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踢貓效應」: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孩子容易鬧情緒

2020-12-15 小歆的媽咪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列夫·託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

我們希望每個孩子都是在幸福的家庭中長大,但現實是很多孩子都痛恨自己的原生家庭。

也有人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父母的性格、習慣等方面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父母是什麼樣,教養出來的孩子就是什麼樣,因此,「易怒」父母養出的孩子,更容易暴脾氣。

曾看過一個新聞,說的是一對父母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因為一個小問題意見不一,大吵起來,隨後更是動起手來,導致媽媽面部被毀了,爸爸被拘留了,只剩下孩子受驚無措地大哭。看到這個事情的時候,人們都很心疼這個孩子,紛紛指責這對父母不會控制壞情緒。

然而這並不是個例,父母吵架的時候,最遭罪的就是孩子,不但給孩子心理造成陰影,還可能導致孩子的性格變得跟父母一樣惡劣。

01■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孩子容易鬧情緒

試想一對父母如果經常吵架,他們的孩子是否會受到影響?我想很多人都會回答:是。父母一旦吵架,情緒變得惡劣,會很容易拿身邊的人撒氣,於是,孩子便成了 「受氣包」。

我表弟的家庭就是如此,舅舅是典型的大男子主義,在家庭事務上擁有絕對的掌控權,舅媽雖然性格溫柔,但也很有主見,兩人三天一大吵、兩天一小吵。

記得有一次去表弟家裡吃飯,把菜都擺上桌的時候,舅媽才想起來沒有買香菜,大家都說沒有也沒關係。

但舅舅卻不滿意:「你說你幹啥啥不行,出門前說了幾遍了還忘記 !」舅媽聽了也委屈:「你還說我,你不也忘記了嗎?」兩人說著說就吵吵了起來,舅媽一摔筷子:「不吃了!」

表弟一驚,手上的玻璃杯沒抓穩,掉地上碎了。

舅舅轉而把氣撒在了孩子身上,大聲吼道:「你怎麼這麼不聽話!跟你媽一樣,要造反嗎?」表弟兩眼一紅,突然就哭著跑出去了,大家都說趕緊去追孩子,舅舅卻說:「讓他去,出去了就不要回來!」最後這場飯很尷尬地收場。

後來,表弟進入青春期後變得十分叛逆,經常跟父母對著幹,還鬧得要離家出走。直到有一天,表弟沒錢用了打電話給我,我讓他趕緊回家,表弟倔強地說:「寧願死外邊也不回家。」

父母在一起幾十年,生活中難免有爭吵,有時候只是因為一些小事情,卻輕易地觸發怒火,造成的後果猶如「踢貓效應」一般,摧毀幸福的家庭,給孩子造成難以抹去的傷害。

02■「踢貓效應」

「踢貓效應」是一個心理學名詞,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傳染機制:

一個父親在工作上被上司批評,心裡窩火又不敢頂撞,回家後對做飯的妻子一通挑三揀四。被罵的妻子感到莫名其妙和委屈,對正在寫作業的孩子一頓嘮叨、嫌棄。孩子怒而摔門出去,路上被一隻小貓擋路,氣得踢了一腳。小貓因為受驚跑馬路上,一輛車飛馳而來……

可見,人類的壞情緒會根據社會強弱關係逐級傳遞下去。要知道,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也有自己的思想思維,受氣了也會想要發洩。而孩子作為家裡最小的一個人,不敢直接對長輩撒氣,於是,便可能會向同伴、寵物等產生暴力行為。

03■父母應該怎樣控制自己的情緒?

情緒是有傳染性的,父母首先得自己控制好情緒,才能以身作則讓孩子也學會控制情緒。

①「數顏色法」

控制情緒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一個十分有效的方法,便是美國心理學家費爾德(Leonard Felder)提出的「數顏色法」。

顧名思義,當父母感到自己快要爆發情緒的時候,就可以觀察周圍的景物,然後在心中默默念這些物體的顏色,比如:牆壁是白色的、桌子是黑色的、杯子是黃色的、孩子今天穿的衣服是紅色的……

在「數顏色」的過程中,你的注意力會被分散,憤怒情緒稍微冷靜下來,才能理性地看待問題。這個方法很簡單 ,如果父母每次都有意識地去做,能減少很多壞情緒的傳遞。

②「情緒ABC理論」

「情緒ABC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其中,A是激發事件, B是信念, C是後果。心理學家認為,C不是由A直接引發的,B起到很關鍵的作用。

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負面情緒和行為結果,不是某一事件直接引發的,真正的原因是人們對這件事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比如孩子考得差這件事情,不是父母生氣的直接原因,但父母一想到會令自己沒面子,就會怒火中燒。

