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日本雜貨品牌入華,新中產們會買帳嗎?-虎嗅網

2020-12-12 虎嗅APP


都江堰的水,成都的淚,到手的鴨子又飛了。


LoFt,這家令人「一見鍾情」的日雜集合店。糾結數月後,狠心離「大哥」伊藤洋華堂而去,牽手了上海美羅城。


7月底,美羅城二樓,LoFt中國首店、海外首家直營店,開門納客。蜂擁而至的「雜貨控」,在門口自行排成一道弧線。很快,拉長的弧線順著樓梯向三樓伸展而去。


來源/fashionsnap


順著明黃色門頭,望向近1000㎡店內,超2.5萬件商品沿貨架次第擺開,文具、美妝、綜合日雜、生活用品四大分區簇擁團團人潮。


一年前,成都伊藤洋華堂在腦海中亦勾勒過類似熱鬧場景。彼時,勝券在握的它,堅定認為小兄弟LoFt會追隨自己腳步,將中國首店開在天府之國成都。


畢竟,這是LoFt選址的常規操作。在日本,同屬7&I集團的LoFt、伊藤洋華堂總是相伴出現,一如東京LoFt、千葉LoFt、青森LoFt和三島LoFt等。即便出海香港,LoFt依舊選了7&I家的的西武百貨。


不料,劇情反轉來得太快,半路殺出個截胡者美羅城。最終,LoFt還是拜倒在魔都的石榴裙之下了。


突然跳脫的劇情,常常內藏著新變化,可變化不一定陽光燦爛。離開伊藤的LoFt,能續寫日式神話嗎?


一、生對了時代,抱對了大腿


1987年11月21日,西武百貨店澀谷店別館首家LoFt開業。當時的日本已開始發展獨特、新型的生活雜貨專賣店。


LoFt澀谷首店   來源/維基百科


文化屋雜貨店,1974年東京開業,不僅售賣文具和零食,還陳列了店主淘來的各類新奇有趣的小玩意,這家店也成為昭和風格雜貨的代名詞。


隨後,東急手工一號店1976年在神奈川成立,這一時期正好是第三消費社會的開端。開出二子玉川店後,真正意義上東急hands1978年現身澀谷街頭。


與文化屋雜貨店相比,東急hands生活方式專賣店的模式日漸成型,其主張通過DIY的方式親手創造生活。「創意生活店」這一理念標籤,頗受年輕人擁躉。


行至80年代,東急百貨的對手西武百貨緊隨大流,祭出了無印良品,日本雜貨熱潮洶湧。嘗到了時代甜頭,西武乘勝追擊,LoFt橫空出世。


來源/fashionsnap


由於客層定位、選品風格幾近雷同,同在澀谷的LoFt與鄰近的東急hands,時常拿出來兩相PK。


90年代,以澀谷店為起點,LoFt開始鋪向日本各地,並於1996年自西武百貨獨立而生,成立了LoFt株式會社,主打生活雜貨,以區分東急手創。


此階段,LoFt的門店擴張主要瞄準都市圈內的高人氣商場,且已經確定「健康雜貨、文具雜貨、有趣多樣的便攜雜貨和家庭用品」四大品類。至2002年被收購時,LoFt共有23家店鋪


來源/澎湃新聞


2002年,囿於母公司西武百貨經營不善,森信託藉機成了LoFt股權最大股東。而後幾經輾轉,7&I控股併購了西武百貨和崇光的母公司Millennium Retailing,並讓後者買下了森信託手中LoFt的股權。


由此,LoFt從西武過渡到7&I年代,以伊藤洋華堂旗下的購物商場Ario為跳板,駛入發展快車道。


據7&I官網數據,截至收購日2007年3月22日,LoFt共擁有店鋪數量36家。也就是說,在其20年的西武發展時期,年均開店速度是1.8家。


而被7&I收入囊中的13年間,LoFt在日本的門店數增加了95家,年均新增門店約7.3家,是西武時代的4倍左右。


數據來源/7&I財報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1. 以7&I旗下商場為跳板,規模趕超東急hands


在商業地產頭條不完全統計的日本47家門店中,有21家門店落於7&I旗下的西武百貨、伊藤洋華堂及崇光百貨。


不完全統計門店信息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不難看出,7&I業態多元,且分布甚廣的商場組合,降低了LoFt開店的時間、租金等成本,提升了其拓店的效率與速度。


