娟兒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皮皮媽媽最近很心煩,今天在公園陪孩子玩的時候,到時間要回家了,孩子不肯走!
「不聽話是吧?皮癢了是不是?給我滾回家去!」媽媽這樣兇皮皮。
有個小朋友看到皮皮拿了一個球,很想過來跟他一起玩,皮皮看到小朋友走近了,就大喊:「你走開,信不信老子打死你!」,小朋友止步,看了一會兒又靠近了,皮皮走上去就把他推倒,還大聲喊著:「滾開!我討厭你!」
被皮皮這樣對待,這個小朋友哭得稀裡譁啦,皮皮媽只好拉著自家孩子賠不是,哪知皮皮非但沒有道歉的意思,還吼媽媽「我沒錯!不要你管!」這下皮皮媽媽忍不住了,抬手就打了他兩巴掌。
「皮皮的脾氣怎麼這麼差勁?」冷靜下來後,皮皮媽很自責,因為皮皮說的那些話和糟糕的態度,是在家大人們教訓他常用的,沒想到皮皮學來後,對外面的小朋友用上了。這不就是最簡單的「踢貓效應」鏈嗎?
什麼是「踢貓效應」
大家對踢貓效應是這樣描述的:「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過程,即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洩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
在上面的事情裡,對皮皮發脾氣的父母在金字塔頂端,然後是皮皮,被欺負了的小朋友是底層無辜的「貓」。我們很容易發現以下兩點:
1、壞情緒會像瘟疫一樣,不斷向更弱者蔓延
除了最後的「貓」以外,每個角色都有錯。不愉快和緊張的情緒越高,對認知的幹擾越大,會影響人們的判斷力,做出追悔莫及的事情,使事情像蝴蝶效應一樣,發酵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施暴者和受害者會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弱小。
2.糟糕的情感體驗隨著鏈條增長,不但沒有消失,總量反而越來越多。
每個人都不是獨立存在的,作為社會人,不斷被人影響,同時也影響著別人。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認為: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我們可以選擇繼續傳遞負面能量,更可以選擇適時地終止它。
如果我們無法控制前面的10%,完全可以通過自我調整心態與行為決定,剩餘90%的不愉快不發生。當然,在這一點上孩子們往往無能為力,家長需要做好示範。畢竟,每一個「皮皮」的惡劣話語和不當做法都是從大人那裡學來的。
家長的壞脾氣能帶給孩子什麼
1.不良的家庭環境,糟糕的親子關係。
幼年孩子的自我意識還未完全覺醒,在此之前,溫馨的家庭環境營造的良好親子關係,會讓孩子在情感上和家長緊密聯繫在一起。青春期來臨,激素造成孩子的情緒動蕩和情感變化,他們會傾向於願意向父母傾訴和尋找幫助。否則,會容易提前在精神方面徹底地「自立門戶」。真正成熟的父母,應該控制好自己的負面情緒,給孩子持久而穩定的愛。
2.如出一轍的壞脾氣,差勁的社會關係。
家長放任自己的情緒泛濫,對無辜的孩子發洩,會讓孩子暴露在被忽略情感、得不到尊重、被當做出氣筒的境況下,內心充滿不快、失去積極的陽光心理。不管孩子願不願意,長此以往,內心都會沾染到家長的消極情緒,形成和家長一樣的壞脾氣,反過來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家人。隨著時間推移,情緒和情感上的施暴者和受虐者會發生反轉,還會因為自小領略的「以強欺弱」影響他們接觸的其他人。
3.埋下危險的種子,把壓抑的情感用錯誤的方式向弱者尋求發洩。
那隻長期被負面情緒包裹的「貓」,終有一天,會忍無可忍瘋狂爆發,把鋒利的爪牙伸向更弱小的存在。
貴陽那個對兩歲小女孩揮刀相向的大學生,被抓的時候還在叫喊「我不是弱者」,斷送了別人的生命和自己的前程,徒留兩個家庭難以恢復的傷痛。
新聞裡爆出的某地男子持刀砍殺小學生報復社會的事件,同樣是這樣的弱者之怒。一旦歇斯底裡的爆發,後果都不堪設想。
家長情緒失控而殃及池魚,對孩子發洩完脾氣、冷靜下來以後,內心會產生負疚感。自己明明能意識到自己做的不對,相似情景卻不斷復現。提醒家長必須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拒絕糟糕的情緒表達成為「家庭遺傳」。
遠離「踢貓效應」,請給孩子清靜
1. 家長要有意識讓自己的情緒快速平復。
覺得自己負面情緒達到極限之時,家長要主動尋求減壓,不要誤傷孩子。控制情緒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深呼吸,儘量使自己保持平靜。有人覺得默數數字很有效,數到十不能平復,那就數到二十,重要的是不要讓自己的怒火噴薄而出,燒到無辜的孩子身上。或者暫時離開導致不佳的環境,平復一下心情。
正如《情緒勒索》一書中寫的:當你感覺自己可能做出過度反應時, 最重要的是讓你的情緒不受當時情境幹擾, 恢復平靜。
2. 家長需要及時排解情緒。
光克制情緒,不對孩子發洩,不意味著負面情緒的消解,這些被壓制的情緒小怪獸還是會在某個場景的刺激下出來撒野。對失望或憤怒的發洩方式有多種,常見的有聽音樂、跑步、閱讀、傾訴等。家長及時用自己喜歡、適合的方式徹底發洩完不良情緒,從心底輕鬆愉悅起來,才能恢復對孩子的和顏悅色。
「努力不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在他人身上是一種值得驕傲的能力。」約瑟夫.布爾戈這樣寫道,這樣美好的能力希望大家都能擁有。
3、請家人來提醒自己的情緒異常。
前兩天,朋友跟我講了她和六歲的兒子之間的故事,我很受啟發。
她家有兩個孩子,小的還不到兩歲,有時候會因為生活瑣事對寶爸發脾氣,寶爸心情不好就會找兒子的麻煩,動輒訓斥,或者讓孩子「滾蛋」。
把一切看在眼裡的兒子直接對媽媽說「你不要老對我爸發脾氣,你再這樣我不理你了」,然後當天晚上到第二天上午,兒子真的沒有對她講一句話。
午後,我的這位朋友特意買了一個蛋糕,在小女兒睡著、老公去上班以後單獨和兒子分享並談話,經過換位思考,媽媽決定阻斷家裡的「踢貓效應」,和兒子達成了一致:下次覺得媽媽音量陡升,要發脾氣的時候,提醒媽媽控制情緒。
這個方法效果非常好,我的朋友重新贏得了孩子的敬愛,她家裡已經和諧了很久了。
每個人對情緒的處理方式不同,但是遷怒於弱者轉向攻擊真的不是可取的行為。在單位我們不可能回懟領導的不滿,因為領導是上位者,人們自然地容易選擇把糟糕的情緒發洩到無關痛癢的人身上;為什麼在家裡我們明明最愛孩子,卻總是讓他們成為壞情緒的回收站呢?
我們在孩子身上看到的似曾相識的影子,就是家長自己的形象。把孩子也當老闆,不要遷怒於他們,自己學會擺平生活的不悅吧,誰讓我們是成年人呢!
今日之問:生活中你是怎樣化解壞情緒的呢?你的孩子會成為可憐的「貓」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我是娟兒媽媽,也是一位家有萌寶的寶媽,每天會跟大家分享更多育兒知識,幫大家解決帶娃的困惑和煩惱,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