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二杯咖啡」看增長的邏輯

2020-12-15 同花順財經

你會買第二杯半價的咖啡嗎?

大多數會分成兩種情況:如果兩個人去有可能買,一個人去就不一定了,喝得了就買,喝不了就不買。如果你是商家的話,肯定希望他買第二杯半價咖啡,但是如何讓用戶購買第二杯呢?

我們看看「711」超市怎麼樣解決的?非常簡單,在你小票上蓋個章下次來取就行了,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用戶喝不了的顧慮。這樣一來,到店率能夠增加,同時會刺激你第二次到店裡。為什麼第二次到店?因為你會取那杯咖啡。取咖啡的很多時候不只是把咖啡拿走,還會買其他東西。會買關東煮,或是買「脈動」,或者是買方便麵、火腿腸等,這是一種用戶留存的方法,我們稱之為價值預留,為用戶下一次消費留一個鉤子。

其實平時有大量這種場景出現,比如說存酒卡,你喝不了的茅臺自己帶回去又不方便,幫你存起來。還有很多茶館幫你把茶葉存起來,表面看起來是很好的服務,其實想要的是讓你下次再來,下次再來的時候不會捧著半瓶茅臺幹喝,肯定會買盤花生豆喝著茅臺,叫作下次再來……

這一切的背後都關乎「增長」,而增長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學生希望自己的分數增長,員工希望自己的收入增長,企業希望自己的業績增長,這些都是理所應當的事情。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今天企業的競爭越來越難。

隨著信息傳播效率的提升,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越來越高,優秀人才的跨行業流動越來越頻繁,行業的邊界逐漸模糊,跨領域的競爭成為常態。過去我們制定企業戰略時還要研究「競爭態勢矩陣」,可是今天,你都已經說不清誰是你的競爭者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麼做增長呢?

對於這個問題,大家莫衷一是。有人認為這是營銷問題,有人認為這是技術問題,對於增長研習社發起人、混沌大學領教李雲龍來說,更願意從供需邏輯看增長,而這也是其新書《增長思維》的獨到之處。

當其他人都在從「術」的層面研究增長時,這本書把增長理解為實現供需平衡過程中的自然現象。換句話說,增長的本質是使供需趨於平衡的資源再配置過程。在資源的再配置過程中,被提高了權重的領域就會發生增長,被降低了權重的領域就會出現衰退。因此,企業做增長的核心就是找到行業的核心供需失衡問題,然後想辦法解決。

作為阿里AI賽道明星班導師,業界知名的品牌專家,李雲龍在書中將他為2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及獨角獸企業合作案例融入其中。

那麼問題來了:增長跟營銷的區別是什麼呢?如果沒有區別,為什麼我們要新造一個詞叫「增長」,而不是沿用過去的「營銷」一詞呢?

而今,滴滴、今日頭條、VIPKID(在線少兒英語教育公司)、新世相、水滴籌、美團、摩拜等公司都設有專門的用戶增長部門。和傳統的市場部門更關注外部「獲客」不同,增長團隊會更加深入產品層面,注重對用戶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增長人才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識面似乎也更廣一些。這個圈子在快速擴大,人們對增長的理解也開始變得五花八門:有人說,增長黑客就是以技術的方式做大眾網際網路產品的營銷;有人說,增長黑客就是技術變現;有人說,增長就是考量效果的營銷;還有人說,增長就是數據驅動的營銷……

這些理解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正確的,只是總讓人感覺沒有直擊本質,我們應該從更宏觀和更底層的角度來理解增長,由此生發出來的增長方法論的普適性才會更強。

