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生之前的觀照(之三)
文/賈又福
當然,處理起來,各人有各人的處理手法,比如我看了以後就覺得,哎呀,好像一個美人在對鏡梳妝。你們看那山是不是非常好看,它對著鏡子一打扮一梳妝,是不是特別有情趣,每個部分都非常新鮮。
你們看這個山的走勢非常好,它們之間的關係也好,其餘的部分就要省略,省略到零,要集中精華。每個同學坐到這裡觀察,認真去想,就會有不同的感受。那麼,你再畫的時候就不一樣了。你就不會說,這個山像古人的披麻皴,那裡像古人的什麼皴。你就會產生一種新的啟發,產生一種新的生命感。
你相好了親以後,它就跟你走,跟你過一輩子。簡單地說就是這麼一個道理,不是說我們到山裡寫生,看見哪個山,畫個速寫,就回到屋裡去編造,那樣根本就不行。
任何一位有成就的大家,他通過跟大自然的交流、概括、提煉出來的筆墨、符號、 語言,就跟了他一輩子。你們想想李成也好,範寬也好,近現代大家也好,都是這樣。你到大自然中去尋找,概括出來的皴法,它也會跟你一輩子。有的同學可能還沒有這樣的伴侶,你要找呀。
我們要用謙恭頂禮的心態去找,到大自然中去,打開我們自己的心扉。自己的心靈有很大的迴旋餘地,如果你開發它,它會很深入、很深入地往理想化走,如果你不開發它,它就關閉起來了。
有的同學到大自然轉了一圈,回來沒有什麼特殊的東西,就是沒有打開心靈的開關。我們一進山裡就要打開心靈的開關,用眼睛看是觀察,用心靈看是觀照。照的是它的精神,照的是它的靈魂,不僅僅是它的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