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司馬光曾說過:善治財者,養其所自來,而收其所有餘,故用之不竭,而上下交足也。
意思是:蓄養它的資本部份,取用它的收益部份。要善於管理錢財,要能正確處理收入與支出的關係。這樣的錢才不會花盡。
跟大家說一個故事:
王永慶小時候因為家貧無法讀書。在16歲,在嘉義開了一家米店。 當時競爭很大,一條街道就有幾十家米店。
因為創業資金只有200元,王永慶只能在最偏僻的地方租一個小店面。由於鋪面小,規模小,沒優勢,所以很少顧客。
後來,王永慶通過觀察,發現很多人在做飯之前,都要淘幾次米。王永慶靈機一動,把大米的砂石等雜物挑出來再賣。由於王永慶的米質量好,所以光顧的人自然多起來。
接著王永慶又看到,老人買米不方便。又創造了送米的服務。
在送米的過程,王永慶還細心觀察客戶吃飯的人數,米缸的容量,王永慶計算客戶吃飯的飯量,買米時間等,等客戶的米差不多,他就主動送米上門。
經過這次米店生意的成功,王永慶慢慢積累,後來成為臺灣首富。
我們今天來分析一下為什麼《小狗錢錢》主人公吉婭的父母跟有錢人有什麼不一樣呢?為什麼受到債務問題的困擾?
《小狗錢錢》又講了什麼呢?
《小狗錢錢》講述了一個12歲的小女孩吉婭和她會講話的小狗錢錢的故事。小狗錢錢是吉婭的理財顧問,錢錢教會了吉婭學與錢打交道的方法。吉婭不僅掌握使用錢的技巧,還幫助父母走出了財務危機。
作者博爾舍費爾。他是德國著名的理財專家,被譽為「歐洲巴菲特」。
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未遇到理財顧問錢錢之前,為什麼吉婭和吉婭的父母受到債務問題的困擾?
我用《有錢人和我們想的不一樣》17個財富檔案中幾個財富檔案對《小狗錢錢》父母進行分析:
一.有錢人相信:「我創造我的人生。」窮人相信:「人生發生在我身上」。
錢錢的主人金先生在受傷進醫院,吉婭很欽佩金先生忍受著劇烈的疼痛,很耐心與她談論。
金先生解釋,談論疼痛就像給植物施肥一樣,所以我很多年以前就改掉了抱怨的習慣。
吉婭的父母一直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是窮人。
為什麼這樣說呢?受害者有3個特徵:
1. 責怪:認為錯誤永遠是別人或別的事情,一定不是他們自己。
吉婭的父母,他們的生意是受到「經濟衰退」的影響,導致他們的財務出現問題。
吉婭的父親總是習慣於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總覺得自己是個犧牲品。
而吉婭也問過父母,為什麼吉婭的朋友莫尼卡父母的財務狀況卻越來越呢?
2. 合理化:經常找錯口,如「錢真的不是很重要」,來證明他們的藉口是合理的。
吉婭跟理財顧問錢錢在溝通錢的問題時,吉婭提及,她的媽媽經常說,「錢並不是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東西」「不應該隨便跟別人開口談錢」
3. 抱怨:大自然有吸引法則,你在抱怨的時候,其實吸引更多「爛事」進入你的生活中。
吉婭的媽媽經常抱怨,如果沒有買這幢房子就好了。
吉婭媽媽跟吉婭說,金錢只會帶給人們不幸,學會知足才是最重要的。普通人家的孩子永遠不會成為百萬富翁的。
金先生相信他能創造自己的人生。
而吉婭的父母總是相信人生發生在我身上。
二.有錢人努力讓自己有錢。窮人一直想著要變得有錢。
理財顧問錢錢跟吉姆講了達瑞的故事。
達瑞想為自己看電影買單。他可以選擇了向父母拿錢或自己掙錢。他選擇後者。
他聽取了成功商人的意見:為別人解決問題可以掙錢。
他開始尋找賺錢的機會。經過他細心觀察,他找到賺錢的機會:
為爸爸拿報紙的過程,他找到了第一次賺錢的機會:為鄰居把報紙塞到房門底下每天早上幫顧客把門口的垃圾袋放進垃圾桶餵寵物看房子給植物澆水當客戶多的時候,他僱傭其他孩子幫忙
他把能夠賺錢的方法全部記錄下來。
有一個出版商找到並說服他,讓他把賺錢的方法寫成一本書。最後他成為暢銷作家.
