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葉又名遼葉、茶篰箬葉(全草:箬竹、篃竹、闊葉箬竹)《本草綱目大全-草部》

2021-02-07 本草綱目大全



治吐血,衄血,下血,便血,崩漏,小便不利,喉痺,癰腫。白面、箬葉灰各三錢。上二味研令勻,分為二服,食後井華水調下。(玉塵散)蠶紙(不計多少燒灰)、箬葉(燒灰)。上二味等分研勻,每服二錢匕,溫酒調下。(二灰散)茶篰箬葉燒成黑灰,研羅極細,入麝香少許,空心糯米飲調下。幹箬葉(燒灰)、滑石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三錢許,米飲調下,空服。(箬葉散)用箬葉燒存性,每次服三匙,空心服,糯米湯送下。藥中加少許麝香亦可。用端陽節包粽子的箬葉燒灰,每服二錢,酒送下。累效。1、箬竹,又名:篃竹。植株呈灌木狀。竿高0.5-2m,直徑4-7.5mm;節間長約25cm,最長可達32cm,。圓筒形,在分枝一側的基部微扁,多為綠色,節較平坦,竿環較籜環略隆起,節下方有紅棕色貼竿的毛環。籜鞘長於節間,上部寬鬆抱竿,無毛,下部緊密抱竿,密被紫褐色伏貼狀疣基刺毛,具縱肋;籜耳無,籜舌厚膜質,截形,高1-2mm。背部有伏貼微毛;籜片大小多變化;窄披針形,竿下部者較窄,竿上部者稍寬,易落。小技具2-4葉;葉鞘緊密抱竿,有縱助,背面無毛,或被微毛,無葉耳;葉舌高1-4mm,截形,葉片在成長植株上稍下彎,寬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0-46cm,寬4-10.8cm,先端長尖,基部楔形,下表面灰綠色,密被伏貼短柔毛;中脈兩側或僅一側生有一條氈毛,次脈8-16對;小橫脈明顯,形成方格狀,葉緣生有細鋸齒。圓錐花序長10-14cm,花序主軸和分枝均密被棕色短柔毛;小穗綠色帶紫,長2.3-2.5cm,幾呈圓柱形,含5-6朵小花,小穗柄長5.5- 5.8mm;小德軸節間,被白色絨毛;穎有3片,紙質,脈上具微毛,第1穎長5-7mm,先端鈍,有5脈,第2穎長7-10.5mm,具7脈,第3穎長10-19mm,具9脈;第1外樣長11-13mm,背部具微毛;有11-13脈,基盤長0.5-1mm,其上有白色髯毛,第1內釋長約為外樣的1/3,背部有2脊,春間生有白色微毛,先端有2齒和白色柔毛;花葯黃色。筍期4-5月,花期6-7月。2、闊葉箬竹:灌木狀竹類。竿高可達2m,直徑0.5-1.5;節間長5-22cm,微有毛,尤以節下方為甚;竿算宿存,質堅硬,背部常有粗糙的棕色小刺毛,邊緣內卷,且有纖毛;籜舌截平,鞘口頂端有長1-3mm流蘇狀繸毛;小技頂端有1-3葉片;葉片長10-40cm,寬1.5- 8cm;花序上葉片較小,表面無毛,翠綠色,近葉綠處有小刺毛,背面灰白色,略生微毛,小橫脈明顯,邊緣粗糙或一邊平滑。圓錐花序基部常為葉鞘包裹,長6-23cm,或有時退化為僅有4-5小穗的總狀花序;花序分校與主軸均密生微毛,小穗紫色或暗綠色,有5-9/小花,長2-4cm;內停稍短於外稃,稀有等長或較長於外稃,通常先端有2齒或有1凹頭,背部有2脊,脊或脊間向上生稀疏的微毛,鱗被3;雄蕊3,花葯大多紫色,穎果成熟後古銅色,狀如麥穗,長約1cm。筍期4-5月,花果期1-8月。1、箬竹:分布於浙江西天目山、衢縣、湖南零陵陽明山等地。2、闊葉箬竹:分布於華東及湖北、湖南、廣東、四川等地。《綱目》:"治男女吐血,衄血,嘔血,咯血,下血。並燒存性,溫湯服一錢匕。又通小便,利肺氣,喉痺,消癰腫。"《本經逢原》:"煎湯治胃熱呃逆,其性較柿蒂稍平。取灰以香油調塗湯火傷。"《本草綱目》;《綱目》:箬,若釣而弱,故名。其生疏遼,故又謂之遼。箬,生南方平澤,其根與莖皆似小竹,其節籜與葉皆似蘆荻,而葉之面青背談,柔而刃,新舊相代,四時常青。南人取之作笠,及裹茶鹽,包米粽,女人以襯鞋底。



