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外賣塑料餐盒,竟能變那麼「潮」,但資源再生利用為啥會成...

2020-12-16 中國青年報

或許我們不曾想到,每天點餐飲外賣所剩下的塑料餐盒,究竟還能如何加以使用?除了被當作幹垃圾丟棄之外,它們還能製成各種「再生潮品」,比如共享單車擋泥板、時尚手機殼以及環保袋、鑰匙扣等等。記者連日走訪調查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的種種現狀,發現諸如「相關行業入不敷出」「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難以落實」等問題,也找到一些破解之道——

塑料餐盒的「新生之旅」

橘色的美團共享單車上,人們很容易看到擋泥板上的特殊標記:「由回收餐盒製成」。這是怎麼回事?原來,美團外賣在去年3月進行一項新嘗試,將外賣餐盒回收後,「萃取」製成單車擋泥板,投放在一批共享單車上。第一批1000輛再生擋泥板環保單車,最先出現在人民廣場街頭。

塑料餐盒的「新生之旅」, 要經過頗為複雜的生產環節:工廠車間的生產線上,第一道環節是深度清洗,先初步去除餐盒上的雜質和油汙,再經過破碎和消毒,得到高潔淨度餐盒碎片;第二道環節是高溫爐的熔融造粒,碎片脫胎換骨成為新的聚丙烯原料;第三步,這些「粒粒皆環保」的材料還要經過檢驗,合格的再添加改性劑,進行抗摔、抗曬和抗凍等處理;等到這些聚丙烯粒子改造完成後,還要再度熔煉注塑,才會變身成擋泥板;最後,還有一道嚴格檢驗,全新的擋泥板要歷經低溫、紫外線、撞擊等測試,以符合共享單車的性能要求,最終才能上崗。據介紹,一套單車擋泥板大概需要70克外賣餐盒回料。

這項改造,來自於美團外賣三年前啟動的環保項目「青山計劃」。能夠變廢為寶設計生產的「再生潮品」還有很多,頗受歡迎的還有和網紅奶茶喜茶合作研製的小物件。「青山計劃」回收了2.5萬個喜茶塑料杯,將它們製成手機殼、手提袋、行李牌等環保製品。其中,每個手機保護殼約等於0.5個回收杯,每個環保手提袋內含約0.33個回收杯。

美團還和喜茶一起在長寧來福士建起一間「靈感再生實驗室」快閃店。快閃店裡的再生裝置區,搬來了粉碎機、清洗機、熱壓機、注塑機等再生裝置,一個杯子從被粉碎到變成新產品的過程被完整還原,許多人在現場看呆了。

「青山計劃」推出以來,聯合全國110家相關企業共同推出綠色包裝推薦名錄,將安全產品推薦給平臺餐飲商家,鼓勵商家改進餐盒質量。目前的包裝推薦企業中,超過30家推出46種降解塑料類餐盒,另外30多家則推出41種紙質類外包裝,給商家多樣化選擇。該計劃還公布,2025年將建設綠色包裝供應鏈,為平臺所有商家提供外賣包裝可回收、可降解或可重複使用解決方案;同時,聯動產業上下遊在全國20個以上省市區建立常態化餐盒回收體系;促進1億用戶踐行無需餐具等可持續消費行為。

儘管美團外賣有個「宏大願望」,但如今被再生利用的塑料餐盒還只是滄海一粟。根據美團第二季度財報,其餐飲外賣的全國日均交易達到2450萬筆,即便按照每個外賣只用一個塑料餐盒這樣的「保守估計」,每天也有超過2000萬個塑料餐盒誕生,回收再利用的空間還很廣闊。

資源回收成了一項「虧本買賣」

那麼問題來了:用過的塑料餐盒要變身環保產品,技術上已經跨過門檻,或許並不困難,難的是如何把這些餐盒回收起來。

如今,美團外賣也開始聯手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多地的寫字樓、社區、校園、景區和商家門店等,嘗試餐盒回收與循環再生。3年裡,建成的試點單位超過350家,覆蓋試點區域塑料餐盒最高回收率達74%。

