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是能者多勞而不是能者多酬?

2021-01-09 教育透鏡

古人對社會的觀察細緻入微,得出的結論也往往是經典,雖然歷經千年,有的在今天看來也還是在理。這是現在人們所創造的格言或警句所無法比擬的。比如,能者多勞這個詞,傳承了千年之久,環顧目前的職場,何處不是這樣?

有能力的人,這種能力當然包括體力與智力,往往要比別人承擔更多的更重的更難的工作,自然也要付出比他人更大的勞動和承擔更多的勞累。比如,某人身高體壯,遇到某些需要大力氣的活,在分配任務時,他往往是首選。比如某人技術高超,遇到某些高難度的工作,領導往往指名道姓讓其完成。比如某人文字能力超強,一遇有大型難弄的材料就被指定為起草人。但是,在這些工作之後,絕對無人提及多酬的問題。

不知道你發現沒有,古人只說能者多勞,沒有說能者多酬。這是什麼原因。因為中國是一個「吃大戶」的社會,是一個享受他人成果心安理得而且是振振有詞的社會。比如,向富豪借錢不僅理直氣壯,而且借錢不還也覺得理所當然——你那麼多的錢,不差借給我的這幾個錢吧。這就是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的原理。能者多勞也是如此。誰讓你個子長得高、力氣比人大、能力比人強呢?你不幹,難道要讓我們這些的個子長得低、力氣比你小、能力不及你的人去幹?既然是應該,那麼哪有能者多酬的道理?能者就應該多奉獻少索取。如果你不認同並體現在行動上,就會為身邊環境所不容。這就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這種文化的劣根性是非常明顯的,對社會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所以,後來出現了按勞分配、多勞多得、不勞不得的理論,接著又提出了優勞優酬的主張。但是,這些先進理論和觀念雖然出自理論大家,而且公平合理,但遠沒有中國傳統文化對人們的影響那麼深,能者多酬還是難以行得通。能者多勞累、老實人吃虧、能者被算計等吐槽就是證明。如果有人覺得自己付出多就該多酬,往往被人扣上思想格調不高的帽子,不給你貼上人品低下的標籤就算不錯了。

「按勞分配,多勞多得」雖然已經成為法律條文,但在濃厚的劣根文化影響下顯得蒼白無力。在實際分配中,按勞分配難覓蹤影,多勞多得言而無行。按職務分配、按年限分配、按崗位分配、按單位分配、按資本分配都有,唯獨沒有多勞多得。

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職務壓到一切,儼然職務就是能力,職務是貢獻,職務就是多勞,即使你的這個職務是跑來的、要來的、買來的甚至是其他不當手段弄來的,即使你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幹,都不影響你拿高薪,而且還有一套冠冕堂皇的說詞,多勞多得連說話的權力都沒有。比如,職務高風險大很是流行,成為官本位分配的理論基礎。可是呢,從老百姓的視角看,職務越高,風險越低,一旦出事,被追責的往往是幹具體工作的,因為職務越高越有權力推卸自己的責任。風險成了分配因素的理論,也只有中國現在的官場能夠創造出來(在革命階段根本沒有這套理論)。任職確實有風險,但絕不是工作風險,而是腐敗被法辦的風險。在事業單位,不論你有沒有教授的水平,不論你的教授是如何來的,不論你乾沒幹教授的活,一律是教授待遇,所以當一些教授被揭露出抄襲論文、剽竊成果、根本不上課的真相時,公眾就有些憤懣了。尤其是,同樣一個人幹同樣的工作,在不同的單位工資收入有著天壤之別,公眾稱之為屁股決定待遇。

如果是企業,自然是資本為王,賺到了錢,資本拿走一大截,勞動者能夠讓你填飽肚子都還要指望資本大發慈悲。你看,一些大型集團,老總年薪幾百萬、幾千萬,普遍員工也就是幾萬、十幾萬,這將勞動置於何地。可是,即使不合理,你也沒有辦法。所以,中國的企業不管原來是做什麼實業,最終都會將目標轉向金融,至少也要在金融行業插上一槓子,因為玩資本來錢快,這就是脫實向虛的機理,結果把經濟搞得有些糟糕。

職務和資本變得不可一世,哪有勞動說話的份兒,能者多酬也只能是永遠的夢想。你看多少年來,相關各方一直在治理欠薪,還不是年年發生?作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最積極的因素被打擊得如此悲慘,勞動生產率怎麼可能會不斷提升?即使是許多單位到了無人可聘的地步,資本仍然昂起高高的頭,不肯認輸。為了維護勞動者的利益,一旦出臺新的政策,一些資本的代言人就要尋找各種藉口以訴苦的曲線方式進行抵制,而且是誇大其詞,而且往往還有一些效果。比如勞動合同法實施了10多年了,個別高官以企業壓力大為由,說是勞動合同法惹的禍,這是在誰說話大家心理都極為明白。

