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大肌和步態周期

2021-01-19 鄭大解剖學

步行是一種高度自動化的行為,但只顧著走卻不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直到在身體的某一部位出現疼痛,後續這種簡單行走的動作就會讓人感到非常痛苦。那麼當我們行走的時候到底發生了什麼?

步態周期

定義:一個步態周期是指在步行或跑步時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從一側足接觸地面開始,到同一側足再次接觸地面時結束。步態周期分為兩個主要時相:支撐相和擺動相。

每一個周期從引導腿接觸地面開始(也被稱為「足跟觸地」),經過一個擺動相,然後以同一側足與地面的下一次觸地而結束。支撐相被細分為足跟觸地、支撐中期、和推進期三個階段。

步態周期的支撐相和擺動相

人體步態是一系列非常複雜、協調的動作。另一種考慮步態周期的方法是,站立期是每個步態周期的負重部分,它是由足跟觸地開始,並以同側足的足尖離地結束。擺動相是由足尖離地開始,並以足跟觸地結束。據估計,支撐相約佔一個步態周期的60%而擺動相約佔40%。

足跟觸地

試想你的身體在支撐相右足跟觸地前的姿勢,右側髖部是屈曲的狀態,膝處伸展狀態,足踝處於足背屈狀態並伴隨足旋後。脛骨前肌,藉助於脛骨後肌,保持踝關節/足處於背屈和外翻姿勢(外翻是被稱為旋後的動作的一部分)。

腳在足跟觸地前的位置

在正常的步態下,足以大約2度的旋外狀態通過足跟觸地來進行足接觸地面的過程。然後,正常情況下足會從距下關節(STJ)5度~6度旋內位置,移到3度~4度的旋內位置,這將使足具備動態調整的適配功能。

肌筋膜連接

由於足的背屈和外翻,脛骨前肌(這是保持解剖學姿勢的主要肌肉,連接於楔狀骨內側和第一蹠骨)現在成了一個連接系統的一部分,我們將稱之為肌筋膜吊索。

這個吊索,始於脛骨前肌的起始端,並繼續與腓骨長肌(於第一蹠骨和楔狀骨內側,與脛骨前肌一樣)連接至它於腓骨頭外上端的肌肉起始位。這個骨性標誌也是股二頭肌連接的地方。

吊索繼續連接股二頭肌和位於坐骨結節的起始臀大肌和步態周期位,在此處肌肉附著在結節狀的骶結節韌帶上。

通常,股二頭肌直接連接到這個韌帶而不是坐骨結節,可能30%的股二頭肌直接連接到骶骨的下外側角(ILA)然後,吊索作為骶結節韌帶繼續附著在骶骨下外側角的下端,並通過筋膜連接到對側的多裂肌和豎脊肌以及枕骨底側。這種肌筋膜吊索被稱為後縱吊索(PLS)。

人在步行中,被突出顯示的後縱吊索肌群

因此,即使足接觸地面之前,後縱韌帶吊索也被筋膜拉緊;通過對股二頭肌的附著,增加的張力集中於骶結節韌帶。

這一連接將有助於骶骼關節的力封閉機制的進行;簡單來說,這為需承重的步態周期的起始創造了一個穩定的骨盆。你也可能注意到,右側髂骨在擺動期進行後旋,因為骶結節韌帶的張力增加,這將有助於骶髂關節的鎖定關閉。

後旋的右側髂骨—拉緊的骶結節韌帶

足跟觸地前髖部將屈曲,膝伸展踝背屈,足旋後。脛骨前肌和脛骨後肌保持了踝關節和足部的位置,當你觸地時,這兩塊肌肉通過離心收縮從而控制距下關節旋內的速率。

當右腿從足跟觸地向足尖離地移動時,體重開始移動到右腿上,導致骨盆向右側水平移動。繼續運動至足尖離地時,右髖骨開始旋前,而左髖骨開始旋後。

步態的支撐中期,這時骨盆的自然旋前和骶結節韌帶鬆弛來力。正是在支撐中期,臀大肌應該起伸展的作用。

臀大肌的收縮出現在支撐中期:與臀大肌回時收對側的背闊肌,正是這塊肌肉,通過所謂的反向旋轉來伸展手臂,以協助步態當中的推進動作。

胸腰筋膜是一層結締組織,位於臀大肌和對側的背闊肌之間,由於臀大肌和背闊肌的收縮,該筋膜結構張力增加。此張力的增加將有助於通過力封閉來穩定站立腿的骶髂關節。

在足跟觸地之前,當背闊肌因對手臂向前擺面被延展拉長時臀大肌將達到該運動狀態下最大的伸展幅度。足跟觸地意味著向步態推進期過渡,此時臀大肌的收縮與膕繩肌的收縮進行疊加。

