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住進新房子、致富有路子、過上好日子——三臺:易地扶貧...

2020-12-17 瀟湘晨報

「原來住的土坯房在山腰上,又舊又破,快要垮了,莫法住了……」站在新村聚居點的院壩裡,三臺縣金石鎮寨山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年近九旬的吳天壽老人向記者講述住在山腰上的種種不便。2019年,在當地黨委政府易地搬遷政策扶持下,吳天壽老人一家搬進了新居。新房子緊挨著村水泥路,出入方便。說起如今的生活,老人連連感嘆「享了政策的福」。

寨山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是三臺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三臺縣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關鍵舉措,按照「群眾自願、保障基本、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原則,高標準編制易地扶貧搬遷實施方案和年度實施計劃,強力推動規劃落地落實,實現搬遷規劃與後續扶持、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三同步」,幫助貧困群眾住了新房、換了新業,改了舊習,特別從住房上實現了從貧困到小康的跨越。

精準施策搬遷項目穩步推進

白牆紅瓦的小樓,乾淨整潔的庭院,設施齊全的文化廣場,暢通平坦的通村公路……冬日的陽光下,位於紫河鎮紅花園村的新村聚居點格外引人注目。

「自從搬進新房子,日子是越來越好囉。」今年2月,貧困戶楊洪培從破爛的土坯房搬遷到聚居點。在她看來,搬家是生活的一個新起點。

「以前的房子是六十年代修建的,牆面上的縫拳頭都放得進去,更莫說發展啥子產業哦。」今年66歲的楊洪培說,搬進新房子後,生活條件大幅度改善不說,兒子在外務工放心,自己還在村合作社找到份好工作,「不再為錢發愁了」。

為推進易地搬遷工作落地落實,三臺縣建立健全「縣抓落實、牽頭統籌,鄉鎮為主體、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成立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任組長的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領導小組,在每年年初召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動員會,根據項目建設進度,適時召開推進會、培訓會,有力推動了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有序有力開展。

易地扶貧搬遷,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誰要搬」。為此,三臺縣發改局會同相關部門按照進村入戶調查摸底、搬遷戶自願申請、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通過、村級公示確定搬遷對象的程序進行,確保將真正有搬遷需求、符合搬遷條件的群體列為易地扶貧搬遷對象範圍。同時,縣扶貧辦負責對所有易地扶貧搬遷戶進行再核實再甄別,在建檔立卡系統中進行動態管理,緊扣「精準」二字,做到層層把關,確保實現精準識別、精準搬遷,杜絕「搬富不搬窮」的現象發生。

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全面展開以後,三臺縣嚴格執行住房建設標準,嚴格執行搬遷後舊房拆除政策,嚴格執行易地扶貧搬遷資金封閉安全運行「三嚴格」。按照「保障基本」的原則,該縣嚴格執行人均住房面積不超25平方米、戶均自籌不超1萬元、資金專款專用等政策紅線,確保廉潔搬遷、陽光搬遷。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三臺縣完成易地扶貧搬遷任務3833戶,10258人,實施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504個,累計爭取補助資金54098.02萬元。

完善配套打造幸福美麗家園

走進三臺縣宋觀廟村新村聚居點,一棟棟風格統一的「小洋樓」,一個個整潔舒適的「微田園」,讓人仿佛置身於高檔別墅小區。

「原來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土坯房,一到天旱連吃水都愁,早就想住新房了。」易地搬遷戶林繼帛告訴記者,以前一家人住在山腰上的一棟土坯房裡。經過40多年的使用,土坯房早已成為危房,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他和同村幾戶貧困戶搬遷到新村安置點,住進了敞亮的新房。

在宋觀廟村新村聚居點,水泥道平坦又寬敞,水電氣等設施齊備,購物店物質豐富,還配套了醫療衛生室,解決了當地貧困戶購物難、看病難等問題。

為解決群眾「不願搬」難題,讓搬遷群眾搬出幸福感,三臺縣充分尊重群眾的意願,在選址上綜合分析自然社會條件,依託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注重區域布局、面積管控、功能設計、風貌特色、人文景觀,拿出最好的地段、最好的位置,靠近鄉鎮、靠近市場、靠近公路和適宜居住的地方進行安置。

