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炸棗,滿是人情味.

2021-02-17 閩南好料


炸棗

「炸棗並不是棗」

這個梗似乎在每次開場白都需要提到

瞧這小眼神😂


「棗」代表著吉祥如意,自古乃節慶必備之物

但並非每個地方都產棗

聰明的閩南人以盛產的地瓜為原材料

製作成球狀入油鍋炸

待冷卻後變成紅棗表皮皺皺的造型

因而成了「炸棗」的美名

與在外頭看到的圓滾滾的版本不同

閩南人自家的炸棗

雖說十有八九其貌不揚

用料和味道是絕對沒話說的

以至於從小到大外頭的炸棗

都很難對胃

也許用美食拴住的

不只是你家男人的心,還有你家孩子的胃吧

但前提是

你有個懂得做傳統好料的

阿母…阿嬤…好厝邊…

家有喜事

好料妹妹又有口服了!!

叫齒牙徹底臣服於美味之下的炸棗

我必須要與你分享!

這是我最愛的黑芝麻~


正宗的炸棗

做起來看似簡單,實則講究

[ 和麵皮 

做炸棗的第一步是與地瓜打交道。地瓜去皮、切塊、蒸熟、搗成泥、加入糯米粉、調製好的紅糖漿、少量煮好的地瓜水後開始和面,混合均勻、要使上勁不斷地揉、搓、摔,直到可以和成麵團。外皮的製作是至關重要的一道工序,炸棗第一口感好不好,外皮取決定性作用,和得越好餡皮筋道。等到準備工作全部就緒了,鄰裡也會紛紛趕來,完成炸棗這項艱巨「工程」。

[ 包入餡 ]

炸棗分包餡和不包餡,有原味、鹹味、甜味三種口味。內餡搭配就更多樣常見的甜餡有黑芝麻、花生、綠豆、芋泥,鹹口的一般以筍丁、肉末、蔥丁等食材炒制而成。快速取一團拳頭大的糯米糰,通過指尖按壓「開口」,雙手拇指旋轉把糯米糰開口成一個小碗狀,用湯匙裝入幾勺餡料後收口,保證其內餡紮實飽滿。


[ 揉成球 ]

這裡不說搓成圓,是因為不能像搓湯圓一樣把炸棗搓的光滑,而應該要隨性一些滾兩下,將餡料包裹好揉成球狀,就完事了。這樣炸起來的炸棗才會膨。


[ 或為橢圓形 

炸棗的形狀基本是圓形和橢圓形的,「圓棗」圓滾滾的外表象徵著團圓,橢圓形炸棗則象徵著日子的多味調節。

[ 慢火炸 

將成型的炸棗放入燒熱的油鍋內,鍋裡倒了六分滿的油,鍋底墊上篦子,以免粘鍋。油溫80度左右一個個「大棗」依次下鍋。炸的過程中,會粘筷子而且會越膨越大,發脹的時候就要開始翻動才行。炸炸棗這事急不得,慢火炸出的炸棗才能色澤金黃。

[成棗型 

剛出鍋的棗紅紅火火,圓圓滿滿。趁外皮將涼未涼時下肚,滿滿當當的內餡瞬間給人一種滿足的幸福感,餘溫仍在,外酥內香。因為加了地瓜,放涼後就慢慢軟下去成為皺巴巴的形狀,這時的口感則軟糯甜香。放置兩三天開始會發硬,蒸兩分鐘炸棗就變得特別軟,那時又是另一種風味。哪怕不加任何內餡,也能品嘗到地瓜沁入其中的天然甘甜。