當然,除了自家場子外,以「西武別館」店為樣本的LoFt,為迅速做大規模,亦會優選PARCO、丸之內等其他大型百貨、購物中心、複合商業體。相對而言,開在街邊的獨棟店較少。


LoFt選址邏輯背後,一方面是基於相對標準化複製的需求;另一方面,與其提倡「時間之器」消費理念,及高目的性消費客群息息相關。


開在大型連鎖式百貨店、購物中心,無疑可最大限度連結消費群體,以保證門店效益最大化。


提速後的LoFt,門店規模也迅速趕超鐵桿對手東急hands,且二者開店區域高度重合。


數據來源/LoFt、東急hands官網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2. 四大模式組合出擊,門店選址靈活性高


目前,LoFt日本131家門店,按照店鋪規模分為大型店、中型店、標準店和小型店。




來源/LoFt官方PPT


從以上來自LoFt的官方PPT介紹可知,大型、中型及標準店分別對應的門店面積約為:3000~6000㎡、1000~3000㎡及1000㎡以下,門店的SKU數會根據面積大小做相應調整。


以去年4月開業的日本東京銀座LoFt為例,這家其最新旗艦店,屬「大型店」範疇,面積較中型店大了一倍,商品數量則從5萬增至7萬。


來源/LoFt官方PPT


門店增速上,中·標·小店鋪數呈直線上升狀,而大型店在水平線上徘徊。其中,1000㎡左右的標準店最為典型,自從2005年始門店數和銷售額增長了七倍,是LoFt業績主力貢獻者。


3. 出海淘金,「日雜三巨頭」魔都會面


大本營坐穩後,LoFt於1997年邁出了出海第一步,海外首家加盟店選址泰國Siam Discovery。而後,其又在泰國陸續開出了4家加盟店,分別位於天堂公園購物中心、未來公園Zpell、Mega Bangna和iconsiam。


在泰國,LoFt擁有非常忠實的客戶群,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銀座 LoFt館長名句:「過去,雜貨是配角,但現在,它真正成為了讓生活起來的主角。」


熱捧之下,LoFt終是追著MUJI、niko and …的腳步,來到中國魔都。


二、離開了伊藤,能在魔都「澀谷」活下去?