- 本文結束 -


本文僅普及本草常識,不做處方

如需使用,請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

對於任何形式野生動、植物的使用

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


感謝您【在看】【贊】的鼓勵 👇

相關焦點

  • 本草綱目 草部(三)
    「氣味」(苗、根)甘、平、無毒。「主治」風寒溼痺、惡瘡癩疾、夏月暴痢等。能殺河豚魚毒。茺蔚(益母草)「釋名」益母、益明、貞蔚、推、野天麻豬麻、鬱臭草、苦低草、夏枯草、土質汗。「氣味」(子)辛、甘、微溫、無毒。(莖、葉)辛、微溫、無毒。(花)微苦、甘、無毒。(根)甘、無毒。
  • 木賊又名銼草、筆頭草、筆筒草、節骨草、木賊草、節節草、擦草、無心草、響草、接骨葉、筆桿草、筆管草《本草綱目大全-草部》
    木賊草(去節)一兩,為末,和羊肝搗為丸,早晚各食後服二錢,白湯下。木賊(去節),蒼朮(泔浸)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茶凋下,或蜜丸亦可。木賊草(去節)一兩,生薑、蔥白各五錢。水煎熱飲,即汗。木賊(去節,炒)一兩,木饅(炒)、枳殼(制)、槐角(炒)、茯苓、荊芥各五錢。上為末,每服二錢,濃煎棗湯調下。(木賊散)木賊50%,黃柏20%,益母草20%,五倍子10%。分別研末,過120目篩,混勻。
  • 紫蘇苞《本草綱目大全-草部》
    葉對生;葉柄長3-5cm,紫紅色或綠色,被長節毛;葉片闊卵形、卵狀圓形或卵狀三角形,長4-13cm,寬2.5-10cm,先端漸尖或突尖,有時呈短尾狀,基部圓形或闊楔形,邊緣具粗鋸齒,有時鋸齒較深或淺裂,兩面紫色或僅下面紫色,上下兩面均疏生柔毛,沿葉脈處較密,葉下面有細油腺點;側脈7-8對,位於下部者稍靠近,斜上升。
  • 地膚苗又名掃帚苗、地膚草、地膚葉《本草綱目大全-草部》
    地膚草二七把,以水二升煎之。亦可長服。2、療小便數多,或熱痛酸楚,手足煩疼。地膚草三兩,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3、治眼為物所傷,或肉胬。生地膚苗五兩,淨洗,搗絞取汁,瓷盒中盛,以銅箸頻點目中。冬月以幹者,煮汁點之。本品分枝較多,黃綠色,具條紋,被白色柔毛。
  • 絞股藍又名七葉膽、小苦藥、公羅鍋底、遍地生根《本草綱目大全-草部》
    本品為乾燥皺縮的全草,莖纖細灰棕色或暗棕色,表面具縱溝紋,被稀疏毛茸,潤溼展開後,葉為複葉,小葉膜質,通常5-7枚,少數9枚,葉柄長2-4cm被糙毛;側生小葉卵狀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中央1枚較大,長4-12cm,寬1-3.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兩面被粗毛,葉緣有鋸齒,齒尖具芒。常可見到果實,圓球形,直徑約5mm,果梗長3-5mm。味苦,具草腥氣。
  • 地黃葉《本草綱目大全-草部》
    葉通常在莖基部集成蓮座狀,向上則強烈縮小成苞片,或逐漸縮小而在莖上互生;葉片卵形至長橢圓形,上面綠色,下面略帶紫色或成紫紅色,長2-13釐米,寬1-6釐米,邊緣具不規則圓齒或鈍鋸齒以至牙齒;基部漸狹成柄,葉脈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
  • 常見闊葉雜草(二)
