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毀了方便麵?跌了50億,泡麵行業還有未來嗎?

2020-12-21 IC實驗室

像我這樣一個每天蹲在廚房研究吃飯姿勢的廚藝愛好者,其實偶爾也有不(懶)(得)(洗)(碗)的時候。

此時,那個當代單身青年的終極命題又浮現在腦海裡:吃啥?

像我這樣半條命都指望著外賣小哥養活的男人,在這樣平淡如水的生活裡,也偶爾會想起,是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和方便麵漸行漸遠了。

這期內容,我想聊聊是什麼擊倒了方便麵這個曾經的王,而未來的方便麵,又會以怎樣的方式實現它自己的文藝復興。

01

首先,我問個問題,方便麵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麼?

1、便宜

2、方便

3、好吃

我盲猜大部分人會選1。但在我看來,美味才是方便麵的核心競爭力。

這要從中國本土方便麵的起源開始講起。早期的國產方便麵,和便宜、好吃都沾不上邊。

現代中國最早的速食麵,可以追溯到1964年,北京食品總廠用手工操作的方式,開始生產鴨油油炸的速食麵。

而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款國產方便麵,則是誕生於1970年,由上海益民四廠引進日本的生產線,推出的高壓蒸面油炸工藝生產的方便麵。

這款70年代的方便麵,一包二兩,要價一毛五分錢,相當於當時一張電影票的價錢,確實不便宜。而且調料包只有一包椒鹽。椒鹽水泡麵,那味道想想就很硬核,估計只有半佛老師那樣的朋克才能hold得住。

方便麵行業真正開始發展,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各地企業都開始大力引進方便麵生產線。

1989年,全國方便麵生產線已達280條,年生產能力達70萬噸。再到時隔6年後的1995年,生產能力猛增到700萬噸。

生產力提升的同時,口味也出現了爆炸式的多樣化。中萃的雪菜面,華豐的三鮮伊面,冠生園的美味肉蓉面,都成為一代人心目中飄著香味的回憶。

口味,才是方便麵打開市場的第一殺招。

90年代初,中國人民在飲食上還處於選擇較少,品類相對匱乏的時代。用雕爺的話來說,就是「味蕾還沒打開」

在那樣的時代,方便麵作為一種有著強烈嗅覺和味覺刺激性的食物,對食品匱乏期過來的人們,具有幾乎不可抵抗的誘惑力。

更重要的一點是,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偏好吃熱食。冷餐在中國的接受度顯然不如歐美和日本。

而泡麵,雖然是工業化流水線製造的食品,但當你揭開碗蓋,升騰的熱氣會告訴你,這就是最符合你飲食習慣的一餐熱飯。

像我小時候,家裡一般不允許我吃方便麵,所以每次坐長途列車,我都倍感珍惜,因為那是少有的合法吃方便麵的機會。

沒別的原因,實在是好吃啊。

1991年,一個叫魏應行的臺灣青年來大陸考察市場,乘坐火車時,順便就泡了一包從臺灣老家帶過來的方便麵。

方便麵的香味飄滿了整個車廂,時不時就有人來詢問這方便麵是哪裡買的。

魏應行從中看到了商機:大陸這麼大,坐火車的人那麼多,方便麵的市場該有多大!

回到臺灣後,魏應行將自己的見聞告訴了自己的三位哥哥。

第二年,1992年8月,魏氏兄弟投資800萬美元成立了生產方便麵食品的天津頂益國際食品有限公司,創立了康師傅品牌,推出了第一款產品:紅燒牛肉麵。

康師傅紅燒牛肉麵能夠成為中國方便麵歷史上第一款爆品,不是沒有原因的。

我在知乎上搜索了一番,發現紅燒牛肉麵的原型,其實來自川菜紅湯牛肉。

解放前,國民黨撤往臺灣,這道川菜就被四川老兵帶到了臺灣。在那裡,紅湯牛肉經過了改良,口感變得更甜更柔和,以適應來自大陸各地的「新臺灣人」的口味,最後成為了臺灣特色的牛肉麵。