閩南人家裡逢年過節就張羅著包炸棗

若是家中男兒結婚更是鬧熱

大婚前兩日親戚鄰裡就前來幫忙聚首炸棗

厝埕裡天井中支起大鍋

女的做「炸棗」,男的掌灶炸「炸棗」

然後將炸好的炸棗送予親友和鄰居分享喜事


炸炸棗姿勢要帥

男女老少手裡忙活著,嘴裡談笑著

古厝緩緩飄蕩出的不僅僅是誘人的棗香味兒

還有人情味兒



無論是在物資匱乏的年代

還是在生活富足的今天

似乎沒有「炸棗」便不熱鬧了

直到今天回想起孩童時期,老是要調皮搗蛋將炸棗皮捏團做成各種小動物,還要阿嬤入鍋一起炸了,然後看著心水的小動物慢慢變形、走樣……

原創版權

文章整編:閩南好料

照片動圖:府裡文化

相關焦點

  • 翔安記憶:炸棗是如何做成的?
    除了過年,結婚喜慶的時候也炸棗。我結婚的時候,嬸嬸婆婆們聚在一起邊搓棗邊談笑風生。結婚用的炸棗都是圓的,祝福新人圓圓滿滿,甜甜蜜蜜。(這是「高配」鴨肉炸棗面線)小小一顆炸棗,牽動著多少閩南人的記憶。過年過節闔家團圓的忙碌與歡樂都藏在餡裡,讓炸棗的滋味更深遠流長。
  • 閩南小吃知多少?咱將這15道吃過的、或做過的分享給你
    閩南小吃知多少?咱將這15道吃過的、或做過的分享給你我不是廈門人,但是最近七八年吧,年年的冬天都會去廈門對面的漳州港過上幾個月。漸漸的對閩南的風俗文化,飲食習慣各種特色美食有了一點了解。下圖是自己做的海蠣煎二、燒肉粽粽子在閩南地區呢,不是說到端午節才有,一年四季都能買到。無意中我發現閩南的燒肉粽,那個香啊,毫不誇張地說遠遠的超過了所有的肉粽。
  • 閩南方言的「臭」字
    閩南話的「臭」字當然不是好字眼。比方說,閩南人經常叫「不守信用、不講友情、缺乏公德的人」為「臭人」,叫創治或加害他人、損人利已的人為「臭心肝」,叫對人惡狠、兇氣的面容為「臭面」;還有,叫瘌痢頭為「臭頭」,叫生瘡長癬的腳為「臭腳」「臭腳蹄」。
  • 閩南的暖冬,尋覓古早味,走進老街喝咖啡——泉州
    潮汕和閩南都在東部沿海,城市和食物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方言也屬於同個語系。從潮汕動車出發,漳州、廈門、泉州,一路向上,終點可到達江浙和上海。 上個周末去了一趟說走就走的動車之旅,10月份才去過了廈門,就把目的地定在了泉州,回程在中途下車,漳州古城逛半天。2座閩南老城,去了6個咖啡館。
  • 龍江夜讀|當閩南女婿遇上閩南話
    04:13來自閩南日報掐指算來,今年已是我來到閩南的第19個年頭了,做閩南女婿也有10年了。按理說,自己應該完全融入到閩南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了。毋庸置疑的是,我喜歡閩南的風土人情、氣候宜人,才會選擇留下來工作和生活,可我又是個不會說閩南話的閩南女婿,如果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大寫的「尷尬」是再恰當不過了。從小到大,語言可以說一直是我的軟肋,在各種方言裡,我只會講一種從小就會的老家方言,關鍵是那種方言還跟普通話非常的接近。
  • 這30種閩南美食竟然還沒全吃過,閩南人真假鑑別菜!
    每天為你搭配「一日三餐」「古早味」在閩南用來形容古舊的味道。古早味貫穿:花生湯、面線糊、海蠣剪、五香卷…..每一種食物都有獨屬的「懷念的味道」。縱橫惠安吃場多年,俘虜美食無數,今天小魚就帶各位來盤點一下那些記憶中的閩南味道~大部分咱厝都能吃到!
  • 【老閩南】這些美食要不要這麼好吃?
    一個小小的菜包粿,吃起來清香有嚼勁,裡面的材料是閩南盛產的白蘿蔔、花生等,據說這是閩南婦人在物質條件不夠豐盛的情況下,為家人做出的既好吃又豐盛的一種食物。(點擊小視頻觀看雞蛋糕的秘密~)閩南人天性喜好分享,家裡有了喜事就會訂做民俗食品來送給親朋好友,東石人也不例外。於是有許多東石人會選擇葉秀卿製作的雞蛋糕作為禮品分享出去。
