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書法有「六態」「五形」,董其昌只總結出其中的一個方面

2020-12-17 晨之論史

明朝書法家董其昌將王羲之書法的字勢規律,總結為「轉左側右」。他說:「轉左側右,乃右軍字勢。所謂跡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不過,細察王羲之書法的字勢,不止是」轉左側右「,還存在著「六態五形」,這在行草書中體現得尤其明顯。

唐人孫傳庭說「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在能夠做到將字寫得平下、均正後,往往就要追求字跡的瀟灑多姿了。明代書法家董其昌說:「字須奇宕瀟灑,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

不同於美術字的方正平直,書法家的字多是多姿多彩的。歐陽詢的多取背勢,以方為主;顏真卿的字多取向勢,以圓為主。而王羲之的字則或方或圓,變化不一,如舞蹈演員之變化姿,不主故常。具體來說,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六態

行草書的六態主要是——方,圓,肥,瘦,縱,橫。它們是行草書的基本形態,在行草書創作中缺一不可。缺少一種,書法作品的表現力就少一分魅力。這些字態或依字形而變,或依章法而生,各具態勢,妍美多姿。甚至同一字而有不同的態勢,令人讚嘆不已。

二 五形

王羲之字勢的「五形」分別是——正形、左側、右側、仰視、俯視。其字勢如人的藝術照,正側、俯仰、動靜皆有,重心不斷移位,字形即跌宕生姿,一掃平正呆板之態。不過字勢複雜多變,這也正是二王書法的經典及難學之處。王羲之甚至能夠做到同一字中,方圓兼具,正側兼有。

董其昌曾評價王獻之的字說:「觀其運筆,則所謂鳳翥鸞翔,似奇反正者,深為漏洩家風,必非唐以後諸人所能夢見也。」日本詩僧大沼枕山有詩「一種風流吾最愛,魏晉人物晚唐詩」。

王羲之書法在「魏晉風度」的薰陶下,「研精體勢」,善於剖析前人名跡,「草、隸、八分、飛白、章、行,備精諸體」,用筆、體勢自由奔放,隨著「指掌」等的動作造成的筆勢往復勾聯,結字瀟灑飄逸,曲盡其妙,被後人譽為「翩若驚鴻,矯若遊龍」,從而「範圍諸家,程式百代」。張懷瓘感嘆王羲之的書法「千變萬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發靈,豈能登峰造極」,

古人云寫字前要「意在筆先」或「預想字形」。如果臨帖前能夠仔細審視體察字的體態、形勢,寫起來就會更加便利。如董其昌在臨寫王羲之《蘭亭序》時,就強調得其「勢」而忘其「形」!董其昌說:「因書《蘭亭敘》有脫誤,再書一本正之。都不臨帖,乃以勢取之耳。」又說,「書須參「離合」二字,楊凝式非不能為歐、虞諸家之體,正為離,以取勢耳。」

