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芝,生年不詳,約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字伯英。漢族,敦煌酒泉(今甘肅酒泉)人。東漢書法家。涼州三明之一大司農張奐之子。張芝擅長草書中的章草,將古代當時字字區別、筆畫分離的草法,改為上下牽連富於變化的新寫法,富有獨創性,在當時影響很大,有草聖之稱。
張芝塑像
「書聖」王羲之最推崇的前輩書家有兩個:一個是曹魏的鐘繇,一人是東漢的張芝。他說:「吾書比之鐘、張,鍾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餘耽之若此,未必謝之。」
狂草大師懷素也自謂草書得於「二張」(張芝、張旭)。草書大家孫過庭在其《書譜》中也多次提到他一生是將張芝的草書作為藍本的,稱「張芝草聖,此乃專精一體,以致絕倫」。
《今欲歸帖》 傳為張芝之作
此作全幅僅有27字,線條虛實關係較好,點畫處與引帶處有明顯的不同。點畫縈繞以曲線為主,偶爾出現的直線又起到了強其體勢的作用。結字大小不求一律。如果把第一行的「之」放在一起,是會令人咋舌的,但它們在此作中並無不妥之處。通篇來看,行氣流暢,氣勢貫通。仔細審視,相連之字並不多。
《十五日帖》 傳為張芝之作
張芝所創的「一筆書」,「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如行雲流水,拔茅連茹,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下而為下字之上,奇形離合,數意兼包」。這是張懷瓘在《書斷》中對一筆書的精闢概括,同時高度評價張芝的草書「勁骨豐肌,德冠諸賢之首」,從而成為「草書之首」。
《晚復帖》 傳為張芝之作
《敦煌古蹟廿詠》中有一首《墨池詠》贊道:「昔人精篆素,盡妙許張芝。聖草雄千古,芳名冠一時。舒箋觀鳥跡,研墨染魚緇。長想臨池處,興來聊詠詩。)」張芝正是這樣苦苦求索勤奮努力,才攀登上了書法藝術的高峰,其書「為世所寶,寸紙不遺」,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草聖」。
《二月八日貼》張芝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