學營銷專業的朋友應該都記得一個「天條」:營銷要從用戶的需求出發。我們很少懷疑這一點,即便已經出現了很多反例:在賈伯斯的蘋果手機出現之前,用戶很難說自己想要一部像蘋果手機一樣的手機,他們只想要一部更抗摔的諾基亞手機;在汽車出現之前,人們也很難想像一輛福特汽車是什麼樣的,他們只想要一駕跑得更快的馬車。蘋果手機和福特汽車的案例告訴我們,在某些時候,市場是由供給而非需求驅動的。營銷研究的場景更多是由需求驅動的,它默認市場是供大於求的,我們要與競爭對手爭搶同一個用戶。而增長是比營銷更寬泛和更底層的概念,它包含營銷,是研究供給和需求的。市場上如果存在增長的機會,一定首先是存在供需不平衡。調節供需,使其趨向於平衡,增長就會實現。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有許多由供給驅動的場景。大家都有過打車的經歷,平時滴滴經常會給我們發紅包或者打車券,刺激我們打車。別的平臺也會來爭搶滴滴的用戶,「易到」就推出過「買100送100」的充值活動,這些都是營銷行為。但是在一些特殊的場景,比如雨天,滴滴是一定不會給我們發紅包或者打車券的,它不但不發,還會漲價。因為這個時候打車的需求根本不需要被激發,需要被激發的是供給側:讓更多的司機出車。這就是通過調節供給的方式來實現增長。

共享單車市場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裡經歷了大風大浪,我們「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在無序競爭的那些日子裡,出現了很多經典的營銷行為,比如「一元月卡」「免費騎行」「明星代言」,共享單車的訂單數最高曾經衝到每天3000萬單。然而,對摩拜和ofo來講,他們最好的一個促進增長的方法——把車擺在地鐵口——也是通過調節供給來實現的。

