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這個力度怎麼樣?重了您跟我說。」近日,家住蔡甸經濟開發區龍王廟社區12歲的張可妍正在家中為爸爸按摩肩膀。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指示精神,響應《武漢市精神文明創建「十大行動」實施方案》要求,推進文明家庭建設,在百步亭社區指導組指導下,龍王廟社區通過線上形式開展講述「新時代好少年」家風故事活動。
自8月10日活動啟動後,社區小朋友和家長們積極響應,紛紛將自家家庭生活、家風有關的資料和照片發到活動QQ群,講述自己的家風家訓故事。
「我家的家訓是:誠信、孝順、勤儉、惜時,其中最重要的是孝順。」12歲的張可妍一邊為爸爸端上茶水一邊說道。小時候的張可妍開始不太理解父母的教導,爸爸媽媽就會耐心告訴她,老一輩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把最好的都留給晚輩,晚輩理應對他們孝順一些。「你自己孝順了老人,就能言傳身教,把這個美德流傳給下一代。」
受父母影響,張可妍經常會自覺陪長輩聊天,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還學會了自己做飯,為父母減輕壓力。「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我們平時也會以身作則,讓孩子意識到孝敬老人的重要性。」張可妍的爸爸說。「好的家風家訓能讓孩子學會如何做人,對她以後的成長是有益處的。以後進入社會就能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媽媽,水給我吧,我去澆!」8歲的羅思宇從媽媽手中接過水盆,徑直從廚房走向了陽臺。「我們家的家風很簡單,都是基本的規矩,其中一條便是勤儉節約。雖然現在我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但勤儉節約這一優良傳統不能失。」羅思宇的媽媽介紹到。
羅思宇說,媽媽平時都會把淘米水、洗菜水留下用來澆花澆草,出門之前會提醒家人隨手關燈,吃飯的時候也會特意叮囑她把碗裡的米飯都吃乾淨。「學了《憫農》這首詩以後,我懂得了糧食是農民伯伯冒著大太陽,揮灑著汗水辛辛苦苦種出來的,媽媽說的對,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好少年,就應該從小做到勤儉節約不浪費。」
「這次講述家風故事活動也是龍王廟社區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開展的教育實踐活動之一」,龍王廟社區黨委委員吳承秋表示,「我們希望通過舉辦講述家風故事活動,展示文明家庭的治家理念和良好家風,傳遞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營造和美家庭、和睦鄰裡、和諧社區的良好氛圍。」(文/江清湲 圖/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