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炸棗
「炸棗並不是棗」
這個梗似乎在每次開場白都需要提到
瞧這小眼神😂
「棗」代表著吉祥如意,自古乃節慶必備之物
但並非每個地方都產棗
聰明的閩南人以盛產的地瓜為原材料
製作成球狀入油鍋炸
待冷卻後變成紅棗表皮皺皺的造型
因而成了「炸棗」的美名
與在外頭看到的圓滾滾的版本不同
閩南人自家的炸棗
雖說十有八九其貌不揚
但用料和味道是絕對沒話說的
以至於從小到大外頭的炸棗
都很難對胃
也許用美食拴住的
不只是你家男人的心,還有你家孩子的胃吧
但前提是
你有個懂得做傳統好料的
阿母…阿嬤…好厝邊…
家有喜事
好料妹妹又有口服了!!
叫齒牙徹底臣服於美味之下的炸棗
我必須要與你分享!
這是我最愛的黑芝麻~
正宗的炸棗
做起來看似簡單,實則講究
[ 和麵皮 ]
做炸棗的第一步是與地瓜打交道。地瓜去皮、切塊、蒸熟、搗成泥、加入糯米粉、調製好的紅糖漿、少量煮好的地瓜水後開始和面,混合均勻、要使上勁不斷地揉、搓、摔,直到可以和成麵團。外皮的製作是至關重要的一道工序,炸棗第一口感好不好,外皮取決定性作用,和得越好餡皮筋道。等到準備工作全部就緒了,鄰裡也會紛紛趕來,完成炸棗這項艱巨「工程」。
[ 包入餡 ]
炸棗分包餡和不包餡,有原味、鹹味、甜味三種口味。內餡搭配就更多樣常見的甜餡有黑芝麻、花生、綠豆、芋泥,鹹口的一般以筍丁、肉末、蔥丁等食材炒制而成。快速取一團拳頭大的糯米糰,通過指尖按壓「開口」,雙手拇指旋轉把糯米糰開口成一個小碗狀,用湯匙裝入幾勺餡料後收口,保證其內餡紮實飽滿。
[ 揉成球 ]
這裡不說搓成圓,是因為不能像搓湯圓一樣把炸棗搓的光滑,而應該要隨性一些滾兩下,將餡料包裹好揉成球狀,就完事了。這樣炸起來的炸棗才會膨。
[ 或為橢圓形 ]
炸棗的形狀基本是圓形和橢圓形的,「圓棗」圓滾滾的外表象徵著團圓,橢圓形炸棗則象徵著日子的多味調節。
[ 慢火炸 ]
將成型的炸棗放入燒熱的油鍋內,鍋裡倒了六分滿的油,鍋底墊上篦子,以免粘鍋。油溫80度左右一個個「大棗」依次下鍋。炸的過程中,會粘筷子而且會越膨越大,發脹的時候就要開始翻動才行。炸炸棗這事急不得,慢火炸出的炸棗才能色澤金黃。
[成棗型 ]
剛出鍋的棗紅紅火火,圓圓滿滿。趁外皮將涼未涼時下肚,滿滿當當的內餡瞬間給人一種滿足的幸福感,餘溫仍在,外酥內香。因為加了地瓜,放涼後就慢慢軟下去成為皺巴巴的形狀,這時的口感則軟糯甜香。放置兩三天開始會發硬,蒸兩分鐘炸棗就變得特別軟,那時又是另一種風味。哪怕不加任何內餡,也能品嘗到地瓜沁入其中的天然甘甜。
閩南人家裡逢年過節就張羅著包炸棗
若是家中男兒結婚更是鬧熱
大婚前兩日親戚鄰裡就前來幫忙聚首炸棗
厝埕裡天井中支起大鍋
女的做「炸棗」,男的掌灶炸「炸棗」
然後將炸好的炸棗送予親友和鄰居分享喜事
炸炸棗姿勢要帥
男女老少手裡忙活著,嘴裡談笑著
古厝緩緩飄蕩出的不僅僅是誘人的棗香味兒
還有人情味兒
無論是在物資匱乏的年代
還是在生活富足的今天
似乎沒有「炸棗」便不熱鬧了
直到今天回想起孩童時期,老是要調皮搗蛋將炸棗皮捏團做成各種小動物,還要阿嬤入鍋一起炸了,然後看著心水的小動物慢慢變形、走樣……
原創版權
文章整編:閩南好料
照片動圖:府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