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7種書法臨帖的小訣竅,超詳細!(多圖)

2021-03-02 國培項目書畫測評中心

董其昌臨帖不像,有時甚至出入很大,這是他的臨作留給我們的第一印象。當我們考察一下他的臨摹之路,發現他的臨帖多為意臨和背臨,常常遺貌取神,表現出強烈的個人意趣。董其昌的臨帖狀態看似最隨意,漫不經心、信手拈來,但實際上他的思考也是最多的。他採取的臨帖方式是靈活多變、不拘一格的,頗有獨到之處。筆者略作歸納,大約有七:

所謂實臨,就是在臨帖時要求筆法、結構、章法等都儘量接近原帖,爭取最大程度的相似。這是我們學習書法最初採取的一種臨帖方式,也是最為常見的一種臨帖方法。董其昌也不例外,曾自信地表示他臨某帖「幾無遺恨」。他在回憶少時臨帖時說:「餘少時學虞書,忽於臨寫時得其用筆之訣,橫斜曲直,無不合者。」他曾臨唐人《月儀帖》,刻入其《戲鴻堂法帖》中,跋云:「書雖餘所臨仿,實與真帖頗肖似。」他又曾在臨完禇遂良《千字文》以後寫道「觀者必訝為餘本家筆安在也」,表明他的臨寫是尊重原作的,沒有太多自己的筆意,其與原帖的相似程度也令人驚訝。這樣的臨作在董氏作品中並不多見,或者說今天所能見到的幾乎沒有,但我們相信他能做到,因為通過他的作品《菩薩藏經後序》,我們讀到了他對於《集王聖教序》筆法細膩而深刻的體會,雖是創作,卻完全是一派王字風範。只是他不願意太多地以這種方式臨帖,原因很簡單,他不願意無本家筆法。

☝ 董其昌《臨閣帖冊》(局部)

所謂意臨,就是參以己意的臨寫,在臨摹古帖的過程中融入個人意趣。這是董氏最為常見的臨帖方式,這樣的臨作在董氏作品中隨處可見。我們讀他的臨作,更多地讀到的是他參以己意的臨帖態度。他強調臨摹易傳神難,他以畫為例,列舉巨然、黃子久、倪元鎮俱學北苑,而各不相似,「使俗人為之,與臨本同,若之,何能傳世也」,表明在臨摹中應以參入己意為佳,他主張臨帖要在離合之間,如果守法不變,即是書家的奴隸。

☝ 董其昌臨魏晉唐宋諸書卷·蘇軾(局部)

☝ 蘇軾《杭州營籍帖》(局部)

董其昌在《容臺別集》中將臨帖作了一個頗為形象的比喻:「臨書要如李光弼入郭子儀軍,旄旗一變。又如蘇、張縱橫,同出於鬼谷,不為其籠罩,雖肖似不足稱也。」這裡有兩處典故,唐代大將李光弼加入郭子儀的軍隊,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縱橫是古九流之一,鬼谷子為戰國時縱橫家之祖,傳說蘇秦、張儀均出其門下,蘇秦主張合縱,合山東六國以抗秦;張儀主張連橫,說六國以奉秦,因成縱橫兩派。這裡的意思是說臨帖不要被原帖所囿,肖似並不足取,要入而能出,出而能自成一家,樹起自己的旗幟,表明了董其昌的創造性臨帖觀。

所謂背臨,就是不面對原帖,而是憑印象去臨寫。這需要臨帖者對原帖的文字內容較為熟悉,對原帖的筆墨語言和精神面貌有較深的理解。既然採取背臨的方式,臨帖者並不希望表面的形似,而是往往融入己意。董其昌在背臨鍾繇、王羲之帖後跋道:「書雲之日,臨鍾王帖三紙,以無帖本相對,故多出入,然臨帖正不在形骸之似也。」

《昭明太子集·陶靖節傳》說,陶淵明不解音律,而備無弦琴一張,每每酒後興起,撫弄以寄其意。董其昌一定深有感觸,他在一件《臨禊帖》後跋道:「餘書《蘭亭》,皆以意背臨,未嘗對古刻,一似撫無弦琴者,覺尤延之諸君子葛藤多事耳。」我們也在他的多件臨作和題跋中見到他「背臨」的字樣,如「此帖(《官奴帖》)類《禊敘》,因背臨及之。」「襄陽書《天馬賦》,餘所見已四本……因背臨及之。」「餘以意背臨之(《蘇古詩冊》)殊愧未得仿佛耳。」「《米元章題李伯時西園雅集圖記》……因背臨此本,稍具優孟衣冠耳。」可見他對古帖常常是記憶在胸,信手拈來,雖有出入,而從容自若。