臀大肌的激活與對側背闊肌的收縮是同時發生的,它在推動腿部的回時伸展手臂,臀大肌和背闊肌的協同收縮產生胸腰筋膜的張力,這有助於釋放巨大的能量以幫助肌肉運動,以減少步態周期的整體能量消耗。臀大肌的肌力和激活不足以被認為會降低步態效率。

一個人在跑步時,注意突出顯示的後斜肌群

當我們從支撐中期進行到足跟抬起和推進時,足通過一個足底中間位置並開始旋後;足趾繼續旋後運動。作為足在站立推進過程中旋後的結果,以及足跗骨關節受鎖定在旋後的姿勢的影響,足從一個移動的適配器(只在觸地期間是這樣)轉換為一個剛性槓桿。

足掌起著剛性槓桿的作用(由於足跗骨關節間鎖定的因素),在足趾離地之前的時刻,身體的重量更有效地被推進。

骨盆的運動

骶骨旋轉和腰椎反向旋轉

前斜肌群也與站立腿側的髖內收肌、同側腹內斜肌和對側腹外斜肌協同工作。這些整合的肌肉收縮有助於站立腿保持整個身體的穩定,並協助骨盆前旋以達到理想的推進效果,從而為隨後的足跟觸地做準備。

一個跑步的人。突出顯示前斜肌群

步態的擺動相利用了側向吊索系統,因為我們已經進入了單腿站立的姿態。這個吊索將站立腿的臀中肌和臀小肌,以及同側髖內收肌與對側腰方肌(QL)相連接。左側臀中肌和髖內收肌的收縮穩定了骨盆,而對側腰方肌的激活將有助於骨盆的抬升;這將允許骨盆充分抬起,以允許腿部完成步態的擺動期。

以單次臺階邁步為例來說明步態的擺動期,突出顯示側向吊索肌群

課程指南

本次系列課程共21講;