看看現在火鍋、麻辣燙為代表的川菜風靡全國。再看看20多年前的紅燒牛肉麵,不得不承認魏氏兄弟的判斷相當有眼光。

可以說,紅燒牛肉麵,這種具有川菜基因的適中口味,就是來自五湖四海中國人的味覺最大公約數。

最狠的是,魏氏兄弟從100多個配方裡挑出了紅燒牛肉麵口味,並且獨創性地加入了牛肉醬包。滿滿一包油脂,一泡開油香四溢。對於那時長期肚子裡缺油水的中國人,這種做法簡直不講武德。

一度,康師傅在大陸方便麵市場的份額超過98%。

1994年,康師傅相繼在廣州、杭州、武漢、重慶、西安、瀋陽等地設立生產基地,日產量很快突破了2500萬包。

康師傅的銷售量也在節節攀升,並最終憑藉年銷售60億包的成績,坐上了中國方便麵行業的頭把交椅。

另一邊,同樣是臺灣來的老鄉,統一方便麵就沒這麼好運了。

作為當時臺灣泡麵市場當之無愧的霸主,統一進入大陸市場的時間,只比康師傅晚了15天,但在產品上卻出現了嚴重紕漏。

統一把臺灣人最愛的鮮蝦麵帶到了大陸,並且當成主打口味。沒想到這口味對大陸消費者來講過於寡淡,一上市便遭遇水土不服。

正是因為把握不住大陸人的口味,統一被康師傅從1992年壓制到2008年,才靠著老壇酸菜面打了翻身仗。

如果給中國方便麵的發展史拉一個主線,那一定是康師傅和統一的雙雄爭霸。

當然,方便麵的崛起,既要考慮企業的奮鬥,也不能不看歷史的進程。

1978年起,改革開放允許農民有條件進城,有200萬農民來到城市尋求工作。

198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通訊》為這些曾被稱為「盲流」的農民正了名,他們有了一個統一的名稱「農民工」。

此後,農民工數量逐年增長。十二五規劃課題組數據顯示,1989年農民工人數飆增到3000萬,而國家統計局統計2017年,我國農民工總量達到了2.8億人。

而農民工可以說推動了全球最大的人類周期性遷徙,加上高校擴招,城市居民逐漸開始脫離體制,在單位大鍋飯和家庭飲食之外,產生了第三類餐飲需求。

而無意中,這些人成為了方便麵產業崛起的最大利好。

02

方便麵作為一種簡易的熟食解決方案,靠著味道上的優勢佔據了市場,但某種程度上,也死在了「美味」上。

殺死方便麵的,是中國逐漸成熟的餐飲行業體系

我的朋友金葉宸金老師在某期播客中,將人們的用餐模式分為三類:到店餐飲、配送/外帶餐飲、自製餐食。

這三類模式是互斥的,當人們傾向選擇去店裡吃,自己做飯和叫外賣的就必然減少。

先說到店餐飲,新中國的民營餐飲起步非常晚。第一家個體餐館直到1980年才出現在北京,而連鎖餐廳的爆發期已經是新世紀之後的事情了。

配送和外帶,真正成為主流就更晚,要等到外賣大戰之後了。

而如果按照這個分法,把泡麵放進去,應當屬於第三類,也就是自己做飯。

你不一定需要像金城武在《喜歡你》裡面那樣自己煮麵,還把每個環節的流程都計算的那麼精確。哪怕你只是燒了個水,放了個調料包,也算是自己做飯了。

因此,在90年代和00年代,漫長餐飲業發展期內,泡麵在餐飲市場上是看不到對手的。唯一的對手可能是你家做飯的那個人。

說到這裡,我突然理解為什麼我媽不讓我吃泡麵了。郭德綱老師說的對啊,同行之間才是赤裸裸的仇恨啊。

總之,泡麵彌補了餐飲行業的空白,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

只是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隨著餐飲行業逐漸發展,吃飯的選擇逐漸增多,餐廳開始從泡麵手中收復失地。

畢竟,現做的飯,肯定比幾塊錢的速食麵要好吃的多,哪怕只是連鎖餐廳裡的預製菜。這是刻在我們文化基因中的偏好。

2013年是方便麵市場的拐點之年。

在這之前,中國方便麵已經完成了奇蹟般的19年連續增長,從1994年的88億份,到2013年的462億份,穩坐全球第一大方便麵市場的寶座。

中國人每秒都要幹掉1465包方便麵,每人每年要吃30多包。果然是乾麵人,乾麵魂,乾麵都是人上人!