把視角從「獲客」轉移到「供需平衡」,本書對增長的概括就是:以供需分析為基礎,從用戶全生命周期尋找增長點的方法論。成甲等

來源: 新華日報

相關焦點

  • 第二杯半價的咖啡,到底該怎麼賣?
    問大家一個問題:你會購買第二杯半價的咖啡嗎?你的答案可能是會,也可能是不會;還可能你要加限定條件:兩個人的時候會,一個人就不會,因為我喝不了;也可能你說我根本就不喝咖啡,更談不上第二杯。這沒關係,就算不喝咖啡,你也可能在麥當勞裡會遇到第二杯半價的圓筒冰淇淋。很多店都有類似「第二杯半價」這樣的運營策略,卻很少有人去優化它。
  • 咖啡行業的投資判斷邏輯
    原標題:《咖啡行業的投資判斷邏輯,能否真正定義屬於自己的品牌與產品標準是最核心的一環》 1、咖啡是一種可以多產品、多場景來滿足的消費需求 對咖啡消費的核心訴求是補充咖啡因,咖啡因本身能夠提到提神作用,所以對咖啡有一定功能性訴求,以此產生的一些依賴性消費,逐漸會演變為一種非常日常的生活習慣與生活方式。
  • 理財 為什麼第二杯咖啡半價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飯店裡的米飯經常是免費加的,全家和星巴克的第二杯咖啡都是半價。第一個包子我願意花最多的錢,我吃的感覺也最滿足;第二個包子我不大願意花錢了,但是吃著也還行…越往後我願意付的錢越少,也越痛苦,滿足感越來越少,這種現象就叫做「邊際效用遞減」——對同一樣東西的滿足感隨著反覆享受越來越低,所以說,男女關係到後來拼的都是雙方有沒有進步,兩個人是不是都有新鮮的東西,要不然,根據「邊際效用遞減」原理,凡夫俗子們厭倦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 為什麼全家的第二杯咖啡半價
    原標題:趣味經濟小講堂:為什麼全家的第二杯咖啡半價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飯店裡的米飯經常是免費加的,全家和星巴克的第二杯咖啡都是半價。他們樂意推出,也有很多人樂得享受。但是這其中的經濟學原理卻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今天嘉豐瑞德理財師就來解釋一下,關於「第二杯半價,氣死單身狗」的問題。
  • 瑞幸:被獵殺的「第二曲線」增長
    來源:中國經營報瑞幸:被獵殺的「第二曲線」增長本報記者/魏婕/張輝編者按/2020年4月2日,高速行駛中的瑞幸咖啡(以下亦稱「瑞幸」)「失事」。當晚瑞幸咖啡股價暴跌,盤前跌幅一度擴大至85%,逾300億市值蒸發。
  • 買貓爪杯的第n個理由:揭秘星巴克真正的底層邏輯
    貓爪杯營銷的底層邏輯首先,我們要使用一個內容營銷框架,方便理解貓爪杯營銷事件的底層邏輯。內容營銷框架的邏輯分為4層:給商業注入產品基因;給產品注入內容基因;給內容注入社交基因;給社交注入商業基因。2019年,星巴克一口氣推出了粉粉嫩嫩豬豬杯、春日限定櫻花杯兩大系列近70款杯子。這些杯子保持了日常的營銷溫度,事先誰也沒想到「貓爪杯」會大火。2、給產品注入內容基因:貓爪杯大火的偶然與必然貓爪杯是星巴克眾多杯子中的一個。它的大火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必然性在於,貓爪杯巧妙地將星巴克品牌與「她經濟」、「單身經濟」、「寵物經濟」融合起來。
  • 咪咕推出一杯「5G數位化咖啡」,背後是「觸點邏輯」
    消費一杯咖啡只是一個觸點,而後端行為才是重點。咪咕咖啡代表的是一種更先進的模式。而今天的消費環境,消費者到底需要怎樣的咖啡體驗?在我們看來,未來的咖啡一定是載體,其要成為新體驗、新文化、新社交的觸角,咖啡正在「破圈」。而咪咕咖啡推出全新的5G數字菜單,背後正是「觸點邏輯」的一個重要突破。
  • 進擊的便利店咖啡:連續5年翻倍增長,累計售出2億杯!
    現磨咖啡市場,正在被便利店「爭奪」。7-11、全家、喜士多、羅森,以及便利蜂,都在爭相布局。6年前開始入局的全家湃客咖啡,連續5年翻倍增長,累積售出了2億杯咖啡。在陸家嘴咖啡節上,我發現,這個從便利店走出來的咖啡品牌,正在開始精品化。中國年輕人的「咖啡自由」,會不會通過便利店咖啡實現?
  • 「第二杯半價」,背後的商業邏輯,戳中了不少人的心弦
    分享職場生活、職場攻略、領導同事相處技巧和創業資源對「第二杯半價」的營銷手法,相信並不陌生,最熟悉的莫過於肯德基等飲料品牌。「第二杯半價」幾乎不會過時,且年年有新意,天天有創意。「第二杯半價」這一營銷手段,如今幾乎在任何地方的餐飲店都能看到,譬如賣奶粉的第二罐8折,買衣服的第二件7折等。「第二杯半價」背後到底有什麼邏輯?
  • 笑一笑|點了第二杯咖啡