相關焦點

  • 董其昌與趙孟書法用筆與結字比較
    在趙孟之前的書論中,就有許多關於「勢」的論述,相傳崔瑗作《草書勢》,蔡邕作《九勢》和《篆勢》,衛恆作《隸勢》與《字勢》等等,由此看來「勢」在書法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書法之外,其他方面也常論及「勢」,比如《列子》中謂:「農赴時,商趣利,工追術,仕逐勢,勢使然也」;《孫子計篇》云:「勢者,因利制權也」;《文心雕龍》亦有《定勢》專篇云:「勢者,乘利而為制也。」
  • 董其昌:7種書法臨帖的小訣竅,超詳細!(多圖)
    ☝  董其昌《臨米芾方圓庵記》(局部)☝ 米芾《方圓庵記》(局部)所謂參合,就是在臨帖中參以別帖的意趣。董其昌的參合臨摹,其中有些是同一作者的不同碑帖,有些是不同作者的碑帖。有些是因筆法相近,有些則因趣味相合。這是董其昌頗有獨到之處的臨帖嘗試,同樣表現出他的創造才能。他認為臨智永《千字文》當以虞世南筆意為之,方有逸氣,並認為文徵明雖極力模擬未窺此竅。
  • 書法評論家汪太銀講:好作品有六方面含義
    書法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書法美體現在筆法、字法、章法上互相依存,用筆方圓藏露,用墨有乾濕濃淡,行筆有提按徐疾,剛柔相濟,形神兼備。書法美表現在形態、韻律、氣勢、結字、章法、自然。(二),書法韻律: 書法韻律是作者在創作中的感情起伏變化, 一篇好的書法作品,必然是筆之間、字之間、行之間都蘊含著韻律。 韻律美是在形態美的前提上,表現為連續、流動、止息、和緩、靜動、平和等以形寫神。通過字裡行間表達內在的韻律。
  • 王羲之的一部「書法聖經」,總共943個字,被後人評為:草書之祖
    在古代的傳統法帖當中,有許多影響後世極為深遠的經典。是後人學習書法不可錯過的絕好範本。最高的經典,莫過於王羲之的書法了。朱大有草書《臨十七帖》長卷書法史上從梁武帝時期楷書,皇家便致力於搜集王羲之的法帖,這種「搜集」不乏巧取豪奪之舉,例如「蕭翼賺蘭亭」一事,到了唐太宗時期,皇宮內藏王羲之法帖總計有3000
  • 書法「用筆」的訣竅,王羲之等人這麼總結,一共11句,最好背下來
    趙子昂有一句經典名言:「用筆千古不易,結體因時向傳。」從這句話就能夠看出,書法的「用筆」,是有一個傳承規律的,並且是那些書法高手都在默默遵守的,千古不變。關於書法「用筆」,其中到底有什麼訣竅呢?古人是這麼總結的,一共11句,最好背下來。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王羲之的書法美學思想
    但從他在行文中對於蔡邕與衛鑠的相應觀點的傳承和引述來看,王羲之也理應是一個像蔡邕和衛鑠那樣的道合自然論者。這些論述和蔡邕與衛鑠的相關論述之間的相同乃至雷同性質即目可辨,這說明在王羲之的心目之中,書法藝術的道合自然性質也主要是體現在其點畫的形象和神韻特徵方面的。而且,如同蔡邕和衛鑠一樣,王羲之也是從書法學習與創作的層面,來突出並強調點畫書寫的「象物」、「入形」特徵的舉足輕重性質的。
  • 墨淡如煙,纖毫畢現,董其昌書法的禪心佛境
    哲學是藝術的靈魂,而構成中國文人精神世界的哲學成分無外乎儒釋道三種,其所佔比例的不同,呈現出的審美情趣和精神面貌亦有霄壤之別,中國書法對這一法則的演繹淋漓盡致。 要說受佛學影響最深的書法家,當屬明代大家董其昌。
  • 這個惡霸的書法,憑啥能讓康熙讚譽道:天姿迥異,丰神獨絕!
    他的書法成就非常高,連有政治潔癖的康熙,對董其昌的書法都愛不釋手,專門撰文讚美董其昌的書法:華亭董其昌書法,天姿迥異。其高秀圓潤之致,流行於褚墨間,非諸家所能及也。每於若不經意處,丰神獨絕,如清風飄拂,微雲卷舒,頗得天然之趣。
  • 王羲之書法用筆的秘訣:寫好四種「波」!
    甚至史書上還有一個蔡邕得筆法於神人,後傳至鍾繇、衛夫人、王羲之,唐代又經由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傳至虞世南、陸柬之、陸彥遠、張旭、顏真卿等人的書法譜系。要照這樣看,書法至五代傳承斷絕,所謂的筆法就失傳了。一 「」在隸書及楷書中的重要性不過,從書法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其實所謂的筆法還是有規律可循的。書法史向來「漢隸」與「唐楷」並稱。王羲之所生活的魏晉,正是隸書大盛的時期。隸書的成熟,最重要的變化就是「波」勢的誕生,這一點在捺畫中最為明顯。
  • 書法天才王寵:是如何學習王羲之的?掌握好這3點,讓你進步如飛
    學習書法,特別是學帖,你真的很難繞過王羲之。很多歷史上的書法名家,虞世南、李北海、米芾、趙子昂、董其昌、王鐸等人,都從王羲之這裡吸取了大量的營養。還有一些人,雖然不是直接學王羲之,但仍不離「二王」這一體系。
  • 心經書法,用書法家寫的心經全文來誦讀更有味道