方便麵兩大巨頭康師傅和統一,一面為市場份額打得不可開交,另一面又聯手把市場推向頂峰。但他們沒有想到,迎接他們的,是整個方便麵市場為期數年的賢者時刻。

2013年底,千團大戰硝煙尚未散去,另一場戰爭就打響了。

先手玩家餓了麼宣布融資2500萬美元,沒過幾天,剛在千團大戰中勝出的王興就帶著美團外賣殺入戰場,阿里的淘點點也宣布入局。第二年,百度外賣也加入戰爭。

外賣大戰正式打響。

300塊的小龍蝦半價就能叫回家,還有一塊錢的咖啡和必勝客。外賣大戰在一場場紅包雨中愈演愈烈。當年的我,也是秉持著「有便宜不佔,王八蛋」的精神,薅了平臺不少羊毛。

外賣行業打得不可開交的同時,無意中對方便麵市場來了一場降維打擊。

我查了一下智研諮詢過去的統計,從2014年到2017年,國內市場外賣訂單數從3增長到55億,增幅51.3億。與此同時,方便麵市場迎來了一波銷量暴跌,跌掉了55億包的銷量。

雖然這兩個數字其實毫無可比性,但量級如此接近,冥冥之中似乎在暗示,有多少方便麵愛好者轉投了外賣小哥的懷抱。

這還真是印證了《三體》的那句話,「毀滅你,與你何幹。」

當然,如果把方便麵步入諸神黃昏這件全怪給外賣小哥,我是不認同的。

大環境不好,趨勢變化是外因,自己作死就沒辦法了。

前面我也說了,康師傅和統一的競爭,是中國方便麵發展歷史的主線,這兩個品牌的市場佔有率加起來可以達到七成。

而這兩個品牌恰好都是臺灣企業。臺企的特點就是管理能力很強,擅長成本控制。

當他們彼此認定為對手,便開始了瘋狂的價格戰。如果我成本比你低,運營效率比你高,利潤也控制得比你低,那價格上就能產生優勢,就能佔據更多市場。

這是一場奇葩的商戰,很長一段時間內,雙方就是這樣比誰更不賺錢。

有多不賺錢呢?198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99元,而201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2359元,33年可支配收入增長了47倍左右。

而1986年,中國方便麵平均售價在0.35元/包。今天,一包普通的康師傅紅燒牛肉麵就算便利店也只賣3塊多,只比當時翻了10倍,比1992年剛推出時只貴了2倍。

方便麵便宜,不是好事嗎?不一定,要看這種便宜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還是品牌商惡意競爭,靠規模壟斷市場造成的。

對此,業內早有共識:方便麵市場,品牌根本沒有產品定價權。任何創新,高端的產品只要推出,就被價格戰打死,就被有渠道優勢的企業打死。

統一和康師傅多年來彼此綁定,你不漲價我也不漲價,搞囚徒博弈。結果就是過去二十多年,只有老壇酸菜面這一個大爆款,老態龍鐘的紅燒牛肉麵依舊統治市場。

這個行業有多死水一潭,有多無聊,可見一斑。

誇張的是,2003年棕櫚油漲價,成本上升,雙方約定一起漲價。結果康師傅出爾反爾,擺了統一一道。此後,雙方便再無互信,價格戰愈演愈烈,甚至搞出了燒掉40億根香腸做贈品的補貼大戰。

當泡麵市場需要產品升級,需要有一波新品類新品牌進場,卻發現整個行業被老人們用低價鎖死了。

啥叫內卷?這就叫內卷。

03

那麼,方便麵行業的出路在哪裡呢?

