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百家故事

2020-12-13 說於桑田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來源於網絡。

如果不是在2019年8月因為一點意外發生的小事決定恢復自由職業者身份,如果不是因為春節期間突然爆發的疫情讓自己一個多月沒有下樓,如果不是因為閒著沒事上網閒逛和一些網絡暴力做了一些小小的抗爭,也許我不會想起那件事。粗略算一下,已經過去十幾年了吧。是的,確實有十幾年了,時間過得好快,女兒都已經14歲了。

我的前半生和大多數人一樣,普普通通,沒做什麼大事,沒做什麼壞事,其實也做沒什麼值得稱讚的好事。如果不是那天意外接到的遠方的一個來電,也許,現在回想起來都會覺得自己也沒做什麼遺憾的事。

那是十幾年前,遠得我已經忘記了精確的年份,只記得當時用得最多的聊天工具還是MSN。記得晚飯過後準備打一會遊戲(只會玩大富翁),突然就接到了一個陌生的電話:電話是從遠在千裡之外的老家打來的,打電話的人是髮小M(化名)。當時的我很激動,要知道從我大學畢業留在NJ那天起,就和他們失去了聯繫。驚訝的是M沒有好久不見的熱情寒暄,只是語氣平靜地說了一句話:你把你網上的那篇文章刪了吧。當時的我由於激動,一時沒有想起是什麼文章,而且這文章和M有什麼關係。M說:就那篇裡面有我名字的文章。我不太懂是什麼,反正你把它刪了就行。然後就掛了電話。

我坐在床上,還沒有從遠方來電的激動情緒中走出來,就又增添了突然的焦慮。怎麼了,發生什麼事情了?發懵了一小會,我忽然想起,有一段時間特別流行寫個人博客,自己也心血來潮的寫過幾篇,其中有一篇回憶錄,裡面寫到了自己兒時的幾個好朋友,用的都是真實的姓名。我趕緊上網,找到自己的博客,把內容全部刪掉,一個沒剩。然後又趕緊上網搜索M的名字,在瀏覽完幾乎所有相關的信息後,我的身體變得緊張僵硬起來,看著在一邊也跟著忙碌的愛人說:「我好像給我朋友惹禍了。」

原來,M的婚姻出了問題,有好事者在網上人肉搜索,挖到了我寫的那篇文章,而我的文章中寫道:小貓是一個漂亮的女孩子,從初中時,就有很多男生喜歡。且在文中寫了一兩件我覺得有趣的,男生追求她的事情。然後,好事者在網上拿我的文章開始外延,痛罵M私生活不檢點、男女作風有問題,從小就不是一個好人……

可怕的是,我發現,儘管我刪掉了博客,可網上一搜還是可以搜到我的那篇文章,那天晚上我幾乎想了我能想到的所有辦法,都沒有辦法讓那篇文章徹底在網上消失。後來的幾天,我請教了周邊的朋友,公司的同事,那篇文章仍然無法徹底抹去。我絕望而又抱歉地給M發了簡訊:我已經刪掉了博客,但是網上仍然可以搜到那篇文章,我盡力了,給你造成的困擾,我非常非常抱歉,我不奢求你的原諒,你恨我吧。M一直沒有回應我,我們後來也失去了聯繫,直到現在。

曾經的我以為,博客是自己在網上的私人空間,寫的都是自己的一些小心情,認識的人看了也沒什麼,不認識的人看到了反正也不認識我;而且文章中也沒有什麼對人不利的言語和事情,是自己真情實感的表達;以為只不過就是一篇文章,平凡如我能引起什麼波瀾?可後來,我從其他發小那裡得知:M那次事件後離了婚,獨自帶著一個孩子生活。然後斷斷續續從我父母那裡得知,M一直單身,直到現在。

我無意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我沒有想到,就因為一篇博文,我無意中成為了別人傷害M的幫兇。經過那次事件後,我再也沒有寫過博客,甚至很少上網。

直到2017年自己和朋友成立了一家公司,時間突然變得自由和彈性了起來,且幾乎90%的時間都在網絡上工作,而那件事情隨著時間也慢慢淡忘。加上因為孩子追星,我也順帶著在網上瀏覽一些娛樂圈、飯圈的動態。有時候看到有人指名道姓在網上對某某明星做一些片面的負面評論,我也會跟著在後面評論一番,希望在我們沒有確切證據之前,不要隨意的詆毀他人。