原價299,拼團價99,

永久復聽。

相關焦點

  • 臀大肌步態分析、功能、評估及康復訓練
    臀大肌步態分析 從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出,正常步態時,足跟著地時地反力向後方,因為慣性力使得髖關節屈曲和屈曲,這時候需要臀大肌進行支撐維持。
  • 臀中肌步態全解及康復訓練
    又稱Trendelenburg步態,即擺動側骨盆下降、軀幹向支撐腿側彎。當一側臀中肌受損者行走時,其處於擺動相的健側骨盆下降,軀幹向患側(支撐側)彎曲。同時,患側肩關節下掣來代償;由於骨盆下降使擺動相下肢相對延長,其髖、膝關節屈曲及踝關節背伸角度相應增大。雙側臀中肌受損時,其步態特徵為行走時上身左右交替搖擺,狀如鴨子,故又稱鴨步。
  • 臀中肌的功能解剖
    臀中肌解剖位置臀中肌功能臀中肌主要作用於步態周期,特別是在開始接觸地面和步態周期的支撐中期階段。臀中肌負責保持骨盆的姿勢。臀中肌的力量控制可能是實現高效的跑步生物力學模式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臀中肌部分負責作用於下肢的穩定機制,這也將有助於下肢各部分的排列的一致性。患者繼續進行步態循環並進入支撐期。
  • 步態分析-步態周期
    步態是所有人類運動中最常見的,它可以被定義為一系列交替的下肢步驟所產生的協調的,能量有效的活動[1]。簡單粗暴的來說:行走,就是兩條下肢的重複運動。而提到重複、反覆的運動,肯定就會有周期的存在。所以步行周期(Gait Cycle,GC)的定義就是:在行走時,一側足首次著地到該側足再次著地的過程被稱為一個步行周期,通常用時間秒(s)表示。
  • 臀大肌和臀中肌引發的膝關節與足踝痛(詳解)
    髂脛束摩擦症候群支撐階段發力肌肉包含了髖外展肌、同側腿上的髖內收肌以及對側腿的腰方肌。在這種情況下,其他的部分就需要在支撐期來輔助較弱的髖外展肌,這就是闊筋膜張肌介入的地方。 當臀中肌較弱時,闊筋膜張肌必須更強烈地收縮,並且持續時間較長,從而給髂脛束造成額外的壓力。什麼是髕骨疼痛症候群
  • 臀中肌
    原理:在走路時,保持軀幹正直,髖相對固定,在提腿跨步時由臀中肌和臀小肌收縮抬高。鍛鍊的基本動作:如站立側踢腿,側臥負重踢腿,可以發展臀中肌和臀小肌的力量。近年來臀中肌症候群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若認識不足,易誤診為其他疾病如腰椎間盤突出症、梨狀肌症候群等,從而延誤治療,影像學檢查特別是MRI檢查可敏感反映肌肉的形態學及功能學方面的信息,是診斷臀中肌症候群的重要手段。老年全髖置換者臀大肌及臀中肌的肌力訓練臀大肌、臀中肌的生物力學作用髖關節是身體重力和外展肌的作用支點,它們之間的動力平衡對維持骨盆水平位置及正常行走步態起著關鍵作用。
  • 你的跑步姿勢正確麼—圖解「跑步步態周期」
    腳在初次觸地並處於站立中期的定位姿勢後,大腿的膕繩肌群、髖屈肌、四頭肌群及小腿肌肉(腓腸肌和比目魚肌)會同步運動,促使腳做出正確的起步動作。當單腿處於步態周期的循環中,另一腿的步態周期也正要準備開始。骨盆向前轉動的同時,腰大肌會促使髖關節產生屈曲的動作,那麼,觸地之後的腿就會開始向前移動。
  • 如何跑步,步態周期
    了解您跑步時腳的運動情況。站立和擺動 一個完整的步態周期從腳接觸地面的時候開始,到同一支腳再次接觸地面時結束。它分為兩個階段:站立階段,即腳(部分)接觸地面的過程;擺動階段,即同一支腳離開地面的過程。站立階段是最重要的階段,因為此時腳和腿支撐著您的身體重量。
  • 論臀中肌、臀小肌的重要性
    臀小肌臀中肌雖然是短小的肌肉,但是其有著重要的功能,我們很多人都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臀大肌上,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臀中肌、臀小肌的功能解剖
  • 「跑步膝」疼痛在膝蓋,但罪魁禍首是臀「肌無力」,5個臀肌訓練破解
    (一)步態周期:什麼是步態周期:一個步態周期是指在步行或跑步時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從一側足跟接觸地面開始,到同一側足跟再次接觸地面時結束。(二)影響步行和跑步的側向吊索系統(側向子系統LS:Lateral Subsystem):步態周期中的擺動相利用了側向吊索系統,這個吊索將站立腿的髖外展肌(臀中肌、臀小肌、臀大肌近上側),以及同側髖內收肌和對側腰方肌相連接,負責骨盆充分抬起,以充許腿部完成步態的擺動期