☝  董其昌《臨米芾方圓庵記》(局部)

☝ 米芾《方圓庵記》(局部)

所謂參合,就是在臨帖中參以別帖的意趣。董其昌的參合臨摹,其中有些是同一作者的不同碑帖,有些是不同作者的碑帖。有些是因筆法相近,有些則因趣味相合。這是董其昌頗有獨到之處的臨帖嘗試,同樣表現出他的創造才能。他認為臨智永《千字文》當以虞世南筆意為之,方有逸氣,並認為文徵明雖極力模擬未窺此竅。不僅說明智永與虞世南是同一筆法,還說明單從智永學習有得不到的氣息,需要參合。他在臨李邕《娑羅樹碑》時說:「以《大照禪師碑》筆意參合臨之。」又說:「楷書以智永《千字文》為宗極,虞永興其一變耳……餘以虞書入永書,為此一家筆法。」又說:「唐摹右軍真跡,以《十七帖》為致佳,餘臨數十本,皆為好事者取去,亦復有膺本。如此本差稱意,乃以《王方慶進帖》筆法參合用之。」他還建議若臨王羲之某小楷法帖,「當以《宣示表》參合,始稱。」這種臨帖方法不拘泥於一家一法,他能打通某些帖之間的內在聯繫,不單一,互通融,是臨帖的一種新境界。

所謂溯源,就是追溯原帖筆法的源頭,並以此來臨帖。他臨帖常常溯源,這是他能夠打通許多書家之間關係的重要紐帶,也是從中尋找筆法規律而使得學習事半功倍的最佳方式。

作為書畫鑑定的「巨眼」,對於作者筆法的來龍去脈有著天才般的敏銳,董其昌在讀他人作品時善於分析其筆法來源,並常常一語中的。如他讀宋高宗的書法時認為:「思陵運筆,全自《玉潤帖》中來,學《禊帖》參取。」他在臨帖時也常分析帖的源流,並用溯源的方法來學習書法。我們略舉幾例來說明,他在臨禇遂良時說:「《哀冊》似王僧虔,亦米書所自出」,又有「以平原《爭坐位帖》求蘇、米,方知其變」,又有「魯公《送蔡明遠敘》,山谷稱為兼隸篆之勢,餘臨大令帖,知魯公得筆於獻也」,又有「大令實為北海之濫觴,今人知學北海,而不知追蹤大令」。他在臨懷素《自敘帖》時曾說:「餘每臨懷素《自敘帖》,皆以大令筆意求之。……旭、素故自『二王』得筆,一家眷屬也。」這樣的論述在他的一些臨作題跋中常能見到。

☝ 顏真卿《爭坐位帖》(局部)

所謂借徑,就是指某一條路難以直達目的地,而是依靠其他途逕取得成功。董其昌善於借徑,並常常有得門而入的自信。

對於書法,董其昌最為崇尚的是魏晉,他在《臨宣示表冊》後云:「學鍾書者,自右軍入,不如自侍中入也。」他認為:「茲論書法,當以晉魏為極則。」可見他的崇尚程度。他曾用《官奴帖》的筆意臨《蘭亭序》,他說:「以《官奴》筆意書《禊帖》,尤為得門而入。」臨《官奴》快其20年之積想,而又藉此徑臨《蘭亭》,可謂頓釋凝滯。對於學習晉人的書法,他認為:「餘每謂晉書無門,唐書無態,學唐乃能入晉。」所以董其昌於唐人下過很大功夫,而心儀的則是晉人。學習唐人是他通向晉人的一個門徑。他曾學習過的唐人很多,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顏真卿、柳公權、鍾紹京、徐浩、李邕、張旭、懷素等。如臨顏真卿,他認為:「餘近來臨顏書,因悟所謂折釵股、屋漏痕者,惟『二王』有之,魯公直入山陰之室。」張旭、懷素、高閒在歷代書家中是有爭議的人物,特別在晚明人眼中,此三人似乎是野道,王鐸就對他們很不以為然,而董其昌眼中的懷素是以平淡天真為旨的,認為他頗得王羲之筆意。董其昌有《臨張旭、懷素、高閒手卷》,在款中對米芾鈍置高閒也不認可,認為「未覺高閒可懸酒肆」。