讓我重新又清晰回想起十幾年前的那件事的,是最近網上熱鬧非凡的ao3「227」事件。網上鋪天蓋地的真真假假的信息,一下子把我拉回了十幾年前,仿佛我就是那個在這場網絡風暴中的關鍵人物—那位作者「太太」。不同的是:她用了她偶像的真實姓名(網傳作者也是粉絲,如是謠傳,請告知我,我立即更正信息),而我用的是我發小的真實姓名;她寫的是同人文,而我寫的是回憶錄;她是擁有眾多粉絲的網絡寫手,而我是幾乎沒有粉絲的碼字愛好者;她的文章引發出了很多熱搜,我的文章只是被好事者利用;她的文章引發了各色風波,我的文章給M造成了負面影響:她所處的這個時代的網絡暴力空前盛行,而我當時網絡暴力其實還沒這麼肆無忌憚。

我相信,她和我一樣,並沒有想到,有一天,自己寫的文章會引起一場風波,導致一個人或者一些人的人生從此發生改變。當我看到網上的那些被誇大、外延、臆想、甚至可能是杜撰的信息,仿佛看見了我自己當年的那篇文章是如何在網上被人誇大、臆想、杜撰,最終變成了一把把利刃,一刀一刀的在凌遲M的身體和心靈。

這就是我為什麼痛恨網絡暴力的原因,這也是我為什麼看到有人連名帶姓轉發一些網上流傳的、未經證實的各種信息,並做出主觀臆斷甚至評判時,我總是忍不住想要去反駁的原因。儘管我當時所寫,都是真實經歷,但是就因為我沒有注意保護他人隱私(應該有化名,不應該用真實姓名),而給M造成了非常負面的影響。後來有朋友告訴我,無論有沒有我那篇文章,M都是要離婚的,只是,我那篇文章,成了別人辱罵M的有力依據。

誰是凌遲M的兇手?我?我的那篇文章?挖我文章的人?利用我的文章斷章取義、歪曲事實、造謠的人?轉發和傳播謠言的人?還是那些不明真相、跟風嘲諷的人?我的文章被人挖出、被各種解讀、並隨意在網上流傳、最終變成了暴力的武器,大家在轉發、評論的時候,可曾向我求證過,網上那些被重新解讀和流傳的信息,是不是事實?

圖片來自於網絡

就像大家在網上看到「227」事件時,有多少人在轉發相關信息或評論時,去求證過是否是事實?哪個人去問過相關部門,並給出了官方答覆:ao3是因為舉報被牆了?現在的事實是網站確實是被舉報了(有網友貼出粉絲舉報的帖子),ao3似乎不是被牆了(有網友貼出證據:ao3可以登錄了,官方已經發出聲明,只是巧合的網絡升級暫停使用,現已恢復正常),哪裡有證明肯定這兩件事是有必然的關係?網友在大肆幫作者「太太」申冤的時候,是否徵求過本人意見,她是希望平淡過去,還是不停的被帶入風暴中心,且累及他人?她是否授權給廣大網友替她發聲?那些不停為網站發聲的人,請問有多少人是真的知道ao3,有多少是ao3忠實的用戶?

圖片來自網絡

可誰關心事實?誰關心真相?一些自媒體為了博取關注,才不會求證,他們希望話題熱度越高越好,越長越好;一些網絡暴民,也不會去求證,他們希望事情越亂越好,捲入的人越多越好,造成的後果越糟糕越好;一些學生粉,更不會去求證,在他們眼裡,反是我不喜歡的明星,就是我討厭的明星,你越涼涼,我越開心;一些吃瓜路人,有些懶得求證,看看熱鬧,有些無處求證,看不下去時評論裡反駁幾句。

其實,在這件事件裡,罵得兇、喊得多的,基本上都是路人。真正的當事人,基本都閉口不言,希望這件事情趕緊平靜下來,趕緊過去。畢竟,無論事情如何收場,所有的當事人在這起風波裡,心理都受到了很大的傷害,而和這件事情本來沒什麼太大關係的人,或多或少的成為了推波助瀾的幫兇。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在這件事裡,我頂多算是一個吃瓜群眾,因為有過被人當槍使的經歷,所以在看到一些不明就裡的跟著煽風點火的言論時,會去評論幾句。當然會遇到回懟的,不過有些回懟的語氣,基本上可以判定是未成年人,比如,他們會直接說:你肯定是某某的粉絲,別在這裡為他洗白等等,仿佛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人存在:要不就是粉絲,要不就是敵人。

如果是未成年人,我理解,因為我女兒也追星,他們這個年紀,認知存在偏見很正常。比如今天中午看一個歌唱比賽,她喜歡的人票數低了,她就覺得節目肯定有黑幕,如果喜歡的歌手票數高了,她就開心地說:嗯,這個節目還挺公平的。但是,可怕的是,現在有不少所謂的圈子,如飯圈、電競圈、耽美圈等等,粉絲基本上以未成年人為主,網上圍繞這些圈子的言論有不少是未成年人發表的言論,尤其是飯圈,語言暴力大多是部分未成年人由於無知而引發的。而我們網上一些所謂的大V,自媒體在轉發和評論這些言論的時候,是否有想過,這也許是只是少部分狂熱的未成年粉絲的認知偏見呢?而又有多少人自己根本沒去求證過,就隨意地用這些認知偏見去武斷的批判他人、踐踏他人和侮辱他人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網上看到一位網友的《我們與惡的距離》的觀後感,其中就一段話,特別觸動我,貼在這裡,供我們思考。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侵權請告知我。

