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子宮的歷史

2021-02-13 界面文化

動物胚胎「體外發育」技術越來越發達,這是否會將人類帶進女權主義烏託邦?抑或是奧爾德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

2017年,費城兒童醫院的一個研究團隊打造了一個人造子宮——他們將早產羔羊置入羊膜囊中,並在其中養育了四個星期。研究人員意在用羊膜囊模擬母羊子宮環境,從而使未發育完全的胚胎繼續成長。在這個人造環境中,羊胚胎逐漸從一個粉紅色的、形如外星人的生命體發育成一隻會呼吸、會吞咽的動物。隨著人造子宮的消息傳開,一些人認為,這種旨在提高人類早產兒存活率的醫療設備正使我們朝著奧爾德斯·赫胥黎1932年小說《美麗新世界》中描畫的未來前進。在赫胥黎筆下,人類利用試管進行胚胎培育,胚胎在「繁育中心」孵化成熟前便已被劃分成五個社會等級:最高級的是「阿爾法(α)」,他們將被培養成社會中的重要角色;最低級的「厄普西隆(ε)」屬於奴隸,只能在火葬場等地方幹體力活,例如從燒焦的遺體中收集磷等。赫胥黎描述的世界不僅在當時具有爭議性而且充滿影響力,即使是在近90年後的今天,任何協助胎兒在子宮外成活的技術,幾乎都會使人不可避免地聯想到他的這部反烏託邦巨作。未來社會中,技術也會使人分出等級,人造子宮正是其象徵之一——在未來,我們或許將放棄與進化史、動物祖先以及彼此之間最後也是最深的聯繫。

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研究團隊打造的人造子宮讓早產小羊順利存活  圖片來源:AP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赫胥黎之前,英國最傑出的科學家和哲學家已圍繞人造子宮的可行性和風險性進行了長達十年的辯論,赫胥黎筆下的反烏託邦世界是這場曠日持久的辯論的高潮。當時,鑑於科學技術進步神速,許多著名思想家認為這種革命性技術馬上就能得到普及。雖然對赫胥黎來說,這個未來極其可怕,但對於與他生活在同時代的許多激進分子而言,情況恰恰相反。英國生物學家霍爾丹(J.B.S. Haldane)是最早提出卵子可以在子宮外受精的人物之一。1923年,霍爾丹在劍橋大學邪學社(Heretics Society)舉行的一次講座中,首次對人造子宮進行了深入探討。邪學社由英國哲學家查爾斯·凱·奧格登創立於1909年,是異見知識分子的避風港,為他們提供了質疑傳統權威和宗教教條的空間。奧格登自稱為「知識分子的解放者」,他曾邀請喬治·蕭伯納、維吉尼亞·伍爾夫、路德維希·維根斯坦等當時的先鋒人物至邪學社暢所欲言,很多發言都離經叛道、驚世駭俗,極具煽動性。霍爾丹也如上述人物一般不墨守成規。他受邀到邪學社做演講,題為《代達羅斯,或科學與未來》。演講以一名學生的視角展開,此人來自2073年,他回顧了過去150年的生物發展史:1951年,兩位科學家從一名在飛機失事中喪生的婦女的卵巢中提取出卵子,使其受精,然後在「適宜的液體」中培育胎兒,直到其足月出生。在他描畫的世界中,21世紀到來之際,人類已經停止了「歷史上本能式」的繁殖,這又反過來催生了更為理性和開明的繁殖過程,霍爾丹稱之為「體外發育」(ectogenesis),意指從懷孕到分娩全過程都在人體外完成。霍爾丹的演講引起了不少爭議,這也正是他的目的所在。他屬於英國上層階級中較為進步的一分子,喜歡擁抱新的激進思想。1930年代,他在倫敦大學學院教書,成為了一名公開的共產主義者。霍爾丹的妻子在他們的客廳招待志同道合的詩人、哲學家、科學家和作家。這個小圈子裡產生了一種反叛的烏託邦主義,一定程度上是出於他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恐懼——未來可能與過去截然不同,而科學和技術將是這場進步革命的關鍵驅動力。對霍爾丹而言,「體外發育」是證明科學可以帶來根本性社會變革的完美例子:通過將女性從懷孕中解放出來,性和生殖將相互分離。