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有種調味叫蔥頭油

2021-02-19 人淡如菊心無界

閩南地區的飲食素來淡爽清鮮,重鮮香。因此,調味料裡很少有重口味的辣椒,花椒之類。又或地處沿海,新鮮的海產,因此飲食講究原汁原味的鮮甜。在烹調的過程中,姜,蔥,蒜,是最常看到的調味料。而蔥,更是廚房裡必備的東西,蔥能去腥提味,因此,它成了閩南菜餚裡,必不可少的東西。清炒肉片,肉片少許,青椒和西紅柿半個,幾根青蔥,肉嫩蔥香,美味可口。清蒸鱸魚,只需加少許醬油,一把蔥青切絲,放蒸籠十幾分鐘出鍋,那鮮甜美味的程度,讓人垂涎不已。炒菜,煮湯,你會發現閩南人愛用蔥的程度到了欲罷不能的地步。不止是青蔥,還有一種紅蔥頭,那更是閩南人的最愛。用紅蔥頭做成的蔥頭油,是閩南人做菜必不可少的增加香氣的食材之一,很多的菜餚,有了蔥頭油的搭配,會讓食材之間碰撞出一種神奇的味道出來,即便是平常簡單的食材。

蔥頭油的做法,首先要挑選肥大飽滿的紅蔥頭,剝掉表皮,切成薄片備用,油最好是選豬油,買塊上等的肥肉,切成丁,在鍋裡熬煉,開小火。等油出得差不多了,撈出肉塊。再把切好的紅蔥頭倒入油裡,炸得焦脆。有的地方也把蔥頭油叫「蔥珠油」,也許是因為橫切成片的蔥花,炸好後一圈一圈的,圓圓的。閩南地區喜歡把圓形的東西叫「珠」來著,這倒是很形象。炸得油香焦脆後蔥頭油,成為各種美味的調味品。

蔥油麵線:小的時候,除了一天三頓的正餐,兩餐之間的間隔是沒有零食點心,或牛奶的。而小時候一天上躥下跳的活動量,挨不住總在晚飯前回家和奶奶叫餓。奶奶這時候就會下廚房撈上一碗麵線,放上一勺蔥頭油,那熱氣騰騰的面線,加上蔥油的焦香,一碗麵,等不及從廚房到餐廳的距離,就已經吃掉大半碗了。一碗麵,沒有任何的佐料,也能吃出個滿足幸福感,靠的全是蔥頭油的功勞。

蔥油拌飯,任何拌飯的做法,應該屬蔥油拌飯最簡單,食材最少,但蔥油拌飯的味道,卻一樣能讓人印象深刻,念念不忘。蔥油拌飯,簡單的蔥頭油,白米飯。做拌米飯的蔥頭油,需要多加一點醬油,這樣可以提鮮提味。還有孩子滿月的油飯,大家習慣在做好的油飯上淋上幾勺蔥頭油,一碗油飯,吃得讓人心滿意足。記得曾經的初中寄宿生活,一周六天的寄宿,每個人要從家裡帶來米和鹹菜之類的菜配飯。記得最簡單,而且最受歡迎的就是醬油蔥頭油。一瓶香氣四溢的蔥頭油,就可以讓頓頓的白米飯變得香味可口。與鮮香麻辣的辣椒相比,辣椒是舌尖上的味蕾麻辣回味,蔥頭油則是香氣撲鼻的嗅覺體會。

平常的料理中,蔥頭油一樣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一盤簡單的炒蛤蜊,最後起鍋淋上一勺蔥頭油,不用任何調味品,就是一盤鮮甜海味,配上冰啤酒,是酷夏裡最愜意的享受。有蔥油酥做餡的蔥油酥餅,還有漳州百年杜潯酥糖。蔥頭油的身影,在閩南百姓的生活裡,無處不在,而且你不知道它何時開始,何時結束,時光或歲月好似沒有在它身上停止過。也許,生活裡的活色生香,不外乎就是這尋常的煙火氣。

在寫下文字的同時,竟然意外發現 「蔥」 字有這樣的註解:《注》蔥,蒼也。又《韻補》葉千剛切,音倉。這個註解可以理解說:閩南語裡的「蔥」 發音 「cang」 就是地道的古漢語。不由得又覺得閩南語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寶貴。