☝ 王羲之《官奴帖》

☝ 褚遂良《臨蘭亭序》(局部)

董其昌還說:「餘年十七歲時學書,初學顏魯公《多寶塔》,稍去而之鍾、王,得其皮耳。更二十年,學宋人,乃得其解處。」可見他也從宋人悟入。他特別欣賞米芾的書法,認為「米元章書,沉著痛快,直奪晉人之神」,故他在實踐中也或多或少由宋人借徑而追溯晉人。

所謂變通,就是改變原帖的寫法,包括筆法、結構、章法、書體、樣式等方面的改變。董其昌的臨帖不是一成不變的,他靈活得很。他有時竟對著楷書字帖寫行書,寫其內容,而攝其精神,臨出的卻是另一書體、另一面目。如存世的董其昌行書《大唐中興頌》即是以行書錄顏真卿楷書《大唐中興頌》。臺灣侯彧華氏藏董其昌《行楷書神仙起居法扇面》,內容是楊凝式《神仙起居法》,風格是仿《韭花帖》筆意。也就是說,他面對的是草書,寫的是行楷;面對的是鬥方,寫的是扇面;面對的是此帖,臨出的是彼帖。所謂法無定法,臨摹手法無所不用其極,這些都是他獨闢蹊徑之處,這種創造性臨摹手法對晚明的書法臨摹觀產生了很大影響。

由這七種臨帖方式看,我們可以得知,董其昌臨帖的不像,不是做不到像,而是不屑於像,正如他自己所說「然學古人書,正不必多似,乃免重臺之誚」。對於臨帖的手法,董其昌是遺貌取神的,他認為:「臨古人書,要在神會意得耳。」他又有這樣的精闢論述:「臨帖如驟遇異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頭面,而當觀其舉止、笑語、真精神流露處。莊子所謂『目擊而道存』者也。」這是他臨帖觀的精彩總結,他不主張拘泥於古人的一點一畫,而是得其精神。對於臨帖的目的,人們都很清楚,不是為臨而臨,而是通過臨帖,學習古人的長處,再自成一家。

董其昌又提出了「離合論」,他認為:「蓋書家妙在能合,神在能離,所以離者,非歐、虞、褚、薛名家伎倆,直要脫去右軍老子習氣,所以難耳。哪吒拆骨還父,拆肉還母,若別無骨肉,說甚虛空,粉碎始露全身。晉、唐以後,惟楊凝式解此竅耳,趙吳興未夢見在。」

我們可以將他的「離合論」看作是從臨摹到創作的重要觀點。所謂「合」和「離」是相對於古人而言的,也就是妙在能與古人合,神在能與古人離。合是最初的基本要求,離是最終的目的。合是合乎傳統的法度,離是真我面目的顯現。他用哪吒「拆骨還父,拆肉還母」的故事來說明對傳統的超越。董其昌的「離合論」實際上是古人通變思想的延續,早在《易經》中,就有「生生之謂易」。較早在文學藝術中提出變的思想的,可見讀到西晉陸機在《文賦》中的論述,他說:「收百世之闕文,採千載之遺韻,謝朝花於已披,啟夕秀於未振。」提出作文要在融會古人的基礎上貴有新意。梁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有「通變」一章,主旨是通古與變新,近代學者范文瀾在《文心雕龍注》中說:「通變之術,要在『資故實、酌新聲』兩語,缺一則疏矣。」而董其昌的「妙在能合,神在能離」與這種思想是吻合的,「離合論」的提出,為我們的臨摹和創作提出了要求,臨摹時有「他神」,創作中有「我神」,也成為藝術創作的一個普遍規律。綜觀董其昌的臨摹歷程,他在臨帖時也常常是有「我神」的,他在創作中也不時追求「他神」,他總是在離合之間,這種別樣的書法學習法是不是能給我們一些啟示呢?


顏真卿自書告身帖臨帖需要注意什麼?雲逸書院出品!

書法考級中九成宮臨帖要注意什麼?

書法考級中王羲之聖教序臨帖要注意什麼呢?

【國培項目】硬筆書法考級過關必備教材!

【國培項目】中國書畫等級測評備考

【國培項目】中國書畫等級測評來了!