其實也很簡單:高端化,個性化,多元化。而且這條路,不少品牌已經在走了。

從2017年開始,方便麵市場開始回溫,銷量提升。有人說是消費降級,但從一線經銷商的感受來看,泡麵市場其實正在進行一輪消費升級。

雖然低端方便麵一直沒有下過貨架,但其實這類產品銷量下滑非常嚴重,相反的是,5元以上方便麵才是目前市場的主導產品。

只是這個區間的產品,已經長期被日清、農心以及其他來自日本韓國泰國等國家的品牌佔據。

在日韓,方便麵雖然連年漲價,但當地消費者依然買帳。日韓每年的人均方便麵消費量,都在中國的兩倍左右。

而統一和康師傅也終於被殘酷的現實打醒,開始進軍中高端產品市場。如今統一的湯達人品牌已經初具規模,而康師傅也對標推出了湯大師。

至於能不能完成自救,也許還不好說。

據我的觀察,未來速食麵的形態也不一定會局限在方便麵上。

今年通過社交電商和直播,成為消費品行業又一個明星項目的拉麵說,就是主打待煮麵品類,火遍全網。

疫情期間,來自柳州的螺螄粉成為了網紅爆款,一時間供不應求。

甚至包括自嗨鍋這樣,布局自熱食品的品牌,都可能取代方便麵,成為下一個30年速食界的王者。

野蠻生長的新消費品牌,不會等老牌玩家們慢悠悠地轉身,總有品牌將老去,也總有品牌正年輕。

最後,我想說的是,如果我們能從本土方便麵的興衰中學到什麼,那就是商業世界裡,沒有什麼能永垂不朽。資本可以打壓後起者一時,但不可能永遠封鎖創新。

因為人性如此,人們熱愛美好的事物,但也永遠喜新厭舊。

相關焦點

  • 方便麵市場大跌50億!被外賣逼到末路?高端化泡麵能夠東山再起?
    而外賣的盛行,無疑對方便麵市場造成了巨大衝擊,如今方便麵行業營收已暴跌50億,曾經風靡全球的方便麵似乎已經式微,方便麵行業是否還有未來呢?下面就給大家解析一下。如今火遍大江南北的兩大品牌,其實並非最早一批立足於國內市場的方便麵品牌。九十年代初康師傅問世,它推出的紅燒牛肉麵成為了國內泡麵市場的第一個爆款,這款口味更為刺激的泡麵打開了消費者的味蕾,巔峰時期紅燒牛肉麵佔據了整個泡麵市場的半壁江山。
  • 一年440億包!中國人對方便麵需求為何這麼大?外賣也毀不掉它?
    在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中,懶得做飯和懶得洗碗幾乎是常態,而外賣和速食食品也就成為了當代「懶人經濟」下最大的受益者。其中,方便麵起步得比較早,一度成為了快食行業的王者。
  • 康師傅虧九百億,裁員2.5萬,巨頭都站不住,泡麵市場還有救嗎
    面對新的消費市場提出的挑戰,尤其是外賣行業的衝擊,方便麵行業呈現出整體衰落的態勢,不禁讓人思考這曾帶給一代代中國人溫暖和美味的食物還有未來嗎? 2016年方便麵銷量由2012年的440億跌至380億,而與此同時外賣銷售總額卻由2015年的382億元漲至2016年的1700億元。毫無疑問,外賣的興起是致使方便麵行業衰落的重要原因。
  • 中國的方便麵之王,多年來穩坐行業頭把交椅,一年賺走606個億
    到了2000年以後,方便麵的品牌越來越多,福滿多、白象、來一桶、今麥郎、思源、可口可樂等,這些方便麵如今在超市裡還能買到,但是最火的還要數康師傅,它無疑是方便麵行業的老大。由於外賣行業的迅速崛,在過去幾年裡,康師傅方便麵銷量一直受到衝擊。但在過去的2017年,整個方便麵行業開始出現回暖,近兩年,國內方便麵市場終於回升。
  • 從衰落到爆火,疫情能拯救泡麵行業嗎?
    社交平臺上,關於泡麵的花式做法,成為除電飯煲蛋糕、涼皮、小油條之外的又一大熱門話題。疫情還未結束,餐廳、菜場、外賣還未正常運營,三餐選擇有限,此外,隨著各地陸續復工,不擅廚藝的年輕人更加憂慮:外賣完全恢復以前吃什麼?人們的選擇異常相似——泡麵。