自伊藤洋華堂手中,自信截下LoFt,今夏的上海美羅城再次火出了圈。為外界津津樂道的,已不只是事件本身戲劇衝突性,還有背後之原因。


坐標徐家匯商圈,時間是2009年。奧運餘韻未散,世博熱潮來襲,徐匯濱江的建設雛形初現,將在世博期間開放,成為徐家匯商圈的延伸。


徐家匯商業聯合會、東方商廈、美羅城和匯金百貨等徐家匯各商家聯合發布迎世博倡議,美羅城第一次轉型契機出現,悄然開始了1997年開業以來最大規模調改升級


來源/PRTIMES


「一層一風、一品一店」,美羅城要造以商業文化為主題特色的「立體街區式購物中心」,每一層都有特定名字和品牌主題,垂直雜糅著歐式、日式、東南亞等多重風格。


2010年8月,徐家匯商圈第一個「日系地下購物街」——美羅城B1層五番街初步成型,對外開放,網羅了大批日系食品、飾品、雜品品牌。


其後2013-2016年,美羅城門店完成一個大改造項目,包括4樓歐風街、3樓羅薇道、5樓藝文廊,及2樓東來坊和6樓大食代。


美羅城馬不停歇大調改,有時代運氣,亦繞不開商圈同質化競爭帶來的壓力。


據贏商大數據顯示,徐家匯商圈半徑4公裡內,有5個商圈呈包圍之勢,分別為中山公園商圈、新虹橋商圈、閔行商圈、古北商圈和淮海路商圈。


來源/房地產觀察家


而在同一商圈內,其還需要在業態、品牌選擇上,避免與對街相望的港匯恒隆廣場硬剛。內憂外患之下,不在轉型中升階,就在等待中沒落。


一路進擊,一路翻新,美羅城花了近10年。隨著各風情街面世、潮牌集合店入駐,魔都「澀谷」緩緩落成,截胡伊藤底氣尚足。


1. 日式品牌首店扎堆,五番街名聲大噪


早在2008年,美羅城就組織了赴日本招商的團隊,並委託專業公司,進行海外直接招商,籤下了多個日本品牌中國首店。


來源/流通ニュース


公開資料顯示,美羅城五番街的品牌有80%是日本新品牌,其中6成首次進入中國市場,此為徐家匯商圈一枝獨秀。


這其中包括無印良品、優衣庫、卡西歐等日本知名品牌,以及日本大型藥妝公司SEGAMI、銀座美妝集合1號店——cocokara fine可開嘉來、日本百年花企——日比谷花壇、日本眼鏡品牌佐芙ZOFF、貝印,還有山崎麵包、博多一幸舍、一風堂、吉野家等。


在這裡,無印良品和優衣庫門店佔地面積均超300㎡,坪效較高。而進駐美羅城的LoFt面積超1000㎡,是其「標準店」的進階版,也是效率最高的店鋪類型。


2. 年輕客群為主,與趕潮流的LoFt不謀而合


據贏商大數據,美羅城周邊3公裡人群中,19~34歲的人口約佔58.35%;35~44歲的人口為8.15萬,佔本區域工作人口的25.14%。


周邊年輕消費者多,美羅城洞察這一趨勢後,其長達七年的內部持續改造,無不對準年輕客群,這也與LoFt年輕白領的消費者定位相符


來源/LoFt官方微博


縱觀美羅城近年來引進的品牌,均符合年輕消費者的調性,包括喜茶、星巴克、施華洛世奇等。


其中,作為喜茶上海第二家店的選址,美羅城在引進網紅店的道路上如虎添翼,太二、RE 調香室、Refa、肌膚哲理、全家等品牌紛紛入駐。


此外,美羅城在地理位置上毗鄰上海交大,聚攏著大批年輕大學生。這些「好玩、好吃」的年輕人,對有趣的雜貨店LoFt而言,正是不可或缺的消費力量。


來源/fashionsnap


可狠心離成都伊藤而去後,看似「天造地設」的美羅城,能否保證LoFt在中國的順風順水呢?沒人敢打包票。


八年前,東急手創在梅龍鎮伊勢丹百貨6樓開出了中國首店,結果是黯然收場,鎩羽而歸,武漢開店計劃胎死腹中


敗退的原因,可從豆瓣一則東急hands上海開業話題評論中,窺見一二。


「甚至比MUJI更貴。。。雖然東急手在日本真的很受歡迎 但是他們在中國的定價策略 讓我對他們在中國的發展持保留態度」、「已逛過,表示淘寶更強大╮(╯_╰)╭」、「總體來說不便宜,基本跟MUJI的定價策略是類同的,就是日元1000到國內是100元人民幣的策略」……


來源/豆瓣


貴,換言之,性價比低,這是多數人對東急hands中國定價策略的直觀感受,也是其折戟最直觀的原因。而另一日雜巨頭MUJI,亦陷入此定價怪圈中,「5年11降」促銷策略效果不如預期,擴張之路越走越窄。


可即便前車之鑑明晃晃,初來乍到的LoFt似乎不為所動,也難怪開業不過2個月,外界質疑聲不斷:目前定價較高,能這樣一直火下去嗎?只靠一個海外旗艦店,暫緩電商布局的它,又要如何躲過淘寶上平價替代品們的碾壓?