    那個人回答說:「在這個地方一杯咖啡要花多少錢?」酒保說:「那是2.60美元。」「好的,我要一杯。」那個人說。他從錢包裡取出了26枚一角硬幣,把它們全部扔在了地上。酒保不想捲入一場爭吵,所以他只是撿起這些錢,拿了咖啡給那個人。一個星期後,同一個男人進了酒吧。
  • 第二杯咖啡
    在聽《散りてなお》表演者:手嶌葵像是一杯冬夜的暖茶,微醺的白蘭地
  • 一杯好咖啡的定義,加盟開店的正確邏輯
    一杯好咖啡的定義知乎上,關於這個問題的高贊回答是:如果你某一天去喝咖啡,覺得這杯咖啡非常好喝,那麼,此刻對你來說,它就是「好咖啡」。我願意花錢買這杯咖啡,並且全部喝完就是好咖啡。 ——藍蓮咖啡熊棘同仁堂的養生咖啡就挺好,只要是好喝就好。
  • 咖啡第二杯半價丨把溫暖分享給身邊人
    HC鴻萃集團                 陪/伴  在這城市每個角落大雪將至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眼看著就要過年了還是單身汪…這時候…來杯熱咖啡吧活力滿滿地擁抱這個世界一定會有陽光溫暖你哦~一個人也可以第二杯半價!活動時間:12月5日——12月9日任意熱咖啡中杯,第二杯半價哦!
  • 星巴克第二杯半價 | 元氣周一用咖啡開啟!
    熱愛咖啡的我們,經歷了一段思而不得的時期。幸好,一切都慢慢回來了。在這個周一,用咖啡,把元氣開啟。細碎的陽光灑到床沿,香醇的氣息漫到房間。被咖啡香氣喚醒,是每個咖啡控夢寐以求的場景。在周一的早晨,喝杯咖啡,是開啟新一周的最好方式。
  • 咖啡新零售的春天來了?
    現在,在消費升級的浪潮之下,本土咖啡正試圖奪回市場話語權,最近一兩年,瑞幸咖啡、連咖啡、萊杯咖啡等本土咖啡新零售行業頻頻爆出擴張和融資的消息。咖啡新零售的春天來了?誘人的咖啡作為全球排名第二的大宗商品,咖啡在世界各地有著大量擁躉,在中國誘人的市場裡,咖啡消費也在不斷增長。
  • 點一杯咖啡,看新零售到底是怎麼樣的?
    中國/亞太區市場作為星巴克的第二大市場,被星巴克視為救命稻草。2017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突破1000億人民幣,增速高達15%。相比之下,全球咖啡市場的增速僅為2%。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巨大增量市場,星巴克竟然發現,業績竟然開始出現9年來的下滑。
  • 誘人的咖啡,難做的生意? | 青山說
    作為全球排名第二的大宗商品,咖啡在世界各地有著大量擁躉,在中國誘人的市場裡,咖啡消費也在不斷增長。倫敦國際咖啡組織統計顯示,中國的咖啡消費正在以每年 15% 的速度增長,而全球的平均水平是 2%。相比之下,我國咖啡市場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同樣看好中國市場的,還有來自美國、英國、韓國的咖啡連鎖店,他們在中國迅速擴張,其銷售額增長速度超越幾乎所有中國大陸的其他零售業務。另外,咖啡的用戶復購也非常高,根據公開的消息,自動咖啡機品牌萊杯咖啡的用戶復購率均在50%以上。
  • 「第二杯半價」的賺錢邏輯究竟是什麼?
    第 1418 期  「  本來銷量不佳的一杯飲料,打上「第二杯半價」,立馬變成了爆款。  除了「第二杯半價」,還有「第二隻半價」、「第二碗半價」……這個營銷手段,背後有什麼秘密?  咱們拿「第二杯半價」來舉例,消費者的「效用」就是從喝飲料中獲得的滿足感。    假設一個消費者的滿足感劃分為0~10分,喝第一杯飲料,可以從0到7分,喝第二杯飲料,能從7到9分;明顯喝第一杯飲料的時候,帶來的滿足感的提升大於第二杯飲料。  如果用同樣的價錢買兩杯飲料,就會讓人覺得第二杯是「不值得」、「可有可無的」。
  • 開工前一杯咖啡,帶來多少商機?
    也就是這樣一杯咖啡,引得便利店、洋快餐等紛紛進場,瓜分這塊「蛋糕」。咖啡,不再是簡單的飲品,在不少公司人眼中,它與福利「掛鈎」,成為企業吸引力的一部分。 陸小姐算了筆帳,每日開工前,她都要購買一杯咖啡;辦公室還自備了速溶咖啡;為了營造舒適的工作氛圍,她和同事又合資買了臺膠囊咖啡機;談業務要去咖啡館、加班要來一杯、周末還會去「拔草」一些精品網紅咖啡……「對我和同時來說,每月在咖啡上花費過千,不算太難。」她直言。
  • 一杯咖啡究竟貴在哪裡?
    瑞幸咖啡創始人兼CEO錢治亞此前在談到自家模式時也提到,傳統咖啡館的一杯咖啡成本當中,門店裝修成本要佔到10~12元,而瑞幸單杯成本在13元。這與前述比重大致相符。瑞幸快速成長背後,是中國市場席捲而來的新一波咖啡創業熱潮。除了連咖啡、友飲咖啡、萊杯咖啡等咖啡老兵外,便利店咖啡、外賣咖啡,以及跨界做咖啡的喜茶、奈雪等新業態和品牌也紛紛殺入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