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藤動,藤動。無電啦無電啦。大人慾點燈撐船過暹羅,大人邊拍蚊邊點燈。」來自潮汕的六甲番樂隊,輕語淺唱著兒時家鄉一個停電的夜晚。這類關於家鄉回憶、老一輩口口相傳的故事,自9年前開始被六甲番樂隊記錄進歌詞裡。
作為樂隊曲目創作的主力,李四順在潮州浮洋鎮的20年成長經歷和從小到大聽奶奶講的故事,成了他的素材庫。
奶奶講故事的場景也曾被李四順寫進歌裡。
歌曲《芻狗之歌》寫的就是幼時某個停電的夜晚,他們搬著凳子來到村口,和鄰居們點著燈嘮家常的場景。這段兒時回憶也讓長大後的李四順有所感悟,離開家鄉的人們在大城市裡隨波湧動,各式信息科技設備快速推動著人們向前走去,再也沒有那些停電的夜晚來讓人們停止腳步,復盤曾走過的路。
李四順還曾大膽地將潮劇《柴房會》的經典片段唱進歌曲《朝代尾》中,那是一段關於奶奶娘家的回憶。
歌詞取材於奶奶娘家做香菸生意的故事,那時日本人佔領潮州,為了避開日軍關卡,她們只能悄悄將香菸藏在身上,做完買賣再在深夜翻過山嶺回家,而山腳就有日本人設立的防線。
歌詞「弟矮來到阿嫲的懷裡/個你啵啵許陣悽慘個日本年/為著生活做生意走防線」描述的便是這一場景。(歌詞翻譯:小弟來到奶奶懷裡/給你講講那個悽涼的抗日年代/為了生活做生意走防線。)
李四順堅持用潮汕字典中的「正字」來寫歌詞,如用「奴仔」代替「孩子」。
「在那個特殊的戰爭年代,每個潮汕小人物的故事,當地的每一句俗語,都是那片土地歷史的一部分。」李四順樂於將老一輩人的回憶,潮汕人口口相傳的俚語記錄歌詞中,潮劇、韓江、古廟、敬神民俗等極具潮汕風味的元素都被納入六甲番的歌詞中。
李四順還堅持用潮汕字典中的「正字」來寫歌詞,如用「凝」代替普通話中的「冷」、用「食」代替「吃」、用「烏」代替「黑」,目的是儘量保留歌詞所要傳遞的潮汕韻味。「它是一種很有地方特色的方言,翻譯成普通話後,很多意境就傳遞不出來了。」
李四順並不擔心聽眾無法讀懂歌詞的意思,他認為旋律是「共通的語言」,當人們被小曲打動,自然會去探究歌裡的故事,甚至了解整支樂隊的背景。打個比方,很多人不懂外語,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在欣賞歐美、日韓歌曲時體會其中所要表達的情緒。
六甲番樂隊在編曲中加入潮劇的元素,他們在間奏中用鋼琴音色插入潮劇的經典旋律,配上戲曲樂器木魚發出的、短促而明亮的似馬蹄聲。
六甲番樂隊還嘗試在編曲中加入潮劇元素,尤其是在現場演出時,他們在間奏中用鋼琴音色插入潮劇的經典旋律,配上戲曲樂器木魚發出的、短促而明亮的似馬蹄聲,讓潮籍聽眾耳目一新。
採寫/攝影:南都記者 黃小殷 實習生 郭美婷
【來源:南方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