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詩:如何讓躺下的詩集站起來
原創張文靜中國科學報昨天
作者 |張文靜
年初,新冠疫情暴發,大批醫護人員、科研工作者登上了抗疫的「戰場」。
他們的精神與事跡讓詩人、中國科學院文聯名譽主席郭曰方感動不已。
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年近八十的郭曰方寫下了30首詩歌,謳歌鐘南山、李蘭娟、錢七虎等科學家以及醫務工作者群體的抗疫精神。這些詩歌藉助詩集《戰「疫」之歌》的出版和網絡上的傳播,迅速抵達了抗疫「戰場」,鼓舞了千千萬萬身處疫情中的人們。
這一刻,科學詩與醫護人員、科學家和公眾一起,站在了抗擊疫情的最前線。
40年筆耕不輟
說起來,40年前,郭曰方創作科學詩的起點也與病痛有關。
1981年,39歲的郭曰方做了胃癌手術。
病痛之下,他的身體和心理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病榻之上,他也真正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
一天,郭曰方躺在病床上,突然看到窗外的枯樹枝上搖曳著一片樹葉,它在寒風中顫抖、旋轉,但任憑狂風呼嘯、百般摧殘,它依然頑強地依附在樹枝上,展現著優美的舞姿。
那一刻,郭曰方豁然開朗:「生活如此美好,值得珍惜,叫人依戀,我又怎能輕易地被癌症擊倒?」用什麼方法能充實自己的精神、幫助自己渡過眼前的難關呢?中文系出身的他想到了自己一直喜愛的詩歌。
胃大部切除手術後的第一個春節,郭曰方登門拜訪了中國科學詩的奠基人高士其。
高士其用顫抖的手寫下語句,鼓勵他進行科普創作。
從此,科學詩創作成為郭曰方生命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
郭曰方創作科學詩,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自1977年1月被調至中國科學院工作後,他先後擔任方毅副總理秘書,中國科學院信訪辦公室主任,中國科學報社總編輯,中國科學院京區黨委副書記、機關黨委書記等職。
本職工作讓他與很多科學家熟識,也參與了很多重大的科技事件。
「一想到某一位科學家,我們當時在一起工作、交往的情景就浮現在眼前。」
郭曰方說,與科學家的熟識,讓他產生了創作的欲望,也深感書寫他們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優秀科學家身上體現出的愛國主義、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科學創新、團隊合作、勤懇育人等精神,不僅應該為科研工作者學習和繼承,也可以為各行各業的工作者提供啟示和借鑑。科學家精神,應該得到傳揚。」
40年來,郭曰方發表了大量謳歌科學家精神的詩歌作品,特別是退休後的20年間,出版了二三十本詩集、散文集,包括長篇抒情詩集《科學精神頌》《精彩人生——人民科學家頌》《共和國科學家頌》《科學的星空》等,成為國內科學詩創作的代表人物。
如今年近八十,郭曰方仍筆耕不輟。去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他完成了詩集《親愛的祖國》《脊梁——獻給共和國科學家的頌歌》。
今年,完成詩集《戰「疫」之歌》等作品後,他日程表上的待辦事項依然排得滿滿:應有關省市科協邀請去作科普報告;為畫家楊華創作的56位共和國功勳科學家畫像配詩;應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教育專業委員會邀請,以建黨100周年、歌頌100位科學家為主題,與畫家杜愛軍合作創作一部詩畫集;為北美地區詩歌協會舉辦的專場詩歌朗誦會提供詩稿、講授詩歌創作體會。
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郭曰方正在準備為廣西廣播電視臺錄製《我想與你一起閱讀》的節目內容。
「要抓緊時間,為社會多寫一點正能量的作品。」郭曰方說。
一首詩寫盡人生
在郭曰方所有的科學詩作品中,對科學家的書寫是最重要的題材。
到現在為止,他已經書寫了約180位科學家。
僅2007年出版的《共和國科學家頌》一本,就收入了關於100位科學家的詩歌作品。
這些科學家既有為新中國科技事業奠基作出巨大貢獻的李四光、竺可楨、茅以升、周培源、嚴濟慈等老一輩科學家,也有「863 計劃」等重大科技計劃的倡導者如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及蔣新松等戰略科學家,「兩彈一星」元勳、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還有新中國培養成長起來的如韓啟德、白春禮、劉嘉麒、秦大河等中堅專家學者,更有像陳景潤、林俊德、南仁東、馬偉明、黃大年等時代楷模。
這些科學家的人生經歷豐富、精神世界充盈,科研成就更是豐碩,用短短一首詩,如何展現?
「這就要求詩人能夠抓住最重要、最生動、最能體現人物特質的情景和細節。」郭曰方說。
突然 飛機在劇烈地抖動/駕駛艙與地面失去了聯繫/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郭永懷和警衛員緊緊地抱在了一起……/烈火吞沒了機艙/在農田裡熊熊燃燒/有誰能夠想到/當兩具遺體被吃力地分開/那隻沉甸甸的文件包/竟完好無損地抱在郭永懷的懷裡……
這是郭曰方為「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創作的詩歌《郭永懷,你永遠活在我們心裡》中的一段。這首作品只有六七十行,但發表後得到了強烈的反響,在各種場合反覆朗誦、廣為流傳。
郭永懷是唯一參與了「兩彈一星」研製三項工作的科學家,如何表現他愛國奉獻、英勇犧牲的精神?郭曰方最終選定了他坐飛機趕回北京匯報、因飛機失事而壯烈犧牲的情景,給讀者以極大的震撼。
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飛彈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如何寫?
