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經常發脾氣,家長要知道壞情緒是會傳染的,警惕「踢貓效應」

2020-12-21 彥爸娟媽育兒

娟兒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皮皮媽媽最近很心煩,今天在公園陪孩子玩的時候,到時間要回家了,孩子不肯走!

「不聽話是吧?皮癢了是不是?給我滾回家去!」媽媽這樣兇皮皮。

有個小朋友看到皮皮拿了一個球,很想過來跟他一起玩,皮皮看到小朋友走近了,就大喊:「你走開,信不信老子打死你!」,小朋友止步,看了一會兒又靠近了,皮皮走上去就把他推倒,還大聲喊著:「滾開!我討厭你!」

被皮皮這樣對待,這個小朋友哭得稀裡譁啦,皮皮媽只好拉著自家孩子賠不是,哪知皮皮非但沒有道歉的意思,還吼媽媽「我沒錯!不要你管!」這下皮皮媽媽忍不住了,抬手就打了他兩巴掌。

皮皮的脾氣怎麼這麼差勁?」冷靜下來後,皮皮媽很自責,因為皮皮說的那些話和糟糕的態度,是在家大人們教訓他常用的,沒想到皮皮學來後,對外面的小朋友用上了。這不就是最簡單的「踢貓效應」鏈嗎?

什麼是「踢貓效應」

大家對踢貓效應是這樣描述的:「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過程,即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洩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

在上面的事情裡,對皮皮發脾氣的父母在金字塔頂端,然後是皮皮,被欺負了的小朋友是底層無辜的「貓」。我們很容易發現以下兩點:

1、壞情緒會像瘟疫一樣,不斷向更弱者蔓延

除了最後的「貓」以外,每個角色都有錯。不愉快和緊張的情緒越高,對認知的幹擾越大,會影響人們的判斷力,做出追悔莫及的事情,使事情像蝴蝶效應一樣,發酵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施暴者和受害者會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弱小。

2.糟糕的情感體驗隨著鏈條增長,不但沒有消失,總量反而越來越多。

每個人都不是獨立存在的,作為社會人,不斷被人影響,同時也影響著別人。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認為: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我們可以選擇繼續傳遞負面能量,更可以選擇適時地終止它。

如果我們無法控制前面的10%,完全可以通過自我調整心態與行為決定,剩餘90%的不愉快不發生。當然,在這一點上孩子們往往無能為力,家長需要做好示範。畢竟,每一個「皮皮」的惡劣話語和不當做法都是從大人那裡學來的。

家長的壞脾氣能帶給孩子什麼

1.不良的家庭環境,糟糕的親子關係。

幼年孩子的自我意識還未完全覺醒,在此之前,溫馨的家庭環境營造的良好親子關係,會讓孩子在情感上和家長緊密聯繫在一起。青春期來臨,激素造成孩子的情緒動蕩和情感變化,他們會傾向於願意向父母傾訴和尋找幫助。否則,會容易提前在精神方面徹底地「自立門戶」。真正成熟的父母,應該控制好自己的負面情緒,給孩子持久而穩定的愛。

2.如出一轍的壞脾氣,差勁的社會關係。

家長放任自己的情緒泛濫,對無辜的孩子發洩,會讓孩子暴露在被忽略情感、得不到尊重、被當做出氣筒的境況下,內心充滿不快、失去積極的陽光心理。不管孩子願不願意,長此以往,內心都會沾染到家長的消極情緒,形成和家長一樣的壞脾氣,反過來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家人。隨著時間推移,情緒和情感上的施暴者和受虐者會發生反轉,還會因為自小領略的「以強欺弱」影響他們接觸的其他人。

3.埋下危險的種子,把壓抑的情感用錯誤的方式向弱者尋求發洩。

那隻長期被負面情緒包裹的「貓」,終有一天,會忍無可忍瘋狂爆發,把鋒利的爪牙伸向更弱小的存在。

貴陽那個對兩歲小女孩揮刀相向的大學生,被抓的時候還在叫喊「我不是弱者」,斷送了別人的生命和自己的前程,徒留兩個家庭難以恢復的傷痛。

新聞裡爆出的某地男子持刀砍殺小學生報復社會的事件,同樣是這樣的弱者之怒。一旦歇斯底裡的爆發,後果都不堪設想。

家長情緒失控而殃及池魚,對孩子發洩完脾氣、冷靜下來以後,內心會產生負疚感。自己明明能意識到自己做的不對,相似情景卻不斷復現。提醒家長必須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拒絕糟糕的情緒表達成為「家庭遺傳」

