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每個人都撒謊?谷歌大數據告訴我們的真實人性!

2021-02-13 今日加拿大

2017 紐約時報 Best Seller 《每個人都撒謊——大數據、新數據和網絡能告訴的真實的我們》

作者 沈二 | china@rcinet.ca

《每個人都撒謊——大數據、新數據和網絡能告訴的真實的我們》的作者並非知名作家也不是著名學者,而是一位年輕的數據專家,塞斯 史蒂芬 – 達維德維茨 (Seth Stephens-Davidowitz )。

塞斯是一位經濟學博士,卻鍾愛通過大數據分析來了解人和社會的真實心理。2012年他找到了自己數據分析的「寶藏」,因為谷歌將自己的龐大資料庫通過「谷歌趨勢 – Google Trends」向公眾開放使用。

作者:數據專家 塞斯. 史蒂芬 – 達維德維茨

在通過分析大量的公開的「谷歌趨勢——Google Trends」數據,塞斯博士得出的結論是:美國人在撒謊,因為谷歌數據分析出來的美國人對「性」、「種族歧視」、「女性」等很多敏感問題上公眾公開的態度和調查和他們私下使用谷歌搜素的情況大相逕庭。

大數據顯示美國人的性生活

美國同性戀調查數據分歧很大,有分析認為是高達10%,也有數據認為美國的同性戀比例大約在2% – 3%,但是通過對谷歌數據的海量分析。很多和同性戀性需求相關的關鍵詞告訴我們美國的男性同性戀比例應該在5%左右。

同時有趣的是,美國女性搜索「我的丈夫是不是同性戀?」這樣的問題要比搜索「我的丈夫是不是有外遇?」這樣的問題的比例要高10%!

美國是一個」性為中心—Sex Obessed』的社會,也就是人人都想表示自己「性感」的社會,但是美國人「性」福嗎?

書中的研究結果顯示美國社會強烈的「性焦慮」,以及遠比表現出來的「性」趣要少得多的實際「性生活」。

大數據顯示美國人的歧視和偏見

由於政治正確的原因,在美國社會是不能公開表示有歧視性的觀點的。但是,谷歌的數據顯示在私下,人們的搜索顯示驚人的陰暗面。例如,「黑人」的詞彙會大量和「愚蠢」、「粗魯」等詞彙相關,同時人們會使用早已經被唾棄的「Niger」等有歧視性詞彙來搜索。

而「猶太人」會和「魔鬼」、「壞人」等詞彙相關起來。

在目前的大環境下,可以想像「穆斯林」也不能倖免。「穆斯林」關鍵詞是和「恐怖分子」這樣的詞彙大量相關。在美國San Bernardino槍擊案後,因為襲擊者的名字看起來像阿拉伯名字,像過激的搜索「殺死穆斯林」這樣的詞語再次出現了一個高峰。

《The Guardian》對書作者塞斯 史蒂芬–達維德維茨 的採訪中,記者問到一個關鍵性的問題:

你的研究結果會改變你對人性的看法嗎?我們是比我們意識到的更黑暗和陌生生物嗎?

塞斯博士回答道:是。我開始就有一個黑暗的人性觀,我覺得現在變得更黑暗了。我認為人們自我為中心的程度是非常令人震驚的。

他補充道:當川普成為總統時,我所有的朋友都說他們很擔心,因為他們非常關心移民和穆斯林禁令,夜不能寐。但是從谷歌數據中可以看出,在川普當選的時候,焦慮沒有上升。當人們在凌晨3點醒來時,他們的搜索是關於他們的工作,他們的健康,他們的關係 – 他們不關心穆斯林禁令或全球變暖。

大數據的社會文化意義

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我們自然的天使》的作者史蒂文·皮克(Steven Pinker)給《每個人都撒謊》的前言中,史蒂文寫道:

在二十一世紀初的任何一天結束時,搜索網際網路的人將會產生8萬億兆字節的數據。歷史上史無前例的信息數量驚人。數據可以告訴我們,我們是誰?我們的恐懼,欲望和行為,以及我們做出的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決定。從深刻到平凡,我們可以獲得令人驚訝的關於人類精神的知識,不到二十年前,似乎是無法估量的。

大數據對人類自我認知的影響只會隨著時間產生越發深遠的影響。大數據,就目前時段來說,主要是谷歌公開數據的分析還只是冰山一角。媒體、新聞學以及社會研究目前對大數據的分析和應用遠遠落後於商業領域,可以想見如果更加深入地應用大數據來挖掘社會和人性,媒體和新聞學會更加接近那個所謂的「真實」。

但,如果這個「真實」的黑暗面遠比虛偽的人性表現得要大得多呢?

