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坦言:沒必要給孩子報的3種興趣班,對孩子幾乎沒作用

2020-12-16 家居一刻鐘

在一次採訪中,當AngelaBaby被問及孩子的興趣班時,baby坦言自己是位「雞血媽媽」。雖然小海綿才3歲,除了正常的幼兒園學習外,每周還要額外上5門功課:畫滑、輪滑、滑雪、英語和中文課

其實這也是當今社會的常態,大部分家長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就連周末都不會讓孩子休息,除了要完成學校的任務之外,還要上各種興趣班、補習班。

關於興趣班的問題,專門研究青少年兒童心理學的李玫瑾在一次公開講座上直言:這種行為有些操之過急,有3種興趣班,不適合給孩子報名,因為對孩子沒有益處。

老師資質不明的興趣班

現在市面上開設的興趣班可以說是遍布大街小巷,學費也高低不等。很多學習班興趣班為了掙錢,會隨便聘用老師,並且不會詢問老師是否有從業資格,只要能上課就行。

所以父母送孩子去興趣班之前需要先了解授課老師的資質。畢竟老師是非常重要的,老師會教會孩子學習的方法,好老師的標準就是,用最簡單易懂的方法,讓孩子學習高深的知識點。

說可以培養出天才的補習班

有些興趣班為了吸引家長的關注,就會提出一些特別誇張的口號,比如說可以激發孩子天才的一面,把孩子變成小天才等等。

敢這樣承諾的學習班,一般都是為了騙取學費的,因為每個孩子的接受能力和興趣點都是完全不同的,沒有人能保證所有的孩子在相同的時間內能夠完全吸收掌握一門技巧。其實只要冷靜的思考一下,就會知道這是虛假的廣告效應。

孩子不感興趣的補習班

如果你的孩子一開始就很排斥興趣班的報名,持有反對意見,他就會有反抗情況,如果父母一味地強迫孩子上他們不喜歡的興趣班,只會引發孩子的牴觸心理,甚至讓孩子厭煩相關科目。

如果孩子犟不過家長的情況下就會被迫去上課,這樣的話不僅孩子們學不到有用的知識,還會浪費錢,簡直就是兩敗俱傷。

其實,在家一樣可以學到知識

家長應該側重於孩子的腦部開發,讓他的左右腦平衡發展,並且提升孩子的記憶力、專注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與其強迫孩子去參加不喜歡的興趣班,還不如讓孩子在家裡學習。興趣說白了就是培養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但是老師講解的終究比不上書本裡描述的。

那麼怎麼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助力腦部發育呢?

一方面,父母可以陪孩子玩一些益智遊戲,寓教於樂最為關鍵,可以陪孩子一起走迷宮、做拼圖等等。

另一方面,可以藉助書本的力量。遊戲書近幾年風頭正盛,有無數的家長熱衷於給孩子買遊戲書看,原因是什麼?就是因為遊戲書正好迎合了孩子的發展特點。孩子不喜歡聽大道理,而且他也聽不懂,他喜歡的是有趣的事物。

小編特地為你們找到了一款很火的書籍,這是一套專為幼小銜接設計,重點培養孩子綜合能力的遊戲書——《瘋狂大腦思維訓練營》10冊。

全套400道題,夠娃們玩很久;題目中還融入很多圖形、運算、比較、統籌等銜接小學的基礎知識;而且在小朋友靜下心來遊戲的過程中,學習能力、專注力等也同步提升。

連線-立體圖形和空間想像

齒輪旋轉-觀察力和推理力

數字運算

不僅豐富好玩,更驚豔的是,它有非常科學的內容編排。

參照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和認知發展理論開創者,當代認知建構主義鼻祖讓·皮亞傑的理論體系編寫而成,並由中科院兒童發展心理學專家審定,遵循3-7歲兒童大腦發育特點命題。

而這套書就很好地將孩子們對方向的認識,融入到了遊戲中。比如判斷小機器人的朝向,用東南西北多種方向的訓練,訓練孩子邏輯推理能力。

還有分左右的,觀察傳送軸運轉方向的左右變化,推理三隻小刺蝟會掉到到哪個桶裡

甚至是更高難度的,在左右、旋轉方向訓練的基礎之上,又加入了順時針和逆時針的訓練。

通過這樣的遊戲,孩子對方向的認識由淺入深、層層遞進。他們不但可以準確迅速地分辨出不同的方向,而且還掌握了規律,會在不同情況下運用方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此外,皮亞傑還指出,孩子的學習大都是通過活動完成的,知識起源於孩子與世界之間的活動。

因此,《瘋狂大腦思維訓練營》10本書對應10個孩子喜歡又貼近生活的主題場景,讓孩子在模擬遊戲中與世界互動,獲得發展。簡直是兒童必備書籍!