遠離「踢貓效應」,請給孩子清靜

1. 家長要有意識讓自己的情緒快速平復。

覺得自己負面情緒達到極限之時,家長要主動尋求減壓,不要誤傷孩子。控制情緒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深呼吸,儘量使自己保持平靜。有人覺得默數數字很有效,數到十不能平復,那就數到二十,重要的是不要讓自己的怒火噴薄而出,燒到無辜的孩子身上。或者暫時離開導致不佳的環境,平復一下心情。

正如《情緒勒索》一書中寫的:當你感覺自己可能做出過度反應時, 最重要的是讓你的情緒不受當時情境幹擾, 恢復平靜。

2. 家長需要及時排解情緒。

光克制情緒,不對孩子發洩,不意味著負面情緒的消解,這些被壓制的情緒小怪獸還是會在某個場景的刺激下出來撒野。對失望或憤怒的發洩方式有多種,常見的有聽音樂、跑步、閱讀、傾訴等。家長及時用自己喜歡、適合的方式徹底發洩完不良情緒,從心底輕鬆愉悅起來,才能恢復對孩子的和顏悅色。

「努力不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在他人身上是一種值得驕傲的能力。」約瑟夫.布爾戈這樣寫道,這樣美好的能力希望大家都能擁有。

3、請家人來提醒自己的情緒異常。

前兩天,朋友跟我講了她和六歲的兒子之間的故事,我很受啟發。

她家有兩個孩子,小的還不到兩歲,有時候會因為生活瑣事對寶爸發脾氣,寶爸心情不好就會找兒子的麻煩,動輒訓斥,或者讓孩子「滾蛋」。

把一切看在眼裡的兒子直接對媽媽說「你不要老對我爸發脾氣,你再這樣我不理你了」,然後當天晚上到第二天上午,兒子真的沒有對她講一句話。

午後,我的這位朋友特意買了一個蛋糕,在小女兒睡著、老公去上班以後單獨和兒子分享並談話,經過換位思考,媽媽決定阻斷家裡的「踢貓效應」,和兒子達成了一致:下次覺得媽媽音量陡升,要發脾氣的時候,提醒媽媽控制情緒。

這個方法效果非常好,我的朋友重新贏得了孩子的敬愛,她家裡已經和諧了很久了。

每個人對情緒的處理方式不同,但是遷怒於弱者轉向攻擊真的不是可取的行為。在單位我們不可能領導的不滿,因為領導是上位者,人們自然地容易選擇把糟糕的情緒發洩到無關痛癢的人身上;為什麼在家裡我們明明最愛孩子,卻總是讓他們成為壞情緒的回收站呢?

我們在孩子身上看到的似曾相識的影子,就是家長自己的形象。把孩子也當老闆,不要遷怒於他們,自己學會擺平生活的不悅吧,誰讓我們是成年人呢!