1. 【追討】稅局接1500密報,加國撥款5.2億嚴查300人,窮追海外逃稅!

版權聲明:若該文章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

電郵:canadanewstoday01@gmail.com

小編微信ID:CanadaTodayMedia

微信號:今日加拿大

英文ID:CanadaNewsToday


(長按上面二維碼可加入關注)

相關焦點

  • 人啊,為什麼要撒謊?
    「不要去欺騙別人,因為你能騙到的人,都是相信你的人。」這話我喜歡,我也經常拿這個去說服人,希望獲取真相。 沒人希望被欺騙。 可我們在痛斥說謊者的同時,自己在不停地說謊。嚴格要求對方,肆意放縱自己。這人品真是碎了一地。
  • 真實的數據告訴您真相!
    隔夜菜會形成亞硝酸鹽,有致癌風險,不能吃!?就讓寧波市質檢院的科學實驗來告訴你真相吧~備 注為讓大家更好理解實驗內容,在正式介紹實驗前,我們想請大家先了解「亞硝酸鹽」和「菌落總數」兩個概念。1、亞硝酸鹽
  • 真實的數據告訴你真相
    真實的數據告訴你真相隔夜菜會形成亞硝酸鹽,有致癌風險,不能吃!隔夜菜會滋生細菌,很容易導致細菌性食物中毒。你們也太講究了吧?老一輩的都是上頓吃了下頓接著吃,還都挺健康,隔夜菜咋就不能吃了?隔夜菜到底能不能吃?
  • 鍾南山自曝撒謊經歷,7歲女孩騙哭民警:孩子每個謊言背後,都是內心...
    孩子謊言的背後, 可能是不願表達的真相 記得在綜藝節目《一起出發吧》裡,Jasper因為任務完成的不是很好,不敢告訴爸爸。 據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兒童研究所調查發現: 2歲的孩子中,20%會撒謊; 3歲的孩子中,50%會撒謊; 4歲的孩子中,撒謊則高達90%; 而到了12歲,幾乎每個孩子都有過撒謊的經歷。
  • 謊言下的人性思考——《羅生門》
    謊言與罪惡是人性的陰暗面,人對謊言在罪惡的驅使下產生了依賴,人性在謊言中散發出它原本的惡,陰沉黑暗的羅生門是對人性最深刻的審判,善惡有度,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必將回應凝視
  • 在大數據面前,每個人都是赤裸的
    是我完全沒有意識到這個事情的發生,說抱歉的人應該是我。」上面這段內容講的是美國一家零售商通過分析大量女性的消費記錄,根據購物的內容變化來推測懷孕的月份乃至預產期,據此來精準投放購物廣告。結果表明,擁有大量數據的機器比粗心的父親更早知道女兒的身體狀況。這無疑是讓人汗顏的。這個例子僅僅只是大數據應用的一個縮影。
  • 《後真相時代》或許可以告訴我們一些真相!
    牛津詞典編輯表示,在「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以及英國脫歐的大背景之下,「後真相」一詞的使用率急遽上升2000%。01「沒有比被傾聽者誤解的真相更糟糕的謊言了。」——威廉﹒詹姆斯當真相被操縱、利用,我們如何看、如何聽、如何思考?英國赫克託·麥克唐納的《後真相時代》或許可以告訴我們一些真相。
  • 都說蘋果手機耐用,iPhone最長能用多久?大數據告訴你真實答案!
    大數據告訴你答案眾所周知,自從智慧型手機被研發出來以後,手機就成為了我們生活中最為重要的東西之一了,如今無論是我們的生活,還是工作,幾乎都無法離開智慧型手機;可以說手機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人們對智慧型手機越來越依賴以後,也讓各大智慧型手機廠家們都賺得是盆滿缽滿!
  • 丁元英:眾生沒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惡;每個人都會犯的思維謬誤
    可能很多人都以為自己能像尼奧一樣,那麼堅強,選擇紅藥丸,在現實中醒來。但是各種心理學的研究都表明,人的本能都會選擇藍藥丸。只是可惜的是,電影中的藍藥丸,人可以忘記。而現實中,我們則往往會被懲罰,沒有像電影中可以活在虛擬世界中那麼爽。我們的本能讓我們選擇藍藥丸,但是只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痛苦。就像《遙遠的救世主》中,劉冰的狀態。
