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臊子麵
作者: 夢裡花香
作為甘肅靈臺人,最鍾情的美食自然是名揚天下的臊子麵了。
在過去六七十年代,只有逢年過節家裡待客,或者鄰居家、親戚家平日裡有紅白大事,才能吃上臊子麵。所以,小時候家鄉人心中的美好生活就是:天天吃白鏌,頓頓吃臊子麵。當然,現在臊子麵早已成為家鄉平常生活裡的美味了。
做臊子麵,最重要的就是炒臊子。分為肉臊子和紅蘿蔔臊子。家鄉人把炒臊子叫作「攔臊子」。先炒肥肉,再放入瘦肉,然後加入生薑、料酒、五香粉、八角、桂皮等調料,在大鐵鍋裡燉著,再根據時間和火候,放醬油、鹽、醋和辣椒麵,直到肉炒熟了,香氣撲鼻,才盛到一個大盆子裡。炒紅蘿蔔臊子就簡單多了,紅蘿蔔切碎,放入清油炒,再放薑末、鹽、醋和辣椒麵,也可以再加一勺大油。肉臊子和紅蘿蔔臊子都是做臊子麵必需的,所以家家戶戶在年前都要做好兩大盆備用。
臊子做好後,還要做配菜和佐料。泡發好黃花、木耳,切小備用,再攤好雞蛋餅,切成菱形小方塊,豆腐切成小丁兒,蒜苗切成細末兒。辣子面上放些芝麻,用滾燙的熱油潑一下,油一定要多,油潑辣子要稀。醋一定要用平涼香醋,糧食釀製,這樣適合做湯。
做臊子麵最重要的是調湯。先要在鍋裡放上油,燒熱,再放入生薑末,加一勺白糖、鹽、味精和醋,用小火熬煮,最後加開水,定湯味。然後放入辣椒油、肉臊子、紅蘿蔔臊子,再放切好的木耳、黃花、豆腐、雞蛋餅,最後灑上蒜苗末兒,一大鍋臊子湯就做好了。而成功的臊子麵,主要由湯決定。
面主要是手擀麵,也有鍘面和壓面,有時為了方便也可以用空心掛麵。麵條煮好後,在一個大盆子裡過水,再澆上又香又辣又酸的熱氣騰騰的湯,並且面一定要少,只有一筷頭兒,湯要多,這樣一碗煎、稀、汪、薄、筯、光、酸、辣、香的臊子麵就做好了。紅的是辣椒油,綠的是蒜苗,黃的是雞蛋,黑的是木耳,白的是豆腐,色彩鮮豔,從視覺上就吸引了人,味道更是酸辣入味,香氣撲鼻,叫人饞涎欲滴。並且這些菜也有寓意,木耳豆腐象徵黑白分明,雞蛋象徵富貴團圓,紅蘿蔔是紅紅火火,蒜苗是生機勃發。
在老家逢年過節,一般第一碗臊子麵是要敬天、敬地、敬神靈、敬祖先的,在家鄉也叫潑湯,之後大家才能吃,先給長者,再是男人,然後是小孩子,而女人們都是在全家人吃完後才開始吃的。過去吃臊子麵都是回湯,就是只吃麵,不喝湯,湯依舊倒進湯鍋裡,小火在下面慢慢地煮著,湯總是熱的。回湯的習慣一是出於節儉,二是也有一家人團圓的意思。由於每碗面很少,又用小碗吃,所以一般要吃個七、八碗或十幾碗方才能吃飽。後來,人們生活條件好了,出於衛生的考慮,吃臊子麵時不再回湯了,而是一鍋湯吃完,再調一鍋新湯。
平時吃臊子麵,除了要炒好肉臊子,紅蘿蔔臊子中的紅蘿蔔可以用其它的菜代替,像豆角、土豆、蒜薹、西葫蘆等四季蔬菜,皆可切成小丁兒,現炒現吃。根據口味,飄在湯上的蒜苗末兒也可以用蔥花、韭菜末兒代替。
由於臊子麵工序比較複雜,所需配菜多,所以常常費時費工,只有在周末、假日或過年過節時,人們才吃。大概經過好多道工序,經過了較長時間的等待,所以吃起來格外香。這有點像手工藝品,有太多的時間、情感和愛心傾注其中,才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和美好的記憶。
可能和自己小時候的飲食習慣有關吧,或者由於故鄉情結,我一直認為,在西北各種麵食中,臊子麵才是奢華的貴族,因為不僅做法考究精細,色彩漂亮,而且味道酸辣開胃,營養豐富,更像一件藝術品,無論從視覺還是味覺上,都是其它麵食無法媲美的。
對我來說,任何一種山珍海味,都不如一碗香辣的臊子麵可口、親切和解讒。家鄉的臊子麵,不僅是一種美食,更是我記憶中不可磨滅的家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