喜歡的話,請關注或轉發

相關焦點

  • 蔥頭油
    蔥頭油
  • 海豐老味道|這一碗粿,只用芝麻油與蔥頭油
    經常有食客來到,一下子就吃兩三碗的。每天下午兩點半才開始營業,直至到下午的五點半,短短的三個小時內,食堂一直是絡繹不絕的。而且這個時間段剛好是買菜的高峰期,有時候大家會順便買了菜再吃碗碗粿回家。有時候也會遇到陪著大人來買菜的小孩,其目的也是為了吃這一碗碗粿。
  • 抖音最近很火的一首閩南歌叫什麼名字?
    18183首頁 抖音最近很火的一首閩南歌叫什麼名字? 抖音最近很火的一首閩南歌叫什麼名字?
  • 上過《舌尖上的中國》閩南潤餅菜,一口咬盡閩南風味
    潤餅菜,是中國閩南地區、潮汕地區,及臺灣地區的一種傳統風味小吃。也是閩南人從小吃到大的食物之一。 潤餅菜的特點是清脆爽口,鹹甜適中。包的過程也與吃北京烤鴨極其相似,但是潤餅的口感更加多樣。
  • 龍江夜讀|當閩南女婿遇上閩南話
    04:13來自閩南日報掐指算來,今年已是我來到閩南的第19個年頭了,做閩南女婿也有10年了。按理說,自己應該完全融入到閩南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了。毋庸置疑的是,我喜歡閩南的風土人情、氣候宜人,才會選擇留下來工作和生活,可我又是個不會說閩南話的閩南女婿,如果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大寫的「尷尬」是再恰當不過了。從小到大,語言可以說一直是我的軟肋,在各種方言裡,我只會講一種從小就會的老家方言,關鍵是那種方言還跟普通話非常的接近。
  • 閩南方言的「臭」字
    閩南話的「臭」字當然不是好字眼。比方說,閩南人經常叫「不守信用、不講友情、缺乏公德的人」為「臭人」,叫創治或加害他人、損人利已的人為「臭心肝」,叫對人惡狠、兇氣的面容為「臭面」;還有,叫瘌痢頭為「臭頭」,叫生瘡長癬的腳為「臭腳」「臭腳蹄」。
  • 閩南人的番薯情結
    ,尖錐要越掘越深,免得傷到番薯肉身,姐妹們吱喳歡呼,當時的母親,那麼歡喜,她在欣賞這些甜蜜的果實,因為番薯,這種頑強好種的植物在農村能夠飽腹,能夠幫襯大米和小麥養活一個個孩子,番薯藤曬乾又可碾成糠餵豬。
  • 這30種閩南美食竟然還沒全吃過,閩南人真假鑑別菜!
    每天為你搭配「一日三餐」「古早味」在閩南用來形容古舊的味道。古早味貫穿:花生湯、面線糊、海蠣剪、五香卷…..每一種食物都有獨屬的「懷念的味道」。縱橫惠安吃場多年,俘虜美食無數,今天小魚就帶各位來盤點一下那些記憶中的閩南味道~大部分咱厝都能吃到!
  • 閩南人愛吃的一道家常菜,2種海鮮燜一鍋,營養又解饞,越吃越香
    閩南人愛吃的一道家常菜,2種海鮮燜一鍋,營養又解饞,越吃越香。雖說海鮮常年不斷供,不過卻有一種海鮮只能冬季才能吃到,而且是越冷時吃越香,越吃越想吃,那就是新鮮紫菜。如果說冬天有什麼美食可以令人無味無窮,吃了還想吃,那非新鮮紫菜莫屬了,一年當中,只有這個季節才能吃到,秋後養殖,冬初收割,若想吃到新鮮紫菜,只有在冬天才能吃到了。
  • 閩南查某討客兄 哭得像豬仔叫
