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國飲,作為全世界消耗量最大的飲品,優點極多。
首先,是茶本身所具有的多種風味和功效令人愛不釋口。其次,三千多年的傳承讓茶成為了文化的載體,意義和內涵豐富。
喝茶,獨啜是修身養性,怡然自得;共品是溝通橋梁,主客盡歡;收藏茶是雅趣,贈茶是人見人愛。
只是喝茶的人多,懂茶的人少。因為不懂,對茶的負面評價就出現了:又苦又澀,喝了失眠,喝了肚子不舒服、頭暈等等。
這不是茶的錯。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茶有禁忌。當一個特殊體質的人在錯誤的時間喝了不該喝的茶,出現不良反應是必然的。
所以,不管我們以何種方式看待喝茶,隨緣也罷,愛好也罷,掌握一些簡單的基礎知識都是有必要的。畢竟是入口的東西,馬虎不得。
這裡是茶小學,我是校長兼班主任兼課代表,喝茶十幾年踩坑無數,好學茶知識又不求甚解,取各家之長融會貫通,有些許經驗供新手參考。
今天的課程,必備茶知識。
第一章 源起
先恭請祖師爺,陸羽。
唐代之前無「茶」字,陸羽改「荼」為「茶」,並著有《茶經》,當之無愧的茶聖。
實際上,到底是神農還是誰最早發現的茶樹已無從考證,但茶為人所用,一定是從嚼鮮葉開始的,取藥用價值。
生嚼鮮葉的苦澀可想而知,為好用又好喝,人們開始研究茶的做法及喝法。
其中制茶工藝是三國時期出現的,把葉子做餅曬乾或烘乾,之後出現蒸青技術,蒸青壓榨,去汁再制餅,極大降低了苦澀味。自唐至宋,官方開始研究制茶,工藝進一步完善,明代,散茶正式出現,至今。
而茶的喝法,唐之前是生煮,像喝蔬菜湯,唐代是加佐料煮或煎,有了很多講究,宋代流行點茶,程序複雜,甚至發展出鬥茶,明代出現沸水衝泡散茶的撮泡法,延續至今。
至於茶樹的種類、種植和採摘,那是大學的內容,茶小學不講。
第二章 類分
茶葉的通用分類法是按照顏色進行區分,有六系:綠、白、黃、青(烏龍)、紅、黑。另有花茶、藥茶等其他類別。
這種分類法一舉三得,按照茶湯顏色區分,按照發酵程度區分,也按照口感層次變化區分。
說茶湯顏色得上圖。
六大茶系裡的茶,都能按照以上茶湯顏色進行簡單區分。
再說發酵程度,說發酵就要提一下製作工藝,還是上圖。
其中揉捻這項工藝,唯獨白茶沒有,所以白茶更多的保留了茶樹葉本來的樣子。而其它茶,則是條索狀或捲曲或是壓到一起。
工藝的不同決定了茶口感的不同,這裡很難用圖片表達口味的層次變化,我們先用文字形容一下,六大茶系,從綠到青再到黑,他們的口感變化是從清鮮爽淡到柔香潤滑再到馥鬱醇厚,最後體驗回甘和韻味。
還不明白的話,就請出我校特聘助教,番茄,來類比茶的發酵程度和口感。
新鮮採摘的番茄,生吃的口感就像喝綠茶;切開涼拌的番茄,像喝白茶或黃茶;番茄炒雞蛋像青茶;番茄燉牛腩像紅茶;番茄醬像黑茶。
接下來進行總結,同時解釋一些關於茶分類的誤會,上圖。
了解以上內容後,大家對茶的分類算是有了一個粗略的認知。
分類最後一節的內容,是明確不同的茶所屬茶系,都是大家常見的名茶,還是上圖。
第三章 功效與禁忌
講功效和禁忌就離不開茶的內部成分,其中比較多的是茶多酚、胺基酸、生物鹼和其他多種微量元素。
先上一張圖,一步到位解釋茶所含物質與口感的關係。
茶葉的內部成分決定了甘香苦澀,而製作工藝的不同,尤其是發酵程度的不同,使茶內部成分和比例發生了化學變化,因而產生了不同的功效,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禁忌。
綠茶,零發酵,茶多酚最多,性微寒,清熱祛燥,提神醒腦,腸胃較弱的人群少喝。
白茶,輕發酵,富含茶多糖,性涼,適合降糖需求人群,不宜酒後飲用。
黃茶,輕發酵,富含茶多酚和咖啡因,性涼,提神醒腦,消食化滯,不宜睡前飲用。
青茶(烏龍),半發酵,性涼,降血脂、膽固醇,適合三高人群,不宜空腹飲用。
紅茶,全發酵,茶性溫潤,調節脾胃功能,適宜腸胃不好的人群。
黑茶,後發酵,性溫,改善腸道環境,調節脂肪代謝。
說禁忌其實算不上,只是有幾個需要注意的點,例如酒後不能馬上喝茶,空腹不喝茶,腸胃不好少喝綠茶,睡前不喝濃茶,隔夜茶不能喝等等。
至此,基礎茶知識整理完畢,掌握了這些知識,才能順利進入下一步,如何科學選茶。
下堂課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