因此,父母如果能改變自己的偏見和不正確認知,就能減少負面情緒爆發,家庭矛盾也會少很多,孩子才能在一個健康有愛的家庭中長大。

04說給父母聽:

壞情緒是會傳染的,無論父母在工作上有多不順心,回家之前都要把壞情緒收起來,不要把孩子當成「情緒垃圾桶」。

今日互動話題:你曾經因為發脾氣對孩子造成過傷害麼?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用心理學解讀《小孩》中凱文受「踢貓效應」產生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踢貓效應」是一種在職場、家庭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影片《小孩》講的是一位男孩的成長之路,所以今天我就以《小孩》中的凱文為例,談談家庭生活中的「踢貓效應」。在文章第二部分,我將從兩個故事出發,談談「踢貓效應」產生的深層原因,以及如何擺脫它帶來的影響;文章最後,我將結合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和心理學知識,談談如何父母該如何做才能避免孩子成為「踢貓效應」中的受害者。01、凱文身上的「踢貓效應」到底是什麼?
  • 孩子經常發脾氣,家長要知道壞情緒是會傳染的,警惕「踢貓效應」
    這不就是最簡單的「踢貓效應」鏈嗎?什麼是「踢貓效應」大家對踢貓效應是這樣描述的:「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過程,即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洩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
  • 不和諧的家庭氛圍,容易養出失控的孩子,父母要避免當孩子面吵架
    還有人說夫妻在一起,就是通過吵架磨合而增進感情的。夫妻兩人來自不同的家庭,平時的生活難免會有分歧,偶爾吵吵鬧鬧也很正常,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一定要避免在孩子面前去吵架,成年人激烈的情緒很容易給孩子的內心留下陰影。據調查結果顯示,生活在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心裡有問題的孩子達到31.68%。
  • 動畫《吵架的父母》:父母「情緒失控」,是孩子看到最恐怖的電影
    這個短片帶給我們家長很多的教育啟示,現在我們以父母的"情緒失控"是孩子看到的最恐怖的電影來解讀這個短片。文章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1、短片的環境是相對恐怖的,可是父母吵架的樣子在小女孩看來堪比怖片甚至是更加的恐怖。
  • 生活在一個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對孩子未來一生的影響有多大?
    孩子需要的是安全感,他不是怕天塌地陷,而是怕父母關係不和諧。安全感足夠,孩子才會很好地發展出獨立的自我。 如果父母關係不和諧,經常吵架、打架,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有些創傷終身難以癒合。
  • 在線心理諮詢師:父母經常吵架、打架,對孩子的影響大嗎?
    這樣的婚姻可能存在三大問題:一是夫妻之間經常劇烈爭吵甚至存在家庭暴力,二是兩個人冷漠以對、零溝通甚至存在冷暴力,三是存在喪偶式育兒或者雙方出軌等,甚至有的家庭這三大問題同時存在。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這樣的家庭狀態往往比離婚對孩子的傷害更大。尤其是父母吵架打架,對孩子造成的心理陰影和心理創傷,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 讓你們見識下什麼叫踢貓效應,特麼笑死我了
    為什麼我們會遷怒,會踢貓呢?心理學上「踢貓效應」可以通過這個小故事來理解。壞脾氣,是傳染病,最先被傳染的就是家人。現代醫學越來越多地證明,人的許多疾病和負面情緒密切相關。有一本書叫Deadly Emotions(《致命的情緒》),作者是美國執照家庭醫生 Don Colbert。他在書中引證了許多近年來關於情緒和疾病關係的研究。脾氣差的人最容易生氣,也最傷害身體。
  • 父母吵架,最大的輸家是孩子
    在各種答案裡,我們看到了很多在父母吵架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所經歷的痛苦,以及父母吵架對他們長大後的深遠影響。 那麼,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傷害到底有多大呢?  父母吵架,看似只是語言的爭辯,其實是雙方情緒的對抗,這些情緒承載了太多負能量,影響了家庭系統的穩定。
  • 讓孩子認識「踢貓效應」,比說教更有用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小孩往往只要遇到不順心的事就容易暴怒甚至做出過激的行為,如破口大罵、作弄他人、打架、甚至跟父母頂嘴、忤逆家長等等,不僅僅影響孩子健康的成長,更危及自己,及他人,嚴重的更變成社會的危害。那麼身為父母的我們應該如何讓孩子意識到其一生氣就發洩的危害呢?如何教育孩子正確對待情感呢?是否只能對孩子進行一系列說教,"循循善誘"呢?答案是否定的。