今天寫出我的故事,也是想藉助我的親身經歷告知一些網友,如果不是你親自求證,請慎重對待網上傳播的信息,尤其是一些負面信息。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認知偏見,不要隨意的去惡意攻擊和侮辱他人,因為說不定哪一天,你也會成為風暴的中心。

心存善意,日朗月明。

相關焦點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1劇情介紹《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發生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後不同人的反應,因為兒子遇難而支離破碎的受害者家庭,逃避大眾的犯罪者親人,不被理解的律師……每個人的行為都值得深思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是多遠?故事從李曉明在劇院隨機殺人開始,他的父母因為難以面對公眾的譴責等原因躲藏起來,他的妹妹李曉文改名為李大芝,試圖開啟新生活,她開始了在品味新聞臺的工作,但是上司卻是兒子被李曉明殺死並且難以擺脫痛苦的宋喬安,在發現李大芝身份之後,宋喬安選擇派人跟蹤拍攝,打破了李家人平靜的生活。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時間:2019-04-20 14:29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熱播中,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該劇揭露了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諸多矛盾話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真實事件改編嗎 講述了什麼故事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現實題材改編的,當時的事件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討論,以電視劇的形式播出,讓更多人知道這個事情。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真實事件嗎  這部劇講述的是一件殺人案為開端,這殺人案背後帶來的一系列的影響,用鏡頭探討關於人性的一系列問題,可以說是很社會了,小編覺得跟韓國的素媛、匹諾曹這些電視劇是有的一拼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幾個家庭間的故事
    由一場殺人事件出發,《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幾個家庭間的故事。這部劇給犯人的鏡頭很少:沒有犯人的心路歷程,沒有犯人的犯罪過程、也沒有精妙的調查手法。它把鏡頭聚焦在與事件相關的幾個家庭,講述了事件帶來的影響。可以說,在我心目中,這部劇是近幾年來看到最好的華語劇。同樣是講述犯罪事件,我們看慣了懸疑劇。我們享受一步步揭開真相的快感,我們懲惡揚善的正義感也得到極大的滿足。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多視角敘事下的故事呈現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2019年上半年在臺灣播出的一部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由賈靜雯、吳慷仁等主演。敘述視角是敘事學當中的一個概念,指的是敘述主體(敘事者或劇中人物)與事件對應的狀態和位置,即敘述主體從什麼角度去觀察故事。許多社會惡性事件,我們「看」過、「害怕」過甚至「罵」過,只等媒體告訴我們「壞人已伏誅」,那麼然後呢?事件後似乎就能雲淡風輕了,其實不然。
  • 匠心|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電視劇,該片講述的是一起精神病患隨機殺人事件之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辯護律師及其家屬、一般的精神病患及其家屬、公共媒體以及精神病院如何面對傷痕、重建生活的故事。
  • 《我們與惡的距離》故事和角色觸及觀眾「痛點」
    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故事和角色觸及觀眾「痛點」 眼下豆瓣評分高達9.3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是她交出來的最新「演技證明」。在討論作品深刻立意的同時,賈靜雯變化也讓人驚喜。近年憑藉綜藝節目維持知名度、立起漂亮媽咪人設的她,在劇中複雜多面,工作場合她是下屬害怕的女魔頭,私生活也不怎麼樣:處理不好女兒還有丈夫的關係,一切「惡」循環從大兒子被人槍殺那天開始。
  • 我們和惡的距離
    他們和惡的距離是0.1毫米一一是金錢的厚度也是男女性別在這種家庭中的差距應該也不是最初應該也只是「獵奇」的心態作祟可是由此造成的傷害卻是難以想像的「快遞員」們和惡的距離但境外輸入病例隔三差五總要噁心我們一下和這也不無關係「反智者」們和惡的距離就是一副口罩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那麼戲劇的一等獎必須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豆瓣的評分為9.5分,第二個將於今年推出,非常期待。其實,看完這部戲,幸運的是happyending結尾,否則,很難死。看完這齣戲,很多人都會依次反省自己,如果我是劇中的一個角色,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 我們與惡的距離,與善的距離
    而兩年下來,黃只賠償了2.6萬元,而這期間,給女兒添車買房,出國旅遊過新年,這是一種怎樣的惡呢?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所以我們懂得尊老愛幼,見義勇為,我們可以不夠富有,不夠聰慧,但是不能沒有德行。