據了解,在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該縣統一規劃設計12套通用戶型圖集,對建築工匠進行系統培訓,確保住房建設標準和質量。並堅持政策引導和群眾主體相結合,在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監管的基礎上,建立搬遷群眾為主體的建設機制,集中安置點住房建設推廣「統規代建」的方式,分散安置住房建設積極推行按通用圖集自建或委託建築工匠代建方式。同時,因地制宜實行「一戶一檔」「一戶一幫」「一戶一策」,加強就業創業和產業發展政策扶持,解決搬遷群眾發展之慮、後顧之憂。

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優美的環境成就搬遷戶美好的生活家園。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該縣完成飲水管道建設80餘千米,道路硬化330餘千米,配套96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群眾安全飲水到戶率100%、廣播電視信號覆蓋率100%、通訊集中覆蓋率100%、就學改善100%、就醫改善100%,群眾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發展產業脫貧致富共奔小康

在魯班鎮桃花村聚居點,漂亮精緻的青瓦房掩映在綠色中,一排排綠意盎然的蔬菜充滿著生機,一張張喜笑顏開的笑臉,給冬日的鄉村增添繽紛的色彩。「住進新房子,還有好工作,貧困戶的帽子是戴不到頭上來了。」搬遷戶王金翠樂呵呵地說。

該村臨時黨委書記左上華表示,實施搬遷項目後,村上成立了水果和藤椒專業種植合作社,種植桃樹500畝、藤椒570畝、蠶桑150餘畝、水產養殖110多畝,解決了貧困戶就業增收問題。

搬遷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為確保搬遷群眾實現「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搬遷脫貧目標,三臺縣科學編制「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實施方案,強化後續發展。在實現搬遷規劃與後續扶持、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三同步」的同時,加強與脫貧攻堅其他專項規劃、政策措施的緊密銜接,將搬遷群眾後續扶持融入脫貧攻堅整體布局,同步推進土坯房拆除、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脫貧產業發展。

「搬出來日子是越過越好!」富順鎮華新村易地搬遷貧困戶周國倫告訴記者,自己一直住在土坯房裡,房屋破舊,生活用水無保障。一直想建新房,但是沒有資金。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後,自己不花一分錢就告別了土坯房,住進了村裡的新村聚居點。同時在合作社的引領下,他還發展了2畝多藤椒,地裡間種海椒、榨菜,成功摘掉了貧困帽子。

近年來,該縣有效盤活搬遷對象耕地、林地、宅基地資源,切實做好搬遷對象低保、醫保、養老保險有效銜接工作,著力解決搬遷對象的就業創業、就學、就醫等基礎性問題,在加快推進搬遷工作的同時,多點發力促進轉移就業,努力增加搬遷群眾收入,實現脫貧目標。加大財政涉農資金整合力度,採取產業扶持、技能培訓、勞務輸出、資產收益扶持等措施,大力推動實施藤椒、生豬產業基地扶貧工程、農業產業園區扶貧工程、扶貧龍頭企業帶動工程、鄉村旅遊扶貧工程等,多渠道解決搬遷貧困群眾本地就業問題。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成藤椒20餘萬畝,麥冬標準化種植6餘萬畝,生豬存欄110餘萬頭。

同時,鼓勵群眾自主創業,為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免抵押、免擔保的小額信貸支持。通過多種渠道、採取多種措施,全部實現每一搬遷戶中有就業願望和就業能力的勞動力至少有1人穩定就業。