【國培項目】中國書畫等級測評考試大綱(試行)

書法考級中王羲之聖教序臨帖有些什麼技巧呢

書法考級九成宮臨帖有些什麼技巧?雲逸書院出品

台州書畫考級中心通知:2021年5月中國書畫等級測評項目報考簡章

點擊閱讀原文關注官方教育書店

相關焦點

  • 墨淡如煙,纖毫畢現,董其昌書法的禪心佛境
    董其昌書法作品 董其昌,字玄宰,歷經神宗,光宗,熹宗,思宗四朝, 晚明時代,朝堂之上政治風雲詭譎,各方勢力爭名奪利,寵臣權臣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 學鋼筆書法,如何臨帖?
    不是所有的硬筆字學習都叫學書法。下面書思為大家整理了些硬筆書法臨帖的建議,這樣學硬筆字,才叫硬筆書法。  正確的硬筆書法之路  1、臨帖尊法臨帖是學習書法的最根本的方法。古往今來,沒有一個書法家是不經臨習而成功的,沒有一個字寫得好的人是不經過臨帖的。
  • 王羲之書法有「六態」「五形」,董其昌只總結出其中的一個方面
    明朝書法家董其昌將王羲之書法的字勢規律,總結為「轉左側右」。他說:「轉左側右,乃右軍字勢。所謂跡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不過,細察王羲之書法的字勢,不止是」轉左側右「,還存在著「六態五形」,這在行草書中體現得尤其明顯。
  • 董其昌說:學習書法需先熟後生,「熟」好理解,「生」是啥意思
    董其昌在談到書法學習時,曾說過這麼一段話:「字需先熟後生,畫需熟外熟。」繪畫方面小編沒接觸過,不好評論,可這前半句的「字需先熟後生」是什麼意思呢?學習書法到一定程度後,既然對筆法已經非常熟悉了,怎麼還需要回歸到陌生上去呢。
  • 練硬筆書法還要臨帖嗎
    書法是一門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人為今人留下了大量的精神財富,可謂書法中的精髓。致使書法藝術的發展,經久不衰。那麼練硬筆書法還要臨帖嗎? 要想練好書法,必須要臨帖,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途徑,也是練字的最好方法。我們要向古人學習,師法古人,取法乎上。臨帖臨的是古人的筆法技巧與筆意。
  • 董其昌與趙孟書法用筆與結字比較
    此跋第一句「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沒有什麼隱晦之言,明確提出了用筆與結字的關係,用筆重於結字即在書法學習與創作當中,用筆是第一位的,在此基礎之上,兼顧字形、字勢即結字。「用筆」為體,「結字」則為用;「用筆」為一,「結字」則為多;「用筆」不變有定理,「結字」常變無定形。」
  • 書法臨帖猶如繪畫寫生,也有透視法
    書家觀帖就是攬勝,臨帖正是打草稿。畫家的慧眼,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是色彩與筆墨。觀帖臨書,也要具備這樣的慧眼,見字中之骨,得字中之力。否則,無異於入金山卻空手而還。畫家的慧眼裡,實有一法,是透視。若無此法,畫家不能實現移形換位,將山川之勝移於筆端。書家也應學習此法,但不是機械的透視,而是視覺分析。
  • 董其昌行楷書法白居易《琵琶行》
    董其昌《琵琶行》的書法特點一、氣質董其昌在這篇《琵琶行》作品中,其氣質表現得清雅典秀,珠圓玉潤,美而不俗,麗而不豔,
  • 學好硬筆書法,怎樣選擇字帖和臨帖
    前面給大家講了學習硬筆書法怎樣選用書寫工具,也就是筆和紙的選擇,但是對於初學書法的童靴,經常會面臨一個問題,怎樣才能寫出自己好的書法作品或者怎樣才能使字看上去漂亮,下面分兩個部分給大家講一下選帖和臨帖的問題。選帖如何選擇一本好的範帖?
  • 【線上培訓】初學書法,「臨帖」很重要!
    書法是中國藝術裡的「寵兒」, 不論是「琴棋書畫」還是「詩書畫印」, 書法都位列其中。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讓你愛上中國字》主持人 課程名稱:讓你愛上好中國字(五) 授課單位:瀋陽市群眾藝術館 授課教師:張振忠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 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讓你愛上中國字》主持人 曾聽一位老師說, 書法的創作問題其實就是臨帖問題
