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列夫·託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
我們希望每個孩子都是在幸福的家庭中長大,但現實是很多孩子都痛恨自己的原生家庭。
也有人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父母的性格、習慣等方面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父母是什麼樣,教養出來的孩子就是什麼樣,因此,「易怒」父母養出的孩子,更容易暴脾氣。
曾看過一個新聞,說的是一對父母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因為一個小問題意見不一,大吵起來,隨後更是動起手來,導致媽媽面部被毀了,爸爸被拘留了,只剩下孩子受驚無措地大哭。看到這個事情的時候,人們都很心疼這個孩子,紛紛指責這對父母不會控制壞情緒。
然而這並不是個例,父母吵架的時候,最遭罪的就是孩子,不但給孩子心理造成陰影,還可能導致孩子的性格變得跟父母一樣惡劣。
01■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孩子容易鬧情緒
試想一對父母如果經常吵架,他們的孩子是否會受到影響?我想很多人都會回答:是。父母一旦吵架,情緒變得惡劣,會很容易拿身邊的人撒氣,於是,孩子便成了 「受氣包」。
我表弟的家庭就是如此,舅舅是典型的大男子主義,在家庭事務上擁有絕對的掌控權,舅媽雖然性格溫柔,但也很有主見,兩人三天一大吵、兩天一小吵。
記得有一次去表弟家裡吃飯,把菜都擺上桌的時候,舅媽才想起來沒有買香菜,大家都說沒有也沒關係。
但舅舅卻不滿意:「你說你幹啥啥不行,出門前說了幾遍了還忘記 !」舅媽聽了也委屈:「你還說我,你不也忘記了嗎?」兩人說著說就吵吵了起來,舅媽一摔筷子:「不吃了!」
表弟一驚,手上的玻璃杯沒抓穩,掉地上碎了。
舅舅轉而把氣撒在了孩子身上,大聲吼道:「你怎麼這麼不聽話!跟你媽一樣,要造反嗎?」表弟兩眼一紅,突然就哭著跑出去了,大家都說趕緊去追孩子,舅舅卻說:「讓他去,出去了就不要回來!」最後這場飯很尷尬地收場。
後來,表弟進入青春期後變得十分叛逆,經常跟父母對著幹,還鬧得要離家出走。直到有一天,表弟沒錢用了打電話給我,我讓他趕緊回家,表弟倔強地說:「寧願死外邊也不回家。」
父母在一起幾十年,生活中難免有爭吵,有時候只是因為一些小事情,卻輕易地觸發怒火,造成的後果猶如「踢貓效應」一般,摧毀幸福的家庭,給孩子造成難以抹去的傷害。
02■「踢貓效應」
「踢貓效應」是一個心理學名詞,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傳染機制:
一個父親在工作上被上司批評,心裡窩火又不敢頂撞,回家後對做飯的妻子一通挑三揀四。被罵的妻子感到莫名其妙和委屈,對正在寫作業的孩子一頓嘮叨、嫌棄。孩子怒而摔門出去,路上被一隻小貓擋路,氣得踢了一腳。小貓因為受驚跑馬路上,一輛車飛馳而來……
可見,人類的壞情緒會根據社會強弱關係逐級傳遞下去。要知道,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也有自己的思想思維,受氣了也會想要發洩。而孩子作為家裡最小的一個人,不敢直接對長輩撒氣,於是,便可能會向同伴、寵物等產生暴力行為。
03■父母應該怎樣控制自己的情緒?
情緒是有傳染性的,父母首先得自己控制好情緒,才能以身作則讓孩子也學會控制情緒。
①「數顏色法」
控制情緒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一個十分有效的方法,便是美國心理學家費爾德(Leonard Felder)提出的「數顏色法」。
顧名思義,當父母感到自己快要爆發情緒的時候,就可以觀察周圍的景物,然後在心中默默念這些物體的顏色,比如:牆壁是白色的、桌子是黑色的、杯子是黃色的、孩子今天穿的衣服是紅色的……
在「數顏色」的過程中,你的注意力會被分散,憤怒情緒稍微冷靜下來,才能理性地看待問題。這個方法很簡單 ,如果父母每次都有意識地去做,能減少很多壞情緒的傳遞。
②「情緒ABC理論」
「情緒ABC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其中,A是激發事件, B是信念, C是後果。心理學家認為,C不是由A直接引發的,B起到很關鍵的作用。
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負面情緒和行為結果,不是某一事件直接引發的,真正的原因是人們對這件事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比如孩子考得差這件事情,不是父母生氣的直接原因,但父母一想到會令自己沒面子,就會怒火中燒。
因此,父母如果能改變自己的偏見和不正確認知,就能減少負面情緒爆發,家庭矛盾也會少很多,孩子才能在一個健康有愛的家庭中長大。
04說給父母聽:
壞情緒是會傳染的,無論父母在工作上有多不順心,回家之前都要把壞情緒收起來,不要把孩子當成「情緒垃圾桶」。
今日互動話題:你曾經因為發脾氣對孩子造成過傷害麼?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