他相信這將極大地改變社會權力的不平衡。「『體外發育』的基本原理漸漸成形,」他寫道,「生物學家擁有的知識將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霍爾丹「體外發育」的構想得到了許多進步知識分子的讚揚,包括伯特蘭·羅素的妻子多拉·羅素。1925年,她撰寫了一篇關於科學的未來的文章。在文中,她從女權主義角度入手,提出了一種解放性的體外發育概念,該概念與霍爾丹的「體外發育」構想非常相似。她認為,若人工妊娠可以實現,女性將得以設想不同的社會現實。她們不必生孩子,因此也無需扮演母親的角色,成為家務的奴僕,無法參與公共事務……醫學史學家伊凡·克羅齊爾(Ivan Crozier)在《情慾史期刊》(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上指出,多拉·羅素希望發起一場更為廣泛的運動,將女權主義者的利益與科學進步結合起來。雖然她知道公眾會本能地抗拒在玻璃瓶中長大的嬰兒,但她仍堅稱「體外發育」也只是類似於人類數千年來幹預動物繁殖和作物種植的活動而已。她同時提出,那種認為女性的身體天生神聖的觀點屬於性別歧視,它把婦女排除在科學和技術的利益之外。「我們希望藉助科學和技術來減輕我們的痛苦,卻遭到他們的譴責,」多拉·羅素寫道,「他們還告訴我們,回歸自然生殖將帶來靈長類動物式的興奮,擺脫已迷失數千年的痛苦。」

多拉·羅素與丈夫

但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英國,並非所有知識分子都持有這種激進的觀點。在1924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專研尼採的學者安東尼·盧多維奇(Anthony Ludovici)對霍爾丹等進步派直言不諱地提出了批評。他認為「體外發育」會破壞男性和女性理應扮演的生物學角色。在他看來,「體外發育」是「對蔑視身體的價值觀中隱含欲望的完全外化」,人造子宮將導致性別徹底消失。「子宮使人類男女有別,」他寫道,「女權主義將大獲全勝,甚至可能達到頂峰。幾代人之後,一種新型女性將會出現,她唯一的性別痕跡是光滑的臉龐和最基本的生殖腺。」更多溫和派思想家同樣表達了對人造子宮前景的擔憂,不過在某種程度上,他們不像盧多維奇那樣存在強烈的厭女情結。1929年,英國傳記作家維拉·布裡頓在一篇文章中指出,雖然「體外發育」可能會讓一些女性受益,但這種技術若落入圖謀不軌之人手中,則可能釀成惡果。她設想未來人類的基因已經分級,「實驗室裡長大的孩子……最優秀的族群被挑選出來。」愛爾蘭科學家約翰·伯納爾也表達了類似的憂慮,他認為「機器妊娠」一定會成為現實,但擔心它會被暴虐階層利用,將人類劃分為「已改造」和「未改造」亞群。當然,對「體外發育」和優生學合作的恐懼,在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中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這場關於人類懷孕未來的公開討論持續了長達10年,該書成為了這場辯論的高潮。 赫胥黎和霍爾丹、多拉·羅素為同時代人,前者在其小說中直接反對了後二人提出的早期烏託邦思想。一位評論家甚至認為赫胥黎的書掀起了一場「反對烏託邦的革命」。1920年代初,用人工裝置取代女性身體的構想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但到了1930年代中期,隨著歐洲腳步蹣跚地踏入下一場世界大戰的泥潭,烏託邦主義被一種可怕的悲觀主義所取代。這種悲觀主義認為,若法西斯主義者對「體外發育」和優生學產生興趣,後果將不堪設想——這種擔憂主導了接下來十年的討論。儘管霍爾丹預測,1951年將有可能實現完全的「體外發育」,但在二戰之後的數十年間,人造子宮技術的發展變得緩慢起來,且斷斷續續。除了極少時候,人們對這種冒險技術所帶來的道德和政治後果的興趣也有所減弱。