  • 董其昌:一把充滿爭議的「標尺」
    關於董其昌的爭議,自其成名之時便多有記載。 董其昌 《仿巨然山水圖》卷(與陳繼儒書畫合卷)(局部) 紙本 28.7×143.7cm 上海博物館藏 歷史上對董其昌較為嚴厲的批判發生在清朝中後期,以包世臣、康有為為代表的書家對董其昌進行了猛烈攻擊。
  • 沒有天分能學好書法嗎?古代老書法家有一個方法,可以幫你破解
    沒有天分也能學好書法,只是水平不能和有天分的人相比,比如王羲之。舉個例子,董其昌的書法好吧,可是他小時候可不怎麼聰明,學書法沒有天分。可是後來憑藉自己的努力也成為一代書法大家,只是水平不能和王羲之相比罷了。
  • 怎樣正確臨帖?(真想學書法,建議多讀幾遍)​
    外部形態的東西是一目了然的,合不合規矩一看便知;用筆則是書法本體的東西,粗細,放收,快慢,墨的濃淡,都是書法本身要求,決定字的味道,用筆不同決定趣味不同,而字形結構是理性要求,是中國漢字的形體美要求,必須嚴謹,無論行書還是隸書,這是書法的基礎,這是兩個不同的原則,臨帖就是在學習這種理法和原則。
  • 董其昌書法題萬竹秋深圖(美國藏)
    明代董其昌書法題王紱萬竹秋深圖,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坡翁論畫竹獨推文與可,謂有成竹具於胸中,此可謂得其勢矣......董其昌得觀並識。版權說明:文章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戳「閱讀原文」,觀看精彩直播黃庭堅《雪寒帖》行書欣賞唐伯虎此書法,才子風範!【最新官宣】中國書協就第七屆「蘭亭獎」相關問題答記者問文徵明《阿房宮賦》81歲行書欣賞米芾用毛邊紙隨寫圖稿,竟然被後人封美名「天下第一帖」!北魏楷書《陽平王妃李氏志》端雅秀逸!高清 | 1937年險遭日本鬼子掠奪的書法瑰寶《瘞鶴銘》,據傳是王羲之的大字作品。
  • 吉林市「七青年」書法展、青年書法臨帖創作展開展
    12月4日上午,由吉林市委宣傳部、市文聯主辦的吉林市第七屆七青年書法聯展暨書法臨帖創作展在市藝術中心舉行。吉林市是中國書法城,在這塊土地上曾走出很多優秀的書法家,「三傑四老」傳承有序,後繼書家百家爭鳴。
  • 梁啓超:這3種書法不宜臨,是彎路……
    在書法這件事情上,梁啓超的臨帖是認真的,這不,他臨的《張遷碑》就賣了1345萬。 梁啓超隸書《臨張遷碑》12軸 嘉德2018秋拍成交價: RMB 13,455,000 ▼
  • 書法臨帖,曹寶麟說首先要像,啟功說不可能像,到底該聽誰的?
    你看,在談到書法臨帖的時候,曹寶麟說首先要像,啟功說不可能像,到底該聽誰的?很多人可能會在這犯迷糊。無論是清代的那兩位,還是當代的曹寶麟和啟功,他們所說的,只是一個結果,至於為什麼,他們並沒有交代清楚。要弄明白到底要不要像,咱們還是通過一些具體的例子來分析一下。
  • 廣東省博物館藏董其昌書畫作品摭談 | 【藝術品·人物】
    明 董其昌 樂毅論 局部 紙本 1620 年 廣東省博物館藏粵博所藏董其昌書法作品中,最受學界關注和珍視的,當為其小楷名作《樂毅論》卷。董其昌曾言:「吾書無所不臨仿,最得意在小楷書,而懶於拈筆,但以行草行世,亦多非作意書,第率爾應酬耳。若使當其合處,便不能追蹤晉魏,斷不在唐人後乘也。」而「董其昌傳世書法作品以行書最多,次草書,次楷書,小楷書最為少見」。
  • 臨帖是最沒效果的,讓我走了不少彎路!這才是比臨帖進步快的練字方法
    硬筆書法 | 書法作品 | 行書字帖 | 硬筆楷書 | 書法教程
  • 書法知識,掃盲100問(下篇 )建議收藏!
    72.董其昌書法作品的風格特徵是什麼?董其昌是明代晚期書法成就卓越的一代大家。書法初學顏真卿,又改學虞世南,後轉學鍾繇、二王,對米芾用功最勤,而自成一家。其書法對當時及後世影響深遠。            董其昌行書《西江月·遣興》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