今日之問:生活中你是怎樣化解壞情緒的呢?你的孩子會成為可憐的「貓」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我是娟兒媽媽,也是一位家有萌寶的寶媽,每天會跟大家分享更多育兒知識,幫大家解決帶娃的困惑和煩惱,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心理學「踢貓效應」: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孩子容易鬧情緒
    01■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孩子容易鬧情緒試想一對父母如果經常吵架,他們的孩子是否會受到影響父母在一起幾十年,生活中難免有爭吵,有時候只是因為一些小事情,卻輕易地觸發怒火,造成的後果猶如「踢貓效應」一般,摧毀幸福的家庭,給孩子造成難以抹去的傷害。
  • 孩子喜歡發脾氣?面對娃的負面情緒,家長可以試試「共生效應」
    很多父母本山就是有著壞脾氣的「熊家長」,他們在孩子依舊保持自己壞脾氣的本性,孩子受到家長的影響,不知不覺間就變成了會亂發脾氣的熊孩子。2,家庭氛圍的影響家庭氛圍的壓抑對孩子情緒也會產生負面效應。家庭氛圍不僅指的是親子之間,還有夫妻、婆媳,甚至是親戚之間。
  • 用心理學解讀《小孩》中凱文受「踢貓效應」產生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常見的就是自卑懦弱,形成討好型人格,孩子在為父母不穩定的情緒買單。「踢貓效應」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家長們需要引起重視。02、受「踢貓效應」影響的凱文是否可以擺脫現狀?通過「踢貓效應」的兩個故事,理解這種心理學效應起作用的深層次原因以擺脫方法「踢貓效應」會使人陷入「被壞情緒傳染、又把壞情緒傳染給他人」的惡性循環中,但可以擺脫「踢貓效應」的人,會更傾向於用豁達理性的態度,看待別人的不良情緒,會使自己的心情不被影響。
  • 讓你們見識下什麼叫踢貓效應,特麼笑死我了
    為什麼我們會遷怒,會踢貓呢?心理學上「踢貓效應」可以通過這個小故事來理解。壞脾氣,是傳染病,最先被傳染的就是家人。當一個人的情緒變壞時,潛意識會驅使他選擇下屬或其他無法還擊的弱者發洩,而受到上司或者強者情緒攻擊的人又會去尋找自己的出氣筒,這樣就形成了一條清晰的憤怒傳遞鏈條,最終的承受者——「貓」,即為最弱小、受氣最多的群體。踢貓效應強調,保持良好的工作情緒應從自身做起。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 孩子控制不好情緒,總愛發脾氣,家長要怎麼跟易怒寶寶相處?
    等到小蔡處理好女兒幼兒園的事後,她也並沒有放鬆下來,因為她知道,以女兒的脾氣,估計過不了多久,自己大概又會接到老師的"投訴"了。女兒茜茜如今雖然還只是個5歲的小丫頭,脾氣卻比許多青春期叛逆的孩子都大。平時在家裡,大人們稍有不順著她的地方,她就會大發脾氣丟東西,或者直接撲到大人身上亂踢、亂打一氣。
  • 孩子發脾氣,家長的5種錯誤反應,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敏感力」
    說到底,受不了孩子發脾氣,還是因為父母對孩子有控制欲。其實孩子發脾氣只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就像開心、高興一樣,並不會涉及到複雜的三觀,很多時候只是因為孩子不知道如何正確的表達情緒。簡單來說,就是孩子發脾氣時家長的回應態度,會直接影響了孩子情商的高低。如果家長不能正確認識並接納引導孩子的壞情緒,那麼對孩子情緒敏感力的養成是極為不利的。面對孩子的脾氣,家長們常見的錯誤反應一般有下面這五種,看看你中招了嗎?
  • 孩子情緒陰晴不定?都是「鐘擺效應」惹的禍,家長要懂得調控情緒
    有時孩子會因為一個東西壞了而難過很久;有時找不到一個玩具了,孩子會先喊爸爸媽媽,這時,找到了玩具倒還好,要是沒有找到的話,孩子哭得能把天給掀了。像其他家長一樣,面對孩子無理取鬧的行為,阿明夫妻會加以制止,告訴孩子這是不對的,嚴重時,他們也會選擇用懲罰的方式,引導孩子引起警惕。
  • 多點耐心,別把「壞脾氣」傳染給孩子
    孩子有好的情緒,也有壞的情緒,這都很正常。每當這種時候,如果父母沒有耐心、粗暴對待,很有可能把壞脾氣傳染給孩子。01「壞脾氣」是怎麼養成的?02別生氣,孩子不是故意和你作對每個「壞脾氣」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性格急躁、脾氣火爆的家長。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發脾氣,是因為覺得孩子不聽話,和自己作對。比如孩子生氣,哭鬧,亂扔東西,就會激怒父母,輕則呵斥、重則打罵。父母在對孩子發脾氣之前,不妨冷靜思考一下。換一個角度想想,孩子的這些行為不一定是針對你的,只是他們情緒的一種表達。
  • 孩子經常發脾氣、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家長需巧用「3C教育法」
    孩子不是天生就愛發脾氣,他們這種行為是由於長期的情緒積壓而造成的外在表象。只有當家長靜下心來反思孩子的成長,從中找到孩子發脾氣的真正原因。從原因出發,對症下藥,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學著掌控自己的情緒。勝負心不是不好,可是只會用發脾氣的方式來宣洩情緒的勝負心,不會給孩子帶來任何有益的進步。3、溺愛造成的驕橫跋扈這種經常發脾氣的孩子是最常見的。他們總是被特殊對待,被過分關注並且輕易滿足。當這種情況變成常態後,之後哪一次沒被滿足,孩子就會大發脾氣以示抗議。
  • 孩子經常亂發脾氣?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讓孩子掌控情緒