家長只要抓住孩子的發展特徵,選擇正確的方式,即使不報興趣班,孩子一樣可以贏在起跑線。

原價199元,現有商家做活動只需要99.9元,共10冊,算一下每本書都不到10元!

只要幾杯奶茶的價格,就能讓孩子提高邏輯思維能力,成為大家口中那個別人家的孩子,何樂而不為呢?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沒必要給孩子報這「3種興趣班」,作用小得可憐還費錢
    但是父母憑著一腔熱血給孩子報了興趣班,費錢費力的,孩子卻未必領情。朋友小梁的孩子本是眾人眼中的乖乖女,但是在小梁未經孩子同意報了奧數興趣班之後,卻遭到了孩子的反對。一段時間的學習後,孩子不僅去上興趣班時還是一臉抗拒,學習成績也並沒有上升。這時小梁才開始反省自己是不是做錯了。
  • 李玫瑾:孩子六歲前,這3種「興趣班」沒必要上,費時費錢還沒用
    有的家長抱著「技多不壓身」的想法,盲目給孩子報興趣班。但對孩子來說,興趣班真的是越多越好嗎?我有個親戚從女兒5歲就開始報各種興趣班,4年間大概花了20萬左右。給孩子報的興趣班涉及了各個方面,比如畫畫、少兒英語、跆拳道、排球、鋼琴、滑雪、書法等等,到最後就留下了2個興趣班。
  • 李玫瑾:孩子6歲前,沒必要報這3種「興趣班」,浪費錢還沒啥用
    李玫瑾老師就說過,給孩子報班一個星期不要超過兩個,報什麼班要好好考慮,有三種興趣班就沒必要報,浪費錢還沒啥用!硬是讓孩子學就是浪費時間、金錢,消磨孩子對學習的熱情。二、經濟承受範圍之外的興趣班不要報還有些家長,希望孩子將來能「跨越階層」,會為孩子選擇一些經濟承受範圍之外的興趣班。
  • 李玫瑾:12歲之前別給孩子報這3種「興趣班」,幾乎沒用還浪費錢
    中國的父母一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家的孩子長大以後能有大出息,因此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給他們報各種興趣班,堅決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有些家長看到別的孩子學了什麼課程,也立馬給自家孩子報,根本沒有考慮這些興趣班到底適不適合孩子。
  • 李玫瑾:孩子上學前,這3種「興趣班」沒必要上,浪費錢還沒啥用
    據調查顯示,我國家庭的教育支出佔比幾乎都在家庭收入的20%以上,其中學齡前的教育,甚至比小學到高中的支出更多,和大學高昂的學府和生活費相比也僅僅相差3%,可以看得出來家長們對於孩子的早期教育都十分重視。但是這些早期教育真的有用嗎?
  • 李玫瑾:這三種興趣班是現實版「吞幣機」,報名是白交「智商稅」
    有個同事把李玫瑾教授關於孩子興趣班的一篇文章推薦給微微,看完後,微微才恍然大悟,原來自以為的好心,卻是在坑孩子,開始著手減少孩子的興趣班。李玫瑾:這三種興趣班是現實版「吞幣機」,報名是白交「智商稅」‍李玫瑾教授關於現在普遍都在上的興趣班,給出了建議:有3種興趣班,完全沒必要給孩子報,即便報了對孩子也幾乎沒作用。
  • 李玫瑾教授:寒假給孩子報興趣班,不想白花錢,遠離這三類
    但是現如今很多孩子卻有些害怕寒假的到來,對他們來說,過寒假甚至比平時上課還要累。因為父母會趁這段休閒的時間,給他們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希望能夠在其他孩子休息的時間,讓自己的孩子得到提高,贏在起跑線上。
  • 李玫瑾談興趣班:這三種報了也沒用,最好選擇是一靜一動
    對於如何選擇興趣班,李玫瑾教授曾在節目中詳細論述過這一話題,有需求的媽媽不妨借鑑一下。補課成為流行趨勢:才上一年級就開始「十全大補」小李的女兒今年「幼升小」,成為了一名小學生,這才開學沒幾天,小李發現女兒的班級裡已經開始有接送孩子去課後班的了。
  • 這「四種興趣班」沒必要給孩子報,過來寶媽心裡話:費錢又沒啥用
    家長圈不成文說法:自家孩子沒上過興趣班,父母都不好意思說。 現在這個社會,除了拼錢,就是拼教育、拼孩子了!而父母為了讓孩子能夠不輸起跑線,就開始熱衷於給娃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
  • 喜歡給孩子報補習班的家長注意了,不要再盲目選擇,耽誤孩子時間
    孩子的教育一直都是每個父母所重視的。也是每個家長最為頭疼的一件大事。家長們都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用在娃身上。都盼望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從眾多人中脫穎而出,做一位優秀的人。這也就形成了我們常見的現象: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在讓自己的孩子上補習班。隨著社會的發展漸漸的又多了很多興趣班供家長選擇。不過這真的可以讓孩子變好嗎?
  • 李玫瑾教授:別再給孩子報這樣的補習班了,沒有用還浪費錢
    為了讓孩子能提升全面的能力,家長儘可能多的給孩子報了興趣班。調查顯示,近70%的孩子有參加過課外興趣班的經歷。還有一部分孩子儘管沒有報課外的興趣班,也都報了文化課補習班。仿佛上興趣班是一種時尚,補課才是對孩子的負責。可是慢慢的家長發現:明明是為了孩子好。
  • 這兩種興趣班,6歲之前沒必要報,邏輯思維才是最重要的
