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買第二杯半價的咖啡嗎?
大多數會分成兩種情況:如果兩個人去有可能買,一個人去就不一定了,喝得了就買,喝不了就不買。如果你是商家的話,肯定希望他買第二杯半價咖啡,但是如何讓用戶購買第二杯呢?
我們看看「711」超市怎麼樣解決的?非常簡單,在你小票上蓋個章下次來取就行了,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用戶喝不了的顧慮。這樣一來,到店率能夠增加,同時會刺激你第二次到店裡。為什麼第二次到店?因為你會取那杯咖啡。取咖啡的很多時候不只是把咖啡拿走,還會買其他東西。會買關東煮,或是買「脈動」,或者是買方便麵、火腿腸等,這是一種用戶留存的方法,我們稱之為價值預留,為用戶下一次消費留一個鉤子。
其實平時有大量這種場景出現,比如說存酒卡,你喝不了的茅臺自己帶回去又不方便,幫你存起來。還有很多茶館幫你把茶葉存起來,表面看起來是很好的服務,其實想要的是讓你下次再來,下次再來的時候不會捧著半瓶茅臺幹喝,肯定會買盤花生豆喝著茅臺,叫作下次再來……
這一切的背後都關乎「增長」,而增長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學生希望自己的分數增長,員工希望自己的收入增長,企業希望自己的業績增長,這些都是理所應當的事情。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今天企業的競爭越來越難。
隨著信息傳播效率的提升,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越來越高,優秀人才的跨行業流動越來越頻繁,行業的邊界逐漸模糊,跨領域的競爭成為常態。過去我們制定企業戰略時還要研究「競爭態勢矩陣」,可是今天,你都已經說不清誰是你的競爭者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麼做增長呢?
對於這個問題,大家莫衷一是。有人認為這是營銷問題,有人認為這是技術問題,對於增長研習社發起人、混沌大學領教李雲龍來說,更願意從供需邏輯看增長,而這也是其新書《增長思維》的獨到之處。
當其他人都在從「術」的層面研究增長時,這本書把增長理解為實現供需平衡過程中的自然現象。換句話說,增長的本質是使供需趨於平衡的資源再配置過程。在資源的再配置過程中,被提高了權重的領域就會發生增長,被降低了權重的領域就會出現衰退。因此,企業做增長的核心就是找到行業的核心供需失衡問題,然後想辦法解決。
作為阿里AI賽道明星班導師,業界知名的品牌專家,李雲龍在書中將他為2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及獨角獸企業合作案例融入其中。
那麼問題來了:增長跟營銷的區別是什麼呢?如果沒有區別,為什麼我們要新造一個詞叫「增長」,而不是沿用過去的「營銷」一詞呢?
而今,滴滴、今日頭條、VIPKID(在線少兒英語教育公司)、新世相、水滴籌、美團、摩拜等公司都設有專門的用戶增長部門。和傳統的市場部門更關注外部「獲客」不同,增長團隊會更加深入產品層面,注重對用戶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增長人才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識面似乎也更廣一些。這個圈子在快速擴大,人們對增長的理解也開始變得五花八門:有人說,增長黑客就是以技術的方式做大眾網際網路產品的營銷;有人說,增長黑客就是技術變現;有人說,增長就是考量效果的營銷;還有人說,增長就是數據驅動的營銷……
這些理解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正確的,只是總讓人感覺沒有直擊本質,我們應該從更宏觀和更底層的角度來理解增長,由此生發出來的增長方法論的普適性才會更強。
學營銷專業的朋友應該都記得一個「天條」:營銷要從用戶的需求出發。我們很少懷疑這一點,即便已經出現了很多反例:在賈伯斯的蘋果手機出現之前,用戶很難說自己想要一部像蘋果手機一樣的手機,他們只想要一部更抗摔的諾基亞手機;在汽車出現之前,人們也很難想像一輛福特汽車是什麼樣的,他們只想要一駕跑得更快的馬車。蘋果手機和福特汽車的案例告訴我們,在某些時候,市場是由供給而非需求驅動的。營銷研究的場景更多是由需求驅動的,它默認市場是供大於求的,我們要與競爭對手爭搶同一個用戶。而增長是比營銷更寬泛和更底層的概念,它包含營銷,是研究供給和需求的。市場上如果存在增長的機會,一定首先是存在供需不平衡。調節供需,使其趨向於平衡,增長就會實現。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有許多由供給驅動的場景。大家都有過打車的經歷,平時滴滴經常會給我們發紅包或者打車券,刺激我們打車。別的平臺也會來爭搶滴滴的用戶,「易到」就推出過「買100送100」的充值活動,這些都是營銷行為。但是在一些特殊的場景,比如雨天,滴滴是一定不會給我們發紅包或者打車券的,它不但不發,還會漲價。因為這個時候打車的需求根本不需要被激發,需要被激發的是供給側:讓更多的司機出車。這就是通過調節供給的方式來實現增長。
共享單車市場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裡經歷了大風大浪,我們「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在無序競爭的那些日子裡,出現了很多經典的營銷行為,比如「一元月卡」「免費騎行」「明星代言」,共享單車的訂單數最高曾經衝到每天3000萬單。然而,對摩拜和ofo來講,他們最好的一個促進增長的方法——把車擺在地鐵口——也是通過調節供給來實現的。
把視角從「獲客」轉移到「供需平衡」,本書對增長的概括就是:以供需分析為基礎,從用戶全生命周期尋找增長點的方法論。成甲等
來源: 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