「我就想到現在社會很多人浮躁,不能踏踏實實從事一項工作,而黃旭華一輩子獻給了下潛,為國家安全保障貢獻了力量。我就以《選擇》為題,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在追逐名利 喧囂浮躁/和沉渣泛起的漩渦之中/選擇了下潛/選擇了擔 當/選擇了寂寞/選擇了沉靜。」郭曰方說。
「詩歌的特質是高度凝練。如果說小說是將糖放入水中化開,那麼詩歌就是將糖水凝練成糖。這決定了詩歌創作不能面面俱到,而要選取最重要、最閃光的細節。」郭曰方說。
「郭曰方的科學詩是一種將科學事業和探索過程『化入』到個體生活的生活流。這使得他的作品跟那種直接傳達科學知識,甚至乾巴巴地講述所謂科學精神的作品有了顯著的差異。」南方科技大學教授、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吳巖說。
經典也需「詠」流傳
雖然自高士其起,「科學詩」這一稱謂才被正式固定下來,但郭曰方認為,中國科學詩有著悠久的傳統,《詩經》《天問》中已記載了許多動物學、植物學、天文學知識以及地震等自然現象,後來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陶淵明、劉禹錫、蘇軾、朱熹、辛棄疾等詩人也都寫過融入科學知識的詩詞。
近代新詩中,也有不少可稱為科學詩的作品,其中代表如郭沫若的《鳳凰涅槃》《天狗》《天上的街市》。
及至高士其創作出《天的進行曲》《我們的土壤媽媽》《太陽的工作》等作品,科學詩的概念得以明確。
此外,不少科學家如茅以升、蘇步青、華羅庚、竺可楨等也都創作科學詩,茅以升還出版了一本關於橋梁的詩集。
「這幾十年來,一些詩人、科研工作者、詩歌愛好者也在創作科學詩,但總體來說更側重寫花鳥魚蟲一類的詠物詩,歌頌科學家精神、展現科學家形象的作品很少。我想,這可能是因為熟悉科學家同時又具有一定的詩歌藝術修養和創作能力,能熟練運用立意、情感、想像、構思、意境、語言等詩歌創作方法的人太少了。」
郭曰方說,他自己在創作初期也寫過一些詠物詩,後來正是因為覺察到這種現象,才馬上轉向了謳歌科學家精神的創作主題。
著名朗誦藝術家殷之光曾說,郭曰方的詩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沒有拗口、晦澀的句子,通俗易懂、節奏鮮明、朗朗上口,詩句中蘊含著濃厚的感情,尤其適合群眾朗誦。
這在某種程度上是郭曰方刻意為之的結果。
「科學詩必須要找到易於傳播的方式,讓公眾喜歡看、喜歡讀,才能最大化地發揮它的價值。而朗誦就是讓躺下的詩集站起來,走到公眾之中去。」
郭曰方說,「因此,我常常選擇創作科學抒情詩,每首詩都不長,一般60到80行,最長不超過100行,一首詩讀起來有五六分鐘,適合朗誦,容易流傳。」
如今,藉助新媒體傳播,躺下的詩集不僅能站起來,還能插上翅膀,飛得更快、更高、更遠!疫情期間,郭曰方的科學詩在網絡上迅速傳播,為科學發聲,為抗疫鼓勁,為英雄禮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今年10月,《戰「疫」之歌》的英文版已由美國普利尼斯出版社出版,郭曰方的另一本詩集《脊梁》也正在進行版權輸出的工作。
向世界介紹中國科學、中國科學家,中國科學詩也許將凸顯出郭曰方創作實踐新的價值。
郭曰方,1941年5月生於河南原陽郭莊村。1964年鄭州大學中文系畢業。
中國科學院文聯名譽主席。俄羅斯藝術科學院榮譽院士。曾任中國駐索馬利亞大使館隨員,外經部、中科院、國家科委、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秘書,中國科學報總編輯、中國科學院京區黨委副書記、中國科學院院機關黨委書記、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兼科學文藝委員會主任、全國科技報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書畫院藝術委員、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科學與藝術委員會主席團成員,中科院美術家協會、中科院作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團員、中國科技館科普講師團團員。高級編輯。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81年1月胃癌手術後,以頑強的毅力從事文學創作。已出版詩集、散文集、紀實文學、科普、書畫等各類著作逾百部;主編、編審各類著作200餘部。
榮獲「全球華語中國新詩百年·百位最具影響力詩人」 、「傑出詩人」等稱號;榮獲「北京市科學傳播人終身成就獎提名獎」、「王麥林科學文藝創作獎」、「中國科學院文聯終身成就獎」、「紅色詩歌終身成就獎」。著作多次榮獲國家及省部級圖書獎。
曾應聘擔任科技部、中國科協、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科技日報、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科協、廣州市科協、中國科學報、科普出版社、廣西科技出版社等數十家單位的特約顧問和專家。河北省科協會士。
幾十年來,堅持以詩為科學代言,為科學家立傳,受到廣泛關注。根據中央主要領導批示精神,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曾組織我國50餘位著名藝術家在清華大學、中科院等全國40餘所重點高校和科研單位,舉辦郭曰方作品《科學與祖國》詩歌朗誦演唱會40餘場。中科院《科學大院》《新國風詩刊》和眾多網絡媒體陸續推出郭曰方創作的共和國科學家頌專欄、視頻、音頻專題節目,引起強烈反響。郭曰方的詩歌作品通過視屏、音屏、網際網路、朗誦會及報刊在全國各地廣為流傳,並被翻譯成英語、俄語、日語等在許多國家和港澳臺地區傳播。
多次榮獲國家有關部門和北京市授予的模範共產黨員、優秀共產黨員、金輝老人稱號。北京市抗癌明星。
(網編 韓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