記者在試點的閔行區浦錦街道走訪看到,今年8月啟動的「盒聚變」餐盒回收項目打通了餐盒回收鏈路,如今全街道各居民住宅區、農村、企事業單位和沿街商鋪等等,共設置了超過120個餐盒投放點。

在別墅小區紅醍半島的垃圾分類點,居民們在午飯時間過後陸續來扔垃圾,許多人把塑料飯盒單獨投進醒目的餐盒回收桶。眼見保潔員把一個個飯盒重新衝洗後送到街道兩網融合中轉站,居民們都很高興,很願意支持這項環保活動。這裡的保潔主管徐懷美說,一天能收到六七公斤塑料飯盒,可以自己送去附近的中轉站,也可以在「青山計劃」APP下單,由中轉站師傅上門收取,兩種方式都能獲得微利費用。

餐盒都被送進街道兩網融合中轉站。那裡設有數百平方米的大廠房,裡面配置專業的分選、打包以及壓縮設備,可以對包括塑料餐盒在內的各種可回收物進行有效壓縮和打包,以此節約運輸成本、提高處置效率。負責中轉站運營的上海鼎誠環衛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馬俊說,起初的10天就收到1.14噸塑料餐盒,由外省市的末端處理廠家前來回收處理。

但記者採訪發現,塑料餐盒回收並不容易。不少物業公司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都不願意做這件事,一家業內企業負責人向記者透露,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降等因素的影響,許多可再生資源一直貶值,過去,1噸塑料餐盒可以賣四五千元,但近兩年貶值到3000元左右,還要面對高額的分揀人工和運輸成本,倒還不如作為幹垃圾處理來得更划算。

馬俊算了筆帳,末端處理廠家回收塑料餐盒,給出的價格是每噸2200元左右,而他所付出的成本主要有三塊,包括各小區和單位的保潔員前端整理費用、到各家單位的上門收運費用,以及他們自己員工的打包整理費用。所有成本加在一起勉強持平,有時候還會虧本。他願意「倒貼成本」做成這件事,除了美團外賣的推動外,還因為依靠承接政府項目可以整體平衡收支,此外公司也在積極嘗試廢舊物品打造公共空間裝飾品的新項目。

呼籲外賣平臺承擔「生產者責任」

在公眾環保意識尚需培養、市場化企業缺乏積極性的現狀下,網際網路外賣平臺的推動顯得格外重要。

一些專家學者認為,外賣平臺在過去幾年裡爆發式發展,方便市民生活的同時,也給環境生態造成壓力。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就提到,要「實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儘管外賣平臺不是直接生產者,但相比起中小餐飲企業,平臺作為外賣這種就餐方式的主導方,也有責任為餐具的回收利用擔負責任。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戴星翼表示,一次性餐具已經成為外賣平臺所售產品和服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外賣平臺應當對餐具的全生命周期負責,這個周期包括餐具的回收利用。

目前,除了美團以外,其他外賣平臺也在進行相關嘗試。2018年6月,餓了麼等平臺採購了上百萬個淋膜紙餐盒贈送給試點商戶,用以替代塑料餐盒;自建外賣平臺的星巴克則全面淘汰一次性塑料吸管,取而代之的是紙質或可堆肥塑料製成的吸管,又或者使用不需要吸管的吸口杯蓋。根據估算,這一舉措將每年減少10億根塑料吸管;麥當勞則早已將塑料外賣袋改為紙質外賣袋,10年少用了超過20億隻塑膠袋。

「建議網絡外賣平臺實行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公開一段時間內消耗的餐具數量。」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研究所所長何品晶這樣建議,披露的信息應包括餐具供應商、原材料以及品質、安全、對環境影響等等,並由社會公眾共同監督企業採取的環保措施。比如,和政府部門合作設立專門的外賣餐具回收平臺,並承擔一定運維成本;或者設立價格協調機制,對使用環保餐具的商戶和參與餐具回收的消費者給予鼓勵。

德國美國經驗或可借鑑

對於環保領域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世界上許多國家有經驗可循。擁有世界上最完備、最詳細環保法律的德國,也是這項制度的最初發起國。德國的電視機生產廠家都有一條額外的生產線,被形象地稱為「靜脈生產線」,其專門負責回收物的拆解再利用。如果零部件還是好的,可以回到新產品生產線上實現循環利用;零部件已經過時了,就用來生產二手機,以很低的價格出售;最後一種情況,對於無法回收再利用的零部件則進行分類粉碎,作為原料重新加以利用。