  • 外賣App讓中國人戒掉了方便麵:你有多久沒吃過了?
    被譽為「春運神器」的方便麵,堪稱中國的全民食品。曾經有一份統計顯示,2011年,中國消費方便麵424.7億包,佔全球消費982億包的43.2%,更印證了方便麵在國民在生活中的地位。比如統一在2015年上半年的財報顯示,方便麵業務實現扭虧,收益達到36.52億元,淨利9123萬元,而2014年該業務還是虧損1.16億元。  如此一來,方便麵市場真的找到救星了嗎?
  • 方便麵市場要迎來春天了嗎?
    銷量大增、社交媒體病毒式傳播,同時還迎來了資本注入,業內新品牌走向IPO徵程,方便麵迎來春天了嗎?方便麵的至暗時刻在此之前,從行業數據來看,其實方便麵所面對的市場情況並不樂觀。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方便麵產銷國,近幾年市場銷售額整體上卻一直處於下降趨勢:2013年以前,中國方便麵營業額曾經連續18年遞增,中國內地和香港方便麵總銷量達462.2億包,平均每秒打開1465包方便麵;然而,從2014年起,中國方便麵行業就開始走上了下坡路,到了2016年,內地和香港方便麵年銷量總和已下滑至385億包。
  • 虧損900億,裁員2.5萬,泡麵市場何去何從?
    而在泡麵中最受歡迎的方便麵品牌自然就是康師傅了,寫到這筆者腦中就冒出了康師傅老壇酸菜的廣告視頻了,不由得吞了吞口水,康師傅老壇酸菜牛肉麵的口味還是非常得勁的。不過近些年來方便麵市場下滑非常厲害,而我們的泡麵之王康師傅則是損失最嚴重的廠商。
  • 一桶泡麵40塊錢?再不努力,連泡麵都吃不起了!
    但是,一個拉麵師傅再能幹一天頂多也就用十來斤麵粉消耗速度太慢了麵粉推廣依然遙遙無期日本官員急得抓耳撓腮這時,一個日籍臺灣人安藤百福這款方便麵有牛肉醬料桶裝的還帶叉子在當時的市場上簡直一枝獨秀因為好吃方便紅燒牛肉麵迅速佔領了大陸的市場
  • 被疫情帶動需求的方便麵,能重回巔峰嗎?
    宅家做飯的這段日子,把很多人都逼成了中華小當家,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在這段時間裡吃了人生最多的泡麵。疫情期間,方便麵成為超市最搶手的食品之一,曾被詬病為垃圾食品的它重新回到人們視線中,成為最普遍的宅家神器。微博上,#宅家泡麵都被玩壞了#話題閱讀量超過 2.5 億,4.6 萬人參與了評論。
  • 疫情下銷量大增、資本大舉進入,泡麵要復甦了嗎?
    銷量大增、社交媒體病毒式傳播,同時還迎來了資本注入,業內新品牌走向IPO徵程,方便麵迎來春天了嗎?方便麵的至暗時刻在此之前,從行業數據來看,其實方便麵所面對的市場情況並不樂觀。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方便麵產銷國,近幾年市場銷售額整體上卻一直處於下降趨勢:2013年以前,中國方便麵營業額曾經連續18年遞增,中國內地和香港方便麵總銷量達462.2億包,平均每秒打開1465包方便麵;然而,從2014年起,中國方便麵行業就開始走上了下坡路,到了2016年,內地和香港方便麵年銷量總和已下滑至385億包。艾媒諮詢數據也顯示,2015年中國方便麵銷售額斷崖式下跌。
  • 方便麵VS外賣,相機VS手機,民宿VS?時代拋棄你時不會打招呼
    旅悅商學院你上次吃泡麵是什麼時候?相較於以前,現在吃泡麵的人數正在急劇減少中,有數據表明:方便麵每年的銷量以幾十億包的速度在減少,不說你肯定不會注意到,但說了,你肯定也不意外。方便麵遭遇如此斷崖式的危機,可以說是滅頂之災,是泡麵這個產品出了問題嗎?
  • 方便麵比3年前少賣80億包 消費者不餓了麼