1970年,激進派女性主義者舒拉米斯·費爾斯通在其著作《性的辯證法》中探討了霍爾丹和多拉·羅素的主張。她認為,實現男女真正平等的唯一途徑是將懷孕外包給機器。和之前的霍爾丹及多拉·羅素一樣,她開始設想用人造子宮代替女性的身體,希望以此掀起一場激進的烏託邦政治運動——一場以機械為媒介的女性解放運動。不過,費爾斯通的觀點帶有強烈的政治傾向。具體來說,她認為,20世紀的科學沒有在打造人造子宮上取得任何重大進展,不是因為技術層面無法實現,而是因為它帶來的社會和政治後果可能會使人類社會無法承受。至於科學和政治如何相互作用,費爾斯通提出了一個更具概括性的觀點。她指出,資金充足、得以發展的研究,往往是那些符合當權者利益的研究。如果把研究人類登月的資源用於研究生殖技術,人造子宮可能早已面世。「這個問題變成了政治問題,」她寫道,「人們意識到,男性對女性及兒童的剝削是建立在生理條件不對等的基礎上的。儘管他們越來越有能力解放被剝削者,但他們似乎不想放棄上位者的身份。」霍爾丹的演講距今已近百年,費爾斯通寫下上述文字後也過了五十多年。今天,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醫學專家致力於研究人造子宮技術,外包部分妊娠過程至人工器械的技術終於取得進展,越來越多試驗獲得成功。2019年3月,來自澳大利亞和日本的一組研究人員證明,他們可以使一隻嚴重早產的小羊在子宮外的人工環境中存活5天,這隻小羊相當於一個24周大的人類嬰兒。研究負責人馬特·坎普博士(Dr. Matt Kemp)在一份報告中表示:「在人造胎盤領域,我們已經成功打破『1英裡長跑的4分鐘大關』。」儘管正如1920年代英國激進人士所設想的那樣,完全的「體外發育」仍然難以實現,但隨著這類實驗的發展,它們在每一個轉折點都會遭遇道德恐慌,甚至導致人心惶惶。但是,正如霍爾丹所言:「從火種到飛行,任何一項偉大的發明無不曾被認為是對神的侮辱。」

本文原載於JSTOR Daily,原標題為On the History of Artificial Womb,作者:Oscar Schwartz,翻譯:劉其瑜,編輯:朱潔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有了人造子宮之後,女人就沒用了?
    女性的生育問題一直很受重視,最近一個歐洲的實驗小組拿到2000萬人民幣的科研經費,研究人造子宮。大家開始討論「如果人造子宮代替了女性的生育能力,女性還有什麼用?」甚至還有各方罵戰。「人造子宮」的誕生讓女性不用面臨生孩子帶來的發胖、脫髮,脫離職場的風險,讓女性的角色變得跟現在男性角色一致——貢獻個細胞就可以了。女性的地位會不會一落千丈?跟著大人來看看吧。
  • 人造子宮,可以改變女性的未來嗎?
    在近90年後的今天,我們還是難免將一切在子宮外培養胚胎的技術與他的反烏託邦主義聯繫到一起。人造子宮被視為標誌著受科技影響而分層的未來社會。在這樣的未來社會中,我們放棄了人類與進化歷史之間、與動物祖先之間以及與彼此之間最深刻的聯結。費城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在羊膜囊中培養了一個羔羊胚胎。
  • 人造子宮最新進展,未來解決早產和不孕難題
    人造子宮在短、中、長期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在短期,人造子宮旨在通過模擬真實子宮的情況來提升早產嬰兒的生存機會和生存質量。截至2020年,全世界新生兒的主要死亡原因是早產。 代孕是其中一種解決手段,但代孕本質上是一種惡劣的階級剝削,它將無產階級女性的子宮直接標價為商品在市場出售。如果胎兒能在工業級別的人工子宮中發育,在生殖過程中男女之間的不公平分工則可以被打破,女性將不再單獨承擔生育的成本。 追溯歷史,生育技術一直在進步,從人工授精、配子移植髮展到體外授精、胚胎移植。
  • 人造子宮若成功實現並普及,對女性地位有什麼影響?
