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紐約時報 Best Seller 《每個人都撒謊——大數據、新數據和網絡能告訴的真實的我們》
作者 沈二 | china@rcinet.ca
《每個人都撒謊——大數據、新數據和網絡能告訴的真實的我們》的作者並非知名作家也不是著名學者,而是一位年輕的數據專家,塞斯 史蒂芬 – 達維德維茨 (Seth Stephens-Davidowitz )。
塞斯是一位經濟學博士,卻鍾愛通過大數據分析來了解人和社會的真實心理。2012年他找到了自己數據分析的「寶藏」,因為谷歌將自己的龐大資料庫通過「谷歌趨勢 – Google Trends」向公眾開放使用。
作者:數據專家 塞斯. 史蒂芬 – 達維德維茨
在通過分析大量的公開的「谷歌趨勢——Google Trends」數據,塞斯博士得出的結論是:美國人在撒謊,因為谷歌數據分析出來的美國人對「性」、「種族歧視」、「女性」等很多敏感問題上公眾公開的態度和調查和他們私下使用谷歌搜素的情況大相逕庭。
大數據顯示美國人的性生活
美國同性戀調查數據分歧很大,有分析認為是高達10%,也有數據認為美國的同性戀比例大約在2% – 3%,但是通過對谷歌數據的海量分析。很多和同性戀性需求相關的關鍵詞告訴我們美國的男性同性戀比例應該在5%左右。
同時有趣的是,美國女性搜索「我的丈夫是不是同性戀?」這樣的問題要比搜索「我的丈夫是不是有外遇?」這樣的問題的比例要高10%!
美國是一個」性為中心—Sex Obessed』的社會,也就是人人都想表示自己「性感」的社會,但是美國人「性」福嗎?
書中的研究結果顯示美國社會強烈的「性焦慮」,以及遠比表現出來的「性」趣要少得多的實際「性生活」。
大數據顯示美國人的歧視和偏見
由於政治正確的原因,在美國社會是不能公開表示有歧視性的觀點的。但是,谷歌的數據顯示在私下,人們的搜索顯示驚人的陰暗面。例如,「黑人」的詞彙會大量和「愚蠢」、「粗魯」等詞彙相關,同時人們會使用早已經被唾棄的「Niger」等有歧視性詞彙來搜索。
而「猶太人」會和「魔鬼」、「壞人」等詞彙相關起來。
在目前的大環境下,可以想像「穆斯林」也不能倖免。「穆斯林」關鍵詞是和「恐怖分子」這樣的詞彙大量相關。在美國San Bernardino槍擊案後,因為襲擊者的名字看起來像阿拉伯名字,像過激的搜索「殺死穆斯林」這樣的詞語再次出現了一個高峰。
《The Guardian》對書作者塞斯 史蒂芬–達維德維茨 的採訪中,記者問到一個關鍵性的問題:
你的研究結果會改變你對人性的看法嗎?我們是比我們意識到的更黑暗和陌生生物嗎?
塞斯博士回答道:是。我開始就有一個黑暗的人性觀,我覺得現在變得更黑暗了。我認為人們自我為中心的程度是非常令人震驚的。
他補充道:當川普成為總統時,我所有的朋友都說他們很擔心,因為他們非常關心移民和穆斯林禁令,夜不能寐。但是從谷歌數據中可以看出,在川普當選的時候,焦慮沒有上升。當人們在凌晨3點醒來時,他們的搜索是關於他們的工作,他們的健康,他們的關係 – 他們不關心穆斯林禁令或全球變暖。
大數據的社會文化意義
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我們自然的天使》的作者史蒂文·皮克(Steven Pinker)給《每個人都撒謊》的前言中,史蒂文寫道:
在二十一世紀初的任何一天結束時,搜索網際網路的人將會產生8萬億兆字節的數據。歷史上史無前例的信息數量驚人。數據可以告訴我們,我們是誰?我們的恐懼,欲望和行為,以及我們做出的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決定。從深刻到平凡,我們可以獲得令人驚訝的關於人類精神的知識,不到二十年前,似乎是無法估量的。
大數據對人類自我認知的影響只會隨著時間產生越發深遠的影響。大數據,就目前時段來說,主要是谷歌公開數據的分析還只是冰山一角。媒體、新聞學以及社會研究目前對大數據的分析和應用遠遠落後於商業領域,可以想見如果更加深入地應用大數據來挖掘社會和人性,媒體和新聞學會更加接近那個所謂的「真實」。
但,如果這個「真實」的黑暗面遠比虛偽的人性表現得要大得多呢?
1. 【追討】稅局接1500密報,加國撥款5.2億嚴查300人,窮追海外逃稅!
版權聲明:若該文章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
電郵:canadanewstoday01@gmail.com
小編微信ID:CanadaTodayMedia
微信號:今日加拿大
英文ID:CanadaNewsToday
(長按上面二維碼可加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