    其中的「心」(梵文hrdaya ),指心臟,含精要、心髓之意。本經系將內容龐大的般若,經濃縮成為表現「般若皆空」精神的簡潔經典,全經舉出五蘊、三科、十二因緣、四諦等法,以總述諸法皆空之理。至宋朝為止,《心經》可考譯本最少11本,現存9本。其中以玄奘大師譯本流傳最廣。此本略去序文等,只保留正宗部分,全文僅260字,且文詞通順,容易讀誦。但其譯本內容約有20處與今日所見的梵文本不同。
  • 王羲之號稱「書聖」,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很高,他的書法好在哪裡?
    琅琊王氏家學淵源,人才輩出,王羲之的書法啟蒙老師是他的父親王曠和叔叔王廙,兩名長輩看到王羲之是一個可塑之才,就傾囊相助,把自己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王羲之。其一,從宏觀層面來講,王羲之追求自身風格,跟兩晉時期「道家思想」的盛行有很大關係,道家思想追求自然天成、和諧暢達宇宙觀,體現在書法上,就有了「晉人尚韻」的說法,把「神採為上,形質次之」的審美理念作為宗旨
  • 沒有天分能學好書法嗎?古代老書法家有一個方法,可以幫你破解
    沒有天分也能學好書法,只是水平不能和有天分的人相比,比如王羲之。舉個例子,董其昌的書法好吧,可是他小時候可不怎麼聰明,學書法沒有天分。可是後來憑藉自己的努力也成為一代書法大家,只是水平不能和王羲之相比罷了。
  • 董其昌行楷書法白居易《琵琶行》
    董其昌《琵琶行》的書法特點一、氣質董其昌在這篇《琵琶行》作品中,其氣質表現得清雅典秀,珠圓玉潤,美而不俗,麗而不豔,
  • 蔡邕、王羲之、歐陽詢書法的共性,就是借勢,這是成就書法的訣竅
    可是明董其昌說:「蓋用筆之難,難在遒勁,而遒勁非是怒筆木強之謂。」他是說,寫字難在筆力遒勁,但是筆力遒勁不是用筆剛直力大強盛這樣的。唐林蘊說得更直接一點,「用筆之力,不在於力,用於力,筆死矣」。那麼說,書法的這個力從哪裡來呢?
  • 董其昌:一把充滿爭議的「標尺」
    在中國書協理事,中國書法國際傳播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語言大學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朱天曙看來,董其昌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是傳統文人藝術方面的集大成者。在書法方面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鑑定而生成的筆法理論,二是他的書法創作。
  • 顏真卿用「折股釵」懟王羲之
    2015年5月,上海玻璃博物館舉辦了名為《儂芳依翠》的宋元琉璃簪釵展,其中展示了各種釵子,其中最流行的式樣中,居然出現了一個品類,就叫「折股釵」。 顏真卿大約是用這種器物在打比方,是說,用筆要有迴轉,而且要圓勁,不能斷了。 顏真卿敘述筆法,主要是針對王羲之流派,從傳世法書來看,是針對類似於孫過庭《書譜》那樣的寫法的。王羲之書法在唐代異常流行,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書寫水準,但是寫多了也有流弊,就是筆畫過於輕薄,轉折之間沒有味道。
  • 歷代最值得推薦的小楷書法名家名作
    王獻之的《洛神賦》將楷書藝術推向一個新高峰,被後世尊稱為「天下小楷第一」「小楷極則」,標誌著楷書藝術的完全成熟。從溫潤細膩、峻拔流美的氣格來看,《洛神賦》頗得其父心法要訣,但又靈性穎出,創變有成,更講求作品的遒麗、峻逸、疏朗之美,已經是完全成熟的楷書之作。
  • 董其昌《仿顏真卿法〈倪寬贊傳〉》卷,董氏已臻佳境時的巨製
    董其昌《仿顏真卿法〈倪寬贊傳〉》卷,絹本,行楷書,縱36.8cm,橫1579.7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這是董其昌60歲左右的作品。該卷用筆沉著勁健,結體端嚴中寓瀟灑飄逸之致,頗有唐顏魯公之法度,為董氏書法已臻佳境時的巨製。董其昌是晚明著名書法家、畫家和書畫理論家。他不僅在仕途上一帆風順,而且在書法、繪畫以及書畫理論上都卓有建樹。
  • 「書聖」王羲之的書法故事
    王羲之自幼喜歡書法,他大約五六歲的時候,就拜衛夫人為老師學習書法。經過不斷練習,他的書法進步很快,7歲的時候,便以寫字而在當地小有名氣了,很受前輩的喜愛和誇獎。十三歲那年,偶然發現父親有一本叫《說筆》的書法書,便偷來閱讀。他父親擔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傳,答應待他長大之後再傳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