  • 《木偶奇遇記》:我們害怕被騙,卻避免不了對別人撒謊
    今日再讀《木偶奇遇記》,它已不是簡單地讓讀者理解為:從小不撒謊,要做一個誠實、善良的好孩子。它還在向我們傳遞——為何撒謊後鼻子會變長?為何要撒謊?為何人人都在撒謊?為何明明是自己在撒謊,卻擔心被騙的總是自己?
  • 育兒經 | 孩子開始撒謊?好事啊!我們千萬別搞砸了!
    其實,每個孩子都會撒謊就在陷入恐慌時,一個學幼兒心理的朋友寬慰我,其實,每個孩子都會撒謊,這是一個孩子成長的必經過程。天啦嚕,這是什麼進化史。於是,朋友用科學的研究數據來說服我。1989年,新澤西醫科大學的一次經典研究中,研究者把一些3歲左右的孩子單獨帶進一個安裝了監視器的房間。
  • 後真相時代:現在的問題是,我們開始不在意謊言
    如果你面對的是說謊的人,你不能只說「你說2+2=5,實際上等於4」。你也必須用一種能觸動人們情感的方式進行回擊。以去年的英國脫歐公投為例。留歐派向公眾展示了大量的統計數據:一旦脫歐,英國將失去95萬個工作機會,人們每周的平均工資將下降38英鎊,每個家庭每年要多支付350英鎊以購買生活品,歐盟在英國的6600萬英鎊投資將面臨風險……這些冰冷的數據令人難以消化——數字無法和人對話。
  • 谷歌列出了我們用來表達情感的頂級名人動圖
    如果你想表達快樂或熱情的贊同,你可能會搜索Drake。谷歌發現,這位說唱歌手最受歡迎的相關搜索詞是「clap(鼓掌)」,其次是「dance(跳舞)」和「laugh(大笑)」。超過30%的包含情感或動作的GIF搜索結果是「Drake clapping」。谷歌的數據記者兼數據編輯西蒙·羅傑斯(Simon Rogers)周四在一篇博客文章中寫道:「其他名人也在傳遞不同的情感。」
  • 《心迷宮》走不出的是兇案,還是人性?
    這部電影是典型的的小成本製作,卻達到了非常讓人震驚的票房。整部影片,就像一個洋蔥一樣,隨著電影劇情的發展,一層一層地被剝開,每個人都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有著自己的小秘密。
  • 孩子撒謊別急於斥責,這是孩子聰明的表現,你讀懂了嗎
    :46:59 來源: 甜心奶爸 舉報   在父母的眼中,每個孩子都是天真無邪的
  • 《偉大的瘋狂》:《美麗心靈》不忍揭開的真實人性,都藏在這裡
    命運不會照顧本就苦難深重的人。2015年5月23日,納什夫婦遭遇車禍,生命永遠定格在了那一天。真實記錄下這一切的,是一部少有人知的關於納什的紀錄片《偉大的瘋狂》。這部紀錄片向觀眾更加真實地還原了天才納什從生病到康復的整個過程,讓我們看到了美好的《美麗心靈》不忍告訴我們的幾個關於人性的真相。
  • 拆案帶有民國色彩的懸疑探案劇,每集都有亮點:揭露最真實的人性
    每四集講述一個案件,都很有特點。深層次的去解剖人性,無論好壞都能看到。民國劇因為封建迷信思想的殘留,所以會有很多神秘色彩!比如第一集的西洋鬼吃人案,表面是瘦高鬼,在西方是可以變換自己身體高低的鬼,專門吃小孩子。但是在白府的死人案裡卻是一件讓人惋惜不已的悲劇。
  • 10句話9句在撒謊,滿嘴跑火車的人,心理是怎麼想的?
    學好心理學,生活大不同,這裡是威哥的心理課堂我們每個人都撒過謊。如果你說,你沒有,這可能就是你撒過的最大的謊言。我經常聽到朋友們說:「我不再相信愛情了!」……生活在一個充滿謊言的世界裡,有時我們都難以辨別出真假。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關於謊言的心理學研究。1. 有關謊言的真實數據據統計數據顯示,一個人一天被騙10到200次。
  • 大公司都是怎麼做數據可視化規範的
    但在實際工作中,可視化常常是在多人協作中完成的,我們該如何制定一份可視化標準來確保跨人員、跨平臺設計呢?我們常聽到視覺識別系統(VIS),可視化有沒有專門的設計系統呢?我將收集到的案例按類型進行了整合,並儘可能突出每個案例的特性。2、非盈利機構可視化指南1. 美國陽光基金會(Sunlight Foundation)美國陽光基金會歸納了一套專屬的可視化色卡,每個色號都有專屬的名字,分別對應著一類常見的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