接著,電視臺過來找他做節目。
達瑞掙了幾百萬,他一直努力讓自己有錢。
吉婭沒開始學習理財前,也是經常想,自己如果有很多零花錢就好了。
而吉婭的父母看到吉婭新存摺有很多錢的時候,問吉婭為什麼這麼多錢。
吉婭解釋這些錢是從金先生那裡得到的。並按50%,40%,10%比例然存款。
當時吉婭的父親一直想著要變得有錢,曾經對吉婭說「多麼希望自己人能像這樣分配我的收入」。因為所有錢都全部用來支付房子的分期付款,飯錢和水電費等,吉婭父母沒有存錢的習慣。
三.有錢人專注於機會。窮人專注於障礙。
吉婭的堂兄馬塞爾,他在運營一間公司,現在已經有14個顧客,他的目標是50個顧客。
經過思考,他發現了很多賺錢的機會:
1. 他以平時的價格買麵包,然後以周日的價格賣出去(周日的價格比較高)
2. 為顧客送麵包上門收取費用
3. 每周有3個下午在敬老院,幫老人買東西,陪老人聊天,散步,做遊戲等
而吉婭聽到堂兄講在敬老院賺錢的時候,吉婭總是想著一些障礙,例如,她家附近沒有敬老院。
當理財顧問錢錢跟吉婭說要為目標完成幾件事情時,吉婭經常用各種藉口和障礙擋住目標:
1. 當錢錢說要準備夢想手冊時,吉婭總喜歡說試試看。
2. 當錢錢解釋要將夢想視覺化,但吉婭覺得可笑,因為 這個過程與她的金錢課程不一樣。
3. 當錢錢要吉婭準備儲蓄罐時,吉婭馬上有很多反對意見。
錢錢說,吉婭總是考慮事情做不成的原因。
四.有錢人很會管理他們的錢。窮人很會搞丟他們的錢。
吉婭的鄰居陶穆太太是一位有錢人。
陶穆太太通過學習投資理財,股票交易,讓錢飛速增多。
她把很大一部份錢投到了股票,還有一部份存在銀行的保險柜,還有一部分留在家裡,家裡的錢夠她生活幾年。
吉婭的奶奶經常說,不用於生活的錢都用於還債。
而吉姆的父母,為了購置新的汽車,家具,電視機或其他用於生活的商品的消費貸款,他們希望儘快還清債務。
理財顧問錢錢說,所有消費貸款都是不明智的。應該扣除生活費用後餘下的一半存起來,餘下一半用來支付消費貸款。最好控制自己的欲望,不申請消費貸款。
五.有錢人就算恐懼也會採取行動。窮人卻會讓恐懼擋住他們行動。
吉婭的鄰居漢內普先生,在火車站愛上他的太太。
當時在火車上很多人,漢內普先生不敢表白,他擔心他太太拒絕他的表白。
最後漢內普先生克服的恐懼,向他太太表白,最後他們兩個成為夫妻。
當吉婭成功存了很多的錢時候,銀行職員海內女士想邀請吉婭到學校為孩子們進行一次理財的分享會。
海內女士跟吉婭提及這件事的時候,吉婭擔心自己一句話說不出來或結結巴巴說出來。
後來經過漢內普先生,錢錢的開導,吉婭發現這種恐懼只是激動和緊張而已。
吉婭的父母正由於以上的特徵,所以一直處於財務危機。
吉婭的父母也經受到債務問題的困擾:
吉婭在理財顧問錢錢的指導下,給出了4條建議:
1. 欠債的人應當毀掉所有的信用卡
2. 應少儘可能少償還貸款
3. 扣除生活費餘下的錢一半存起來,餘下用於支付消費貸款
4. 消費前,問一下自己P:這真的有必要嗎?
@粵讀時空,讀到這裡,我有3個想法跟大家一起討論:
1. 從小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著名的投資家巴菲特,很小時候就有自己的想法,並且有實踐活動的經歷。
在〈巴菲特傳〉裡提及:
巴菲特做事很喜歡動腦子。有一次他應聘為〈華盛頓郵報〉送報童,發現〈華盛頓郵報〉和〈時代先驅報〉發行路線是一樣的。巴菲特就想法送2份報紙賺2份錢。
巴菲特還為自己設計最完美的送報路線,只需要1個小時就送完500份報紙。
如果孩子從小就開展社會實踐經驗或商業活動,孩子在抗挫,抗壓方面、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比沒實踐活動的孩子 更好呢?
2.從小培養孩子的賺錢的意識
猶太人給人感受就是知識淵博,善於經商。他們是如何教育孩子的理財呢?
猶太人教育孩子:金錢需要付出努力才能獲得的。
猶太人家長會很多賺錢的機會讓孩子實踐,並懂得父母賺錢不容易:例如提供洗碗筷、給花草澆水、倒垃圾等家務機會。
其實,賺錢不是一件壞事,我們自己賺錢的人不會成為消費欲望的奴隸,並且 更加珍惜和使用有限的資源。同時也培養孩子的風險意識,為自己的決策負責。
3.學會控制和管理欲望,量入為出
金先生跟吉婭說了一個關於「會下金蛋」鵝的故事。
以前有一個農夫,發現了一隻會下金蛋的鵝。每天鵝會下一個金蛋。
但是農夫很貪心,覺得下 一隻金蛋太慢了。他很生氣,把鵝劈成了兩半。
從此農夫再沒有辦法得到金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收支要做到量入為出。
我們再來看看猶太人猶太人教育孩子控制和管理的欲望用什麼方法呢?
猶太人家長每周家長會零花錢給孩子,經常會跟孩子說:自己想的東西,通過自己的錢攢錢買。而對於書,家長會隨時隨地提供給孩子。
(1) 對於孩子的欲望,延遲滿足。
(2) 遇到問題時,家長應該鼓勵孩子自己解決辦法,不應該馬上將答案擺在孩子的面前。
如果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的話,請點讚評論轉發哦。
關注我「粵讀時空」,每天進步一點點,為遇見更好的自己而加油!
感恩遇見!
#新手作者專屬任務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