來源:綿陽觀察

【來源:綿陽扶貧】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打贏兩場戰役群英譜」楊令:讓群眾住上新房子、找到「新路子...
    「現在我們不僅住上了新房子、子女找到了『新路子』、全家也過上了好日子。」搬遷群眾黃興激動地說道。  「住上新房子、找到『新路子』、過上好日子」。  2019年3月6日,瑞濠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擠滿了人群,共同慶祝瑞濠街道正式掛牌成立。  黨工委書記楊令站在函牌前,面對著1.7萬餘名搬遷群眾,許下了莊嚴的承諾:「讓這些從大山裡面搬出來的兄弟姐妹們住上新房子、找到『新路子』、過上好日子,我們基層幹部心裡才舒坦。」
  • 三臺:易地扶貧搬遷「搬」出美好生活
    「原來住的土坯房在山腰上,又舊又破,快要垮了,莫法住了……」站在新村聚居點的院壩裡,三臺縣金石鎮寨山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年近九旬的吳天壽老人向記者講述住在山腰上的種種不便。2019年,在當地黨委政府易地搬遷政策扶持下,吳天壽老人一家搬進了新居。新房子緊挨著村水泥路,出入方便。說起如今的生活,老人連連感嘆「享了政策的福」。
  • 「十三五」期間,貴州全面完成192萬人易地扶貧搬遷 搬進新生活...
    為擺脫貧困,政府果斷決策,將三寶彝族鄉實行整鄉搬遷至縣城阿妹戚託小鎮,誓讓群眾過上好日子。阿妹戚託小鎮是貴州易地扶貧搬遷的縮影。「十三五」期間,貴州全面完成192萬人的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搬遷人口佔全國易地扶貧搬遷人口總數的近1/5。
  • 四川涼山易地扶貧搬遷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住進好房子...
    其中,易地扶貧搬遷成為督戰重點:「十三五」期間,涼山易地扶貧搬遷35.32萬人,佔貧困人口總量的36%。只有打好搬遷「下半場」,才能讓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督促攻堅,確保按時搬進好房子    「施工表不合理,這讓群眾怎麼順利搬遷?」
  • 「我的扶貧故事」「感謝駐村工作隊讓我住進新房子!」丨普定縣總...
    「感謝黨和政府,感謝駐村工作隊,讓我們一家三代搬出了破舊房子,住進了縣城的新房子,我看病也非常方便。」  這是貓洞鄉聯合村貧困戶王興伍(化名)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住進新家時對跟蹤回訪的駐村工作組說的話。  脫貧攻堅,住房保障是一場硬仗。住房安全無法保障,就談不上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小個子」有「大能量」|黔西縣文峰街道易地搬遷...
    從農村到城市,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文峰街道辦事處惠風花園安置點的「新居民」們面臨著「如何穩?如何富?如何融入?」。文峰街道易地搬遷點群團工作站創新工作思路,主動擔當作為,以群團工作站平臺為支撐,開闢了一條管理服務搬遷群眾的新路子。
  • 「易」得日月換新天——江華易地扶貧搬遷見聞
    「走出大山心敞亮,幸福來自共產黨」,7月15日上午,筆者走進江華瑤族自治縣大石橋鄉金竹衝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安置點時,寫在安置房上的標語映入眼帘,向我們揭示了金竹衝貧困戶住上新房子、過上好日子的奧秘。2018年年底,趙大妹夫妻倆帶著80歲的母親和一個患有先天眼疾的兒子還有女兒從山裡搬出來,入住了位於大石橋鄉政府所在地的大石橋村馬腰山腳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感謝黨的扶貧好政策,我們才有今天的好日子。」趙大妹感激地說。 趙大妹說的「扶貧好政策」,就是指易地扶貧搬遷工程。
  • 住進好房子 告別窮日子 ——四川涼山易地扶貧搬遷確保「搬得出...
    為充分展現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效,現推出「媒體看易地扶貧搬遷」系列報導。編者按「媒體看易地扶貧搬遷」系列報導之四十五住進好房子 告別窮日子——四川涼山易地扶貧搬遷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山高谷深、土地貧瘠,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乃至全國的「貧中之貧」。
  • 金寨縣天堂寨鎮漁潭村的易地扶貧搬遷之路
    憶往事:滿懷惆悵釋真情汪慶德是村委會退居二線的老主任,講到前些年的住房,深有體會:「那幾年,我們村幹部就擔心下雨下雪,一遇到下大雨下大雪,就要轉移群眾,山上住得房子太破了,經不得大風大雨。」新屋組組長徐修身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也是從大山深處走出的易地扶貧搬遷戶,他說:「過去小孩上學早上4點鐘就要起床,遲了就趕不上去縣城的班車了。」
  • 城口:高燕鎮易地搬遷扶貧 貧困戶開起「輪椅上的農家樂」
    易地扶貧搬新家貧困戶住上明樓房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近日在走訪中了解到,去年10月1日,高燕鎮紅軍村三步梯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熱鬧非凡,紅軍村9戶貧困戶在新家門口集中擺起了「新家落成宴」,歡歡喜喜搬進新家迎接新生活。
  • 「貴州日報」望謨縣易地扶貧搬遷到義龍新區群眾感嘆——住在山裡...
    初冬時節,筆者見到義龍新區木隴街道麻山社區黨支部書記尤崇鋒時,他正在工作崗位上忙碌。尤崇鋒於2016年從望謨縣麻山鎮打務村利納組易地扶貧搬遷到義龍新區,現任木隴街道麻山社區支部書記。「『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羊兒下山要人抱,賣個豬兒要抬轎。種一碗,收一瓢,天不作美收不著。』這就是我老家的真實寫照。」