於死忠粉們而言,以上問題顯然不是問題。但LoFt要收割的真正買家,是中國幾億中產們,他們熱烈、好奇,卻無比理性。


一旦發現LoFt不過是明亮黃和清新白構築的燦爛又易逝的中產幻影,他們會頭髮甩甩,大步走開,奔向下個更實在的品牌。


相關焦點

  • 優衣庫賣口罩,年輕人會買帳嗎?
    但在今天,迅銷會長兼社長柳井正接受日經新聞採訪時透露,優衣庫將在今年夏季涉足口罩業務,計劃使用獨家 AIRism 材料生產和銷售布質口罩,而這一特殊材料將完美解決夏季佩戴口罩悶熱、不透氣的痛點。日本《朝日新聞》在一次調查中問及 " 不帶口罩將流感傳染給別人怎麼辦 " 時,有兩位年輕人想了一下,說道:" 如果不小心傳染到別人,理論上會愧疚至死。" 如果某人在日本患有流感而不戴口罩乘坐公共運輸工具,就會被認為是對別人不負責、給別人添麻煩。而且,日本約有四分之一民眾患有花粉症,這進一步拉大了全民口罩消耗量。
  • 入華不到一年,這個日本品牌將開二店,「生活方式」這麼賺錢?
    去年底,日本品牌niko and…(以下名稱減去「…」)進軍中國市場,在上海淮海中路開出了第一家旗艦店。令營銷君沒想到的是,入華還未滿一年,niko and便決定在上海開出二店。經歷半年的籌備,niko and上海店於2019年12月21日正式對外營業。店內運營著服裝、雜貨、餐飲、家具、玩具、旅行、音樂、藝術等9大品類。
  • 日本雜貨店,入華慢慢走
    、LOFT、無印良品等日本雜貨品牌體現了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niko and...偏向美式年輕人風格,LOFT 則是一個親民大超市,無印良品又自成一種無標籤的冷淡風格,這幾個品牌並非互相排斥。它們都來中國開店,對中國本地品牌反倒是一件好事,因為能讓更多的人關注到家居、雜貨與生活方式。」
  • 【日本購物】雜貨好好買!推薦日本8間必買平價雜貨品牌
    來到日本除了藥妝必買外,另一個千萬不能錯過的就是「雜貨」了。富有設計感又實用的居家用品至風格獨特的創意小物,不管是送禮還是自用都非常合適!
  • 雜貨好好買!推薦日本8間必買平價雜貨品牌
    來到日本除了藥妝必買外,另一個千萬不能錯過的就是「雜貨」了。
  • 現在的無印良品還是那個來自日本的雜貨品牌嗎?
    近日,MUJI無印良品被爆出與芬蘭Sensible4公司共同開發一款適用於極端環境的自動駕駛巴士。這款名為Gacha的自動駕駛巴士在系統應用上採用了Sensible4公司的核心技術,而在整體外觀設計方面則由MUJI全權把控。
  • 日本雜貨品牌「無印良品」官網售賣家電產品
    日本雜貨品牌「無印良品」官網售賣家電產品來源:聯商網2014-03-01 20:26  競爭不只是在家電品牌之間,任何一個外來者都能成為一匹「狼」。  日本雜貨品牌「無印良品」也悄然開賣家電了。  在無印良品日本官方網站上,冰箱、電飯煲都已經開始接受預約。
  • 無印良品在中國失去的市場份額,這個日本品牌能搶到嗎?
    先有宜家中國的首個城市店在上海靜安寺開張,後有日本知名生活雜貨連鎖品牌LOFT中國首店落戶上海徐匯美羅城。據了解,這是LOFT在海外,也是中國的第一家直營店。在日本,LOFT和MUJI(無印良品)、niko and...被視為「雜貨三巨頭」。每年,不少去日本旅行的遊客,都會去這幾個品牌的店鋪逛一逛,以體驗日本當地的雜貨文化。
  • 日本人把雜貨生意做遍全球,它推崇的 zakka,是生活雜貨這麼簡單的事嗎?
    在日本,雜貨怎麼逛?每年,在臺灣和內地都有很多雜貨迷們特意做好攻略,專程去日本進行一趟怦然心動的雜貨之旅。這就來說說,具體怎麼逛。日本有很多在全國開遍連鎖店的雜貨品牌。可能在青山、新宿這樣的時尚地標,也可能在自由之丘那樣小店雲集的雜貨勝地。無論是發源於北歐的優質高價品牌雜貨,還是日本獨立創意人設計甚或手作的小商品,都得靠大家擦亮眼睛去遇見了。
  • LV的neverfull,亞洲龍的雙擎,新中產們的入門級「二維碼」
    1975年之後,"不露聲色"的品質感和產品的差異性成了的日本製造商品和進行營銷的手段。"女高中生則用香奈兒的化妝品打扮得花枝招展,因此大張旗鼓地穿戴名牌商品已經不再是身份地位的證明。處於'身份階層'的女性反而更加樸素安靜,不張揚,仿佛穿著幾十年都不會改變設計的服裝。