  • 現象級口碑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背後的故事,你了解嗎?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9.4超高分現象級口碑劇持續引爆社會熱議微博話題閱讀量3.5億次騰訊視頻播放量2.1億次《我們與惡的距離》著 者:呂蒔媛、公共電視 出 版: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官方授權,完整十集原創劇本×主創訪談×深度導讀賈靜雯等主演千字長文講述幕後故事,剖白表演體會內附百張精美劇照,隨時重溫名場面名臺詞名人推薦:我非常喜歡一個劇,叫做《我們與惡的距離》,裡面有一句臺詞很打動我,他說「看見的不用去相信,看不見的才要去相信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的界限如此清晰嗎?
    臺灣中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豆瓣給出了9.4的高分,也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的紮根,改編自臺灣的「小燈泡事件」,具有社會問題的真實性和代表性。《我們與惡的距離》由林君陽導演,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賈靜雯在劇院裡扮演宋喬安,她兒子因接電話疏忽而在兇殺案中喪生,她的家庭不再令人滿意了,因此老公和她的女兒背離了她,所以他們「被害者」是好的一面。然而在工作場所,宋喬安變成了「加害者」的形象。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受害者也是施害者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無論是死刑犯、受害者還是病人,真正承受壓力和痛苦的或許未必是他們,而是他們的家屬們。於是編劇呂時媛進行長達一年多的田野調查,共訪問了包括法官、律師、媒體從業人員、社工、精神科醫生等40多位相關人士,以假新聞、死刑犯、更生人、言論自由、強制就醫、合法殺人等問題為核心,寫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自開播以來一直以各種話題在引發網友的觀眾的思考。
  • 《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最近看了一部新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的是犯罪與人性的故事。劇中還有很久沒有在臺劇中出現的賈靜雯。在這部劇裡我看到了許多人性的交織。究竟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呢?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只在一念之間
    網易雲音樂推薦的新歌《別讓我走遠》,借著其慵懶但不失深刻的聲線一下洞穿了耳膜,再細細琢磨歌詞,順藤摸瓜,第一時間注意到了《我們與惡的距離》。但相比而言,新聞行業和律師行業才是現實中與我們最貼近的行業。《聚焦》面對多方壓力不動如山的豪邁,還記得《匹諾曹》中的那段話:真相就像碎片一樣散落在四處,從來不肯讓我們看到他完整的面目。當我們所找的東西不是真相的時候,真相會向我們發出瑣碎而又微弱的人信號,那就是懷疑。於是看似完美的真相,並不相稱的細微碎片,懷疑。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你是惡人還是好人
    善與惡之間有著清晰的界限嗎?我們又是以什麼樣的形式來定義人性之中的善惡,一系列不可饒恕的背後是殘酷的現實。這部《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高達9.5的劇真實的揭示了當下關於人性、家庭、媒體、夫妻之間的問題,在好與壞之間我們真的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嗎?
  •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真實事件改編的嗎?原型故事介紹
    來看看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真實事件改編的嗎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改編自真實事件嗎:  許久沒有露面的賈靜雯,這次一出面就是帶著新劇回歸,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電視劇可以說是近幾年難得一見的佳作了,這部劇講述的是一件殺人案為開端,這殺人案背後帶來的一系列的影響,用鏡頭探討關於人性的一系列問題,可以說是很社會了,小編覺得跟韓國的素媛、匹諾曹這些電視劇是有的一拼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悲劇為什麼會發生?
    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去年上映的一部劇,豆瓣評分9.5,名字就叫做《我們與惡的距離》。故事從多重視角展開:受害者家庭、加害者家庭、法扶律師及其家人、媒體、民眾、精神醫生及患者。當我們不再以單一的視角去看待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所有的悲劇都沒有贏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都有自己的難處,並且我們很難去體會別人的感受。因為,永遠沒有人能看到事件的全貌。劇中的人究竟犯了什麼錯,致使了這麼多悲劇的發生?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
    問一個九歲小孩,他會告訴你:「勿以惡小而為之,毋以善小而不為」,好壞之間從來就沒有準確的鴻溝,做與不做全在一念之間。新聞高管宋喬安,公報私仇,用媒體公器惡意曝光下屬隱私,是惡。律師王赦,小時候加入幫派,由於生病而錯過跟兩位哥哥去殺人的車子,他從前差點殺人,是惡。
  • 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去年有一部炙手可熱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當時看到好多閨蜜、同學們紛紛在朋友圈吹爆這部劇,網上也是好評如潮,我就挺想抽時間觀瞻一下。但是,去年由於一些原因,還是將這部劇擱置了:一方面,我當時沉迷於《明朝那些事兒》,另一方面,去年經歷了好多波折,擔心這部劇太過壓抑和黑暗,也就沒有勇氣去觀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