    近5年來,我國方便麵行業經歷了一次「過山車」。  世界方便麵協會的數據顯示,2011~2013年,中國方便麵年銷量從424.7億包增長至462.2億包;從增速來看,2011年國內方便麵銷量同比上升0.4%;2012年同比增長3.7%;2013年同比增長4.97%。無論是銷量還是增速均呈現逐年提升的趨勢。然而,這種持續、穩步攀升的趨勢卻在2013年之後出現了轉折。
  • 方便麵巨頭崛起,一年賣出15億包,網友:康師傅和統一有壓力了
    而在眾多的速食產品中,只用等到幾分鐘的方便麵,則成為了市場的寵兒,銷量也節節攀升。在方便麵市場中,最受歡迎的方便麵品牌,莫過於康師傅和統一。作為行業巨頭的它們,陪伴了很多人的青春。不過,市場是不斷處於變化中的。現如今方便麵市場中,出現了一匹「黑馬」。今年的銷售額增長速度極為顯著,一度達到20%,連康師傅和統一都比不上它。這個如同「黑馬」一樣的品牌,就是今麥郎。
  • 動輒10元、20元,方便麵吹起「高端風」意味著什麼
    近來有媒體發表文章稱,方便麵市場早已颳起「高端風」,超市裡的方便麵動輒10元、20元,這讓很多網友大呼:方便麵還是我認識的那個「它」嗎?   高端方便麵為何會走紅?低價速食的「黃金時代」是否一去不復返了?小小一袋方便麵,折射出怎樣的消費趨勢?   低價速食的吸引力早已不在?
  • 全球550億美元方便麵市場,看「泡麵大王」日清(01475)如何創新?
    公司 全球550億美元方便麵市場,看「泡麵大王」日清(01475)如何創新?2019年6月3日 07:58:19智通財經網本文來自 微信公眾號「FBIF食品飲料創新」,作者:Beth。日清(01475)作為泡麵的開創者,同時也是日本市場份額最大的方便麵企業,如今在日本市場也面臨著存在感下降的局面。
  • 泡麵又成「香餑餑」,康師傅「王者歸來」,背後老闆為臺灣首富
    有些時候,我們為了省事,常常會選擇煮泡麵吃,既方便又美味,誕生出了一群「泡麵黨」。然而,隨著行業競爭加劇,同時外賣的興起,對泡麵行業也造成了衝擊,「泡麵黨」群體不斷萎縮,導致一些泡麵品牌也遭遇「滑鐵盧」,方便麵銷量持續下滑、市值縮水。
  • 康師傅VS統一:價格戰後,泡麵雙雄回春潮
    眾所周知,從2014年起國內方便麵行業便開始走下坡路,由於人們的消費觀念的轉變以及外賣業務的興起,年銷量跌至385.2億元。在如今外賣經濟發展成熟的今天,方便麵還有人吃嗎?「看得我都想吃方便麵了!」美妝界扛把子顏九的一條抖音下,留滿了網友的「口水」,通過方便麵吃播,把看官們看餓了。
  • 康師傅、統一纏鬥了20多年,如今方便麵卻快要賣不動了?
    剛開始時康師傅沒有當一回事,畢竟方便麵老大當久了,市場反應慢一點可以理解。直到2010年,統一老壇酸菜牛肉麵的單品年銷售額達到了20億元。這才讓康師傅慌了神,連忙推出了自己的酸菜口味的方便麵。不僅如此,兩家公司還開啟了火腿腸大戰,買方便麵送火腿腸。事後統計,這期間兩家公司總共送出了40億根火腿腸。
  • 泡麵曾被評為「20世紀最偉大發明」,它有多了不起?
    泡麵的產生泡麵作為一代「時代巨星」,他的過去必然是充滿故事的。在中國西漢時期,「方便麵」已經出現了。在公元前205年,韓信在黃河邊率軍進攻河東西魏王魏豹時,為了解決軍糧問題而發明的踅面。終於有一天,他通過夫人炸的天婦羅得到了啟示,發現了拉麵油炸有的特性,製造出了現在的方便麵。泡麵的興衰泡麵在中國一經問世,便受到了老中青的追捧。新奇、高效的用餐方式,無疑讓它成為了外出為夢想努力、以疲於準備口糧的人的一個安慰劑、強心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