在中國現階段,你還是面對現實為好,不要抱怨只有能者多勞而沒有能者多酬,因為即使你再有道理,即使你再有不滿,你也扭不過官本位和資本位的大腿,這兩者在利益分配當中具有絕對控制力。

相關焦點

  • 夜讀 能者不覺多勞
    團體中有人抱怨自己每天累得像條狗時,我們常會拍拍他的肩膀:「能者多勞。」每天忙得焦頭爛額的人,也常以「能者多勞」自我解嘲,為自己的疲憊找到一絲安慰。  但是,你的多勞,多的是舉手之「勞」,還是多「疲勞」?
  • 奉行「能者多勞」,往往會逼走優秀員工
    「能者多勞」,看上去像是對能者的肯定和誇讚,卻在職場中成為了很多人的痛。起初,能者因為「多勞」會得到領導和同事的認可,獲得一定的滿足感。但久而久之,在「能者多勞」的觀念驅使下,能者漸漸變得疲憊不堪。長期的繁重工作會讓能者的壓力過載,失去工作熱情。當「多勞」沒有獲得相應的回報時,會使能者產生一種不平衡感,滋生更多的抱怨,並轉化為消極因素呈現在工作中,導致工作質量下滑。有時候,能者為了減少壓榨,會扮演平庸者的角色,隱藏自己的「鋒芒」,推脫那些份外的工作,最終成為不能多勞的弱者。
  • 能者就應該多勞,多勞就一定多得?馬斯洛理論戳破職場最大謊言!
    ,看看華為,為什麼這麼多人羨慕華為,為什麼中國現在只有一個華為,因為只有華才能徹底的貫徹了「能者多勞多得」的想法,讓聽得到炮聲的人一線作戰人員拿到最合適的報酬,這樣才能全面激勵各類人才為公司作出貢獻,但是在絕大多數國內公司,"多勞多得"只是一個童話,甚至是一個神話,所有人包括管理者和同事們,都只看到了前半句「能者多勞」,如果自己還不去主動爭取的話,註定就會悲劇了。
  • 職場中,「能者多勞」不是美德,除非能「多勞多得」
    二、能幹的人往往多幹老話說能者多勞,這是職場的基本法則。在這個問題上,無論是負責安排任務的領導,或是有能力的下屬,基本上都認可這個法則。能者多勞無可厚非,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能幹得多幹了,不能幹的人呢?少幹或是基本不幹。
  • 「能者多勞」不是庸懶幹部的避事良言
    「你能力強,就多幹一些,能者多勞嘛」。這一句「鼓勵」,不少機關幹部難免聽到,領導稱讚、同事認可,照理應當欣喜三分,然而不少「能者」累個半死,卻見好言相勸者閒怡三分,工作成了「一頭熱」,搭手幫忙不見人影,成果一出眾人來分,如此現象,在不少地方並不鮮見。
  • 「能者多勞」更要「能者多得」
    當下,在一些單位和部門,「能者多勞」是上級安排工作、同事推諉工作、下屬推進工作的理由。領導常想:這事很重要,交給其他人我不放心,就得交給某某幹;同事常想:這事很難辦,我要麼幹不好,要麼即便能幹好,也得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還是讓某某來幹吧,反正他能幹;下屬常想:這事很麻煩,得找上級協調解決,某某領導有能力、有魄力、敢拍板,找他幹最合適。 在筆者看來,所謂能者多勞,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
  • 「能者多勞」是最大的職場謊言
    小琴是公司裡公認的「能者」,能力出眾,老闆又很欣賞她,公司裡的重大項目都會讓小琴去做。起初小琴覺得這是件好事,既磨合了專業本事,還能鍛鍊領導才能。於是每天加足了馬力拼命幹,為公司拿下不少新業務。但漸漸地,公司似乎都習慣了她強大的能力,不僅同事會經常找其幫忙,領導也傾向於把急難險重的工作任務壓在小琴身上,小琴加班開始變多,每天多繃緊神經,「一個人拿兩個人的工資做五個人的活」。有句老話叫:「能者多勞。」不僅是一條職場「潛規則」,在家庭內部、甚至在一切有組織存在的地方,這似乎都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似乎你能幹,你就要多幹一點。
  • 「能者」就要「多勞」?這只是一個美麗的陷阱罷了|忙Day
    「小張,A團隊的Team meeting你也一起參加吧,作為旁觀者給提點意見。」「小張,這個項目急著要,今晚幫忙加加班把項目趕出來吧。」……類似上面這些「請求」你在工作中沒少聽吧。事不關己,本可以爽快拒絕,但他們總會給你戴一頂高帽子——能者多勞。於是,你乖乖「束手就擒」。「能者多勞」應該是職場中最美麗的一個陷阱了。
