先生的這張佛光寺東大殿正立面手繪圖來整合之前提到的各種結構,首先我們要知道並不是所有建築都有鬥拱像,很多民居建築就沒有,因此從最普遍的層面來看,可以將中國木構建築分為三部分,最上面的自然是屋頂,中間包括鋪作層,是屋身,最下面是我們之前沒有提到的臺基,臺基通常由磚石砌成,他是為了補足木構建築在高度上的一個缺陷。在宮殿和佛教建築中是很常見的,而且在早期中國有所謂的高臺建築臺基尤其高,包括漢代、唐代的宮殿都是如此,中間這一層是鬥拱,最後我們再來看正面,以柱子隔開可以數出大殿,一共是面闊七間。

這些知識,大家有沒有都弄明白呢?如果有任何問題,歡迎隨時給我留言,最後如果喜歡本期內容的話,求贊求轉發,求關注,非常感謝。

相關焦點

  • 木構建築都有哪些騷操作?細數中國古建築的結構特點
    古代工匠有多厲害?一文看懂中國古建築的基本結構中我簡單介紹了中國傳統木構建築的結構,這次我們就來看看在這樣的結構基礎上,這些古建築都有什麼樣的特點。所以今天國內留下來的古建築,尤其是那些年齡在千年以上的,並不多。但在古代中國大部分地區,木料取材最為方便,建造起來速度也快。像武則天下令建造的洛陽明堂,號稱中國歷史上體量最大的木構建築,也只花了一年時間就搞定。而許多更小規模的建築,建起來就更便捷了。從實用和經濟的角度來看,木構建築優點還是不少的。
  • 為什麼有人說中國古代沒有建築師,只有工匠?原來是這個原因
    有人說中國古代沒有建築師,只有工匠?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如今,大家都知道建築,雕塑,文學,音樂等已屬於公認的藝術大類。可是在古代的中國,人們更注重內在的東西,比如文學,音樂,繪畫,乃至宗教等,而對於人們日常而居的建築本身則並沒有專門當作藝術品來對待。其實,據考究,早在公元前十五世紀,中國的古建築體系就已經形成。而至遲到漢朝,公元前二0六年至公元二二0年就已經完全成熟。也就是說在之後的一千多餘年裡,中國的建築形式基本上都沒有離開過柱梁,鬥拱,屋頂這三大構成元素。
  • 他把中國古建築做成「樂高」
    「我們回不去古代,但是我們可以用有溫度的產品來傳承。」  去年5月25日,武義縣桃溪鎮陶村延福寺,在央視的鏡頭下,劉文輝用一塊塊木頭搭起了這座始建於一千多年前,五代十國時期的建築模型。這是他作為一個古建築愛好者的高光時刻,也是他作為以文化傳承為產業基礎,打造最「中國」文創產品實踐者的一個跨越式臺階。
  • 中國古代排水系統彰顯工匠精神,何為中國古代工匠精神?
    前言無論在現代社會還是在古代工匠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就拿古代的排水系統來說,它並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工程施工,它所體現出的是古代工匠人對待工作的執著,對產品的細緻入微,彰顯他們精益求精中國古代排水系統的卓越歷史先秦時期,淮陽縣平糧臺古城就出現了用陶器做成排水的管道,它是至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排水系統,距離現在已經有四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了。
  • 中國古建築中的「門」,有哪些構件組成?
    古人言「宅以門戶為冠帶」,門是一戶人家的吐納之所,是中國傳統古建築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門是古代社會地位和官級品階的象徵,門的形制也體現了嚴格的等級制度。一座座老宅的門戶,彰顯著古建築文化的源遠流長,以及我們古代工匠師傅的智慧。本期,我們要來了解的是古建築大門的構件,一般由門框、門頭、門扇、門簪、門墩、門環、門釘等組成。
  • 發現中國古建築之美
    唐代早期建築樸實無華,屋頂舒展平緩,岀簷較長,門窗簡樸實用(門為板門,窗多直欞窗),色彩簡潔明快(赭紅色木樑柱,白色粉牆,深灰色屋面),結構和裝飾統一,沒有專為裝飾而附加的配件。這些正是盛唐氣魄的體現。由於與日本和東南亞諸國進行宗教和文化交流,建築裝飾和室內陳設增加了一些異域情調。唐代遺留的建築遺存很少,但從僅存的幾座珍貴遺存來看,我們所說的中國氣派、盛唐風韻已見一斑。
  • 歷史圖騰:華夏文明印記中的中國古建築(下)
    中國古建築的歷史源遠流長,每一處古建築都如同一部沉甸甸的史書,以獨特的方式印記著華夏文明。長城(萬裡長城)始建於西周時期,分布在北京、河北、天津、山西、甘肅、內蒙古、青海、山東等15個省,總計長度超過5萬千米,以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合等結構沿山嶺的脊背修築而成。
  • 比故宮還厲害的中國十大古建築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那些已經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十大古建築,保準99%的人不知道!相比之下,紫禁城、太和殿也都成了小兒科了!為了有個直觀的感受,先給大家幾個數字作為參考:現存最大的宮殿建築群:紫禁城佔地面積72萬平米,建築面積15萬平米。
  • 如何欣賞中國古代建築?有哪些特點?
    中國古建築是「凝固的古典音樂」,飛簷鬥拱的亭臺樓宇、恢弘壯麗的宮殿建築、詩意的園林以及古樸的民居...這些分散各地的各式古建築,共同演奏了這支氣勢磅礴的樂曲。那麼,如何欣賞古代建築?它們又有哪些特點呢?不同朝代建築,都跟那個時代歷史的變遷有很大的關係,所以我們更多關注建築背後的歷史和文化。
  • 順義區古建築彩繪施工人員優質商家