    在我國兒童教育領域一直流傳著這麼一句話,「絕對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家長是無所不用其極。物質供給就不用多說了,哪怕孩子要吃龍肉,爹媽都會想辦法搞到手。而最折騰孩子的莫過於興趣班了,畫畫、書法、舞蹈、樂器等等,任何看上去很厲害,或者傳言對孩子未來有利的東西,大家都會逼著孩子去上。
  • 孩子從3歲開始,父母做好這3件事,比給孩子報10個興趣班更管用
    ——馬雲馬雲說的這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當時還不太理解,為何要注重幼兒園階段的教育,直到我當媽之後才了解到,3~6歲對於孩子的人生來講是多麼的重要,所以從孩子4歲開始,父母就要多花時間對孩子進行教育。孩子從3歲開始,父母把這3件事做好,勝過給娃報10個興趣班2019年馬雲在「重回課堂」當中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孩子一定要培養他的3商3力」所謂3商就是:情商、智商、逆商;
  • 李玫瑾教授:孩子3-6歲的時候你不管,長大以後想管也管不了!
    每個階段父母的教育對孩子來說都是重要的分水嶺。我國兒童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將一個人的生活分為幾個階段,其中,3至6歲的孩子屬於可塑性非常強的時期,在這個階段內孩子的自我意識高度發展起來,孩子的認知能力也空前提高。孩子3到6歲你不管,長大後想管都管不了了,後悔都沒用。
  • 李玫瑾: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我也一定讓她活得快快樂樂
    李玟瑾教授,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教授,因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學而為大家所熟知,但她更因切實有效的育兒理念受到家長的熱捧。李玫瑾教有個女兒,她曾說過: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我也一定讓她活的快快樂樂。她表示她並不很看重女兒的成績,女兒上學的時候,成績不是很好。
  • 李玫瑾教授坦言:毀掉孩子一生的不是懶惰和遊戲,而是最親的父母
    近年來,有一種毀掉孩子的方式正在蔓延開來,而且許多家長難以發現孩子正在面臨毀滅——那便是父母對孩子歇斯底裡的怒吼。前段時間,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在演講中表示:毀掉孩子一生的不是懶惰和遊戲,而是最親的父母。李玫瑾教授為什麼會發表這樣的言論呢?
  • 從孩子3歲開始,父母就把這4件事做好,勝過給寶寶報10個興趣班
    我們希望在在孩子的從幼兒園到初中這三個重要階段,能夠更加的重視,也能夠投入更多的資源。--馬雲。上面的那句話是馬雲在2017年鄉村教師啟動儀式上的講話。這令我印象特別深刻,但我不太明白為什麼我要關注幼兒園的教育資源。直到我成為一名母親,我才意識到3-6歲對孩子的一生有多重要,所以從3歲開始,父母應該花更多的時間教育孩子!
  • 李玫瑾:家裡沒錢,這3樣東西也不能斷太早,會影響孩子大腦發育
    李玫瑾教授,作為最近兩年的「育兒明星」,想必很多家長都聽說過她的育兒經,不過李玫瑾教授作為犯罪心理學專家,她和育兒到底是怎樣產生聯繫的呢?原來在罪犯中,也有很多青少年,經過長期對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的研究和調查,讓李玫瑾教授發現,原來犯罪心理的根源能夠追溯到孩子的幼兒時期,此時的教育和家庭環境對孩子將來的影響都非同小可,因此李玫瑾教授為了從根源上減少罪犯的產生,便加入了育兒領域的研究,因為之前對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的了解,讓她在育兒領域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並且總是能夠一針見血地指出孩子問題根源所在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家長最該管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太著急、太焦慮了,總是抱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不停地讓孩子接受文化課知識,孩子在2、3歲的時候就學數學、拼音、英語。家長看似對孩子的教育很重視,實際上真正該管的地方卻忽視了。
  • 孩子4歲前不要接觸這2種興趣班,會影響身體發育,父母要了解
    時代在進步,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也在發生變化。現在的父母和以前不同了,以前由於生活條件的限制,父母無法把重點放在孩子的教育培養和興趣培養上。看看現在的父母,恨不得給孩子報名所有的學習班、興趣班,想讓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