    閩南查某討客兄 哭得像豬仔叫.見笑 開查某被抓個正著.有味道 老查某給她點愛一樣萌得像幼齒的.暗訪神婆 大師唱咒語跑調助手忍不住笑場…哈哈哈.閩南這位阿嬤念四句,夠搞笑的.....閩南大媽念咒.婚慶習俗9(洞房拜床母):洞房花燭敬拜床母,翁某同床龍男鳳女,春宵一刻龍飛鳳舞,花開並蒂幸福爭取,青米煮飯名花有主,翁某同心遮風擋雨
  • 閩南厭勝術:25種神秘的闢邪物!
    閩南,便是一個厭勝術曾經非常發達的地方,在很多城鎮村落裡,依然可以看到不少與厭勝術有關的厭勝物,感覺有必要系統地整理一下,本文就是基於此而做出的初步探索。閩南的厭勝物多設置於民居巷道之中,尋常可見,卻顯得神秘莫測。裝飾於宅院者,遍布宅院的各個角落,如屋頂、門楣、大門、地下、山牆、門樓、照壁、門格子。
  • 閩南地區叫鳳梨,內陸城市叫菠蘿,消費者納悶到底是一種水果嗎?
    導語:閩南地區叫鳳梨,內陸城市叫菠蘿,消費者納悶到底是一種水果嗎?水果世界精彩紛呈,在水果的種類中有按不同的屬性分為好多種,口感,外形,種植方式,生長環境都能夠幫助水果進行分類。水果常出現在消費者生活中或許每個人吃到的種類都是不同的,但想必沒有幾個人清楚水果真正的定義。
  • 閩南小吃——海蠣煎各種做法!
    海蠣煎是福建沿海普遍的小吃,在閩南主要有泉州煎法和廈門煎法兩種。前一種比較講究海蠣的嫩度,後者比較講究成型美觀。閩南海蠣煎主要是靠地瓜粉裹海蠣,因為地瓜粉煎炸後比較嫩。而莆田往上到寧德一帶的海蠣煎雖然也叫海蠣煎,但同時也叫海蠣抱蛋,幾乎完全用蛋把海蠣裹在一起攤成海蠣蛋餅。相比之下,似乎閩南海蠣煎名聲比較響亮一些。
  • 來福建,泉港浮粿別錯過,搭配一碗大腸羹,這閩南古早味百吃不厭
    來福建,閩南小吃泉港浮粿別錯過,搭配一碗大腸羹,這味道實在好去年寫了一篇文章,關於來泉州要吃的幾種美食,比如牛肉羹、面線糊、土筍凍、海蠣煎、泉港浮粿等等。當時很多人評論說,整個閩南地區,大泉州飲食文化才是最貼近古早味閩南小吃,味道更地道更正宗。
  • 閩南厭勝物匯總:史上最全,39種!
    閩南,便是一個厭勝術曾經非常發達的地方,在很多城鎮村落裡,依然可以看到不少與厭勝術有關的厭勝物,感覺有必要系統地整理一下,本文就是基於此而做出的初步探索。 閩南的厭勝物多設置於民居巷道之中,尋常可見,卻顯得神秘莫測。裝飾於宅院者,遍布宅院的各個角落,如屋頂、門楣、中梁、大門、地下、山牆、門樓、照壁、門格子。
  • 閩南炸棗,滿是人情味.
    與在外頭看到的圓滾滾的版本不同閩南人自家的炸棗雖說十有八九其貌不揚家有喜事好料妹妹又有口服了!!叫齒牙徹底臣服於美味之下的炸棗我必須要與你分享![ 包入餡 ]炸棗分包餡和不包餡,有原味、鹹味、甜味三種口味。內餡搭配就更多樣常見的甜餡有黑芝麻、花生、綠豆、芋泥,鹹口的一般以筍丁、肉末、蔥丁等食材炒制而成。快速取一團拳頭大的糯米糰,通過指尖按壓「開口」,雙手拇指旋轉把糯米糰開口成一個小碗狀,用湯匙裝入幾勺餡料後收口,保證其內餡紮實飽滿。
  • 這裡有座天然的閩南建築博物館
    2瓦當 「簡瓦之端」 瓦當是屋簷最前端的一片瓦(也叫滴水簷),覆蓋建築簷頭筒瓦前端的遮擋,是古建築的重要構件,主要功能是防水、排水,起著保護木製飛簷和美化屋面輪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