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汽車、摩託車的舊零部件組裝成的「大黃蜂」、廢棄自行車輪胎做的「雄鷹」、礦泉水瓶製成的「海綿寶寶」……利用廢舊物品做成孩子喜歡的各種卡通形象,浦錦街道兩網融合中轉站自此有了「遊樂園」的別稱,在上海乃至全國「火」了一把。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變廢為寶製作環保產品只是這個中轉站的「副業」,其好口碑更源自全品類、精細化、智能化的上門回收服務體系。垃圾分類實施一周年前夕,海岸君再度回訪中轉站,走近這群忙碌「接單」的「環保騎士」。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垃圾去哪了」第三集:回收
浦錦街道兩網融合中轉站主要針對可回收利用的資源進行回收、分類、中轉。而中轉站旁邊就是浦錦街道的溼垃圾中轉站
關鍵詞 定時定點
搭起帳篷明碼回收用
過磅、結算、綑紮、裝運……在紅醍半島小區,29歲的梁爽動作一氣呵成。按照臺秤顯示的2.4kg,他掏出2.4元付給居民夏曉黎。「我看到藍色帳篷搭起來了,就趕緊拿著紙板箱下來了。這種方式對我是舉手之勞,2元錢正好能給電瓶車充8小時電。」夏曉黎說。此時,又有一位阿姨拿來一箱礦泉水瓶和油瓶,每個瓶身都已壓扁,整齊地疊放在紙箱中。
每周二,這裡都會支起帳篷,擺出桌子和價目表,放好藍牙地磅和臺秤。居民們會拿出積攢的各種可回收物,將物品賣給「環保騎士」。
海岸君看到,表上有6大目錄20小類,光廢紙就分黃板紙、報紙、書本雜誌、廣告單頁4類。回收價格每周變動,都是本市再生物資行業協會按市場供需情況給出的指導價。
值得一提的是,小區回收是全品類的,不僅收高值的紙張、塑料,也收低值的衣物、泡沫塑料等。就連以往沒人要的玻璃瓶,居民都能免費交投,由中轉站統一處理。
自從垃圾分類正式施行後,浦錦街道的居民享受到了定時定點回收垃圾的方便,現場將可回收垃圾交給回收員,稱重後就可以拿到錢
關鍵詞 一口價
滿足條件下單預約
梁爽一邊幹活一邊告訴海岸君,之所以被稱為「環保騎士」,是因為中轉站還有另一種回收方式——「接單」:「我負責一品漫城、世博家園等6個小區和丁聯村,每天駐點一個小區。此外,居民也能通過『青山回收』公眾號預約,(回收物品)滿5kg,中轉站就會派單給我上門去收。」
海岸君打開公眾號,除常規可回收物外,還有廢舊電器和大件家具的回收預約。貼心的是,根據電器的品牌、使用年數、型號規格、家中是否有電梯等「參數」,公眾號會自動給出回收價格,「騎士」按「一口價」回收,杜絕以往「無證軍」拆下空調後「坐地降價」的矛盾。
浦錦街道兩網融合中轉站內,回收員正在整理收到的紙板箱
梁爽說,自從上門服務後,他和很多家庭處成了「鄰裡」關係,回收時也順便宣傳環保、發展客戶。「垃圾分類一年來,大家的環保意識也在增強。」梁爽說,一開始每天大概能收到一兩百公斤,現在周末可以收到1噸左右。而上門回收的單子,一天也能接到十來單,每個訂單的量平均11-12公斤。
關鍵詞 騎士
「遊擊隊」變為「正規軍」
別看小梁現在是站裡的「明星騎士」,以前卻經歷過一段東躲西藏的日子。中轉站建成前,他在其他區從事廢品回收,騎著三輪車走街串巷兜生意。「那時是無證『遊擊隊』,常被城管驅趕,連車都被沒收過好幾次。」小梁感慨道,「生意也不穩定,無效時間比較多。」
而現在,「騎士」的薪水是底薪加可回收物價差,勤奮而聰明的員工會向業主宣傳自己、科普環保理念,並提升服務水平。有了「正規軍」的身份和便捷的服務,「騎士」們也更受業主信任。良性互動帶來穩定收入,小梁估算了下,被「收編」後,收入比以前提高約30%。
受垃圾分類的影響,29歲的中轉站回收員梁爽從過去在馬路上到處遊蕩收垃圾的「遊擊隊」,變成了由街道管理的「正規軍」
「小梁是我挖過來的,看中的是他年輕,可以快速掌握理念,對業主起到宣傳教育的作用。」浦錦街道兩網融合中轉站負責人馬俊表示,目前「環保騎士」的平均年齡約50歲,希望未來團隊能更年輕化。
馬俊透露,去年12月,中轉站每天收運可回收物2-3噸,目前每天能收15-18噸,「一方面是『環保騎士』和居民的接觸頻率越來越高、服務意識越來越強,另一方面街道相關部門對無證照廢品站加大取締力度,半年來外部環境改善了很多」。
關鍵詞 改變
開闢「餐盒回收」通道
如今,春節後才上線的「青山回收」微信公眾號已有1.5萬人關注,服務範圍覆蓋浦錦街道71個小區和9個農村,並實現商業廣場、辦公樓、企事業單位等全覆蓋。「浦錦街道成立才5年。對於這個閔行區最年輕的街道,可回收物收運處理模式也應該年輕化;對於有意識改變的群體,要有途徑讓他們消納可回收物。」馬俊坦言。
這段時間,在回收事業上「閒不住」的街道和中轉站,又琢磨起一次性餐盒的回收。「大量餐盒其實可以做再生資源利用,但沒人去做這件事。」馬俊說,中轉站已和美團外賣進行合作,希望實現餐盒等品類的下單預約上門回收服務。前不久,「餐盒回收」的通道已在美團上線,上班族和居民們只要將餐盒簡單衝洗乾淨,積累到一定量時,點擊「我的-垃圾分類-預約回收」下單,就可以完成回收。
此外,在收運體系建設方面,今後也將有所調整。比如「騎士」的年齡結構、收運地域網格化管理、自動路徑規劃等,爭取變「守株待兔」為「主動出擊」。同時,馬俊認為回收物中大量書本的去向值得好好探索,比如可以和公益結合,將較新、較好的書捐獻到偏遠山區,而不僅僅是當廢紙處理。
「分類一年來,上海關於回收方面的改變很多。下一步我們還有很多想法,爭取在明年分類滿兩年時,會有更大的改變和突破。」馬俊笑著說。
「年報」
浦錦街道兩網融合中轉站
地址:塘浦路1068號
員工人數:擁有18名「環保騎士」
經營業務:對浦錦街道可回收物收運、分揀、打包、存儲、轉運
資產狀況:配備15輛兩網融合電動車及2輛廂式貨車,站點佔地面積10000平方米
營業總收入:每天收運可回收物15-18噸
業務特色:「線上預約、線下定點」相結合,在街道多處布點,並開發微信公眾號預約上門回收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 金旻矣
攝 影 | 孔明哲
視 頻 | 董怡虹 孔明哲
編 輯 | 陸佳慧
點擊播放 GIF 0.1M
●上海人快來領取你的垃圾分類成績單!垃圾分得好,光明請你喝牛奶
●申城垃圾分類一年間 | 溼垃圾分出量同比增長近40%
●晚報記者為人民,直播帶貨締造農業新生態
●上海灘人人支持的頂流「天團」來了!成團一年,ta們想說…
點擊播放 GIF 0.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