美國也曾立法,強制要求使用化學品的相關企業進行信息公開,詳細披露生產加工過程中使用的有害有毒化學物質種類、用法和用量等等。此舉產生了強大的約束作用,社會公眾的共同監督倒逼企業採用更安全、環保的原料和工藝,並出臺排汙措施等等。

全球最大的飲料公司可口可樂公司,前幾年推出一款名叫「左右未來」的概念設備,其左右「雙眼」兼具飲料售賣和包裝回收功能,「左眼」可取出購買的飲料,「右眼」可投放空瓶。消費者投放空瓶的行為可獲得積分、信用等獎勵,用來兌換飲料、再生資源製作的環保產品。這種設備可以縮短廢舊飲料瓶罐的回收鏈條,讓它們更快進入末端處置環節,這戳中了可回收物回收速度相對較慢的「痛點」,可以加快可回收物「重生」的進度。

其它國家的「他山之石」,對於促進資源的再生利用頗有借鑑價值。業內人士建議,政府部門可以通過政策激勵、財政扶持、產業引導等方式,促進相關企業和科研機構進行科技創新,降低塑料餐盒等可回收垃圾的處理成本,並提高其再生後的附加值,優化整條產業鏈,讓行業得以健康持續運轉。

來源:上觀新聞

相關焦點

  • 僅一天 外賣餐盒竟可堆330座珠穆朗瑪峰!回收站點工作人員:塑料不要,塑料賣不了
    寫字樓、學校、居民小區相繼成了外賣餐盒「白色汙染」的重災區。 外賣銷售總額超八成來自白領 外賣餐盒再利用率 據三大外賣平臺數據統計,點餐人群中白領佔6成,其中多數白領平均每周點餐4到7次。而白領也是外賣行業的高消費客戶,外賣銷售總額超八成來自白領。而這無疑讓大大小小的寫字樓成了外賣垃圾的重災區。特別是不少商家為了節約成本,大部分使用一次性塑料餐盒。
  • 你用過的外賣餐盒都去了哪?成了「鑰匙扣」還成了「單車擋泥板」
    你用過的外賣餐盒都去了哪?他們不僅變成了「鑰匙扣」還成了「單車擋泥板」東方網記者程琦9月4日報導:如今,外賣已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成為日常的一部分。不過,那些我們用過的外賣餐盒在進行垃圾分類回收後,又去了哪了呢?
  • 線上生鮮外賣火爆,誰為餐盒垃圾買單?
    夏季食物保存不當容易變質,泡沫箱保溫箱的使用更加頻繁,她每周採購水果、蔬菜、肉類,會收到3、4個泡沫箱。一個家庭產生的外送垃圾量便如此之多,那麼數量單位換算成千家萬戶呢?江蘇統計局在7月21日發布的《2020年上半年江蘇消費品市場數據簡要解讀》中說:網上零售快速增長,「無接觸配送」需求大幅提升,外賣等餐飲服務快速增長。
  • 塑料餐盒、一次性紙杯、外賣包裝盒,它們在杭州江幹有了新去處
    垃圾袋內是一些一次性餐盒、用過的紙杯、外賣包裝盒,「我平時上班忙,沒時間做飯,點外賣比較多,以前我就都丟在其他垃圾桶裡了,現在聽社區說這些都能回收了,我就特意分出來丟到藍桶裡。」據統計,有「中國樓宇經濟十大活力中央商務區」之稱的錢江新城,服務企業達8000餘家,輻射員工8萬餘名。
  • 讓鋁箔餐盒「拯救」外賣包裝「垃圾圍城」
    那麼如何分類、如何處置、哪種垃圾易於處理、哪種垃圾易於回收等等這些問題也成為了時下討論的熱點和焦點。毫無疑問,分類的目的是為了將廢棄物分流處理,利用現有生產製造能力,回收利用回收品,包括物質利用和能量利用,以及填埋處置暫時無法利用的無用垃圾。最終達到降低處理成本,減少土地資源消耗的目的,具有社會、經濟、生態三方面的效益才好。
  • 外賣垃圾「圍城」 餐盒源頭缺監管
    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 探訪  寫字樓成外賣垃圾「重災區」  每日穿梭在建外SOHO寫字樓裡的小李(化名)已經很難想像沒有外賣的日子。她在B區一家網際網路公司上班。工作日的午餐,訂外賣成為小李的常態選擇。「基本工作日都會訂外賣」,她說,公司其他人也基本以外賣為主,個別人會選擇出去吃。