    莧科,蓮子草屬。原產於巴西,又名革命草、水花生。1930年傳入中國,是危害性極大的入侵物種。車前科,車前屬。入藥,與「車前草」同,據說藥效較車前草稍弱。傘形科,竊衣屬。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藥材竊衣為傘形科植物竊衣和小竊衣的果實或全草。夏末秋初採收,曬乾或鮮用。
  • 蒺藜苗又名蒺藜蔓、蒺藜莖葉《本草綱目大全-草部》
    託葉披針形,形小而尖,長約3mm;葉為偶數羽狀複葉,對生,一長一短;長葉長3-5cm;寬l.5-2cm,通常具6-8對小葉;短葉長1-2cm,具3-5對小葉;小葉對生,長圓形,長4-15mm,先端尖或鈍,表面無毛或僅沿中脈有絲狀毛,背面被以白色伏生的絲狀毛。
  • 龍葵子《本草綱目大全-草部》
    葉互生;卵形,基部寬楔形或近截形,漸狹小至葉柄,先端尖或長尖;葉大小相差很大,通常長4~7釐米,寬3~5釐米,大者長可達13釐米,寬至7釐米;葉緣具波狀疏鋸齒,每邊約3~4齒,齒寬約5毫米,長約3~4毫米;葉柄長15~35毫米,大葉的柄長可達5釐米。
  • 龍葵根《本草綱目大全-草部》
    葉互生;卵形,基部寬楔形或近截形,漸狹小至葉柄,先端尖或長尖;葉大小相差很大,通常長4~7釐米,寬3~5釐米,大者長可達13釐米,寬至7釐米;葉緣具波狀疏鋸齒,每邊約3~4齒,齒寬約5毫米,長約3~4毫米;葉柄長15~35毫米,大葉的柄長可達5釐米。
  • 馬鞭草又名鳳頸草、紫頂龍芽、鐵馬鞭、狗牙草、鶴膝風、苦練草、順捋草、靖蜒草、退血草、鐵馬蓮、田鳥草、龍芽草《本草綱目大全-草部》
    馬鞭草一兩,切碎曬乾備用,水煎服,每天一劑。13、治喉痺深腫連頰,吐氣數者(馬喉痺)。馬鞭草根一握,截去兩頭,搗取汁服。14、治咽喉腫痛。鮮馬鞭草莖葉搗汁,加人乳適量,調勻含咽。15、治黃疸。馬鞭草鮮根(或全草)二兩,水煎調糖服。
  • 黃蜀葵葉又名剛毛黃蜀葵葉《本草綱目大全-草部》
    葉互生;葉柄長6-18cm,疏被長硬毛;託葉披針形,長l-1.5cm。葉掌狀5-9深裂,直徑15-30cm,裂片長圓狀披針形,長8-18cm,寬1-6cm,兩面疏被長硬毛,邊緣具粗鈍鋸齒。
  • 海金沙草又名竹園荽、迷離網、雞膠莽、斑鳩窩、左篆藤、金線風、破網巾、黃金塔、左轉藤、羅網藤、鬚鬚藥、黑透骨《本草綱目大全-草部》
    黑須草、滿天雲、硬筋藤、牛西藤、金線藤、攀谷藤、海金沙藤、吐絲草、雞腳藤、爬古藤、洗碗藤、爬牆蕨、金砂蕨、西牛藤主尿路感染,尿路結石,白濁帶下,小便不利,腎炎水腫,溼熱黃疸,感冒發熱,咳嗽,咽喉腫痛,腸炎,痢疾,燙傷,丹毒,熱淋,石淋,血淋,水腫,白濁,帶下,肝炎,洩瀉,咳喘,口瘡,目赤腫痛,痄腮,乳癰,帶狀皰疹,水火燙傷,皮膚瘙癢,跌打傷腫,風溼痺痛,外傷出血。
  • 大青葉又名路邊青葉、蓼藍葉、菘藍葉、馬藍葉、草大青葉、藍葉、藍菜、藍腚葉《本草綱目大全-草部》
    十字花科大青屬植物菘藍、草大青、爵床科馬藍屬植物馬藍、馬鞭草科赬桐屬植物大青木(路邊青)和蓼科屬植物蓼藍的葉。
  • 商陸葉又名洋商陸葉、美商陸葉《本草綱目大全-草部》
    商陸葉,加食鹽少許,搗爛敷患處。
  • 《本草綱目》故事:劉寄奴
    作者:深圳市寶安純中醫治療醫院 梅全喜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五卷 劉寄奴的故事[時珍曰]:按李延壽南史云:宋高祖劉裕,小字寄奴,微時伐荻新洲,遇一大蛇,射之。明日往,聞杵臼聲。尋之,見童子數人,皆青衣,於楱林中搗藥。