  • 孩子升初三後逢考必哭,怎麼辦?從情緒層面解讀有效親子溝通
    這與她的佛系性格有關,也與我們家庭氛圍向來寬鬆民主,學習上沒有給她太大壓力有關。其實,初中階段的孩子情緒還不夠穩定,這是由生理結構決定的。從大腦構造看,邊緣系統是最原始的情緒控制系統,情緒狀態由邊緣系統控制。孩子只有長到16歲以後,情緒由大腦額葉控制,有更多的理智和認知,通過改變自己的想法來改變情緒。
  • 孩子愛發脾氣?父母需要對情緒多些了解了
    孩子特別愛發脾氣!作業寫不好,發脾氣;和小朋友鬧矛盾,發脾氣;東西找不到,發脾氣……其實,問題的關鍵可能不是孩子發脾氣,而是因為孩子發脾氣,使得我們的憤怒情緒被調動起來,接著就會出現一系列的衝突。很多父母會強調,我並不想跟他發火,但是看他那樣子,我就是忍不住想讓他立即停止,但是我越壓制,他就越變本加厲。
  • 父母經常吵架,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別不信,這是孩子的心理陰影
    在和小亞交流後,老師了解到:小亞的父母在家經常當著小亞的面吵架,他的父親是易怒人格,常常一時起怒火,隨後又消下去。對於小亞來說父母吵架已經成了家常便飯。小亞在父母的吵鬧聲中成長,嬰幼兒時期常因此經常做噩夢,甚至到了十三歲才停止尿床。
  • 吵架比離婚更易致孩子心理問題:6歲娃因父母吵架患上應激障礙
    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醫學心理學教授進行的關於家庭關係對於孩子心理問題影響的調查中也顯示,爸媽經常吵架的家庭比離婚家庭的孩子問題檢出率還高出2%,這間接說明了父母吵架比離婚更容易導致孩子的心理問題。或許我們都知道在孩子面前爭吵不好,但夫妻之間吵架是難免的,如何科學吵架將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這是父母最該考慮的。
  • 父母吵架拉扯,失手致4歲孩子墜樓身亡:情緒化的父母,到底有多可怕?
    家長走後,辦公室裡一位老師氣憤又無奈地說道:「有這樣情緒化的家長,孩子怎麼能健康成長?」俗話說: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是什麼樣子的,孩子也多半是那樣的。父母經常情緒失控,孩子也很難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容易變成一個愛衝動、情緒化的人。
  • 9歲男孩搶積木被女孩爸爸扇耳光:情緒失控的父母,有多可怕!
    這些父母基本上不願意和孩子交流,也很少尊重孩子,出現問題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們處理問題的方式往往比較容易情緒化,這樣做不僅處理不好問題,還會讓問題變得更加糟糕。
  • 孩子一犯錯,父母就發火?4招趕走「炸彈」,變身情緒管理高手
    情緒是與生俱來的,但個體的情緒會受到後天環境的影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社會化場所,家長尤其是父母,是孩子的直接模仿對象,父母的情緒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穩定而深遠的影響。2. 童年時期原生家庭的創傷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受過原生家庭的傷害。
  • 不要經常在朋友圈發負能量 不然連被屏蔽了都不知道
    抱怨家裡人不會體諒自己,總是跟自己吵架;抱怨身邊的朋友不好相處,叫不到知心好友;抱怨工作難度太大,懷疑領導故意為難自己;一個人如果總是抱怨充滿負能量的人,身邊的人不愛與之聊天交往,影響人際關係。一個總是抱怨不順的人,很難真正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從而改變生活。沒有誰的生活是一帆風順的,每個人都在與人生苦戰。
  • 父母吵架拉扯,失手讓孩子墜樓身亡:情緒化的父母,到底有多可怕?
    12月30日,安徽肥東縣一小區發生一起慘劇,夫妻二人在家中吵架,4歲兒子意外從14樓墜亡。據鄰居介紹,當時是夫妻在吵架,老婆想要跳樓,老公拉著老婆不讓跳,失手讓孩子掉了下去。看到這則消息,安全君十分痛心。無論父母有多麼後悔,都挽回不了一條鮮活的生命。
  • 夫妻吵架,丈夫刀劈女兒的作業:情緒不穩定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孩子不僅親眼目睹了父母吵架的全過程,還被捲入其中,成了已然瘋狂了的父親的出氣筒。 教育學家尹建莉說: 「你對孩子發的三分脾氣,會對孩子造成七分傷害。」 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自己對孩子發洩的情緒垃圾,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
  • 父母三天兩頭吵架,給孩子帶來3點傷害,該如何挽回?
    一場疫情,讓很多原本平靜的家庭開始出現裂痕,長時間的居家休息,很多本來感情不深的夫妻開始逐漸出現矛盾,長期累積下來非常容易爆發,最近疫情得到了一定的緩解,很多夫妻直接就去辦了離婚手續,有孩子的夫妻開始無止盡的爭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