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本品為百合科植物麥冬(沿階草)Ophiopogon japonicus (Thunb.)Ker-Gawl.的乾燥塊根。夏季採挖,洗淨,反覆暴曬、堆置,至七八成幹,除去鬚根,乾燥。
性狀
本品呈紡錘形,兩端略尖,長1.5~3cm,直徑0.3~0.6c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細縱紋。質柔韌,斷面黃白色,半透明,中柱細小。氣微香,味甘、微苦。
性味
甘,微苦,微寒。
歸經
歸心、肺、胃經。
功能主治
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用於肺燥乾咳。虛癆咳嗽,津傷口渴,心煩失眠,內熱消渴,腸燥便秘;咽白喉。
性能特點
本品「甘苦而寒,專入肺胃,以其柔潤多汁,故能養陰退熱。」適用於肺胃陰液不足而有熱邪者。
臨床用於:肺陰虛證;胃陰虛證,心神不寧。
經典摘錄
1.《本草求真》
麥冬(專入心肺)。有類天冬。然麥冬甘味甚多。寒性差少。天冬所主在肺。而麥冬所主。則更在肺而在心。是以書載功能消痰止嗽。(治嗽須分外感內傷。如外感則聲盛而濁。先緩後急。日夜無度。痰涎稠粘而喘急。內傷則聲怯而槁。先急後緩。或早甚。或暮甚。清痰小氣而喘乏。外感則其發必暴。或為寒熱。或為氣逆。或為鼻塞聲重頭痛。輕者脈亦相緩。重者脈見弦洪。內傷其發有漸。
2.《本草易讀》
湯泡去心,酒浸滋補。地黃、車前為使,惡款冬,畏苦參、青葙、木耳。
甘,平,微寒,無毒。入肺胃二經。潤肺清心,瀉熱除煩,消痰止嗽,利水生津。定肺痿吐膿,解時疾熱狂。嘔吐痿痺之疾,經枯乳閉之 。
所在有之。葉如韭,冬夏長生,今多栽蒔而成。其法∶四月初採根栽之,每六月、九月、十一月三次上糞及耘灌。夏至前一日取根,曬收。其子亦可種,但成遲耳。浙中來者甚良。
血衄不已,同生地煎三錢,立已。(驗方第一。)
齒縫出血,煎漱之。(第二。)
咽中生瘡,佐黃連,蜜丸服。(第三。)
麥冬湯
麥冬 半夏 大米 人參 甘草 大棗治咳而火逆上氣,喉不利。(諸方第一。)
麥冬煎
麥冬絞汁,合蜜重湯煮,攪不停手,如飴。溫酒每日化下。補中益心,悅顏安神,令人肥健。
3.《長沙藥解》
【本經】麥門冬。味甘平。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久服輕身,不老不飢。生川谷及堤阪。
味甘,微涼,入手太陰肺、足陽明胃經。清金潤燥,解渴除煩,涼肺熱而止咳,降心火而安悸。
《金匱》麥門冬湯,麥冬七升,半夏一升,粳米三合,人參二兩,甘草一兩,大棗十二枚。治咳嗽,火逆上氣,咽喉不利。以肺胃上逆,相火刑金,麥冬、半夏,清金瀉火而降逆,甘、棗、參、粳,補中化氣而生津也。
《傷寒》炙甘草湯,方在甘草。用之治少陽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以少陽相火不降,致累君火,逆升而生煩悸,麥冬清心而寧神也。
薯蕷丸,方在薯蕷。竹葉石膏湯,方在竹葉。皆用之,以清金而潤燥也。
麥冬清涼潤澤,涼金瀉熱,生津除煩、澤枯潤燥之上品。然無益中虛肺熱之家,率因陽衰土溼,中氣不運,胃膽上逆,相火刑金,原非實熱之證。蓋土溼胃逆,則肺膽不得右降,以土者四象之中氣,轂敗則軸折,輪輻不轉,自然之理。戊土上壅,濁氣填塞,肺膽無下降之路,此相火刑金之原也。金受火刑,失其清肅降斂之性,嗽喘吐衄,於是生焉。但服清潤,陰旺溼滋,中氣愈敗,胃土更逆,上熱彌增。是以虛勞淹滯,非無上熱,而清金潤肺之法,絕不能效,以救其標而傷其本也。此宜金土同醫,故仲景用麥冬,必與參、甘同劑。麥冬而得人參,清金益氣,生津化水,霧露泛灑,心肺肅涼。洗滌煩躁之法,至為佳妙也。其諸主治,安魂魄,除煩悸,療喉瘡,治肺痿,解消渴,平咳嗽,止吐衄,下痰飲,利水溼,消浮腫,下乳汁,通經水。
4.《藥鑑》
氣微寒,味甘平,無毒,降也,陽中微陰也。陽乃肺藥,微陰去肺中之伏火,火去則肺金生,金生則煩渴止,而心亦清矣,心清而神亦保安矣。惟肺金得令,則金能生水,又能強陰益精,心清神安,則氣血和暢,又能治血妄行。夫曰解煩渴補虛勞者,正以其潤肺清心也,心清而肺潤,則心統氣行,而鬱結之患可釋矣。夫曰能復脈者,何也?蓋心主脈,而百脈之朝宗於肺,若肺潤心清,則脈亦調和,氣血無所阻,必聽命以遂脈之通暢也。能引生地而至所生之處。痘家用之,以止煩渴。諸症便滑者忌之。
5.《藥籠小品》
清肺中伏火,若燥金用之,能滋能清,最宜;兼能寧心。
若肺有外邪,則不可用。
復脈湯,生脈散用之,皆取其潤養肺金也。
摘錄《中國藥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