  • 府谷縣「社區工廠」讓易地搬遷群眾家門口致富
    51歲的王米林是府谷縣黃甫鎮黃糜咀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居住在新府山移民搬遷住宅區,丈夫身患三級殘疾,在新府山環衛所當環衛工人,一家人的日子過得緊緊巴巴。今年小兒子上大學的費用更讓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捉襟見肘。
  • 景泰縣蘆陽鎮石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走訪見聞
    譜寫幸福生活新篇章——蘆陽鎮石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走訪見聞白銀日報記者 貴富堂易地扶貧搬遷是黨中央、國務院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採取的一項重要舉措「十三五」期間,景泰縣對2396戶9961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搬遷,一大批群眾開啟了致富新篇章,過上了幸福生活。這其中,就包括搬遷到蘆陽鎮石城安置點的1000多戶困難群眾。孫治秀是蘆陽鎮石城安置點的搬遷戶,家裡有6口人。搬遷前,她家住在20公裡以外的山裡,靠天吃飯,種的是旱沙地,住的是破舊房子,全家年收入不到一萬元,感到生活沒盼頭。
  • 鎮坪:易地搬遷挪窮窩,黨建引領幸福路
    「做夢也沒想到我這輩子還能住進樓房,還能像城裡人一樣成了上班族,這日子越過越好咯!」家住在曾家鎮和順家園社區的易地搬遷戶肖大芳一邊繞著電子線圈,一邊說。肖大芳一家是2019年搬到和順家園社區易地搬遷安置點居住的。
  • 【決勝2020】銅仁萬山搬新家住新城 好日子在後頭_手機網易網
    11月26日,記者跟隨「決勝2020」看貴州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走進銅仁市萬山區旺家花園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一幢幢新樓房格外亮眼,一條條寬闊平整的柏油路四通八達,小學、幼兒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只見小區活動廣場上,幾位住戶正說笑聊天。
  • 河南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回顧 搬走的是貧困 遷來的是幸福
    這一成績是我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的結果。如今,全省上下正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目標,全面推進易地扶貧搬遷。  哪些人要搬遷  在伏牛山、太行山、大別山「三山」地區,我省有25.97萬貧困人口生活在大山深處。
  • 好「嫁妝」助推好日子——土橋鎮日光溫室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安居...
    村民種植辣椒苗    建在臨夏縣土橋鎮辛付村的300座日光溫室,是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送給來自全縣貧困山區300戶搬遷群眾的「嫁妝」,好「嫁妝」讓他們有了致富的根基,改變了原來的生產生活方式,換了一種活法,過上了更好的生活。
  • 貴陽市「十三五」時期成就巡禮之易地扶貧搬遷篇:搬進新天地 共築...
    2019年6月,隨著3019戶、12090人全部搬遷入住新家,貴陽提前完成「十三五」期間的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如何讓易地扶貧搬遷經得起人民和歷史的檢驗?他是這家超市的老闆,也是小區裡公認的致富帶頭人。但在搬遷前,他家卻是另一番模樣。他的老家在開陽縣高寨鄉高寨村王選組,當地土地石漠化、嚴重缺水,農業發展不好,也沒有產業支撐,他外出打工,破舊開裂的房屋成了危房不能住。
  • 「易」得廣廈千萬 開啟幸福新篇——永州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易地扶貧搬遷,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如何讓貧困群眾「搬得進、穩得住、能脫貧」?永州著眼全局,在規劃物理搬遷的同時超前謀劃「後半篇文章」,實現了搬遷與脫貧同步規劃、同步推進。農閒時養些雞鴨,基地負責人以消費扶貧的形式定期上門收購,日子過得比以前滋潤多了!寧遠縣大膽探索實踐「產業興旺」法則,鼓勵村「兩委」領辦合作社,完善「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等模式,在不少安置點走出了黨建引領產業發展的新路子。該縣始終一手抓貧困村支部建設,一手建強帶頭人隊伍,強化基層堡壘的戰鬥作用。
  • 「我的脫貧故事」就業培訓讓我過上了好日子丨烏當區下壩鎮新桃村...
    我叫班省翠,現年53歲,原系貴陽市烏當區下壩鎮新桃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019年6月,我家搬遷到烏當區東風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雲錦尚城社區2-403。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參加養老護理家政培訓班剛搬遷到雲錦尚城社區,家裡老公無穩定工作,有一個智障哥哥,生活沒有自理能力,兄弟在外做點小工,只能維持自身生活,而全家就靠我一個人在超市上班的1800元生活,遠遠不夠家庭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