  • 臀肌三兄弟——臀大、中、小肌,固腰護膝就靠你們!
    臀肌的解剖、觸診也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臀肌三兄弟"——臀大、中、小肌。 臀大肌 臀大肌附著點 它和腹直肌一起使骨盆向後斜,以均衡腰方肌、腰大肌、髂肌和其他屈髖肌的力量。臀大肌無力會導致骨盆前傾;而緊張時會使骨盆後傾。在遠端,臀大肌藉助於厚厚的髂脛束可穩定髖關節外側和膝關節。 臀大肌上部纖維外展髖關節,而臀大肌下部纖維則內收髖關節。
  • 解剖知識|臀大肌損傷(二)
    ,跟大家解釋一下,臀大肌受臀下神經支配,由於外周神經損傷的原因,部分外傷手術後病人或腰椎間盤突出患者,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臀肌攣縮現象,他們的臀大肌是緊張而無力的,臀大肌無力時伸髖肌群也是無力的,表現為站立狀態中,軀幹保持後傾,導致被動伸髖,身體的重力線不居中,而是通過髖關節的後方,雙側肩關節隨重力線後移,同時控制軀幹的慣性向前,於是形成挺胸凸腹塌腰的臀大肌無力步態,也就是俗稱的鵝步態。
  • 2020山東醫療衛生招聘考試康復治療學資料:異常步態知識點總結
    部分患者還會出現雙下肢大關節的快速、無目的、不對稱的運動,多見於四肢肌張力均增高的腦癱患者;支撐相足內翻,踝缺乏背屈,足尖著地,身體不能保持平衡,擺動相雙側髖關節、膝關節屈曲困難;行走時,雙上肢屈曲,不協調抖動,雙下肢跳躍,呈舞蹈狀 截癱步態 腋杖可以承擔身體重量的80%,臂杖可以承擔身體重量的40%~50%,手杖約能承擔身體重量的20%~25%
  • 下背痛的元兇可能是臀中肌?教您幾招預防臀中肌勞損
    有點熟悉的臀中肌圖片來源:基礎臨床按摩療法:解剖學與治療學的結合( 第3版)這塊肌肉在哪裡呢?這個地方你可能有一點點熟悉,小時候這個地方可能挨過針。因為除了肌肉注射最常用到的臀大肌,其次就是臀中肌了。臀中肌起於髂骨翼外側,其前三分之二肌束呈三角形,後三分之一肌束呈羽翼狀,在下端集中呈短腱止於大轉子外面及其後面。臀中肌前上部分位於皮下,後部位於臀大肌深層,而臀小肌又位於臀中肌深層。臀中肌前方為闊筋膜張肌,後方為梨狀肌。
  • 蚌式開合可以有效訓練到臀中肌嗎?
    因此,除了臀部最表層的臀大肌以及下肢的一些大肌肉群外,在我們平時的訓練中加入臀中肌的訓練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就像最近火爆全網的帕梅拉訓練視頻的動作編排,裡面穿插了大量臀中肌的訓練,這對於我們日後練翹臀或者訓練下肢都可以打下一個較好的基礎。
  • 走路異常姿勢和步態的矯正
    步態是指我們步行時的姿勢,是一種非常複雜的運動過程,要求神經系統和肌肉的高度協調,同時涉及許多的脊髓反射和大、
  • 問題可能出在臀中肌上!
    而導致出現背痛症狀的原因可能與臀中肌存在錯誤的激活順序有關!臀中肌系髖肌後群肌之一。呈扇形,前部位於皮下,後下部在臀大肌深面,且遮蓋臀小肌,前方鄰接闊筋膜張肌,後方鄰接梨狀肌。(引自運動解剖學、運動醫學大辭典)起始位:髂骨的外側面,低於髂嵴,在臀後線和臀前線之間。
  • 臀大肌損傷(二)
    臀大肌損傷的鑑別診斷,我主要是跟腰間盤突出症、梨狀肌症候群、第三腰椎橫突症候群、臀上皮神經卡壓症候群來鑑別。看一下他們的疼痛位置,臀大肌損傷是在臀部,腰間盤突出症,在腰部及下肢,梨狀肌症候群在臀部,第三腰椎橫突症候群是在腰部,臀上皮神經卡壓症候群是在腰臀部。
  • 臀大肌損傷詳解
    臀大肌是臀部肌肉中最大而又表淺的一塊肌肉,覆蓋臀部的大部分。
  • 乾貨 | 臀大肌損傷
    ,那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一下臀大肌損傷!單純的臀大肌無力,可由膕繩肌代償,膕繩肌是由半腱肌,半膜肌,股二頭肌組成的,他們的起點都是在坐骨結節,股二頭肌長頭的起點是在坐骨結節,半腱肌的止點在股骨粗隆內側、半膜肌的止點在脛骨髁下緣、股二頭肌的止點在腓骨頭,膕繩肌和臀大肌都可以使髖關節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