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豆香成瓣,仍將芍藥和。
蓴羹下豉少,幽椒配鹽多。
美可郫筒並,珍應蒟醬過。
老夫薑桂性,無此欲如何。
這是四川大學曾緘先生《憶食物》中的兩首之一,題名《郫縣胡豆瓣》,這也是詩人寫郫縣豆瓣的一首詩。
眾所周知,郫縣豆瓣有「川菜之魂」的說法,可見在川菜中的地位不俗。也正因如此,對豆瓣的珍愛,也就成為習慣。
不過,在成都周邊的區縣中,能夠釀造豆瓣的地方不少,我查閱過一些區縣如崇州、簡陽等地的釀造廠,也都有豆瓣產品生產,看樣子也還有銷路,其中,尤其以郫縣最為知名。這郫縣豆瓣看似製作簡單,卻很味美,故川菜調味中不可或缺。我也曾將豆瓣醬加入其它調料,製成蘸醬,吃饅頭也是相宜的。
在詩人看來,豆瓣可以和郫筒酒並美,和蒟醬比也不差。所謂蒟醬,即古時候夜郎國的一種美酒,天下無雙。能與此兩者相媲美的豆瓣如此,也可謂是舉世罕見。不過,與郫筒酒、蒟醬相比,這豆瓣卻實在是普通了些。
但作者又說,「老夫薑桂性,無此欲如何。」如果飲食中少了豆瓣,可真不知道是如何生活了。可見郫縣豆瓣在成都人日常生活中有怎樣的重要性。
據這首詩的意思來推測,此詩可能寫於20世紀六十年代初,當時物資不算豐富,生活也著不小的壓力。這樣有一疊豆瓣醬下飯,也是難得的美味。
我曾一度認為,詩人將地方風物入詩,記錄下其應有的故事和趣味,倒也是與時下流行的舊體詩區分開來。像曾緘先生這樣為豆瓣賦詩就是最好的案例。要知道,在吃川菜時,就不免想起這首詩來。如此也就容易使詩歌流傳下來。
最愛郫縣豆瓣,這就是成都人對川菜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