    人造子宮技術的普及極有可能帶來現存家庭結構的瓦解,新的家庭組成形式會出現。重要的是,女性的生育價值被剝奪後,某些女性會變得一文不值。可即使真出現人造子宮技術,守舊派和奮起反抗的咪蒙們會竭力阻止普及,社會會有一段漫長的陣痛期。在沒有國家政策支持的情況下,這項技術普及會非常困難。
  • 人造奶油的早期發展歷史
    關於「反式脂肪酸存在健康風險」的說法一直廣為流傳,人造奶油、氫化植物油、起穌油、代可可脂等食品原料並不等於反式脂肪酸,早期人造奶油的原料是動物油脂羊油和牛油,採用的是分提工藝,而非氫化工藝。本文從人造奶油的起源與發展過程,和大家一起直面認識人造奶油。
  • 人造子宮問世了,以後會被問"這孩子是你親自生的嗎"?
    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的醫生們搞出了一個「人造子宮」,他們還真的將八隻羊羔胎兒放入裡面進行培育,花了四個禮拜的時間進行試驗,最終小羊們順利「出生」了。現在是用動物做實驗,有一天這項技術將用在對早產兒的呵護上。
  • 人造子宮來了!女性終於可以實現生育自由了?|研究實錘
    圖片: 方冰 | 撰稿: 鉛筆 | 責編: 鉛筆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商務合作敬請聯繫:business_6team@163.com大家好,新一期的「No. 11 Lab」又與朋友們見面啦~本期又會為大家帶來哪些有趣的研究呢,快來一起看看吧~本期你將看到:人造子宮幫大家懷孕生子成現實
  • 賽博格、人造子宮與單性生殖:我們可以從代孕想到多遠的未來?| 隨機波動040
    這樣一種想像挺值得探討的,當我們有了人造子宮,當在體外來培育胚胎這樣一個技術成熟後,這個問題就會被更加推進一步。人造子宮是什麼?沒有經歷整個妊娠過程的母親又在裡面扮演著一個什麼樣的角色?這是更複雜一點的問題。魏穎:代孕很大的一個爭議點就在於有第二個女性在,她被視為工具人,她提供了子宮,把子宮作為機器培育一個胎兒。
  • 什麼是人工子宮?
    圖來自2017年Nature Communications論文,描述了用於種植羔羊胎兒的子宮外生命支持系統。[1]人工子宮(或人工子宮)是一種假設裝置,通過在通常將胎兒帶到足月的生物體外生長胎兒來允許外部妊娠[2]。人造子宮作為替代器官會有很多應用。它可以用來幫助男性或女性夫婦發育胎兒。
  • 子宮切除術的歷史
    雖然陰式子宮切除術的歷史籠罩在古代的迷霧中,但有報導說它是在雅典的Themison基督誕生前50年進行的[4,5]。我們在希臘和羅馬時代的大部分手術知識來源於婦科學,這是最早出版的關於產科的著作 - 在他的書「婦科學」中,有一個有據可查的陰道子宮切除術案例詳細解釋了作者的作品。包括切除已經變成壞疽的變異子宮並且變成黑色的子宮[8]。
  • 歷史上真的有人造人,誕生於文藝復興時期,能裝入瓶中
    關於對人造人的研究,人類從古至今就沒停下探索的腳步,我們迫切地想扮演上帝製造人類。然而歷史上真的有成功製造人造人的紀錄,此事要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了。早期的人造人還是個神秘學概念,他被稱作何蒙庫魯茲(Homunculus),詞根來自拉丁語的「人」加上一個表示「縮小」的後綴「culus」,也叫做霍爾蒙克斯,意指中世紀歐洲的鍊金術師所創造出的人工生命,也指這種創造人工生命的工作本身。
  •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飲食秘籍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異種雌激素,這是一種「外源性雌激素」,是一種類似人體自然產生的雌激素的人造激素,是一種對人體有害的毒素。我們吃的許多食物中都發現了外源性雌激素,並且我們每天都接觸這類化學物質,殺蟲劑、除草劑、化肥、漂白劑中的二惡英和塑料,所有這些都被發現擾亂了內分泌系統的功能,內分泌系統掌管荷爾蒙平衡。
  • 繼人造肉之後人造奶又來了,奶牛:我們要下崗了?
