臊子麵
By 羅卜頭
臊子麵是在唐代"長命面"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的。《猗覺寮雜記》上說:"唐人生日多俱湯餅,世所謂'長命面'者也。"唐代詩人劉禹錫有詩云:"餘為座上客,舉箸食湯餅。"麵條一類的食品,在唐代稱作"湯餅"。劉詩中提及的湯餅",就是"長命面"。它是唐朝時款待客人的佳點。相傳,蘇東坡在陝西為官時,特別喜食這種麵條,並寫下了對它的讚美詩句:"剩欲去為湯餅客,卻愁錯寫弄獐書。 關於"長命面"所以會改稱"臊子麵"的事,民間流傳著一個故事:在很久以前,岐山有戶人家娶了一個美貌、聰明、勤快、伶俐的媳婦。新媳婦到婆家的第二天,為全家做了一餐麵條,一家人食後無不稱讚麵條滑爽鮮美。後來,她的小叔考中了官職,請同窗好友到家作客,便請嫂子為大家做最拿手的麵條款待客人,大家吃後都讚不絕口。從此,"嫂子面"就出名了。因為這種"嫂子面"上必須加臊子為澆頭。所以人們也把它稱作"臊子麵"。 據史實,臊子肉出現在北宋時期,《夢粱錄》上記載有專門加工出售臊子肉的店鋪。但當時是否已經出現"臊子麵",還不得而知。到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裡記下了"臊子肉麵法",所以可以肯定地說"臊子麵"至少在高濂寫此書前,就已經問世。
原料:麵粉、水、大肉、胡蘿蔔、木耳、蒜苗、豆腐、土豆、姜、蔥、食用油、鹽、生抽、香菜。
做法步驟:
第1步、把面放到盆中,加水和成麵團。
第2步、把蔥,姜,豆腐,木耳,胡蘿蔔,土豆,蒜苗,肉,香菜切丁或段。
第3步、鍋中倒油燒熱再下入蔥姜。
第4步、再下入肉丁翻炒。
第5步、再下入胡蘿蔔丁和土豆丁。
第6步、再下入豆腐翻炒。
第7步、倒入少許生抽。
第8步、翻炒後加入水再加木耳和鹽。
第9步、把麵團分成劑子,用擀麵杖擀成1到2毫米的皮。
第10步、把麵皮疊在一起用刀切成麵條。
第11步、臊子燒開後加入蒜苗。
第12步、鍋中放水燒開,下入麵條。
第13步、麵條撈到碗裡,再澆上臊子。就完成了。
小貼士:
和面時面要和得硬一點。
來自 美食天下 羅卜頭 的作品。
大家喜歡這個菜譜嗎?歡迎點讚、評論、轉發。歡迎關注美食天下,學好菜,跟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