  • 你用過的外賣餐盒都去了哪?他們不僅變成了「鑰匙扣」還成了「單車...
    你用過的外賣餐盒都去了哪?他們不僅變成了「鑰匙扣」還成了「單車擋泥板」東方網記者程琦9月4日報導:如今,外賣已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成為日常的一部分。不過,那些我們用過的外賣餐盒在進行垃圾分類回收後,又去了哪了呢?
  • 塑料的奇幻漂流:你扔掉的外賣餐盒去哪兒了?
    便宜又結實的塑料的出現,使得食物配送流程的成本得到極大控制,外賣才真正成了現代生活的新常態。  在習慣了塑料帶來的便利的同時,我們不免好奇,這些常常停留在我們舌尖的塑料有哪些?它們的安全性到底如何?  其實,只要稍微留心下日常接觸到的塑料製品的底座,我們常常會看到一個由三個指向箭頭構成的循環三角,三角裡面有從1到7的數字,這就是塑料們的身份證。
  • 回收一次性餐盒,減少外賣垃圾!1斤餐盒賣多少錢?你知道嗎?
    年輕一代生活方式的改變,對外賣的需求越來越大,我國對一次性餐盒的需求也在快速上升,據數據統計:2017年我國消耗198億個一次性餐盒,2019年我國一次性餐盒消耗量更是突破400億個。同時,我國環保政策的趨嚴,塑料汙染防治進一步加強,2020年1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公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指出在餐飲外賣領域推廣使用符合性能和食品安全要求的秸稈覆膜餐盒等生物基產品、可降解塑膠袋等替代產品。
  • 外賣餐盒垃圾成災,每天覆蓋上千個足球場!
    環衛工人表示,垃圾總量多,塑膠袋比較多,多數都是泡沫的,工作量會大。為了節約成本,商家在送外賣的時候,大多使用一次性的塑料餐盒。而即便是環保材質的餐盒,也往往被當成一次性用品,用完即棄,再利用率極低。外賣送餐員介紹,泡沫佔據大部分,大概60%左右。記者採訪廣州市民,也都表示餐盒用完了都是當垃圾處理掉了。
  • 送桌布贈砂鍋,豪華餐盒手提袋……外賣包裝如此浮誇有必要嗎?
    某家常菜館老闆三強(化名)告訴中新經緯記者:「那種常見的透明塑料餐盒成本4毛錢左右,如果你點一份菜、一碗飯,用掉一個大餐盒,一個小餐盒,收取用戶的餐盒費用大概是1塊錢到1塊五,在平臺不抽點的情況下,我們能掙一半。」
  • 送桌布贈砂鍋,豪華餐盒手提袋,外賣包裝如此浮誇有必要嗎?
    要不就給你特別浮誇的包裝,贏口碑,反正消費者來買單,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商家會這麼幹。不過,餐盒費和菜價一樣,要一起接受平臺抽成。」上述信息也得到了一些餐飲商家的證實。某家常菜館老闆三強(化名)告訴中新經緯記者:「那種常見的透明塑料餐盒成本4毛錢左右,如果你點一份菜、一碗飯,用掉一個大餐盒,一個小餐盒,收取用戶的餐盒費用大概是1塊錢到1塊五,在平臺不抽點的情況下,我們能掙一半。」
  • 美團外賣青山計劃引爆「盒聚變」 線上線下聯動回收塑料餐盒
    8月21日,美團外賣在上海浦錦街道兩網融合中轉站,舉辦了浦錦街道「盒聚變」餐盒回收項目啟動儀式。美團外賣自2017年8月31日發起行業首個關注外賣環境保護問題的行動計劃——青山計劃以來,一直致力於加速推進外賣行業後端回收與再生能力建設,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
  • 垃圾減量36計·餐盒回收|外賣餐盒有了新去處 上海社區首次將餐盒...