  • 《奇葩說》告訴你在職場中「能者多勞」是坑你的
    詹清雲的回答:不是,只要是這個社會的一分工,依然是以能,而不是以人或人的需求,人的成長,人的幸福為出發點,他就依然是在坑。《奇葩說》在這檔節目剛開始時,小編用手機在觀看,密密麻麻的上面寫滿了看不懂,她跑題的字幕,卻在她給我們帶來的神秘一點一點的揭開了疑問,最為經典的就是奶茶店的例子,深刻的向我們闡述了多勞會變成能者,但能者不會在多勞上上面費事
  • 千萬不要信「能者多勞」,因為到最後都是「能者過勞」
    「能者多勞」這句話,看起來是領導很肯定你的能力,但是到最後卻是「能者過勞」。1.壓力過多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能夠完成的工作,也都是有數的。在完成一定量的工作之後,人都會疲憊的。「能者多勞」,那就意味著自己要承擔更多的工作任務。每天都要完成超負荷的工作,工作負擔過重,別人下班,自己還得加班,拼到深夜回家,第二天還得準時上班,工作壓力自然比別人大很多了。
  • 「能者多勞」是對是錯?你被領導洗腦了嗎?
    「能者多勞」本來是用來表揚「能者」的褒義詞,但在有些單位,「能者多勞」慢慢失去其本來的味道,逐漸演變成了讓人望而生畏的「潛規則」和「毒雞湯」。有人說「能者多勞」是鞭子、是高帽、是稀泥;有人說「能者多勞」是「能者」的墳墓、「弱者」的天堂;也有人說「能者多勞」就像擊鼓傳雷,說著輕鬆,受著委屈。對於「能者多勞」問題,我們不能避重就輕,應該抱著理性、客觀的態度來正確對待。
  • 單海洋分享 別讓「能者多勞」變成「能者過勞」
    按理說,能者的勞動資源稟賦比較高,能者應該有相對比較好的發展,但很多時候恰恰相反,能者陷入了「資源詛咒」的陷阱,不僅沒有很好地發展,甚至逐漸蛻變為失去內在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普通員工。 這是因為企業管理者沒有看到能者多勞背後,管理邏輯的錯誤。很多企業管理者本著「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原則,能力強者承擔著更多的工作量,卻沒有收穫比普通員工更高的獎金與薪酬待遇。
  • 職場上都要求能者多勞嗎?有好處嗎?
    職場上從來就沒有什麼法律條文規定要求能者必須多勞,相反,倒是許多企業的制度裡有多勞多得的明文規定。至於好處,仁者見仁,智者智。好處肯定也有,但壞處確實不少。無論是領導還是同事,在求你做事時,肯定都喜歡你,甚至巴結你,吹捧你,讓你感到倍有面子,很有成就感。
  • 「能者多勞」不能總是對「能者」的安慰
    「能者多勞」,一句看似是讚美的話,卻可能造成「能者過勞」,而讓平庸者缺乏工作積極性。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3名職場人士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對於「能者多勞」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55.1%的人認為這會對「能者」的工作積極性造成打擊,51.2%的受訪職場人士覺得有時會變成「獎懶罰勤」。(《中國青年報》1月24日) 「能者多勞」是句讚美的話?怕不是對這個詞語有什麼誤解吧?在現實語境中,這個詞語更多出現於能者無奈的情形中——回報與付出不成比例。
  • 36歲醫生因公殉職,如何防止「能者過勞」?
    像袁洋洋醫生那樣,精通業務,年輕力壯,任職重要崗位,就是領導、群眾眼中的「能者」;肩上擔子重、責任大,加班加點成家常便飯, 「多勞」成為「能者」的工作常態。環顧四周,「能者多勞」,司空見慣。「能者」優點很多,如:服從組織安排,業務能力突出,責任心強;不計較個人得失,關鍵時刻頂得上;不惜犧牲休息時間,不顧自己身體狀況。這樣的「能者」,領導信任,群眾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