  • 又一COSME大賞冠軍入華,日本特色品類的風口到了嗎?
    又一COSME大賞冠軍入華,日本特色品類的風口到了嗎?如今,韓妝下行、新生代消費力量崛起,性價比、安全性、功能性高的日本護膚品又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契機。在此趨勢下,度爾今年除了引進CURE另一新品「保溼水凝霜」,以及新品牌réparte 的爆品「海泥卸妝啫喱」外,還計劃通過藉助日本研發機構及OEM企業的支持,打造自有品牌。
  • 日本的雜貨成功學:生活美學目的地
    事實上,對標zakka的起源國家日本,2019年中國人均GDP已突破1萬美元,與日本上世紀80年代初數據接近。這一時期,正值日本進入了第一次消費升級大潮,並掀起第一次雜貨熱潮。在此之後,儘管日本經歷了「失去的30年」,但期間私人消費(本地居民用於商品及服務的開支)佔GDP的比例,卻並未明顯下降,反而穩定在50%-60%的區間內。
  • 日本復古工業風家飾雜貨品牌——DULTON
    誠品臺中圓道店迎接開幕的重點品牌之一就是來自日本的復古工業風家飾雜貨品牌——dulton。dulton復古風雜貨
  • 日本便當盒品牌Sabu雙十二將進駐京東全球購
    或許成為國內新中產消費新寵。一直以來Sabu憑藉時尚設計和優質材質贏得消費者青睞,「Life goods for good life.」一直是Sabu堅守的理念和目標,致力於為消費者提供融合了簡練設計和豐富lifestyle的生活雜貨。目前Sabu在日本便當盒銷售市場佔據著不可動搖的地位。
  • 日本某雜貨品牌推出「麵食」搞笑毛巾
    日本有許多主打日常生活用品的雜貨品牌。為了在競爭激烈的雜貨行業中生存,不少雜貨品牌都會不斷推出各種可愛、搞笑,甚至有點奇葩,讓人哭笑不得的日常雜貨用品。比如早前推出的「關東煮」腰包 ↓【搞笑創新】日本品牌推出關東煮腰包 大受熱捧賣斷貨最近日本某雜貨品牌又有一款非常搞笑的新品推出。它們分別是「豚骨拉麵」、「腐皮烏冬」以及「天婦羅蕎麥麵」造型的三款毛巾。
  • 日本最具特色的雜貨屋~
    在19世紀日本社會快速國際化的同時,大量的工業製品也被引進,卻也刺激了與其對立的雜貨文化的興起。有著優秀手工藝品傳統的日本職人們,開始更加重視把藝術性和民生用品結合,普遍的受到民眾喜愛,不僅延續了手工藝品的文化生命,也大舉提升了一般民眾的審美意識。結合了先天優勢與後來的社會情勢,讓日本成了現在世界有名的雜貨天堂。
  • 日本雜貨品牌推出超爆笑「開胃拉麵毛巾」
    拉麵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美食,在日本更是最具代表性的麵食之一。最近日本的雜貨品牌「YOU+MORE!」推出了一款「開胃拉麵毛巾」,只是讓人看看就覺得很美味了!  日本雜貨品牌「YOU+MORE!」
  • 日本雜貨巨頭來了,沒有一個女生能全身而退
    圖/滬行圖雜貨文化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任何可以用來展示個人喜好和趣味的物品,其實都是雜貨。去過日本的朋友,一定對LoFt不陌生,醒目的黃色標誌在日本街頭隨處可見!而且每一家都十分火爆!1987年,日本澀谷西武百貨專門開闢一整棟樓經營雜貨,因當時紐約soho區的閣樓文化風靡,便命名為「西武LoFt 館」,自此,LoFt 便一直常據日本人的視野。不過相比於 MUJI 、Tokyu Hands 這些成立於上個世紀的老牌雜貨,LoFt 終究是 「新人」 。在 2007 年被 Seven & i 控股納入旗下後,才開出了專屬的獨立門店。
  • 日本雜貨巨頭LOFT正式進軍中國市場
    日本雜貨巨頭LOFT正式進軍中國市場。  7月22日,LOFT公司宣布中國區總部正式落成於上海市靜安區同樂坊。本周五(7月24日),這一深受日本國民喜愛的雜貨品牌首家海外直營店將在上海徐家匯美羅城正式開業。
  • 這個日本雜貨品牌帶我們重新審視日常用品
    Zakka一詞來自日語「zak-ka」,意指雜貨或各種物品。從最初的西方舶來品,演變為一切能給生活帶來新意和幸福感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