    圖說:餐盒回收箱 金旻矣 攝(下同)新民晚報訊(記者 金旻矣)又髒又油的一次性塑料餐盒,在上海的垃圾分類推進過程中,總被歸為「幹垃圾」丟棄。但其實,許多一次性餐盒,是可以回收並循環再生利用的。記者今天獲悉,近三個月來,共和新路街道4個小區的居民,已經漸漸習慣將外賣餐盒交給「回收箱」,餐盒平均減量回收率達到75%。這也是外賣塑料餐盒首次作為單品類,在上海社區內做到回收減量。在東方公寓、嘉利明珠城、和源名邸、永樂苑等小區裡,從去年9月開始,悄然出現了幾個藍色的回收箱。居民可以將PP材質的一次性餐盒,清洗乾淨,扔進這個箱子,並由專門的清運公司運走。
  • 你常吃外賣嗎?教你看懂外賣餐盒的「秘密」!
    如今外賣已經成了年輕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上班太累不願出去吃飯,點個外賣;節假日不願出門宅在家裡,點個外賣;晚上回家太累不願做飯,點個外賣;吃完晚飯餓了,點個外賣。外賣是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大家的生活,那麼新的問題來了,就是高溫食物直接裝進餐盒們會有問題嗎?上面那個包裝盒對我們來說並不是很陌生,這是一種最普遍的外賣包裝盒,簡單好用,而且成本還很低。這種餐具叫做「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它的安全性跟食物酸鹼度、是否含油、溫度等有很大關係。國家規定發泡餐具應在80℃以下使用。
  • 外賣餐盒也能在線預約、上門回收了!
    用汽車、摩託車的舊零部件組裝成的「大黃蜂」、廢棄自行車輪胎做的「雄鷹」、礦泉水瓶製成的「海綿寶寶」……利用廢舊物品做成孩子喜歡的各種卡通形象,浦錦街道兩網融合中轉站自此有了「遊樂園」的別稱,在上海乃至全國「火」了一把。
  • 新「限塑令」之下,秸稈覆膜餐盒是塑料餐盒的優質替代品嗎?
    那麼,秸稈覆膜餐盒的產業機會有多大?行業發展到什麼階段了?之前為何沒發展起來?此次借著新版「限塑令」的東風,生物基產品行業能一飛沖天嗎?針對以上問題,記者採訪了全國生物基材料及降解製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林存革。
  • 外賣餐盒等待革命
    來源:《經理人》作者:程小瓊,新零售商業評論高級編輯「你的生活被塑料包圍了,但你對它可能一無所知。」1990年的上海街頭。2019年7月29日,美團外賣官方宣布日單突破3000萬。經非營利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調查,平均每單外賣會消耗3.27個一次性塑料餐盒/杯。那麼單單美團外賣一家,日訂單就消耗了超過9000萬個一次性塑料包裝。幾乎不會有人吃完外賣,喝完奶茶,還有心思研究一下即將丟進垃圾桶的餐盒和飲料杯。
  • 鋁業「老人」李崇建議:外賣加劇塑料垃圾,應推廣鋁箔餐盒
    電商、快遞、外賣等新行業的發展,帶動了塑料包裝、塑料餐盒等消耗量急劇上升,正在成為「白色汙染」源源不斷的製造者。1月5日,國家發改委專門為此開設「我為塑料垃圾汙染防治建言獻策」專欄,以期用最優的方案破解難題。
  • 豪華餐盒手提袋 外賣包裝如此浮誇有必要嗎?
    「點一份炒飯,裡裡外外包了四層,吃完之後,餐盒加包裝幾乎堆滿了一個垃圾桶。我們真的需要這麼浮誇的外賣包裝嗎?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嗎?」&nbsp&nbsp&nbsp&nbsp和子楊有同樣感受和困惑的外賣用戶不在少數。記者調查發現,如今外賣包裝精細精美,甚至過度化已成普遍現象,但同時也遭到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反感。外賣包裝要好看嗎?有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