    5 劉樹林;;首都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十年回顧與展望[A];繼承 發展 保護 ——北京博物館學會保管專業十年學術研討紀念集[C];2010年古建築風水學不僅在我國古建築有重要的影響,也浸透了如今的建築規劃設計。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為求好風水好環境,人們都願意費心機,對理想生活環境的追求,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永恆主題。
  • 中國古建築取名的那些講究
    中國古建築取名的那些講究 李莉《百科知識》 我們日常可見許多古建築,大到宮殿廟宇,小到亭臺樓榭,那麼古人是如何給這些古建築取名的呢?
  • 締造中國古建的基本元素,榫卯結構33式
    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國建築、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是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中國古代木匠不用釘子,全靠這些榫卯。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
  • 營造學社:中國古建大師的「黃埔軍校」,破譯古建築的歷史密碼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頔薊縣獨樂寺、正定隆興寺、大同華嚴寺、應縣木塔、趙州橋、晉祠……十一黃金周期間,這些以古建築知名的景點會迎來一撥撥國人的遊覽和觀摩。正是90年前成立的中國營造學社,讓這些古建不再只是默默矗立在北方的田野。營造學社奠定了中國建築史研究的基礎,令中國古代建築的基本原則和發展譜系首次擁有了讓人信服的系統解釋。
  • 消失中的文化|中國古建築之美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築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築來看,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
  • 鬥拱結構古代建築抗震等級工作能力的根本所在
    談起「鬥拱結構」,許多人將會不太熟。可是由它託抬起的廊簷廊閣,卻在我國震撼上千年、眾所周知。鬥拱結構,別稱鬥拱、鬥科,是漢人工程建築獨有的構造,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鬥拱結構的原型。藏匿於綺麗屋簷的鬥拱,默默無言,鬥轉星移間支撐點我國古建築結構歷經風雨滄桑。
  • 中國古建築欣賞與設計期末考試答案
    中國古建築欣賞與設計 一、單選題 (題數:40,共 40.0 分)1從古建築史的角度,目前中國內地最寶貴的一座喇嘛塔是?>D、屬於自由式布局結構正確答案: D 我的答案:D6中國古代風景文化和()有著緊密關係。
  • 歷史圖騰:華夏文明印記中的中國古建築(上)
    中國古建築的歷史源遠流長,每一處古建築都如同一部沉甸甸的史書,以獨特的方式印記著華夏文明。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有「亞洲佛光」之稱的五臺山佛光寺,位於山西省五臺縣境內。寺內正殿東大殿建於公元857年,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唐代木構建築,被譽為建築中的「中國第一國寶」!
  • 水袋唧筒麻搭,中國古代防火都有哪些措施
    中國古建築絕大多數以木材為主要材料,以木構架為主要結構形式,所以耐火等級很低。在發生火災時,屋頂嚴實緊密,內部的煙熱不易散發,溫度容易積聚,迅速導致「轟燃」。古建築的梁、柱、椽等構件,表面積大,木材的裂縫和拼接的縫隙多,再加上大多數通風條件比較好,有的建築更是建在高山之巔,發生火災後火勢蔓延快,燃燒猛烈,極易形成立體燃燒。
  • 營造學社與正定 古建築裡發現正定城的千古之美
    這本書第一次將我國古代的建築技藝規範化、標準化,記錄展示了我國古代建築工匠的卓越才能和高超水平,堪稱中華建築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民國初期《營造法式》的再次發現與不同版本的相互校刊、重印出版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對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視和研究熱情。
  • 文化十分丨走進「古建築第一瑰寶」佛光寺 重回宏偉大唐
    1937年7月5日,抗日戰爭爆發前夕,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確定山西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建於唐代,打破了此前日本人關於中國已無唐代木建築的謬論,讓這座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重新走入世人視野。83年後的同一天,2020年7月5日,清華大學師生重新考察佛光寺,「人文清華」講壇用網絡直播方式帶領大家走進千年古寺,追憶先賢,重回宏偉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