    情緒不穩定的父母,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場災難,家長們要了解。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時常會面臨孩子亂發脾氣的現象。很多時候只是稍稍說了孩子幾句,沒想到孩子就開始發脾氣,甚至還會亂扔東西來表達憤怒。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這些喜歡發脾氣,有些情緒化的孩子背後,往往有著一對情緒不太穩定的父母。
  • 孩子發脾氣是災難嗎?家長科學應對,影響孩子的情商和一生幸福
    等到孩子不再發脾氣了,問他為什麼發脾氣,是因為不能出門玩嗎?孩子否認,但是又總是說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讓他那麼生氣。A疲憊的說:「我家孩子的脾氣簡直讓我筋疲力盡,太難搞了。」我自己也遇到過孩子發脾氣一直停不下來的情況,知道孩子情緒崩潰是一件非常複雜又難搞的事情。
  • 如何改掉孩子經常發脾氣的毛病?育兒專家:這5個方法簡單又有效
    生氣和開心、快樂都屬於一種正常的情緒,但是如果孩子經常亂發脾氣,又或者總是咄咄逼人,那麼家長要交提高警惕了,由於孩子還小,在他的世界裡並沒有對錯之分,因此他們並不會覺得自己的行為有什麼問題,如果此時父母用打罵的方式回應孩子的生氣,那麼將會對孩子的一生造成巨大的影響。
  • 管教愛發脾氣的孩子,聰明的家長這樣做,孩子平和又知禮
    沒想到涵涵還發脾氣了,又哭又鬧的。小王怎麼和孩子說,她都聽不進去,到後來小王的耐心也沒了,直接對著孩子打了一巴掌。涵涵哭得更兇了,對著她媽媽又打又踢,最後都沒來得及吃飯,小王就直接帶著孩子回家了。小孩子的確不懂事,但是有時候難免會有自己的脾氣,但是也要有一個度,不可以無節制的發脾氣。
  • 《生氣的亞瑟》:一本絕無僅有的情緒繪本,探索孩子情緒的真相
    四、通過繪本的形式,讓孩子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覺察自己的情緒,知道不良情緒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害處,逐步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我們經常看到有的孩子為一點小事而生氣,大發脾氣。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孩子太小,掌管情緒的大腦前額葉皮層還沒有發育完全,他們沒有那麼好的自控力。一個人要在25歲左右,大腦才能完全發育好。
  • 讓孩子認識「踢貓效應」,比說教更有用
    踢貓效應"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發生在我們周邊,但卻經常被人忽視,我們通常將負面情緒帶入家庭,波及小孩,殊不知已經在小孩心裡埋下"亂發洩"的種子。我們經常對其小孩說教不應該"亂發洩"卻不知是由自己帶給小孩的。一生氣就"亂發洩",需讓孩子認識到"踢貓效應",這比說教更有用,值得每一位父母學習,它不僅僅對於孩子也是對於自身的要求。
  • 請不要被壞情緒打敗,你得在快樂中生活
    昨天一直在下雨,早上起來,要先送兩個孩子去幼兒園,二寶有點磨磨蹭蹭,等把孩子送到學校後,我和愛人再去上班,有點晚了。誰知道,路上一直堵車,導致我的心情極度的不美麗,甚至有點煩躁,心裡產生了無名之火。我才知道自己的壞情緒讓我們都變得小心翼翼,家裡沉悶悶的。我的壞情緒,傳染了很多人,從而導致了他們心情不好,他們心情一不好,也許會傳染更多的人。一想到這種可怕的結果,我真的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開端,思之深恐。
  • 孩子愛發脾氣怎麼辦?家長不用講道理,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是關鍵
    很多家長疑惑:孩子發脾氣時,講道理為什麼會對孩子沒有任何作用呢? 一、孩子發脾氣時,為什麼不能講道理 1. 認為父母不愛自己。 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需要的不是父母的滿篇大道理,而是父母無條件的撫慰。在孩子的世界中,小的只能容下父母兩個人,因此父母的任何舉動,都會激起孩子的反應。
  • 孩子睡覺經常「踢被子」,只是因為太熱了?媽媽要知道孩子多難受
    文|羊駝媽媽(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有很多家長發現,孩子在睡覺時經常會踢被子,有的時候家長都不知道孩子是什麼時候踢的,這樣孩子就很容易感冒。孩子如果經常踢被子,那麼家長就要觀察孩子的睡眠情況了,如果情況沒有改善,就需要帶孩子去醫院檢查,及時將病情控制住。睡覺踢被子可能有很多種原因,家長不要將事情想得過於片面,有些孩子在睡覺之前吃的太飽,這樣會影響到腸胃消化,睡覺時不安穩所以會踢被子。
  • 孩子愛發脾氣,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管理情緒呢?聰明父母這樣做
    你家孩子,會不會玩著玩著就突然生氣了呢?反正我家孩子是這樣,特別是到了兩歲的時候,經常發脾氣甚至亂丟東西,從來不會聽父母的話,甚至和父母吵架。所以,從那時候起我就知道,想避免孩子養成愛發脾氣的壞習慣,家長的正確引導很關鍵,聰明的孩子都這樣做。孩子為什麼會發脾氣呢?
  • 別和愛發脾氣的孩子較勁,請和美國孩子這樣學習情緒管理
    相信很多家長和老師都深有體會:情緒崩潰的孩子是讓人多麼束手無策。我們小時候接受的傳統教育並不允許孩子發脾氣,孩子如果發脾氣還會被認為是無理取鬧、不懂事。然而,孩子的壞情緒一旦爆發就如洪水般猛烈。其實,在教會孩子管理情緒之前,每個家長和老師都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情緒是不分對錯的,哪怕是壞情緒,也有它存在的理由。每個人都有權利感到憤怒或者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