    文 | 中國科普博覽 卓思2019年3月,在日本農芸化學會2019年度大會上日本東京大學和日清食品聯合發布,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塊具有真實牛肉類似結構的人造牛排肉1。5月7日,全球經濟研究網站MishTalk的專欄作家Mike Shedlock在一篇文章中介紹了人造奶,又再次將人造食物推向了討論的熱點。
  • 星巴克也賣人造肉了,一杯卡布奇諾,配一塊人造肉糜,感覺如何?
    其實在海外市場,人造肉已經被加入不少餐廳的常規菜單。早在2019年4月,漢堡王就在美國聖路易斯的57門店中引進了Impossible Foods公司提供的「人造肉」。同年8月27日,肯德基也開啟人造肉產品試點,而且頗受歡迎。麥當勞是在2019年9月26日起,在加拿大測試一種使用了Beyond Meat植物性「人造肉」的漢堡產品。
  • 人造鑽石搶灘市場的成本尷尬
    然而就國內市場而言,「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這句以古老傳承、歷史感為賣點的廣告語,仍然根植在國內消費者心中,同為鑽石且結構相同,但價格僅為天然鑽石50%的人造鑽石,卻少有國內消費者為其買單。雖同為人造,但人造鑽石卻因價格過高難被終端珠寶企業選用,這些都讓人造鑽石的市場突圍之路顯得異常艱難。
  • 嘉興幼兒園人造草皮
    嘉興幼兒園人造草皮,河北裕升教學設備製造有限公司願和新老客戶,攜手前進,共創未來。嘉興幼兒園人造草皮, 是目前市場上廣泛使用的人造草纖維原料。另一種,聚丙烯(PP):草纖維很硬,一般適用於網球場、操場、跑道或裝飾目的,耐磨性稍差。瓦龍(尼龍):它是一個早期的人造草纖維材料,屬於替代人造草纖維。
  • 23歲女生子宮被摘,醫生:男性這些行為易讓子宮受傷,要懂得拒絕!
    子宮的傷害都是日積月累的,除了日常生活的不注意以外,很大一部分還來源於身邊的男人。所以,下面這幾件事除了女性自己要注意避免以外,更不要隨便縱容男人,來傷害子宮。久坐不動不利於血液的循環流動,子宮、卵巢和陰道的正常供血會受到影響,如果子宮內存在瘢痕組織和粘連,久坐不動還會加重這些問題,也會讓子宮肌變得更加虛弱。
  • 什麼是人造石英石 人造石英石的特點
    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什麼是人造石英石及人造石英石的特點。什麼是人造石英石人造石英石屬於天然礦石粉,加上天然顏料經真空澆鑄或模壓成型的礦物填充型高分子複合材料。可以分為:鋁粉板、亞克力、複合亞克力、人造崗石和石英石,其中人造石英石的硬度和外觀都和天然石可媲美。
  • 人造肉行業深度報告:蛋白新能源,探索人造肉行業革命之路
    人造肉市場份額主要集中在美國。美國人造肉行業在全球發展中遙遙領先,食品行業巨頭 紛紛布局,成為人造肉市場的領跑者。中國人造肉行業市場空間大,產品高度決定消費者接受高度 中國素食產品歷史悠久,潛在消費者規模大。
  • 「美國人造肉第一股」在華推出多款人造豬肉餡產品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閻俠)在華建廠消息披露不久,「美國人造肉第一股」 Beyond Meat又有新動作。11月18日,別樣肉客Beyond Meat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別樣豬肉」今日起美味上桌!今年9月9日, Beyond Meat宣告,Beyond Meat, Inc.的全資子公司別樣(嘉興)食品有限公司宣布與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達成協議,擬在開發區內設計和發展生產設施,包括一座採用最先進技術的生產設施,以在中國採用「Beyond Meat」品牌生產植物牛肉、植物豬肉和植物雞肉等植物肉產品,「生產設施將要入駐的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毗鄰上海,擁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商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