  • 【閩南習俗】一般人都會吃尾牙卻不知道尾牙的由來
    在大家的印象中尾牙就是由公司老闆出錢請員工在年終之時一起吃頓飯聯絡感情,獎勵員工一年來的辛勞尾牙是閩南地區的民間傳統節日
  • 為什麼閩南人這麼甜甜甜甜?
    在閩南的每一天,都有甜甜好滋味。閩南人,坐山望海。南洋如一塊跳板,下南洋之人,接觸的、聯結的,是整個世界。這些揚帆出航的人們,為閩南帶來了世界各地的鮮甜味道。 滿煎糕,名字紮實,咬上一口,是一種樸實無華的香甜。相傳清末名將左宗棠在馬尾建造船廠時,將福建盛產的蔗糖與花生放入鬆軟煎餅內,味美價廉的好味道,由此誕生。 將麵粉、糖和水拌勻,淋在煎盤上,烘烤三兩分鐘,撒上一層花生或芝麻糖碎,受熱後的麵漿慢慢鼓漲,隨即烘出蜂窩狀空洞,起鍋前對摺,一定先放到竹篩上晾涼。
  • 閩南相思
    「我是個閩南人,在座的有沒有我老鄉。」她興致勃勃,滿臉期望。環顧四周,發現只有我一隻顫顫巍巍的手。「#%…*¥&」揚聲器裡傳來一串我聽不懂的異域情調。「對不起,我不會說閩南話。」良久,昏暗的燈光下,我聽到了一聲極淺極淺的嘆息。
  • 泉州古早味閩南二十道菜(上)
    1、閩南蘿蔔飯在《舌尖上的中國》裡,一道泉州蘿蔔飯勾起所有在外福建人的胃口
  • 閩南人不可不知的閩南習俗,你都知道嗎?
    儘管如此,這些民歌仍具有共同的閩南鄉土氣息,臺灣學者統稱其為福佬系民歌。福佬系民歌在各地流傳中不斷得到豐富發展,如福佬系人進入恆春後,受客家系影響,創作了《思想起》、《四季春》、《三聲無奈》、《牛尾擺》等民歌;進入臺北後,創作了《臺北調》、《莰仔腳調》、《艋胛哭調》等。此外,一些古老的閩南民歌流傳到臺灣後,經過數代加工,形成相當完善的調。
  • 閩南師大舉辦閩南文藝集錦展演活動 演繹閩臺傳統藝術
    閩南網9月21日訊(閩南網記者 張韓豐 通訊員 黃金蘭 沈瑞芳 康哲力)9月20日上午,閩南師範大學舉辦閩南文藝集錦展演,師生共同演繹具有閩南韻味的閩臺傳統藝術,展現學校開展閩南文化藝術實踐和學術研究的成果。
  • 在閩南,怎麼能少了這一卷薄餅
    對這裡所有的印象是,有道地的閩南菜,有位給女兒做了十幾年早餐的親切大廚「黑明」,當然,還有「用盒子端出來的」廈門薄餅。從貢糖、滸苔、蛋絲、肉鬆,到魚酥、油渣,到芫荽、炸米粉,這八樣配料,最能體現閩南人的口味喜好。一抹香甜的貢糖和酥脆的滸苔和肉鬆一定不能少,說貪嘴也好,說嘴饞喜香口也罷,就是能調配出最貪戀的閩南味。
  • 為什麼每個閩南小孩,都有一條黑格子包巾?
    閩南的風俗,女兒出嫁時娘家必須給準備一條黑白格子包巾,稱之為「花被」,其重要的功能是孩子出生時用來抱寶寶的!
  • 林語堂的閩南文化底色
    因此,林語堂的閩南文化底色就是林語堂人生色彩重要的基礎,本文試圖從閩南話、閩南風俗、閩南小吃、閩南功夫茶等不同的方面,解讀觀照林語堂的閩南文化底色,尋找造就林語堂的那一抹色彩。作為從閩南,從漳州,從平和走向世界的林語堂,其家鄉情緣濃鬱,從他的人生態度、人格修養、創作風格以及作品內容,可以看到閩南文化深刻的影響。
  • 廈門同安古坑村:做足三角梅文章,閩南古厝活力煥新
    昨天,記者探訪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同安汀溪鎮古坑村,這裡一派傳統閩南鄉村的景象,讓人心動的,不僅是繁花勝景催化產業蝶變,還在於傳統村落的活力煥新。2018年,廈門千日紅園藝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偉第一次踏上古坑村的土地,一下被震撼了:家家戶戶種在地上的三角梅,花開滿樹,房前屋後都是花。種地上的三角梅一般長葉不怎麼長花,有花也不多,可是這個規律,在古坑村是個例外。是什麼樣優越的自然條件,造就了這樣的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